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编辑出版了《白璧德与人文主义》一书。该书收入了由吴宓翻译的白璧德的五篇论文。他印行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在中国推行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并使之成为支配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
林语堂对于梁实秋这样宣扬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十分反感。当年他在哈佛大学就读时,就对白璧德讲授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即鼓吹反过激、反浪漫,提倡守法则合规律与中和平正,感到接受不了。相反,他对于斯宾加恩宣传的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却有很大的兴趣,认为它从十个方面革新了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因而,当古典派的白璧德与浪漫派的斯宾加恩展开论争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在后者一边。而现在梁实秋又要将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搬到中国来,并想以它来左右中国文坛,林语堂认为是不能同意的,因而针锋相对地跟他唱起对台戏来。他于1929年10月翻译了斯宾加恩的《新的批评》一文和克罗齐的《美学:表现的科学》中的二十四节,并撰写了《〈新的文评〉序言》,集为《新的文评》一书,由北新书局1930年出版。他介绍他们的著作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他们的表现主义理论及其意义,并加以运用。他认为“现在中国文学界用得着的,只是解放的文评,是表现主义的文评,是Croce、Spingarn、Brooks所认识的推翻评律的批评”。
在《〈新的文评〉序言》中,林语堂阐述了对白璧德古典主义和克罗齐表现主义的看法。他指出,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归根结底是“古典派的人生观”,它强调“艺术标准与人生正鹄的重要”,即用许多人为的“标准纪律”来束缚作者的创作;后来又转而入于Humanism,“是一方与宗教相对,一方与自然主义相对,颇似宋朝的性理哲学”。这些论断,切中了白璧德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弱点,即它是保守的和落后的。
对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他却作了热情的肯定。克罗齐是一位近代颇有影响的意大利美学家。他的美学观点是:任何艺术只是艺术家某种“抒情的表现”。艺术家所以进行艺术活动,并不存在社会目的和社会功用。而且它也不受艺术家的社会实践所制约和社会现实所检验。林语堂认为,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最能代表“革新的哲学思潮”,“表现二字之所以能超过一切主观见解,而成为纯粹美学的理论,就是因为表现派攫住文学创作的神秘,认为一种纯属美学上的程序,且就文论文,就作文论作文,以作者的境地命意及表现的成功为唯一美恶的标准,除表现本性之成功,无所谓美,除表现之失败,无所谓恶”;并指出克罗齐主张“任何作品,为单独的艺术的创造动作,不但与道德功用无关,且与前后古今同体裁的作品无涉”。这些看法,可谓确切地把握到了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特点,即反对功利主义,提倡表现作者的个性。此外,他还赞扬表现派“能打破一切桎梏,推翻一切典型”。在他看来,表现派认为“文章(及一切美术作品)不能脱离个性,只是个性自然不可抑制的表现”,“个性既然不能强同,千古不易的抽象典型,也就无从成立”。
在肯定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同时,林语堂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文艺观。他认为:“我们须明白一切的作品,是由个性表现出来的,少了个性千变万化的冲动,是不会有美术的,这千变万化的个性的冲动,是无从纳入什么正宗轨范,及无从在美学上(非实际上)分门别类的。”“若论艺术作品本性,有几篇文章,就有几样体裁,多少艺术作家,就有多少作风。体裁格律之论,不但实际上毫无用处,理论上也不能成立。我们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每样艺术创作,就是特别作家特别时境的产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使本人轮回复生,也决不能做同一个性的文章。”“古文笔法是最无用的勾当,文理无度,只能产生场屋举业的文章。起承转合之法,是循文思自然的波澜涌现而成,其千变万化,犹如危崖幽谷,深潭浅涧,毫无匠心的经营,而因缘际会,自成其曲折巉岩之美,不是明堂太庙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这些说法的内涵,说到底,就是主张创作要自由地表现作者的个性和主观感情,而非功名活动或道德说教,同时不应有一成不变的规则章法,而应打破一切成法,一切束缚,一切桎梏。
怎样看待林语堂介绍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呢?应该认为,这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因为他介绍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抵制白璧德的古典主义的,而前者确实比后者要好一些。前者虽然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理论,但它却具有符合创作规律的因素,如强调表现个性。而古典主义则恰恰起到束缚个性的消极作用。因而,不宜简单地把它看作为宣扬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而加以否定。同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对他的文艺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后来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表现性灵”论的文艺观。这容后再作具体分析。
总之,对于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和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林语堂否定和抵制前者,肯定和提倡后者,在当时来说确实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第七章 和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