其实,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辜鸿铭认不认识瓦德西,在《辛丑条约》签订中他到底有哪些活动,这些并不十分重要。虽然他以自己的“外交奇才”为张之洞所倚重,但他的怪僻性格决定了在政治活动上他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翻译、咨询或参谋。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在国事交涉中只能是幕后的角色,他的事只能是隐而不彰的了。我们关心的是他在学术上的活动,是看他在义和团问题上的观点,以及他发表文章的意义。
他全面地分析义和团事件形成的原因,要求西方列强保护两宫,不干涉中国内政,这是辜鸿铭秉承刘坤一、张之洞所授的旨意参以自己的意见向外发表的关于义和团事的“声明”。
辜鸿铭的一系列有关文章集为《尊王篇》,影响较大。在《尊王篇释疑解祸论》中他说:
当此北方事变,中外交讧,其间世故纷乱已极,无从排解,故各国议论,咸谓非以兵力从事断难理喻……或问余曰:“然则今日之事果尚可解乎?”余曰:“可解。”盖两江刘制军偕湖广张制军,深知各国并无仇视中国之意,故仍联合长江及各省疆臣,力任保护外人之责,俾各国亦知中国并无拒绝外人之心,以待转圜。惟以目下情形而论,则全局要着在乎先定民心,其道有二:一、各国亟宜及早宣布此次联军进兵,除救护使馆外,无有他意,并将待中国宗旨共同议定,宣布于中国人民,咸使明白无疑;二、各国如无贪取中国土地之心,且不任管辖中国人民之责,则急需布告中国人民,此次联军入京,必保两宫必尊必敬,毫无他意。
义和团事件之起,实由慈禧肇其祸端,这是中外人士一致的共识。康有为屡有文章揭露慈禧。辜鸿铭针对康有为在上海《字林西报》上发表攻击慈禧的文字而逐条辩驳,企图曲为慈禧开脱罪责。他说:
近年因乱萌皆由康党散布谣言,诽谤皇太后,煽惑人心,各报馆从而附和之,故各西报亦有不满意于皇太后之词,因此各国使臣有猜疑朝廷袒匪不保外人之意,以致中国政府处处掣肘,遂有此变,此须辨明者一;各西报惑于康党之说,至谓大小官员有与康党相通之意,然各督抚及绅衿实无不以康党为乱民,仇之不暇,岂有信之之理,此须辨明者二;各西报因康党之言以为皇太后训政不合中国向来国制,其实此事无所窒碍,中国本以孝治天下,皇上自请训政,乃名正言顺之举,此须辨明者三;康党所播种种谣言全无影响,此须辨明者四。以上各说皆谨述二制军(即刘坤一、张之洞)之意也。
这是鉴于当时由于战争,社会陷入完全无政府状态的情况下而极力维护慈禧统治地位的做法,他认为,必须有一个铁腕人物来维持这个纷乱的局面。辜鸿铭的意思是:正是由于康有为在各报上公开抨击慈禧太后仇视向西方学习,仇视维新,幽禁光绪而垂帘听政,导致了西方人士对慈禧的“猜忌不满”,认为慈禧仇视西方一切人,并进而“袒护”抵抗八国侵略军的义和团,因此导致中外的猜忌矛盾发生战争,把这场灾难的原因归罪于康有为身上。其实辜鸿铭对慈禧太后并不心存无条件的赞扬。如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为慈禧诞辰而举行万寿会上,邀请各国领事,并招致军界、学界、奏西乐大唱《爱国歌》,而辜鸿铭敢于当着多人面,编出“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的“爱民歌”来讽刺慈禧,使座客为之哗然。那么又如何解释他在这里为慈禧所作的辩护呢?盖在当时,义和团已势如烈火不可扑灭,剿之则会激起全国的反抗,清政府难逃灭顶之灾;纵之则与八国联军拼命,西方列强并起大举入侵,清政府仍然难逃灭顶之灾,清朝已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能够驾驭这种局势的,不是光绪皇帝,而只有慈禧。慈禧以她惯用的两面派伎俩和玩弄权术的经验,她知道:“倘若她不想被义和团的浪潮所淹没,她就必须浮在这个浪潮之上--要使浪潮不至于消灭皇朝,就必须把它转向对付洋人。”因此,她一方面借义和团的力量来对付洋人,同时也是借洋人的力量来消灭义和团的势力。另一方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派荣禄暗中保护外使馆,又用谄媚的面孔来对外国“声明”:“此次中外开衅,其间事机纷凑,处处不顺,均非意料所及。”因此“向各外部切实声明,达知中国本意。现仍严饬带兵官明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相机设法自行惩办。”并向列强讨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以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设使没有慈禧太后这个惯于借刀杀人玩弄两面派伎俩的人,清廷这种局面还真是不可收拾。那时的辜鸿铭当然还看不出慈禧这种险恶的用心,只是对她这种“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慈禧的态度也许是辜鸿铭从卡莱尔那里学来的“英雄崇拜”的具体体现吧。辜氏对慈禧“盛德崇功”拳拳服膺的是“即如削平发捻(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一节,当时匪踪蔓延13省,大局糜烂几难收拾;又值文宗(咸丰帝)龙驭上宾,皇太后以一寡妇辅立幼主,卒能廓清祸乱,复致太平,惟其德足以感人,其明足以知人,故当时将相同心翊戴,尽瘁驱驰。
曾文正遂以湘军奋起,重奠山河,是以中外臣民无不服皇太后之庙算也”。正因为此,他要千方百计地为慈禧辩白,寻求证据来说明慈禧并不是仇视西人。辜鸿铭揪住康有为不久前在《字林西报》上的又一文章大发议论:“殊不知近日《字林报》刻有康有为之论一篇,訾议皇太后及朝臣萎靡不振,遇西人惟知阿谀逢迎而已,此篇文字西人谅皆见之,其人之反复无常已可概见……向来西人之疑皇太后,皆以为不喜西人,不用西法,莫不由康党散播谣言而起也。乃康有为反有《字林报》所刻之议论,则其前后自相矛盾不辩自明。”其实康有为以前批判慈禧仇视西人西法是一事,是指慈禧仇视维新变法,屠杀变法人士而言的。现在抨击慈禧遇西人惟知一味逢迎又是一事,是驳斥慈禧向列强投降求和而言的。前后不同,但并不矛盾,正是揭露慈禧两面派的丑态。但辜鸿铭混为一谈,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骂康有为是所谓“豺虎不食者,殆其人矣”。他从曾任宁波英国领事翟理斯所著《古今名人谱》中找出“皇太后不仇视西人,不固执旧法”的证据。他的这几个“证据”:一是1861年与英国议和,使数十年来,中外能够“相安”;二是向来朝廷大臣与各国驻京使节不大往来,事多隔膜,而近来慈禧两次召公使夫人入宫进见,待以优礼,“以示中外一家之意”;三是慈禧欲朝廷知外国情形,谕光绪帝学习英文,这些都是慈禧“不仇视西人之证”,他还特意补充一条,刘坤一、张之洞两制军不奉宣战诏,策划江南五省独立,与外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章程》保护外国使馆与中外商民,也是慈禧的“功劳”。他认为慈禧的垂帘听政也是“出于万不得已耳”。
盖甲午以后泥古图新,各有偏执,门户之见,于是大分。尔时翁同龢最为泥古,及受甲午之创,忽又轻率图新,误认辩言乱政之康有为为奇才,力荐于朝而用之,遂致有戊戌之变。惟皇太后不偏不倚,允执厥中,即黜翁同龢诸臣以去其祸,定康有为罪案,而戮其死党以谢天下。
辜鸿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所以系赖者,惟皇太后耳。”
辜鸿铭这样为慈禧开脱,是《春秋》尊王之旨在他身上的体现,他的看法很难使人苟同,但是他却不是完全狭隘的愚忠,人们必须承认他同当时一般的主和派是不太一样的。他甚至与张之洞、刘坤一看法不同。在前者无不把义和团当做“拳匪”当作“乱民”,而辜鸿铭则对义和团作具体的分析,义正词严地说明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干涉,才导致了义和团运动,对此西方人不能推卸其应负的责任,他在这一篇文章的结尾说:
总而言之,团民之所以变为匪类者,一则由教士不能约束教民,致多龃龉;一则由铁路开创,洋工麇集,致内地民情不安。又各国公使误信浮言,疑皇太后袒匪干预一切……殆拳匪扰及京城,传来一信,忽然决裂者,因有西人请皇太后归政之说也。自王公以下,一闻此信,始各抱义愤,同时皆起,欲与西人为难,此朝廷所以不能抑制也。由此观之,中国人民之所以与西人为难,其中至重大之事,盖因西人欲干预内政,有请皇太后归政之说。至西人所以征兵来中国者,则因公使被困京城,急来救护也。苟欲开议释兵定和,必须从两事入手:西人使馆之困,中国已竭力保护,并苦心设法救济,是中国已尽其在我之责,西人可以无虑矣;至中国之所虑者,务望西人将尊敬两宫,并请勿使归政之说宣布中外,以安戢民心,则兵戈息矣。假使各国不尊敬两宫,四海人民必为不服,以后事机不可逆料。
这篇文章持论不一定正确,有矫枉过正之处,过于美化慈禧,有些地方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是在当时人们对义和团没有认识,指为“乱民”、“拳匪”的时候,辜鸿铭却肯定了义和团正义的一面,肯定义和团“尊王”的精神,也就是说义和团的行动是民族传统“忠义”的体现。这最后的几句话在彬彬有礼中含有不屈的傲骨;他的态度很强硬,不卑不亢。这是他根据刘坤一、张之洞两制军之意向外国列强发出的“声明”,其实更是代表他的意见和态度。中国绝不会在联军的压迫下屈服,他以张之洞、刘坤一的名义向世界发出声明,确实对帝国主义列强有一不小的威慑力。所以《清史稿辜鸿铭传》中说:“辜氏以英文撰《尊王篇》,申大义,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夏敬观《国史拟传》曰:“庚子拳乱由慈禧太后谋废立不遂所召,各国责言交至,群情且有冀假外势阻太后复干政者。汤生作《尊王篇》,谓教案激民愤,各国宜自反,引用西哲语及西史事实,抵其隙以折之。凡此之类虽助长守旧遏新机,要亦能不屈己以尊国体也。”虽然现在看来辜鸿铭的文章观点有问题,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竟不计个人的官守与言责,挺身而出向世人仗义执言,这是难能而可贵的。在私下里或公开场合,辜鸿铭还作英文诗歌颂义和团,虽然对积极主战的顽固分子端王载漪也给了歌颂。
辜鸿铭在《清流传》中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是中国人民抵挡现代物质文明,拯救保护中国传统的道德文明的义举。在《尊王篇》中他说:“中国的优秀长裤汉--义和团们不得不像他们的法团兄弟1789年所做的那样,向世界发出血淋淋的呼吁:应当把中国人当人看待,应当把他们当作人类大家庭的手足兄弟。”他用这个不恰当的类比说明的是义和团并不是欧洲人和“真正的欧洲文明”的敌人,而是其挚友。“自1789年在巴黎出现最糟糕的‘大拳匪’(Great Boxer指法国长裤汉--引者注)以来,这种真正的欧洲文明一直在试图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真正的欧洲文明”正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或儒教中的“一视同仁”。辜鸿铭赋予了义和团崇高的意义。因此,有些外国人还把辜氏的《总督衙门来书》誉为“中华民族主义宣言”。
1901年9月9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款4亿5千万两,分三十四年还清。加上年息4厘,本息合计9亿8千200多万两。
《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19个附件。内有规定中外合资疏浚黄浦江航道一款,朝野人士深感主权旁落的屈辱。张之洞不满约中规定要中方出资而不许派员参与,于是派辜鸿铭同各国驻沪领事谈判,中国自愿担负所有经费以维护主权。经过历时两年多的谈判磋商,与15个国家签订协议书,上海道台自海关税务司收回主权。于是乃设由中西派员合组的“黄浦江浚治局”。辜鸿铭因议约之功,1905年9月被张之洞、周馥(继刘坤一之后任两江总督)推荐为浚浦局首任中方总办,这是辜鸿铭首次担任有实权的职位。辜鸿铭的一位同乡好友伍连德博士回忆说:“当时他担任黄浦江治河督办,这是一份有利可图的差事,总部设在上海,他时常唱马来西亚歌给我听,表示他还记得童年的日子。”虽然是有利可图的职位,但以他耿介而固执的性情,绝不假公济私以谋私利。不仅如此,他还为维护国家利益做了不少好事。浚浦局所用外国专家侵吞挖泥工程款徇私舞弊,辜鸿铭察觉后,核实其冒领款银16万多两,力议惩罚。但各国领事袒护西人,敷衍搪塞,说:“我辈均非工程专家,所察恐尚待考。”辜鸿铭立即出示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所获的工程师文凭,各国领事顿时相顾失色无言。旋呈江督周馥究办。周馥怕与外国打交道,以为小事,不必穷究了。但辜鸿铭却不,他叙其原委,列出证据,撰文给《字林西报》宣布,《字林西报》不敢刊登,又改投《北华捷报》,终于向世人公布。其戆直若是!又有一事,与此案几乎同时,德国轮船在江阴江面撞沉中国货船,百姓禀官索赔,周馥命辜鸿铭与在沪德国领事协议,没有结果。辜拟延请律师,诉诸法律解决,他暗中访各国领事,皆以为讼于德国法律无益,乃定用公断法,西方请局外人为证,通过详察事实,辜鸿铭折冲其间,终于迫使德国赔偿中国民船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