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的民间酱作有酱油、红醋、豆酱、麦酱、豆腐乳等。酱油、红醋是常见的调味料。
酱油的主要原料是黄豆,制作时,将黄豆洗净、浸泡、蒸熟后,将其晾冷,拌入绿曲,平摊在苈上,约一两厘米厚。而后将它们放置在制作间内,让其发酵,这时要注意控制好温度,不得高过30℃(可以发酵后长出的菌丝颜色来掌握,菌丝呈白色,温度适宜,菌丝发黄,温度偏高)。一旦温度上升到25℃,就得翻动苈上的酱料,让其温度下降。待全部发酵后,将酱料倒进水池淘洗,漂去浮沫,捞出酱料,沥干水分,拌入食盐,而后摊在洁净的地面上,再匀撒上一层食盐,周围用麻袋圈起以保持温度。此后,酱料的温度还会回升,同样不得超过30℃,温度上升到觉得烫手后,便将所有酱料装入酱油楻,面上再撒上一层厚厚的食盐,将楻盖好。五六天后,再淋入热的浓盐水,拔去楻下部的出口塞,此时,流出的第一道酱油即优等酱油,氨基酸含量高达1.4g/100ml,此后再淋入热的浓盐水,第二道流出的是一等酱油,氨基酸含量仍有0.4g/100ml,第三道、第四道的酱油,质量就差些。可把第二、三、四道的酱油调配后,做成不同品级的酱油。流出的酱油还应加热沸腾,而后才能盛入酱油缸,加上缸罩,露天搁置,让其冷却,注意不能让酱油溅到雨水,否则会生潜。
红醋的原料是大米、谷壳、糠、白曲(不同于酿酒的白曲)。制作时,将大米淘洗干净,略加浸泡后放入炊楻隔水蒸熟,晾冷后和入谷壳、糠、白曲,装入若干个醋缸(视制作量定缸数,另多备一个空缸),让其发酵;发酵后醋胚会发热发酸,此时,逐个将醋胚倒腾入空缸,倒腾过程亦即降温过程;待其再一次升温后,再做一次倒腾功夫,一般倒腾三次便可,每倒腾一次,酸度便增加一次,最后,舀出醋液,加入净水,便成喷香的红醋。
豆酱、麦酱的民间制法是,在霜风将起前,将黄豆或麦子洗净、浸泡、蒸熟后晾冷并加入酵母,装入敞口钵头让其自然发酵,待其长出长长的白色菌丝后,用细竹签将菌丝除去。而后,待霜风将至时,煮一锅糯米稀粥,将粥汤淋入已发酵的酱胚里调匀,移到室外让日光曝晒,夜里也留置室外露天打露,遇雨则将其盖住,仍留置室外,次日无雨再打开,继续日晒,如此晒了六七天,酱色呈橙黄色即成。
豆腐乳是将干豆腐(俗谓豆腐腊)平摊在簸箕上,引种少许酶菌,让其在恒温下长出白色的菌丝,待菌丝长到寸许长时,除去菌丝,装入陶瓮,浸以黄酒、酒糟等调味品,而后封口,贮藏个把月后便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