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光绪十三年)1岁
钱玄同生于1887年9月12日,浙江吴兴人。原名师黄,字德潜,又曾名怡,辛亥革命前,改号汉一,又改名夏,别号中季,亦称季。五四运动前,改名玄同。后在古史辨运动中,号疑古,自称疑古玄同。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5岁
在已熟读五经、《说文解字》、《史记》、《汉书》的情况下,读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等人研究《春秋》的著作,服膺今文经学。
1903年—1904年(光绪二十九至三十年)17—18岁
读章太炎、邹容、刘师培、梁启超的著作,由尊清到主张排满革命。梁启超称赞南明有刘献廷造新字,倡地文学的主张,钱玄同深服刘献廷的远见,因改号为“掇献”,取“掇拾刘献廷之坠绪”之意。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20岁
在上海与浙江绍兴徐婠贞女士结婚,并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结识古文经学大师章太炎并师事之。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21岁
加入同盟会,立志反清排满,改名为“夏”。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22岁
听章太炎讲学,并结识章派弟子黄侃、鲁迅、周作人、马裕藻、朱宗莱、许寿裳、沈兼士等。
1910年(宣统二年)24岁
从日本回国,在浙江省海学堂任国文教员。
1911年(宣统三年)25岁
春,任浙江省嘉兴中学堂国文教员。暑假后,在故乡吴兴的浙江第三中学做教员。
拜访今文经学大师崔适,后师事之,并读其《史记探源》和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专宗今文。
1913年(民国二年)27岁
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地理部及附属中学国文、经学教员,兼北京大学预科文字学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31岁
投稿《新青年》,支持文学革命,参加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打破今古文经学的家法。
1918年(民国七年)32岁
任《新青年》轮流编辑。提倡世界语,主张废除汉字。
劝告鲁迅写文章,即《狂人日记》。
为胡适白话诗《尝试集》作序。
与人审查修订吴稚晖《国音字典》,这是我国确立国语字音标准之始。
编成两册《音韵学讲义》,即后来排印的《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学校最早的汉语音韵学教材。
1919年(民国八年)33岁
兼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从此献身国语运动,并成为主将之一。
推动民俗学研究,征集全国近世歌谣,并与顾颉刚合作注《吴歌》的音,与周作人合作注《越谚》的音。
与学生魏建功合作整理出苏州方音的声韵部类,开方音研究之新纪元。
1920年(民国九年)34岁
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
1921年(民国十年)35岁
发表文章,主张辨伪,开古史辨运动之先河。
1922年(民国十一年)36岁
发表《汉字革命》。
1923年(民国十二年)37岁
提请组织“国语罗马字”,后任委员。
多次与顾颉刚通信,称赞他“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强调要敢于疑古,推动了古史辨运动。
1924年(民国十三年)38岁
与人创办语丝社。
发表《恭贺爱新觉罗溥仪君升迁之喜并祝进步》、《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底变迁》。
发表《杂感·零碎事情》、《给“夏”和胡适的〈通信〉》,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制造文字狱。
批评吴虞并不身体力行反礼教,是孔家店里的老伙计。
1925年(民国十四年)39岁
任《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委员,也是“数人会”成员。
与黎锦熙创办《国语周刊》,反对章士钊复古的《甲寅周刊》。
五卅惨案后发表《关于反抗帝国主义》,指出反帝不是排外,要虚心地用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穆姑娘(Moral)来洗刷国耻,唤醒民众。
1928年(民国十七年)42岁
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讲授说文研究、经学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书真伪略说等科目。
1931年(民国二十年)45岁
发表《重印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书后》、《重论经今古文问题》,对经学进行了全面总结。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46岁
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以取代《国音字典》,《国音常用字汇》是钱玄同一手编定的。
发表《古音无“邪”纽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47岁
发表《与黎锦熙、罗常培书》,建议以刘继庄的生年,即1648年为“国语纪元”。
编成《说文部首今读表》,北大印行。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8岁
发表《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的长文,其结论及研究方法都富有新义。它是我国语言学家最早利用国际音标系统地构拟古韵音读的专著。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9岁
病中起草简体字2300余字,后由官方公布的仅为其中的324字。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51岁
整理刘师培遗书,撰《左盦年表》、《左盦著述系年》。
序林尹《中国声韵学要旨》,发表《古韵“鱼”“宵”两部音读之假定》。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2岁
病困于被日本占领的北平,恢复旧名“夏”,拒绝伪聘。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3岁
1月17日,逝世于北平。
大概我们干历史这一行的,总离不开要品评人物。中国在魏晋时代还盛行过品评人物的风气,那是有浓厚玄学思想的清谈,我们现在则要用历史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然而评价人物也非易事,往往“一人则一议,十人则十议”(墨子语),本书所评述的钱玄同其人,按其所研究的小学、经学来说,是一个典型的国学家。清代国学空前,名家辈出,流风所被,影响近现代甚巨,钱氏承清季国学之遗绪,卓然名家。而他入室操戈,抉发传统文化的痼疾,呼唤西方的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穆姑娘(Moral),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为“第一要务”,并为之奋斗一生,则钱氏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学家的范围,这正是本书将他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并列为现代启蒙思想家的原因。现在的人写评传,往往像评奖金一样,总有一种拔高被评者的心理。笔者常以此自戒,但限于水平,对钱玄同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还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过去丁惟汾序钱玄同编集的《刘申叔(师培)先生遗书》曰:“近数十年来,学者根柢不及前人,而求功利则欲驾乎其上,于是挟私见异闻附会穿凿,莫可究诘……”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我深感根柢不及前人,所幸承师友的帮助,不作揣摩之徒,让功利湮没学术。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感谢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刘宝才先生、西北大学化工系郗丽兰老师的影响,他们高尚的人格令我终生难忘,宝才师是先秦史专家,对我的指导、启发尤其多。当代国学大师杨向奎先生曾听过钱玄同的课,他在病中口述了对钱玄同的看法,让人复信于我,后来我又多次当面向杨向奎老先生请教近现代国学的许多问题,我非常感谢杨先生的指教。责任编辑关小群先生细心审阅修改,付出了大量心血。钱宏先生对本书的写作十分关心,并给予了不少帮助。钱玄同先生哲嗣钱秉雄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封面照片,谨在此向以上各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钱玄同没有出过文集,对他的研究也很少。他经常发表文章的刊物如《新青年》、《语丝》、《国语周刊》等,现在均已不易查找,所以本书有意保留了很多引文。对现代人物的评价常有分歧,而原文的保留,有助于让事实说话,这也是本书多引用原文的考虑,但这样可能使本书显得有些臃肿了,特此说明。钱氏生前知友黎锦熙先生之《钱玄同先生传》篇幅不长,却是研究钱玄同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曹述敬先生是钱玄同研究的开创者,所成《钱玄同年谱》是拙著的重要参考书,得以引用他们出色的研究成果,我十分感谢。
吴锐
1994年9月于北京
四写钱玄同—《钱玄同评传》2014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