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岁
阴历六月初九日(阳历7月30日)出生,名穆,字宾四,原名恩。父季臣公,名承沛,幼有神童之誉,习诗赋,入泮第一,但自此绝意功名。母蔡氏。兄名挚,字声一(系钱伟长之父)。弟名艺,字漱六。次弟名文,字起八。
1901年7岁
公入私塾读书。拜孔子像,读古文。同读的有兄声一,一位堂兄和私塾师华先生一子。入读表现天才早发。
1902年8岁
公因迁居暂不上学,每天阅读小说,常藏在自家院中一个大石堆后,背墙而坐。天色暗,又每爬上屋顶读之。公目近视,由此开始。
1903年9岁
父执以《三国演义》相试,随章回,不失一字,而且揣摩人物个性身份作表演,传为美谈。
1904年10岁
公入荡口镇私立果育小学,受新式教育。体育教师钱伯圭以民族思想相启导,公民族意识启蒙于此。又读蒋方震所译《修学篇》,书中选录西欧自学成名者数十人,述其苦学经历,对公后来奋发苦读影响很大。其他诸师也多为乡里宿儒,旧学基础深厚,兼能接受新知,所授课文,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公治学由果育诸师启蒙。
1905年11岁
公因名为“鹬蚌相争”的作文得到倩朔先生的嘉奖,奖给《太平天国野史》一部两册。生平爱读史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是从这部书开始的。
1906年12岁
父亲钱承沛病逝,享年41岁。寡母及兄弟4人,靠本族怀海义庄抚恤为生。
1907年13岁
与其长兄声一先生同考入常州中学堂。声一先生读师范科,公读中学科。
1908年14岁
公升入二年级。声一兄毕业任教,于是谢绝义庄抚恤金。
1909年15岁
公在常州中学念书期间,深得校长屠孝宽先生的爱护。而治学则受吕思勉先生影响最大。
1910年16岁
冬,公因故退学。偶见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读后大喜,即私去长辫。
1911年17岁
春,公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五年级。暑,患伤寒几死。
秋,公升入五年级,适会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致辍学。
1912年18岁
春,公辍学在家,自念家贫,已无受大学教育之望,于是矢志自学。首先读《孟子》,七天读完。不久任教于秦家渠三兼小学,一人兼任国文、算术、史地、体育、音乐等课程。这是公从事教育生涯的开始。是年易名穆。
1913年19岁
公转入鸿模小学任教,即前果育小学。其时北京大学招生,考生须先读章学诚《文史通义》,入学后则以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为教材。公日勤读此两书,对后来治学有深远影响。
1914年20岁
夏,公转入梅村镇泰伯小学任教。在泰伯任教仍兼任鸿模小学的课。
1915年21岁
公在梅村教书,有《劝戒烟》一文,因自念抽烟何以教诲学生,决心戒除,数十年不犯。读《曾文正公家书》,教人读书应从头到尾通读全文,于是遵行。同时也力求日常生活规律化。
1916年22岁
公效法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中间上下午则读闲杂书。
1917年23岁
公讲授《论语》,模仿《马氏文通》体例写成《论语文解》一书,是公第一部著作。又写成《读墨解》。是年秋,公完婚。
1918年24岁
《论语文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公得购书券一百元,于是在经史子集中挑选急需书籍。从此学问又进一步。
1919年25岁
秋,公改任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长。是年发表《二人集》(与朱怀天合撰诗作)。
1920年26岁
公在杭州购书,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为后写《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张本。在此期间,筹建无锡县第一所校图书馆。
1921年27岁
李石岑从欧洲留学回国,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主编。公撰写一文投稿,后以大一号字在学刊首幅刊出,为公首次发表文稿。
1922年28岁
秋,施之勉先生推荐公去厦门集美学校任教。首讲曹操《述志令》,指出此文显示汉末建安时代古今文体一大转变,学生大为欣服。
1923年29岁
秋,无锡江苏省第三师范资深教席钱基博推荐公到同校任教。除国文外还讲授文字学。
1924年30岁
公在第三师范讲授《论语》并整理成书。时结识蒋锡昌。蒋氏道家思想对公后来写《庄子纂笺》一书有启发。
1925年31岁
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有人劝公加入国民党,公以为入党为一党服务,效力有限,不入。《论语要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时编写《孟子要略》一书。
1926年32岁
《孟子要略》由上海大华书局出版。
1927年33岁
秋,公转入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为全校国文课主任教席。课外主要撰写《先秦诸子系年》。讲授“国学概论”。
1928年34岁
春,商务印书馆编《万有文库》,尚有《墨子》、《王守仁》两本书未约定作者。公承担此任并在两周内完成书。
夏,应苏州青年会学术讲演会邀请,讲“易经研究”一题。
夏秋之交,公妻及新生儿相继死亡。兄声一先生帮助料理丧事,因劳伤过度,旧病复发,不幸逝世。《钱声一诗集》(编)自印行。
1929年35岁
公在苏州与张一贯女士结婚。迎养母亲来苏州。时公与四川蒙文通先生结识。又与胡适、顾颉刚两位先生结识。顾颉刚看了《先秦诸子系年》后,以为公不宜在中学任教,应去大学教历史,于是推荐中山大学,因苏中校长汪典存挽留未去广州。
1930年36岁
3月,《墨子》和《王守仁》两书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6月,公应顾颉刚之邀为《燕京学报》撰文,将《刘向歆父子年谱》寄出并发表在《燕京学报》7期,后收入《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一书中。
9月,经顾颉刚介绍,去燕京大学任教。
时,燕大建筑均用外文字母命名,公建议改成中文,后校方采纳公的意见。又园中有一湖,诸公竞相提名皆感不适,公乃名“未名湖”。在城中某一公园结识冯友兰先生。
1931年37岁
1月,《周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5月,《国学概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8月,《惠施公孙龙》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夏,公去苏州,得北京大学聘书,并兼任清华、燕大、师大的课。在北大开设“中国上古史”、“秦汉史”,另开一门选修课为“近三百年学术史”。
时,与孟森、钱玄同、傅斯年相交。傅斯年先生常邀公去史语所,有外宾来,介绍公乃《刘向歆父子年谱》的作者,其意在破当时经学界的今文学派、史学界的疑古派。
1932年38岁
春,与胡适等人讨论老子其人其书年代及真伪问题。公开设选修课“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年《老子辨》由上海大华书局出版。
1933年39岁
春,公游津浦路泰安、济南、曲阜。在曲阜参观孔府、孔陵等,并与孔德成合影留念。其时“中国通史”为教育部指定课程,北大由多人分时代讲授。公认为多人讲授彼此不相通贯,失去通史意义。是年秋,改由公一人承任此课,并特置一个助教。
1934年40岁
公自任北大中国通史课,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听课学生常近三百人。
1935年41岁
10月,公与姚从吾等百余教授联名促请南京政府早定抗日大计。
12月,《先秦诸子系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其学术名流地位渐渐确立。
公在北大交游甚广,除胡适、顾颉刚、蒙文通已相识外,新交学人有三四十人。如汤用彤、熊十力、梁漱溟、林宰平、陈寅恪、贺麟、张荫麟、张孟劬、张东荪、陈垣、马叔平、吴承仕、萧公权、杨树达、闻一多、余嘉锡、容希白、容肇祖、向觉民、赵万里、贺昌群等。
其时北京如书海,公常去琉璃厂、隆福寺访寻古籍,学校薪金,除菜米外,尽耗于此。
1936年42岁
夏,公从平汉路经汉口,转长江,与汤用彤共游牯岭。
1937年43岁
5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7月,七七事变后,公随北大南迁,与汤用彤、贺麟同行。先至湖南南岳,与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同住一屋。时冯友兰拿新著《新理学》请公提意见,公通过冯先生结识金岳霖先生。
1938年44岁
学校旋迁昆明,公结队经桂林,水路下阳朔,沿途风景最胜,经广西南部过镇南关,转赴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择居蒙自,潜心撰写《国史大纲》。
1939年45岁
夏,公经香港、上海归苏州,探望母亲,夫人也率子女从北京来会。择居耦园幽僻地,白天开始学习英语,晚上撰写《史记地名考》,编《齐鲁学报》。其间曾去上海拜晤吕思勉先生。
1940年46岁
6月,《国史大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被教育部定为部定大学用书,风行全国。是年夏任职于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1年47岁
3月,公应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先生之邀去嘉定(乐山)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和“秦汉史”两门课,严耕望得列门墙。其时结识朱光潜先生。又去岷江对岸凌云佛左侧乌尤寺复性书院,讲中国史上政治问题,与马一浮先生相识。
1942年48岁
6月,《文化与教育》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秋,蒋介石来成都与公见面两次,有意邀公去重庆复兴关中央训练团讲演。
9月,公与师生旅行到新都赏桂,途中与严耕望、钱树棠等论学。
1943年49岁
春,赴贵州遵义浙江大学讲学1个月。
秋,齐鲁大学停办,公转入华西大学任教,兼四川大学教席。
12月,公撰写《清儒学案》,其序发表在《图书集刊》3期。可惜原稿在教育部复员途中坠落江中。去重庆中央训练团讲学,同行有冯友兰、萧公权等。其间胃病复发。
1944年50岁
春夏,公在养病期间,读《朱子语类》全书140卷,又居灵岩山寺,向方丈借阅《指月录》全部。
1945年51岁
11月,《政学私言》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胜利后,昆明盛呼北大复校,聘胡适为校长,时胡适在美国,由傅斯年暂代。公未被聘,择一偏远地,闭门读书写作,以静待国事之渐定。其间曾被邀请去常熟作演讲。
1946年52岁
夏,回苏州。
秋,赴云南昆明五华书院任教,又兼云南大学教席。授课以“中国思想史”为主,阅读以禅师与新道教为主,这为公治学的又一趋向。
1947年53岁
《中国文化史导论》由正中书局出版。
1948年54岁
春,重归无锡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时写成《湖上闲思录》和《庄子纂笺》两书。与唐君毅先生相识。
1949年55岁
春,公与唐君毅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聘,由上海同赴广州,以避战祸。曾与唐君毅去番禺化龙乡看望熊十力先生。
5月,《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由台北自由中国社出版。
秋,随校迁香港。前在广州与张其昀、谢幼伟诸人有约,在香港办一所学校。公到港后,该校已定名亚洲文商学院,内定公为院长,并邀请唐君毅与新知张丕介共同效力。
10月,亚洲文商学院开学后夜间上课,条件艰苦,学生60人,余英时先生得列门墙。
是年创刊《新亚校刊》,撰写《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
1950年56岁
3月,筹建新亚书院,提出办学旨趣及发展计划。
秋,新亚书院建立。申请立案,为香港当时唯一私立不牟利学校。任院长。
冬,去台湾。应邀到台湾中南部各学校及军校讲演。北归又在师范学院连续四次讲演,题为“文化学大义”。在“国防部总政治部”连续七次讲演,题为“中国历史精神”。《人生十论》也即是根据各校讲词整理而成。
1951年57岁
秋,为《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撰成《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精神》。《庄子纂笺》由香港东南出版社出版。
1952年58岁
1月,《文化学大义》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春,承何应钦邀请,在“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作五次讲演,题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就前在北大讲稿增补而成。后出书,甚为海内外学人所重。
4月16日,应朱家骅之邀,为“联合国中国同志会”作一次例行讲演,借淡江文理学院新建惊声堂为讲坛。讲演方毕,层项水泥大块坠落,公头被砸破,幸能康复。“历代政治得失”讲辞在养病期间改定。
7月,《中国历史精神》由印尼雅加达《天声日报》社出版。
11月,《中国思想史》由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香港自印行世。
1953年59岁
5月,《国史新论》在香港自印行世。
6月,《宋明理学概述》和《四书释义》均由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
夏,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卢定来香港,与公晤谈愿意资助。公提出一项先决默契,雅礼协会只可派人驻校联络,绝不能过问校政,卢氏也同意。于是新亚获得雅礼资助。
1954年60岁
夏,公应蒋经国邀请,去台北作连续四次讲演,题为“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1955年61岁
3月,《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在香港自印行世。
6月,《人生十论》由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阳明学述要》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夏,公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秋,公率访问团去日本,在京都等地演讲。
是年,《黄帝》由台北胜利出版公司出版。
1956年62岁
1月17日于九龙农圃道举行新亚新校舍奠基典礼,并发表演讲,称新亚创办以儒家教育理想为宗旨。30日,公与胡美琦小姐在九龙亚皆老街更生俱乐部举行婚礼。
1957年63岁
10月,《庄老通辨》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
时首创艺术专修科,发展为艺术系。又组织国乐团作课外活动。公自幼重视艺术,此也为一项理想之实践。
1958年64岁
1月,唐君毅等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文化宣言。曾邀公署名,未允。
6月,《学籥》自印行世。
8月,《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
1959年65岁
秋,耶鲁大学函邀公在其东方研究系讲学半年,翌年成行。是年港府有意在原有香港大学之外,另立一所大学,选择崇基、联合与新亚三校为其基本学院,关于校长职位,公以为应由中国人担任。
1960年66岁
1月,公应邀赴美国耶鲁大学讲学。途经日本,在亚细亚大学以“人”为题发表讲演。到美国后授课两门。课外多暇,一方面补习英文,一方面续写《论语新解》。学期结束,耶鲁大学特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在美半年,公先后分别到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在哈佛东方学研究所、哥伦比亚“丁龙”讲座,中美文化协会、芝加哥大学讲演,并在余英时陪同下游览美国风光名胜。后到英国牛津、剑桥、伦敦等大学访问,并在巴黎游览。最后经罗马回香港。
5月,《湖上闲思录》由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
9月,《民族与文化》由台北联合出版中心出版。
是年得雅礼代表罗维德协助,成立理学院。
1961年67岁
2月,公在春季开学讲“新亚之评价”。
9月,公在秋季开学典礼上讲“儒家人格教育与现代民主制度”。
12月,《中国历史研究法》由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出版。
1962年68岁
1月,发表“学问与德性”的讲演。
4月,发表“中国历史上关于人生理想四大转变”的讲演。
5月,发表“有关学问之道与术”的讲演。
10月,《史记地名考》由香港太平书局出版。
1963年69岁
3月,《中国文学讲演集》由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
12月,《论语新解》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
1964年70岁
2月,公在春季开学上发表“职业与事业”演讲。
是年,公请辞新亚书院职务。自创办新亚书院,公主持院务前后达十六年,自谓平生最忙碌时期,董事会决定先休假一年,明年离职。
1965年71岁
公拟定退休后生活计划,首为撰写《朱子新学案》。
夏,南洋大学商请公任校长,马来亚大学邀请讲学,公不欲再涉行政,于是应马来亚大学之聘,前往讲学,但不胜南国湿气,胃病复发。
1966年72岁
2月,公返回香港,仍寓沙田旧址。其时香港难民潮骤起。
9月,在吉隆坡教师协会上发表演讲。
11月,在阳明山庄讲“中国文化复兴运动。”
1967年73岁
9月,《四部概论》刊载在《人生》杂志32卷5、6期上。
10月,公迁居台北,暂寓市区金山街。
1968年74岁
2月,公在台中高中教员研讨会上发表题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每人必读的几本书”的演讲。
3月,在台北中国历史学会年会四届大会上讲“略谈当前史学界。”
7月,《中华文化十二讲》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是年,移居外双溪素书楼。该楼为蒋介石亲令拨地,依夫人胡美琦女士所作图样建造。楼名为公故居室名,以表思亲之义。同年膺选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
1969年75岁
11月,《中国文化丛谈》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是年,写成《朱子新学案》。应张其昀之约,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教席,在家授课。写成《中国史学名著》与《双溪独语》两书。复应蒋复璁先生的邀请,任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70年76岁
5月,《史学导言》由台湾中央日报社出版。
6月,公在台湾孔孟学会上发表题为“孔子之心学”的演讲。
1971年77岁
6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科学讲座讲“中国文化与科学”。
7月,《中国文化精神》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11月,《朱子新学案》自印行世。
12月,公在大陆问题研讨会上讲“发扬东方历史文化自本自根开创道路”。
1972年78岁
2月,公在给严耕望信中论治学蹊径,强调文史哲三者兼顾。
11月,校订《国史大纲》。
故宫博物院在素书楼对面,公得每到博物院读《四库全书》中宋、元、明理学诸集,续有撰述。其他著述有《孔子传》与《理学六家诗抄》等。公不能写诗,但爱诵诗,以为吟他人诗如出自己肺腑,也为人生一大乐趣。旋自编《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分时代为八册,为公平生有关中国思想论文总结。
1973年79岁
5月,《中国史学名著》由台北三民书局出版。4日,公在亚圣孟子纪念会上讲“孟子学大义述”。
12月26日公在“国大”宪政研究会上讲“民族自信心与尊孔”。
1974年80岁
6月,《理学六家诗抄》由台北中华书局出版。
7月,公在80岁生辰前,偕夫人南游,寓梨山、武陵农场等地,撰成《八十忆双亲》,后又撰《师友杂忆》。
9月,《孔子与论语》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75年81岁
8月,《孔子传》由台北综合月刊社出版。
9月,《中国学术通义》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1976年82岁
2月,《灵魂与心》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6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77年83岁
公胃病剧作,几不治。
5月,《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2)》也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7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78年84岁
1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4)》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5月,当选(台北)中国历史学会监事。
是年,公病渐愈,但两眼已不识人,不见字。适会新亚创设“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坚邀公为第一次讲演人,情不能却,讲题为“从中国历史看中国民族性及文化”,凡六讲,为时三周。
7月、11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5)》、《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6)》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79年85岁
7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7)》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0月,新亚创校30年纪念,公复来香港。首先热心协助新亚的耶鲁大学卢定也来港赴会,两人回念前尘,感慨不已。
12月,《历史与文化论丛》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1980年86岁
3月,《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8)》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夏,公偕夫人重赴香港,得与大陆三子拙、行、逊,一女辉相见。30多年未见面,在香港相聚,前后仅7天,即匆匆别去。
11月,《中国通史参考材料》由台北东升出版社出版。
1981年87岁
1月,《双溪独语》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公偕夫人再去香港,与长女易、长侄伟长相见。五子女乃得于两年内分别见面。
1982年88岁
7月,《古史地理论丛》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是年,《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一书定稿。
秋,公已不能亲笔作书。
1983年89岁
1月,《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0月,《宋明理学三书随劄》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84年90岁
7月,公复来香港。在香港,门人为公庆祝90寿辰,大陆子女与嫡孙也都来会。其时公精神仍甚健旺。
9月,公在素书楼与弟子严耕望论学,谈语也最多,精神极好,主要内容为现今史学界。
12月,《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85年91岁
6月,严耕望、余英时、何佑森拜访素书楼,与公及胡夫人共进晚餐。公精神很好。
7月,自中国文化大学退休。
8月,公轻微中风。
1986年92岁
春,应台北《联合月刊》编辑之请,发表对国运和世局之意见,主张统一,并首次为大陆《人民日报》摘载。
6月,公健康已大恢复。9日下午,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告别杏坛。蒋经国特礼聘公为“总统府”资政。
1987年93岁
8月,《晚学盲言》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988年94岁
公精神虽然尚不算坏,但已常生病,体况大不如前。与夫人共同整理有关新亚书院的文稿。
1989年95岁
3月,《中国史学发微》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9月,《新亚遗铎》由东大图书公司出版。公去港出席新亚书院创校40年校庆。
1990年96岁
5月,迁寓台北市内杭州南路新居。
8月,30日上午9时许,公在台北寓所逝世。海内外学术界痛悼这位学界泰斗的陨落。
9月26日,《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于台北《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