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人的节令食品因时而异,品种多样。主要有白粿、糍粑、年糕、咸粿、米冻、汤圆、艾粿、粽子等粮食复制品。
白粿是春节和端午节常用的食品,一般是农家自做。每当农历腊月,家家户户舂白粿,给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气氛。白粿是用粳米做成的,因而粳米又俗称粿米,先用大锅将水烧开,然后将事先淘净浸泡的粳米倒入沸水中,煮到三四成熟即用笊篱捞起,倒进石臼或木楦(新桥一带),用硬质木制的舂槌捣烂,俗称“打米生”;捣成板结后,再撕扯成块,装入饭甑(俗称炊楻),坐锅隔水蒸熟;起锅后撒上些食盐,再倒入石臼,舂捣成白腻的粿;然后整块粿坯起出,放在事先备好的大簸箕上(簸箕事先要用茶油或蜂蜡抹过以防粘粿),再从粿坯上揉捏出一团一团的小粿团,用手压揉均匀后放在粿印上压印出扁平的粿块即成。粿印印模的图案一般是寿桃,也有其他团花图案。粿块一般是圆形的,但也有做成桃形的有蒂有尖(西滨后丰一带)。办喜事时,也有将白粿揉搓成小圆柱状,俗称“粿卵”。过年的白粿品类较多,饼状、一面印有桃形图案的叫“粿桃”,压成的长条形中间指压出一凹槽的叫“银锭”,捏成元宝形的叫“粿元宝”。尤溪人过去一年难得做一两次白粿。因此,腊月舂白粿,量都做得很多,可以吃到来年一二月。这些白粿往往放入缸中浸泡在淡盐水中保存,俗谓“浪粿”“淫粿”。
“时”,也称糍粑,是用糯米做成的。将糯米炊熟后倒进石臼,用舂粿槌捣烂成泥,再把它揉搓成一小团一小团的,粘裹上备好的熟豆粉即成。裹“时”的熟豆粉是用黄豆、芝麻炒熟后加蔗糖磨碾成的。
成粿(金粿)、米冻是用籼米制成的。先将浸泡一小时许的米和水磨成浆,磨浆时可加入些茴香同磨以增加粿的香味。若制成咸粿,米浆中加入食盐和食用碱液(也有用稻草、黄竹等烧成灰浸洗出的液体代替),再将浆在锅里煮成稠糊后,退火焖一二十分钟后起锅,然后再用手揉捏成纺锤形的团状,装入蒸笼蒸熟即成。若制米冻,则在米浆中加入食盐、石灰水(将块状生石灰放置在一个小瓮内,加少许水,让其变熟成熟石灰粉备用。用时取熟石灰加热水沉淀后所得的水)或食用碱水,在锅里不停地炒动,以防粘锅,且边炒动边添入热水,直至炒熟,退火焖上一二十分钟后起锅,装盛在盆碗里,晾冷即成,吃时再将其切成块,煮汤、煎炒均可。
艾粿是用籼米或粳米制成的,所用的艾草(鼠曲草)一般是春天刚长出的,茎上有白绒毛的绵艾。用籼米做的,制法同成粿,只不过在炒浆时加入艾草即可;用粳米的做法同白稞,只是在粳米中加入焯水沥干的艾草。
年糕、汤圆、粽子均用糯米制成。做年糕时须在糯米中加入些粳米(六两糯米加四两粳米)或籼米(七两糯米加三两籼米),以免制成的年糕太软不好煎炸。制年糕、汤圆时,都应先将米磨成浆,再漉净水分。将这漉后的湿粉搓成丸即成汤圆,也可裹入芝麻、花生等做成的馅制成有馅的汤圆;将漉后的湿粉和以花生仁、糖,装入垫以豆腐皮或箬叶的模型,再在面上撒上芝麻,压入红枣、花生仁,上笼蒸熟后即成年糕。
白粿、成粿、菜头粿、米冻、年糕,是春节常用食品。清明芎时,食艾粿。农历正月二十九,尤溪人有在早餐食“九糜”的风俗,“九糜”即用籼米、粳米、糯米三种米和赤豆、豇豆、绿豆、花生仁、红枣、龙眼等九种辅料混合煮成,取“三九至尊”之意,以保全年身体平安。端午节则吃粽子和面条,粽子是用箬叶(俗称粽叶)裹糯米制成,根据不同口味可裹成碱水粽、咸粽(即龟黍)等,碱水粽是在糯米中拌入些碱,成粽则在糯米中加入花生、豇豆、腊肉、咸肉等;只包糯米,没有其他辅料的叫白粽,有混以豇豆或豆泥的叫豆粽、豆沙粽;碱水粽食用时常蘸糖。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除吃白粿外,还有吃咸粿、九层粿(籼米制成)的。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立冬那天,农家喜舂糯米时为食,以庆丰收,俗谓“交冬时”。冬至日,早餐则吃汤圆,俗谓“冬至丸”。现在,随着粮食的增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过去只有节令时才吃的食品,已成了日常调节口味的常见食品了。
尤溪人还有一个食俗,那就是谁家自养的猪宰了,这家人就会炒一锅“鸭血祭”,分送左邻右舍赏食。鸭血祭的制法是,先将糯米、籼米炒熟磨成粗米粉,再用猪骨头、猪肺煮一锅汤,加入米粉边炒边调,加入熬好的葱头油,炒成糊状,即可起锅盛碗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