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术史上,人们向来将庄子与老子并称,视他们为自成体系的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思想俊逸超脱,意蕴深远,在士林学子中颇有市场。
《庄子》与《老子》各具特色。《老子》一书短短五千言,高度概括的哲理思想,浓缩在十分简洁的文字之中,可谓字字珠玑,寓义深奥,读来颇为艰辛费解,令人难以咀嚼。《庄子》则与之不同,它共33篇,十余万字,其中分为内篇、外篇、杂篇。有一种传统的说法,认为内篇是庄子所自著,其余是门生弟子后学所著。这只是一种揣测,并没有什么根据。不过,《庄子》语言活泼,意境清新,形象生动,如江河一泻千里之势,读来引人入胜,不知倦止。严复喜读庄子,多年探研,常至爱不释手。现存他的《庄子评语》虽刊于1916年,但并非一次成稿,为多年陆续评点,不断积累而成。刊印本中,有香港出版的福州岷云堂丛刊(岷本),以马其昶《庄子故》为底本,曾克耑校录并序,该版系以严璩先生所藏评点本移录而成。另有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严群教授自藏《庄子评点》(严本,未刊),系严复在亲友家读《庄子》时随手所作的评注,条目较岷云堂本多。但也有的评注,岷本录而严本缺。两本评注共415条。其中完全相同的110条,基本相同而文字略有出入的95条,岷本有而严本缺的约60条,岷本缺而严本有的约140条。内容属评语者260多条,属文字训诂者140多条,其中有评论的眉批,有释疑性的注解,或以硃笔圈点,或用英文加注,其约数万言。严复的评注文字简练,寓义艰深,有的甚至晦涩难读。严复素慕桐城派古文的风格,在评注中表露得相当典型。
严复评注《庄子》,基本上是把庄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待的。首先对内篇作了总评,而后分别加以评注、圈点、训诂。他总评的要点是:
尝谓内七篇秩序井然,不可棼乱。何以言之?盖学道者,以拘虚、笃时、束教、囿物为厉禁,有一于此,未有能通者也。是故开宗明义,首告学者必游心于至大之域,而命其篇曰《逍遥游》。……其次,则当知物论之本齐。……再进则语学者以事道之要,曰《养生主》。《养生主》者,非养生也,其主旨曰依乎天理,是故有变境而无生灭,安时处顺,薪尽火传,不知其极。然而人间不可弃也,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焉,是又不可以不讲,故命曰《人间世》。一命一义。而寓诸不得已。是故庄子者,非出世之学也。
其大意是,要理解“道”的奥妙,必须不受时间地点条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否则,一旦如此,就很难融会贯通。因而首先要解放思想,然后依照内篇序列,从《逍遥游》到《齐物论》,再从《养生主》到《人间世》,逐步领会,以便理解庄子的处世之学。在这里,严复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重要看法,即庄子哲学“非出世之学也”。
究竟如何把握庄子哲学呢?严复认为应该多视角、多方面探讨,要避免发生像孔子指出的“识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一家之术,如神农之并耕,释氏之忍辱,耶稣之信天,皆其说至高,而为人类所不可用,所谓识其一不识其二者也”。其意是说,学问再高深,学说再高明,高到没有用处,对人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庄子》是一部富有哲理的著作,严复的评语也带有浓厚的哲学思考意味。哲学是宇宙观。宇宙观是什么呢?严复认为:“宇宙,皆无形者也。宇之所以可言,以有形者列于其中,而后可以指似,使无一物,则所谓方向远近皆亡;宙之所以可言,以有形者变于其际,而后可以历数,使无一事,则所谓先后久暂亦亡。故庄生云尔。宇宙,即今西学所谓空间时间。空无尽处,但见其内容,故曰有实而无乎处;时不可以起讫言,故曰有长而无本剽。宇者,三前之物,故曰有实;宙者,一互之物,故曰有长。”
宇宙无垠无限,那么天地和自然呢?“天之可推,以有历数;地之可指,以有人据。”这里所谓“天”,指时间,可用历数推算;“地”则指空间,是供人居住,和上述宇宙的含意是一致的。而“天不得不高”,天高,是自然现象,亦即“所谓自然”。至于“天理”的涵义,严复的理解颇带近代意味。“依乎天理”,即欧西科哲学家所谓“We must live according to nature”,可见他心中的“天理”,就是自然规律。“依乎天理”,是要求人们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安时处顺,是依乎天理注脚。”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天理”的惩罚。
关于哲学的两大派,严复明确指出:“屈大均曰,心从知而得,知之外无所谓心也。常心从心而得,心之外无所谓常心也。……庄生之齐物,亦齐之于吾心尔。知心之外无物,物斯齐矣。屈氏所言,乃欧西惟心派哲学,与科学家之惟物派大殊,惟物派谓此心之动,皆物之变,故物尽则心尽,所言实凿凿可指,持惟心学说者,不可不深究也。”人们常说的“鬼神”和“上帝”也是属于唯心论。“世人之说幽冥,宗教之言上帝,大抵皆随其成心而师之之说也。”唯心论虽能满足人们的想象欲,并能激发人们的信仰热情,但却缺乏科学依据。“至其真实,则皆无据。”由此不难看出严复的哲学倾向性是选择唯物论。
“道”、“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庄子》一书着意讨论的范畴。庄子曰:“夫随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本体。由于随心所欲的过分夸张,赋予了“道”以万能的属性,明显带有唯心论的杂质。严复对此评价道:“自‘夫道有情有信’以下,至‘而比于列星’止,数百言皆颂叹之词,然是庄文无内心处,不必深加研究。”严复对庄子的“道”不以为然,甚至加以否定,认为这是庄子思想不成熟的一面。
关于“气”的解释,庄子的看法是:“人之生,气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在这里,庄子提出了“通天下一气”的命题,讨论了“气”与生死的关系、“气”与万物的关系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等问题,那么,这里的“气”到底是指物质的客观存在,还是精神性的概念?严复认为,庄子本义指的是物质属性。“今世科学家所谓一气常住,古所谓气,今所谓力也。”即古代所谓“气”和今人所言“力”相通,两者都具有物质的属性。严复颇为重视这一命题,他进一步指出:“一气之转,物自为变。此近世学者所谓天演也。”而西人亦以庄子为古之天演家。“气”是物质变化的原因,由于“气”的存在运行,形成了物质的演变、发展和进化。严复还举空气为例说明,“厉风济,则众窍为虚,非深察物理者不能道。凡有窍穴,其中含气,有风过之,则穴中之气随之俱出,而成真空,医家吸入器,即用此理为制。故曰:厉风过,则众窍为虚。向解作‘止’,误。”这里的气与风,即是空气,它和“通天下一气耳”的“气”虽有具体和抽象之别,但其内涵都是包含物质属性的。
对《庄子》原有的唯物论倾向的观点,严复多次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如“秋毫之端”,他评曰:“秋毫小矣,乃至其端,乃至其端之万分未得处一焉,此算学家所谓第三等微分也。”又如庄子所谓“视之而不见”与老子的“希”、“微”、“夷”等概念,严复评道:“光曜亦自无物,故曰,予能有无。然尚有光,可以目治,故曰,未能无无。”严复的评语是以近代数理科学为基础,对它们重新解释,作出合乎唯物论的注释。
庄子的《齐物论》一篇,包含对事物本体的认识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两层意蕴。这一命题可分两组理解:(一)齐物,论;(二)齐,物论。以这种认识论和思想方法,很容易混淆事物的类属差别,混淆事物各自具有的内在本质。对此,严复认为,“物有本性,不可齐也。所可齐者,特物论耳”。事物千差万别各有本性,不能千篇一律,强求划一,但对于事物的认识,却可能取得一致。在这一命题中,严复超越了庄子原著的某些唯心主义观点,步入了唯物主义的轨道。当然严复的某些评语中也明显含有唯心论观点,如内篇总评称:“由是群己之道交亨,则有德充之符焉。处则为大宗师,《周易》见龙之在田也。出则应帝王,九王[五]飞龙之在天也,而道之能事尽矣。”借用《周易》来为自己论证,实际上还是九五之尊、真龙天子传统观念在作祟。
在认识论上,严复的某些评语重复了庄子原著的形而上学观点。例如,“似道之物,皆无始卒。无始卒者,惟环可言,则由是往复周流之事起矣”。对事物的变化作了循环论解释。又如,“夫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不独人道有如是也,而造物尤然。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寒暑之推迁,昼夜之相代,生之万物以成毁生灭于此区区一丸之中。其来若无始,其去若无终,问彼真宰,何因为是,虽有大圣,莫能答也”。“天地若同宇宙,则其物固为不可思议,亦不得云自无而有,若其义如此易了,何须词费乎?”对天地万物的奇妙变化“不可思议”,这又明显沾上了不可知论的色彩。按理说,严复所处的时代与庄子已大不相同,严复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也决非庄子所能比拟,而他所列举的日月、江河、寒暑、昼夜等,在当时也并非“不可思议”,不能解释。严复在认识论上之所以陷入一种“不可知论”的困境,这是他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力不从心,对现实的变化无法把握在内心深处的一种反映。因此,就《庄子评语》所反映的哲学倾向而言,严复大体可归入机械唯物论一列。
《庄子》是一部富有鲜明个性的文学著作,书中许多处使用了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言辞自然是激烈一些。严复接受过近代科学洗礼,故对事物的看法往往能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在“为之斗斛以量之”一语上,他批道:“然而以为大盗所利用之故,谓斗斛权衡符玺不必设,设而于人事无所利焉,此又过激之论,而不得物理之平者矣。”如果真的废除斗斛、权衡等度量器,正常的市场交易就无法进行,人类自然只能退化到原始状态中去。
严复的《庄子评语》还充满了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他对《庄子骈拇》篇评语道:“此篇宗旨在任性命之情,而以仁义为赘,先以形喻,次以官喻。”并对“性”、“德”等词作了语义分析。“性”(Nature),“与生俱生,曰性;群生同然,曰德;因人而异,曰形”,“德者,群生之大同,非全生之本”。在严复心中,“性”就是顺乎自然,“依乎天理”。“德”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庄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而严复则认为,中国社会并不是利器增多,而是道德沦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他感叹道:“呜呼!今之西人,其利器亦众矣。道德不进,而利器日多,此中国之所以大乱也。”严复反对庄子美化愚昧落后的原始社会的倾向,以为“此说与卢梭正同,然而大谬。所谓至德之世,世间固无此物。而今日非、澳诸洲,内地未开化之民,其所当乃至苦,如是而曰至治,何足慕乎?”他借题发挥,激烈批评卢梭的《民约论》等书,“以初民为最乐,但以事实言之,乃最苦者,故其说尽破,醉心卢氏学说者,不可不知也”。
《庄子人间世》一篇论及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严复据以推论微因巨果以察事变。“今日所种之因虽微,而其结果可以至巨,观予吾国金陵、天津诸条约,皆成今日绝大厉阶”。对于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强迫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复指出它们是危及国计民生导致无限祸患的根源,表现了极为深切的爱国热情。
以上就严复的《庄子评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了评述,借以反映严复思想的一个侧面。此外,该书的文字训诂部分具体细微,对《庄子》研究亦有助益,限于学力,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