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静庵诗稿》

  王国维第一本书《静庵文集》上署“光绪乙巳九月出版”,即1905年阴历九月出版。书前有自序“光绪三十一年秋八月”(阴历)作。这是他研究哲学,即叔本华、康德哲学时期的文章。序文中称“以存此二三年间思想上之陈迹”。49首古诗编在最后,自署《静庵诗稿·附》。这是研究王国维早期诗歌创作的可靠的材料。1906年4月下旬《静庵诗稿》发表于《教育世界》总第124号。上期发表了《人间词·甲稿》,并有序。罗振常编《观堂诗词汇编》时,曾以《人间诗集》名之;然而王国维本人从未用过这个名字。他以后编《观堂集林》时,第二十四卷“缀林二”,选录了1905-1909年写的词22首和辛亥后旅居日本写的诗,未选《静庵诗稿》中的作品。然而《静庵诗稿》自有它自己独立的意义。

  写诗明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王国维年轻时就写诗,正式发表的最早的诗《杂诗》自署“戊戌四月”,可能是阳历1898年5月,这是他刚到上海《时务报》工作的日子。“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于9月21日了结。王国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变法将起或刚起,他又走上新的生活之路,所以无论对国家命运还是对个人前途,都抱着希望。“我身局斗室,我魂驰关山”是他进入《时务报》时的心态。“我”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但是,总算走到新的环境中来了,希冀有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对当时的“戊戌变法”诸君也抱有期望。“虹梁抗日月,菡萏纷扶敷。”即颂扬当时知识界的领先人物。他在同时期(1898年6月4日)给好友许家惺信中也说:“大抵近世士大夫不乏魁垒奇特之才。”对自己前途抱着希望,以“豫章”自许,希望“匠石忽惊视,谓与风林殊”。但是,这也只是期望,所以诗的结尾说:“中道失所养,幽怨当何如?”对自己的前途仍是有希望渺茫之感。这首诗抒写他到上海之后的矛盾心情,表达他对未来的向往。在王国维的诗词基调是人间之苦难的情况下,这首诗被人所重视。作者又冠之于篇首,亦有深意。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校》对此事有不同看法:“至匠石惊视,殊异凡材云云,岂其时又受知于罗振玉邪?”这首诗作者自署“戊戌四月”,一般指阴历。当时东文学社已经办了,王国维已入学。按王国维书信中材料,“东文学社于六日开馆,弟拟往学,已蒙仲阁先生允许”。东文学社在阴历二月六日上课。罗振玉记“戊戌仲夏”开学,赵万里《年谱》记“五月朔,学社开学”,似为误记。所以,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应该是到上海后又进入了东文学社以后。王国维进了东文学社,阴历五月末考试不及格,“乡人(指罗振玉)念其笃学力行,为言于掌教(藤田剑峰),仍许入学”。可是这件事是在写《杂诗》以后了。此诗看来写于考试之前。所以,从时间上看,萧艾沿习罗振玉、赵万里记的时间,略有出入。从内容上看,判定其抒发“对罗氏‘知遇’之感”,似太坐实。这是王国维编定《诗稿》的第一页诗,抒发了自我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抑郁之情。是不是写罗振玉的赏识,最近学者研究指出:“据前后诗意,其说非是。”

  《静庵诗稿》的主旋律是抒发他的人生感受,即叔本华的人生是苦难的哲理。这是王国维诗的特色,也是他的诗的新意之所在。因为他重视诗要写出对人生的新的思索。比如:“虽惭云中鹤,终胜辕下驹。”“我生三十载,役役苦不平。”(《端居》)“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游通州湖心亭》)“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六月二十七日宿硖石》)“不存言愁诗句在,闲愁那得暂时消。”(《拼飞》)“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病中即事》)这时期王国维的诗在语言上平易晓畅,从艺术表现上说,写得直白,受到陆游的诗风的影响,“宵深爱读剑南诗”(《题友人三十小像》)。

  这本诗集中有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颇重构思之独特。《书古书中故纸(癸卯)》:“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长捐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痴。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这首诗写于1903年,正是读叔本华的书,探究人生意义之时。他追求的诗有哲理性,实际上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十分直接。《蚕》通过吟咏蚕一生劳碌,每年周而复始地劳苦,蚕的形象是“自缚还自钻”,诗人吟咏蚕的劳碌,诗的结尾却抒发对人生的慨叹:“劝君歌少息,人生亦如此!”

  《静庵诗稿》大部分是王国维在南通、苏州任教员时写的。创作这些诗的指导思想可以与他同时的《红楼梦评论》互为参照。王国维对自己的诗篇的态度亦颇为理智。从这些诗歌创作中,他对自己作过深切的剖析:“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智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这段话,能帮助读者欣赏王国维的诗歌。

  以一般经历论人,人生苦难老方知。说的是老年人的睿智,看透人生;年轻人有追求、有抱负、有上进的锐气。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认识了生活的真谛,他的人生就沉着,他心里希望中国人醒悟。这是王国维用“世界眼”看中国现实人生,这也是他诗歌的开阔处。

  如果从创作过程分析,他写诗重整首诗的构思。他也许从一情一景的感悟开始,可能先有一句之奇,一词之秀,但不局限于此,而是上升到整首诗的艺术构思。读他的诗有整体性的艺术感受,是从此而来的。他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易废时日。一诗之成,动笔后迟则三五日无不成者,惟以前实须酝酿,其期长短不定。……兴会不属,亦未敢动笔,须俟之暇日矣。”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