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终告结束。十天以后,严复携三子严琥、侄伯勋一行离开天津南下,从此严复告别了政治中心,这也象征着他的政治生涯的结束。到达上海时,严复看到西人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第二天他致信诸儿:“又昨晚抵沪,则遇西人庆贺得胜,举国若狂。大马路全不许横穿而过,跑马厅起个木塔,用纸帛糊成威廉帝全家,聚而焚之。数万人群集呼噪,摩托车千余辆,各装奇服鬼脸,饮酒歌呼,由黄埔滩直往静安寺以西。”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以严复当初预测的结局拉下帷幕,作为一战“观察员”角色的严复,到此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老家阳崎养病,在这里度过了余生最后三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上,围绕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中国与西方列强、日本之间就如何处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问题展开谈判,这是一场新的较量。在国内,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掀起一股新的强劲的爱国浪潮。面对纷扰不安、激烈动荡的国内外局势,回到家乡的严复,病魔缠身,仍扶病关注时局。
面对波及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严复冷眼旁观,以为学生运动与救国无济:
世事纷纭已极。和会散后,又益以青岛问题,集矢曹、章,纵火伤人,继以罢学,牵率罢市,政府俯殉群情,已将三金刚罢职,似可作一停顿矣。迩迺沪市有东人行毒之谣,三人市虎,往往聚殴致命,点心食物小本营生无过问者,而小民滋苦已。苏、浙、鲁、鄂相继响应之后,最晚继之以闽。他所学商联合,而闽则学商界分。……咄咄学生,救国良苦,顾中国之可救与否不可知,而他日决非此种学生所能济事者,则可决也。
他的四子严璿在唐山工业学校参加学生运动,严复致信予以斥责。严复自认为:“学生须劝其心勿向外为主,从古学生干预国政,自东汉太学,南宋陈东,皆无良好效果,况今日耶?”他对学生运动不以为然。由此,甚至推责蔡元培,严复对之亦不无微词,称蔡:“偏喜新理,而不识其时之未至,则人虽良士,亦与汪精卫、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诸公同归于神经病一流而已,于世事不但无济,且有害也。”严复对五四运动的这一态度,反映了当时政治上进步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深度分化。严复虽已离开政治(权力)中心,但他心系北洋政府的立场并未改变。
对于上海的“三罢”,严复别有所解,以为背后必得欧美的“默许”,为欧美制衡日本之举:“者(这)番上海罢市,非得欧美人默许,自无其事。而所以默许之者,亦因欧战以还,日本势力在远东过于膨胀,抵制日货,将以收回旧有商场,而暗中怂恿,以学生、康摆渡等为傀儡耳。”严复真正忧虑的是大正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再次抬头:“日本维新以还,所步趋者德国,欧战开场,群以德人为必胜,故外与协商联盟,而内与德人密约。去年德败,石破天惊,而近日其密约又为英、美人所发暴,故其处势最难。而自大正继统之后,国中革命之说,暗长潜滋,统用武力弹压,又数年中因以军械售与俄、华两国,骤富者多,而民碞日起,老成凋谢,公德日隳。弟书中所言,殆昔之日本,非今之日本耳。”严复的这一看法,后为日本进一步恶化的现实所证明。
对于国内民众拒签巴黎和约的强大声浪,严复似持保留的态度,他以为此举将令和约给予中国的利益因此失去:
和约不签字,恐是有害无利,盖拒绝后,于胶济除排阁日货外,羌无办法,而和约中可得利益,从而抛弃(姜汉卿反对是也)。所伤实多。此事陆专使及中央政府莫不知之,然终不肯牺牲一己,受国不祥,为国家行一两害择轻之事。此自南宋以来,士大夫所以自为谋者,较诸秦缪醜诸人,为巧多矣。嗟乎!事真不可一端论也。
战后在俄罗斯出现新兴的苏维埃,东欧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亦随之兴起。严复以明末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比喻新兴的东欧和苏俄社会主义运动,这对国内当时匆匆做出的热烈反应自然是泼了一盆冷水:“欧东过激党,其宗旨行事,实与百年前革命一派绝然不同,其党极恶平等、自由之说,以为明日黄花过时之物。所绝对把持者,破坏资产之家,与为均贫而已。残虐暴厉,其在鄂得萨所为,报中所言,令人不忍卒读,方之德卒入比,所为又有过矣。(其政体属少数政治。)足下试思,如此豺狼,岂有终容于光天化日之下者耶?此如中国明季政窳,而有闯、献,斯俄之专制末流,而结此果,真两间劫运之所假手,其不能成事,殆可断言。”由此可见,严复内心深处对“自由、平等之说”仍存一份温情。反省欧战时,他曾谴责这一学说所造成的流弊;面对革命的无情,他又重温“自由、平等”之不可失缺。这种思想矛盾正是一个保守的自由主义者所处的窘况。
严复的上述言论,与当时进步思想界的主张确不合拍。战后世界形势出现了非资本主义化的新趋向,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由西向东,席卷而来,中国被其影响,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宗奉它自不待说,国民党、研究系也竞相研究、评介、宣传社会主义,谈论社会主义在五四前后一时蔚然成风。另一方面,伴随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省,国内兴起一股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继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学衡》杂志创刊,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严复与熊纯如的书札,严复晚年思想遂成为滋补文化保守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须加说明的是,严复重估中西文化的言论,早于梁启超、梁漱溟发出,他可谓开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之先河。但不管是严复也好,还是二梁也罢,他们的声音在当时强大的革命浪潮中的确是微弱的,不过是一种边缘化的选择。也许在人们理解他们的合理性和内在逻辑后,他们的思想价值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确认,被认可为一种富有价值的文化选择或文化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