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林语堂提出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有所修改),正式颁布实行。这对我国语言学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过,林语堂抵上海后至创办《论语》前,用力最多的却是对我国古音的研究。这是他在这期间从事于国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他先后撰写了《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古音中已遗失的声母》、《支脂之三部古读考》、《燕齐鲁卫阳声转变考》、《陈宋淮楚歌寒对转考》、《周礼方音考》等论文。这些论文,对许多古音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古音学的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譬如:
《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一文,从语音角度,研究了春秋三传的异同,从而得出“左氏不是鲁语”的结论,即《春秋》不是左丘明所作。这是跟传统的看法迥然不同的,不愧为一家之言。
《古音中已遗失的声母》一文,不赞同章太炎、黄侃等人的有关观点,表示相信“古音中有今日已遗失的浊母”,如“喻”音含有遗失的声母,“我们可以推定‘喻’是j音,因为由j入y是语言史上最自然最常见的事”。
《支脂之三部古读说》一文,认为“之部古读ü音”,“脂部主要音必是e音”,而“支韵字依《诗经》用韵分别,古或合歌戈麻,或合佳,或合脂微齐皆灰,所以有三种的古读,后来转变并合为一,同读ie,于切韵自成一韵,正如支脂之三韵后来也归并同用”。
《周礼方音考》一文,则认为“唯据周礼文字之假借,可知其音极古,且可谓在齐鲁方音阳声转变之前,周礼多用入声字……从这种入声字,我们可以推知周礼文字多是入声尚未转变之时所用,又可知周礼实代表一种很古的音读。”
诸如此类的成果表明,林语堂是用了一番功夫研究我国古音的,并有建树的。因而,他无疑可称为我国著名的古音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