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相”是熊十力建立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准备工作。用他的话来说:“就本体上说,是要空现象,而后见体。”通过扫相,他从反面确立了唯心主义本体的前提,接着便从正面提出了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这就是所谓“显体”,由“扫相”到“显体”,用佛教哲学的术语说,也说是由“遮诠”到“表诠”。
熊十力宣称,要想发现本体,唯有一个办法能办到,那就是“即用显体”。意思是说,通过对“心相”和“物相”加以总体考察,即可找到支配二者的本体。他指出,心相和物相虽有区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二者都是瞬息万变、流行不止的“用”。“所谓心和物的现象,并非实有的东西,而只是绝的真实(本体)显现为千差万别的用。”借用佛学的术语来说,又叫做“行”。心相和物相从静态的目光来看,都是虚假不实;但是,如果不执着于“相”,改用动态的目光看待心和物,也就是把心物现象“流行变化”的特性抽象出来,推究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就会发现“能变”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绝对真实的本体。他提出,如果给宇宙的真实本体起个名字的话,可以叫作“恒转”。“上来把本体说为能变,我们从能变这方面看,他是非常非断的。因此,遂为本体安立一个名字,叫做恒转。恒字是非断的意思,转字是非常的意思。非常非断,故名恒转。我们从本体显现为大用的方面来说,则以他是变动不居的缘故,才说非常,若是恒常,便无变动了,便不成为用了。又以他是变动不居的缘故,才说非断,如或断灭,也没有变动了,也不成为用了。不常亦不断,才是能变,才成为大用流行,所以把他叫做恒转。”
这说明本体不是离开“用”单独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变动不居、非常非断”的总的流变过程。它是连续性(“常”)与间断性(“断”)两方面的统一。本体既是从心物现象抽象出来的,又表现于心的现象之中。它赋予现象以真实性。熊十力充分肯定本体的能动性,充分肯定本体与现象的一致性,这种看法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熊十力的哲学本体论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但它比唯我论式的唯心论高明得多、精致得多。这是一种辩证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关于本体,熊十力作了如下几点规定。
(1)“本体是备万理、含万德、肇万法、法尔清净本然……清净者,没有染污,即没有所谓恶之谓。本然者,本谓本来,然谓如此。当知,本体不是本无今有的,更不是由意想安立的,故说本来。他是永远不会有改变的,故以如此一词形容之。”在熊十力看来,本体是第一性的实在,是宇宙万有的本原,是古往今来一切可能的世界的本根。它原本如此,没有从无到有的发生发展过程。不能从发生学的角度判定本体,也不能用对象性思维(“意想”)判定本体。本体是宇宙的根据,在它之前再没有什么可以追溯的了。它是哲学思考的逻辑终点。他构想的本体体现出东方哲学的特色,被设定为价值的源头、根据。它是理想的、完满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与世间的“恶”、“染污”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本体是绝对的,若有所待,便不名为一切行的本体了。”熊十力认为任何心物现象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心与物相对而言,互为条件。然而相对涵蕴着绝对,取决于绝对。任何相对的心物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绝对本体的表现形式。本体已超越任何条件的限制,所以是无条件的,不能设想还有什么支配本体的因素,因为这样设想的本体已不成为本体。本体是把宇宙作为总体而抽象出来的根据,故称绝对。本体是一切心物现象的主宰者,但它同现象之间并不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它只是一切现象的内在的普遍联系:一切心物现象都统一于本体。
(3)“本体是幽隐的,无形相的,即是没有空间性的。”在熊十力看来,本体不是任何具体事物,没有形状和广延,不受空间观念的约束。它是抽象意义上的“实在”,不是具体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它是“幽隐的”,不能把本体想象为某种“东西”。
(4)“本体是恒久的,无始无终的,即是没有时间性的。”熊十力认为,既不受空间观念的约束,也不受时间观念的约束。它是超时间的,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是永恒的实在。他在这两条规定中排除了时空对本体的限制,目的在于把本体同物体区别开来。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宇宙存在的形式。在物质宇宙中,每个事物有东西南北等“分布相”,这叫作空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等“延续相”,这叫作时间。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观念,本体不是物质的东西,因此它必须具有超时空的规定性。
(5)“本体是全的、圆满无缺的、不可分割的。”熊十力强调,本体是对宇宙总体加以考察形成的哲学抽象,因而必须具有整体性、圆满性,能包容、涵盖宇宙间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作为现象来说都是部分,都是可以分割的,然而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成其为部分。本体作为整体来说,不是部分的相加之和,而是使部分成为部分的依据,它理应具有圆满无缺、不可分割的规定性。在西方哲学史上,英国大主教安瑟伦曾对上帝存在作“本体论证明”。他指出:当人们思考着上帝时,人们是把他作为一切完美性的总和来思考的。但是,归入一切完美性的总和的,首先是存在,否则就不能算是完美的。因此必须把存在算在上帝的完美性之内;所以,上帝一定存在。熊十力对本体完全性、圆满性的说明同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很相似。
(6)“若说本体是不变易的,便已涵着变易了;若说本体是变易的,便已涵着不变易了,他是很难说的。本体是显现为无量无边的功用,即所谓一切行的,所以说是变易的,然而本体虽显现为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毕竟不曾改移他的自性。他的自性,恒是清净的、刚健的、无滞碍,所以说是不变易的。”熊十力认为,本体是超时空的,恒是清净,没有发生发展的历史,法尔如此,无所谓变化,故称之为“不易”。但本体又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推动者。它以动态的形式表现自身的存在。本体作为万化之源只能通过变动不居的心物现象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即变易,而不易”。换言之,本体应该是动与静的统一,常与变的统一,具有辩证的规定性。
以上就是熊十力从本末、绝对与相对、时间与空间、全体与部分、变易与常经等角度对本体所作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区别,彰显本体的实在性、绝对性、超越性、全体性、圆满性和辩证性。在这些规定中物质性已被彻底地排除掉了,这就表明了他所显立的本体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
熊十力根据他对本体的理解,把“恒转”本体落实到生命这种运动形式上,在“恒转”同“生命”之间划上了等号。他认为,本体即是生命。但是他所说的生命不是生物学意义的生命,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主宰者。他解释“生命”一词的哲学含义时说:“夫生命云者,恒创恒新之谓生,自本自根之谓命。二义互通,生即是命,命亦即是生故。故生命非一空泛的名词。吾人识得自家生命即是宇宙本体,故不得内吾身而外宇宙。吾与宇宙,同一大生命故。此一大生命非可剖分,故无内外。”在这里,熊十力把“恒转”同“生命”等量齐观,认为这两个名词都是恰当地表示本体的用语。“恒转”即是“生命”,“生命”亦即是“恒转”,二者异名而同实。宇宙万物既可以说是“恒转”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生命”的体现。“生命”既是主体(“吾身”)又是客体(“宇宙”),它是合内外、一天人的基础。所以说“吾与宇宙,同一大生命”。熊十力从佛教中借来“恒转”观念,又受柏格森的影响从生物学中借来“生命”观念,用这两个观念表示本体,借以凸显本体的流变性质。他对“生命”作了神秘主义的理解并加以本体化,使他的本体论思想表现出物活论的特征。
接着,熊十力又从“生命”范畴过渡到“本心”范畴。他认为“生命”是“本心之别名”,二者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同等程度的范畴。“生命与心灵不容分为二,离心灵无别生命可说故。”“本心”观念是熊十力从传统的儒家思想承继来的。孟子称人天赋的道德观念为本心,指责那些行为不端的人为“失其本心”。陆九渊发扬孟子思想,把本心视为心性本体,强调“心即理”的心,“此吾之本心也”。熊十力沿着陆九渊的思路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本心说成宇宙的本体。他指出,“本心”与“生命”一样,贯彻于宇宙万物之中。甚至“无机物非无心灵”,只不过心灵“未得光显发皇”而已。在无机物中,本心是潜存着的。由于生命的进化,本心“始从无机物中,逐渐显发其力用。于是而能改造重浊之物质,以构成有机物,及从有机物渐次创进,至于人类,则其神经系特别发达。而生命乃凭之以益显其物物而不物于物之胜能”。这时,本心才脱离潜存状态,表现为人类的意识。熊十力关于本心从无机物而有机物而人类发展过程的描述,同黑格尔的外化理论很相似。
熊十力用来表示本体的恒转、生命、本心三个主要范畴,一个来自佛教,一个来自现代西方哲学,一个来自中国儒家,表现出熊十力在本体论方面力图把这三种理论形态融会贯通的致思趋向。在这三个范畴中,“本心”乃是表述本体的最高范畴。关于本心,熊十力作了这样的阐述:
本心是绝待的全体。然依其发现,有差别义故,不得不多为之名,一名为心。心者主宰义,谓其遍为万物实体,而不即是物。虽复凝成众物,要为表现其自己之资具,却非舍其自性而遂物化也。不物化故,谓之恒如其性。以恒如其性故,对物而名主宰。二曰意。意者有定向义。夫心之一名,通万物而言其统体,非只就其主乎吾身而目之也。然吾身固万物中之一部分,而遍为万物之主者,即主乎吾身者也。物相分殊,而主之者一也。今反求其主乎吾身者,则渊然恒有定向。于此言之,斯谓之意矣。定向云何?谓恒顺其生生不息之本性以发展,而不肯物化者也。故此有定向者,即生命也,即独体也。依此而立自我,虽万变而贞于一,有主宰之谓也。三曰识。夫心、意二名,皆即体而目之。复言识者,则言乎体之发用也。渊寂之体,感而遂通,资乎官能以了境者,是名感识。动而愈出,不倚官能,独起筹度者,是名意识……故心、意、识三名,各有取义。心之一名,统体义胜。意之一名,各具义胜。识之一名,了境故立。
这段话是熊十力对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所作的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他的本体论学说归结起来有三个要点:(1)本心是存在的主体。它“物物而不物于物,遍为万物的实体”,是绝对的主宰者。(2)本心是变化的源泉。它以动态的形式“通万物言其统体”。(3)本心是认识的主体。它通过“识”变现出客体--境或外物。又把客体消纳于自身之中。显而易见,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这种学说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力图把本体论、认识论、发展观统一起来,造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强调本体不是抽象的、僵死的精神实体,而是具体的运动发展过程,频频发出辩证的闪光。
熊十力的本体论学说虽然曾借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但主要还是儒家本体论与佛教本体论合流的产物。儒家本体论注重“生化”。《易经》中提出“健动”观念,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宋明理学家提出天理流行的观念,强调运动的绝对性。朱熹曾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今以太极观之,虽曰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动,推而上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这些材料都表明儒家的本体论是一种动态的本体论。佛家本体论注重“空寂”。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诸行无我,诸法无常,涅盘寂静”等“三法印”。正如熊十力指出的那样,“三法印者,空寂义也”。“虽有三印,要归于一,即第三涅盘寂静。佛家显体,究归于寂,不涉生化。此其究竟宗趣。”这说明佛教的本体论是一种静态的本体论。熊十力认为这两种本体论都有不足之处。儒家的本体论有如“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能帮助人识得“生生之机”,但不能解决人“终极关怀”的问题。佛教的本体论有如“月到上方诸品静”,帮助人体味性体寂静、境界超脱的禅悦,但毕竟归于空寂,“将导群众以同归于寂灭之乡”,误入反人生的道路。熊十力从儒家那里取来“生化”观念,从佛教那里取来“空寂”观念,形成动静合一的本体论。他反复申明:“空寂之旨与生化之妙必两相融贯,而后全体大用始彰。”“至静而健以动,至寂而生化无穷。”在熊十力的本体论中有佛家的成分,但不能归结为佛教,有传统儒家的成分,亦不能完全归结为传统儒家。正如他自己所申明的那样:“吾唯以真理为归,本不拘家派……亦佛亦儒,非佛非儒,吾亦只是吾而已。”他力避儒、佛两家之短,弘扬两家之长,创立了一个富有个性的新儒家本体论系统。“亦佛亦儒,非佛非儒”--这就是熊十力的学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