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有内向的性格,正如他自己在而立之年时说的“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他父亲说他“其性讷钝,好谈时务”,可谓“知子莫如父”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内倾型的性格,情感沉着、稳定,向内部发泄,不善交际,好独断。王国维的诗、词,感情强烈,但是,当你面对王国维的时候,却不容易感受到他的感情的热度。如果从文化的、社会学的角度说,王国维属于理论型的性格,他遇事客观、冷静,反复地思考,前思后想,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表面看对具体事物的反应不算敏锐,但有适应生活的能力。
王国维的童年颇为孤独。他刚4岁,生母凌氏不幸病故。当时他的姐姐蕴玉才9岁,本身还没有自立的能力,但已能照应弟弟。王国维11岁前,他父亲一直在外地谋生;于是,他自幼依赖祖姑母范氏及叔祖母抚养。他的弟弟王国华对他年幼时的印象,就是“寡言笑”。王乃誉回海宁后,支撑着十口之家的经济重负。这个家庭屡屡惨遭变故:1879年,王国维的母亲去世。1887年,王国维的祖父去世。1906年,王国维的父亲去世。1907年,王国维的继母去世。1907年,王国维的夫人去世。一个小康家庭,频频遭变故,家道受打击是可以想见的。王乃誉生前对长子王国维求学方面要求颇严,这是希望他将来能支撑门户,也希望他及早就业,为家庭承担义务。内向的王国维,面临着中国历史上大变动的时期,承受着国家落后腐败而知识分子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心理压力。就个人而言,旧的科举之路走不通,新的出洋求学的路又无条件走,加上他本来喜欢思考人生问题,更增加了他的忧郁和痛苦。
王氏家族虽然有过光辉的历史,但到了王乃誉时,社会地位不高。这种家境给人的压力更为强烈。王乃誉本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就有忧郁的特点,加上经济上不富裕,更加深了精神上的压抑。王乃誉《岁暮题零用册示儿辈》说:“粗衣淡饭苦难全,莫为奢华体面牵。试看几多炊爨绝,何如守我旧青毡。”这样的家庭气氛对王国维的性格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王国维是长子,20岁成家。1896年11月28日与莫氏结婚。莫夫人为海宁春富庵镇莫寅生先生孙女。婚后的生活,有平静的幸福,却也背上了经济的重担。1897年王国维去本地的大户人家就任塾师。当时,上海的《时务报》是变法维新的舆论中心,该报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创办于1896年。1898年在《时务报》任职的许家惺,是王国维的老朋友。他因事返里,请王国维代其职务。王国维一直关注、喜爱这份报纸,以此又能担当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就欣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