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的风味食品主要以米类和面粉为原料。常用的米类有籼米(俗称“饭米”)、粳米和糯米三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偶有人种小麦,现在基本没人种了,所用面粉靠外来供应。籼米主要用于制作米浆类食品,如粉干、粉条、锅边糊、成粿、九重粿、米冻、菜头粿等,制作这类小吃,都要先把籼米用水浸泡后磨浆烹制。粳米主要用于制作粿类食品,如白粿、艾粿、粿饺等,制作时都要先把粳米浸泡后蒸熟,舂成粿坯(现在也用机器绞),然后再制成各种成品。糯米主要用于制作“时”类小吃和各色糖糕(也叫年糕)等。面粉主要用于制作面类小吃。
粉干:尤溪粉干始于明代中叶,以新桥粉干(俗称“四九都米粉”)、中仙粉干为佳。近年来,团结安洲岭的粉干质量尚佳。粉干是用籼米制成的。籼米浸透12小时磨浆后漉去水分,压干粉碎,加入10%的米饭和匀,再制成粗条米糅,放入蒸笼蒸熟后揉成粿团,而后通过压条机将粿团直接压成细长条,下到锅内沸水烫煮去浆后捞出,盘在竹编的筚上,使之成为通透的片状,晒干即可,也有不经烫煮去浆直接晒成粉干的。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制成的粉干耐煮性差别很大,口感也就不同。早先粉干交易可以两斤干谷换一斤粉干。过去,粉干是尤溪人年节和待客的主要食品,可炒、可煮,若待客,炒成的粉干装碗后,尤溪人喜欢在碗面上撒上些醋姜丝。管前的泥鳅、红糟、辣椒煮粉干,风味独特,其做法是,先备好泥鳅(必须是水田里捉来的活泥鳅),将泥鳅养在清水里让它吐尽泥味,煮之前还要给泥鳅喂少许食盐、酒糟、味精、茶油,使这些调味品的味道进入泥鳅体内;煮时先用冷水煮泥鳅,加入草药泥鳅葱(即石菖蒲,有香味)文火烧锅,这样煮出的泥鳅又软又滑,口感极好,然后在泥鳅汤中加入已经烫过的新桥粉干,再放进红糟、生姜、食盐、味精、红酒、胡椒粉、葱花等调味料,煮开后装碗即可。如此精心烹制的泥鳅粉干,鲜、嫩、软、滑、香,极负盛名。
锅边糊:锅边糊是用籼米磨浆制成的。制作时必须先备汤料,汤料用猪骨、干贝、蛏干、虾仁煮成,汤成后捞出猪骨,干贝、蛏干、虾仁沥干备用;旺火烧锅,锅内放适量水,开锅热后,在锅边刷一圈食油,再匀淋上一圈薄米浆,加盖,待米浆熟成片后自行卷起滑入锅内水中,掀盖,往锅内添碗清水,再如上操作数次待锅内量足时,将备用的汤倒入,加入适量的干贝、虾仁、蛏干、紫菜、熟肉丝、白酱油,煮沸后舀出盛装,再撒上葱花、胡椒粉、香油即可食用。制作锅边糊,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城关人毛聿全(当地人称其为“五弟公”)制作的最负盛名。
九重粿:九重粿,亦称九层粿。其做法是将籼米用清水浸泡一夜后磨成稀浆,加入食用碱、食盐等搅拌,然后将米浆分九次入笼逐层蒸熟;晾冷后切成方块或菱形块,食时可蘸用酱油、老酒、味精、辣椒、葱头油等调制的佐料,且可逐层揭开食,饶有趣味。
菜头粿:菜头粿(寓意好彩头)是尤溪农家春节时必自做的食品之一。现在,城里每天都有小吃摊、店卖煎炸菜头粿的。做法是将晚米(即二季籼米)浸泡加水磨成浓浆,加入已调味焖熟的白萝卜丝(俗称菜头丝)和虾米、精盐、味精等搅拌均匀;然后倒入蒸笼(必须垫以炊布)或金属四方粿盘,隔水旺火蒸熟。晾后切块即可食,也可再经锅煎或油炸后食,煎炸后的菜头粿外皮酥香、口味鲜美。如用芋头丝取代白萝卜丝,则可制成芋头粿。
粿饺:尤溪的粿饺以梅仙的为佳。粿饺也称粿夹,它是将熟白粿团摊开做皮,包上用水发笋干和猪肉、虾干、葱头等炒成的馅,捏合成半月形饺子状蒸热后再在外表抹上用酱油、味精、老酒、葱头油拌和而成的调料即成。这种食品多肩挑沿街叫卖,独成一种风味。
烫面:面条早先是手工制作,面粉加碱水和好,揉成面团,然后在面板上反复折叠碾压、摊薄,若加工白面则碾得更薄,约一毫米。然后在面上扑上干番薯粉,折叠成长条状,再用面刀将其切成细条状,展开即成白面或切面。切面由于条形粗如筷子,外地人戏称之“筷子面”或“大条面”。生切面必须先在大锅沸水烫煮一次,待面浮起,不论熟否,即捞出用冷水冲凉、沥去水分,分成若干团,静置三小时以上待用。白面一般烫着吃,即将白面投入沸水中,烫煮几分钟;另在碗里盛上高汤(一般用猪骨头熬煮成的汤料),将锅中烫熟的白面捞出,盛入汤料中,加入葱、油、酱、醋、味精即可食用。若再佐以一盘猪骨头肉蘸蒜头醋食,那就更美了。因为从熬过汤的猪骨头上剔下的肉,肥少瘦多,无油腻感。切面一般是热拌吃,当然也可煮、炒着吃。若拌着吃,先要备好调味料,即蒜头醋、盐、酱、葱头油(事先用葱头和猪油在热锅中熬成),再将半成品的切面在沸水中烫熟捞出装碗,加入调料拌匀即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除小吃店外,居家不常吃面,只待麦收后的端午节,尤溪人才吃面赏新。有的用鸡蛋打匀后和面加工成的面条,称为鸡蛋面,但不常吃。
煮面:煮面有多种煮法。其中韭菜黄鳝面和荠菜面最具特色风味。韭菜黄鳝面是将鳝鱼丝、半成品切面和猪骨头汤调料后一同煮熟,用淀粉勾薄芡后再投入事先炒好的韭菜、笋丝、肉丝等拌匀即成,其特点是鳝鱼鲜嫩、面条柔滑、韭菜香浓。荠菜面是将白面干和荠菜同煮而成的,做时先将锅烧热,下入食油和姜末爆香,再下入洗净的荠菜(不切段)炒片刻,冲入大量肉汤煮开,再用锅铲将荠菜改小,投入白面干,调入盐、味精煮熟,出锅时再加入少许胡椒粉、老酒即成;如果不用荠菜而改用红苋菜,即可煮成苋菜面。这两种面食颇具农家风味。
九肠:九肠也称“久长”,是一种类似抻面的尤溪传统小吃。之所以称“久长”,乃寓意好事又久又长。九肠可现拉现煮,亦可先拉好氽熟成半成品的九肠面晾凉待用。食时可热拌如同拌切面(条形较切面粗),也可热炒或汤煮。九肠面有韧性、有嚼劲、有独特的面香味。
油卷:油卷皮薄馅美,酥香可口、油而不腻,食时佐以老酒最宜。每到傍晚,县城的街角巷口都可看到手艺人在支起的一口大锅里煎烤着油卷,葱香、酱香、花椒香四外弥漫,诱人食欲。其做法是以面粉、猪肉、干豆腐、豆酱和葱为原料,先将面粉加入少许精盐用清水和成面团备用。五花猪肉去皮切丁,加酱油、豆酱、盐、味精、花椒调匀腌渍,干豆腐切成小方丁,葱切成葱花晾软,再将面团擀成长方薄片,均匀地铺上腌制好的肉馅、豆腐丁、葱花,再卷捏成长条,切成十厘米长的段,即成半成品,锅置旺火上,倒入一碗水,铺上竹篦,锅的四周刷上猪油,将半成品逐个竖排在锅边,再匀洒上清水,加盖,中小火煎烧至熟即可取出食用。
炸老鼠:炸老鼠是一种油炸面食,并非真鼠。做时将面粉加盐和味精调成糊状摊在一块铁片上,包入已炒熟并调好味道的猪五花肉末、萝卜丝、韭菜等馅料,用另一铁片将面糊、馅料包裹成两头小、中间大呈纺锤形的半成品,推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熟透时捞出即成。
春卷:春卷是尤溪人喜欢的风味食品。先将面粉加入少许精盐调成稀面泥,将平底锅烧热,用手将面泥不停地翻动,往锅里一沾、一贴、一摊,即提起面泥。这时锅里的面已烤熟,用另一手将其揭起即成春卷皮,逐张逐张地摞起。将春卷皮买回家后,即用绿豆芽、姜丝、肉丝、葱段加调味料,炒熟起锅。吃时,将春卷皮平摊在桌面上,再放上炒熟的馅料,将春卷卷成条状,即可食用。也可将卷好的春卷在油锅里炸一下,即成炸春卷。
卜鸭:卜鸭是尤溪风味的熟食品。制作时,先用少许精盐放入净鸭腹腔内入白水锅煮熟盛起,趁热在鸭身上匀抹精盐调味;在锅内撒进一层约二两左右的生米和少许茶叶,锅内放一支架,再将煮熟的整鸭架在支架上,盖上锅盖;加一阵旺火,一见冒白烟,闻到焦味时,立即退火;让锅内保持烟熏片刻后,一见冒黄烟立即揭盖出锅,再将煮鸭时的鸭汤调上盐等佐料灌在鸭肚里,让其入味后倒去鸭汤,此时,鸭肉表皮呈金黄色,肉香飘逸。切块装盘,即可食用。此法也适用于卜兔。
板鸭:尤溪板鸭比较有特色的是农家腊鸭、文峰板鸭和水东板鸭。板鸭的原料都是选用两三斤重的半番鸭,制作时先将鸭子杀净晾干后,切去鸭爪、翅尖,从鸭腹处剖开,用酱油、精盐、味精、五香辣椒粉等腌制入味,再用竹片将鸭身撑展开呈平面状,再做进一步加工,由于加工的方法不同,有腊鸭、板鸭之分。腊鸭,即将平展开的鸭身,悬挂在柴火灶灶门口的上方,用烟及灶口余热熏烤而成,其特点是肉色红润、肉质耐嚼。板鸭,则是将平展开的鸭身在炭火上烘烤,边烘烤边往鸭身上刷料汁,烤至鸭身面上呈酱红色,熟透即成,其料汁就是用上述腌制时用的那些调料拌入香油而成的。其特点是熏香浓郁,肉质鲜嫩,味辣不腻,水东板鸭就是这样做成的。文峰板鸭制作时将上述调料拌以荟油腌制,再将平展开的鸭身在米糠、茶籽壳、木炭混合燃烧的火上焖烤,熟透后取出风晒干即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肉呈玛瑙色、味道香浓、越嚼越有味。
卜糟兔肉:卜糟兔肉是尤溪西滨一带农家待客的一道特色菜。做法是将整只净兔肉去头、去爪后切成四块,放入锅中加精盐、味精、料酒、生姜片、葱白煮熟后捞起;锅中撒上大米和茶叶,倒入猪油,锅内搁一支架,将熟兔块置于架上,盖上锅盖,在锅底中间烧火,这时锅内的大米和茶叶缓烧成烟,熏透兔块后取出;锅中下猪油、姜片、红糟煸炒出香味,冲入煮兔的汤,加入酱油、味精、白糖、料酒、葱白、辣椒粉烧沸,再投入兔肉焖烧;待锅内汤汁较稠时,淋上麻油,取出兔块,切成小块装盘即可食用。此菜呈糟红色,兔肉软嫩,香味浓郁,富有山区风味。
此外,尤溪的风味食品还有中仙的珍珠粉、苦蕨干、米槠冻、苦槠冻以及夏令的萱草冻等。
§§第九篇 工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