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刘衡如著《破新唯识论》,熊十力立即动笔著述,赶写出一本小册子《破〈破新唯识论〉》,进行答辩与申诉。依照《破新唯识论》的结构,《破〈破新唯识论〉》也相应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破征宗》。熊十力明确表示,他不能接受刘衡如的批评,指责刘氏“于吾书纲领旨趣全无所触,遑论是非,而徒寻章摘句,拣取枝节。不深维义理得失,轻肆诋其”。他不承认《新唯识论》完全乖离佛教经义,并表示反对泥守经文。他申明,《新唯识论》的一些说法虽然与佛学界通行的观点有区别,但恰恰是对佛教精义的阐释。他质问刘衡如:“吾斥破为有理否?另加诠解为有理否?佛说在当年原是随机,吾侪生于佛灭后数千年,由经文而会其妙义之存可也,若必字字曲与执着,则乃前喻所谓痴童观指不观月也。”他鄙视那些皓首穷经、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主张不受经文文字的局限,唯“真谛”是求。如果处处曲与执着,不仅得不到“真谛”,反而会陷入谬误。他引述佛经上的一段典故说明这个道理。有一个小和尚不知月亮在何处,他的师父指给他看,可是他竟凝视着师父的手指,仍不知月亮在何处。在熊十力看来,那些死扣经文的书呆子同这个小和尚一样愚蠢。
针对刘衡如“杂取中土儒道两家”的指责,熊十力的答复是:“自昔有三教融通之谈,吾亦唾之夙矣。”他并不掩饰自己融会儒、佛的学术立场,表示唯真理是从,绝不株守门户之见。
在第二部分《破破计》中,熊十力也分为八小节答复刘衡如的问难。熊十力声明:“体用不二”论与佛经的旨趣并不矛盾。“吾所谓‘宇宙一体’者,则乃融俗入真,亦得云‘即俗诠真’,现前即是无差别相,何事横生对碍。”他申辩说,佛经上虽没有使用“本体”字样,但并非没有提出本体论思想。佛经中的“实相”、“真如”、“法性”等等都是本体的异称。佛经中认山河大地即是清净本然,也反对离现象而别求本体,这同新唯识论的“体用不二”论是一个意思。
熊十力指出,他提出的“实证本心”的修行方法在佛教经典中也是可以找到根据的。“经言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无疑会导引出反求自识的结论。可见,“实证本心”、“直指本心”等提法并不违背佛教的基本教义。
关于如何看待唯识宗的种子说,乃是熊、刘争论的焦点。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熊十力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寸步不让。他不否认,在唯识宗的典籍中,有的地方的确将种子与现行处理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基本思想仍然是“种起现行”,强调现行是由种子变现出来,这就等于把种子置于“本原”、“本体”、“始基”的位置了。他反问刘衡如:“试问现行既因种起,则种子非现行界之本体而何?此其义实如是,焉可故意矫乱耶?《三十论》(按:指《唯识三十论》)具在,一切足征,吾无误解,破者自误耳。”
在第三部分《破释难》中,熊十力对刘衡如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一一作了答辩。
佛教徒印顺也曾对《新唯识论》提出种种批评。熊十力以其弟子黄艮庸的名义写了一部《摧惑显宗记》,重申了新唯识论的观点,反驳印顺提出的种种责难。此书没有提出多少新的观点,意在申辩补证,在此我们就不必详细介绍了。
熊十力与刘衡如等佛学家的分歧,并不是因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同造成的,而是各自所据的学术立场使然。刘衡如等人站在信仰的角度,极力维护佛教教义,当然不能容忍别人说三道四。熊十力站在研究者的立场上,对佛学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他的理论取向是突破佛学的藩篱,创立取而代之的新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之间的论战只能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不了了之。通过这场论战,熊十力的学术性格越发鲜明地显露出来了。他是一位具有原创力的新儒家,而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刘衡如等人论战之后写出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十力语要》等著作,对佛教的批评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越来越多,语气也显得更强硬一些。
平心而论,熊十力虽然批评了大乘有宗的某些论点,但他绝不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他并不是佛门的叛徒,他对唯识宗的批评立足于融会、改造,使之实现中国化、现代化,仍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而不是敌对的态度。佛学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以后,大乘空宗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化的问题,同中国儒家和道家等固有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诸如天台、华严、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从而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所谓儒、释、道三教并重。唯识宗经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窥基的弘扬,虽曾经兴盛过一阵子,但因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之间关系问题,很快就衰落了。到了近代,由于受西方传入学说的刺激,唯识宗的学说再度复兴,经过谭嗣同、章太炎等人的提倡和杨文会(仁山)、欧阳渐(竟无)、韩清净、太虚等大师的阐扬,使之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但依然未能解决使之中国化问题,所以影响面很有限,并未超出上层知识分子的范围。熊十力正是有鉴于此,才努力用儒家思想融会唯识宗,试图解决使之中国化问题,为其在中国的发展作一番培植根基的工作。正如高振农先生指出的那样:“总起来说,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对《成唯识论》中有宗的佛学唯识思想,在宇宙观和认识论方面所作的种种批判与改造,并未能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质。但是,也应看到,他毕竟是把中国儒家固有的思想、概念和语言,搬进了佛学唯识论,使印度大乘有宗的学说具有了中国思想的风味,从而建立起他自己的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体系。尽管他这种‘改造’与‘会通’,并没有使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相反还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纷纷加以指责和评议,认为他是‘杂取儒、道诸家’,‘任意毁佛’,而且还有《破新唯识论》之作。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佛学唯识论的改造,当时并未完全得到社会上的承认。但是,他在会通儒、佛两家的唯心主义宇宙观和认识论方面,又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这比起唐玄奘时那种‘抱残守缺’地完全照搬印度佛学那一套做法来,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熊十力是佛门的罪人,毋宁说是佛门的功臣。
§§第三章 对治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