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打掉圣经贤传的光环

  1890年的羊城之会,使苦闷中的康有为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在此之前,他上书不成,接受沈子培劝告,以金石碑拓陶遣,诚所谓“玩”艺术,不过人若有才,玩亦能玩出名堂。《广艺舟双楫》被后人推崇为近代书法之巨制,在康那里,它不过是百无聊赖的散心之作罢了。然而现实社会的黑暗与衰败仍死死缠绕着他,终日不得安宁。于是康幻想远走他乡,求得解脱,“既审中国之亡,救之不得,坐视不忍,大发浮海居夷之叹,欲行教于美,又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以为新中国。既皆限于力,又有老母,未能远游,遂还粤,将教授著书以终焉”。1886年康有为基本完成思想体系的构建工作,面对中国岌岌可危的政局,便一直在探索把自己的主张上达天听,以变法图强,拯救中国。但是,他直言变法的呼声,很快淹没在守旧派“祖宗之法不能变”的声浪之中。他可以宣传变动旧秩序,却无法撼动旧秩序的根基——以经学为后盾的理学纲常名教,他似乎认识到,要变更旧秩序,必须从根本上做起,把旧秩序赖以生存的基础摧垮是变革的前提。他此前完成的几部著作《内外篇》、《实理公法全书》、《教学通义》、《民功篇》显然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他在煎熬中寻找着突破口。1890年秋冬季与廖平在广州的会见给了他一种启示,利用今文经学论证经典为伪经,以达到否定现存秩序合法性的目的,似乎是一种“正统”而又最简明的革新之路。于是他立即召集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其事,很快完成了《新学伪经考》的写作。

  《新学伪经考》的要旨,康有为概括为“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阅二千年岁月日时之绵暖,聚百千万亿衿缨之问学,统二十朝王者礼乐制度之崇严,咸奉伪经为圣法”。“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真是石破天惊之语,如此说来,不单经学内部所谓汉学宋学尊崇的都是伪经,便是二千年来的礼乐制度圣法,亦为伪经余绪,此语一出,环绕着圣经贤传的光环黯然无色,从经典中推衍出的纲常名教也顿失正统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这样,《新学伪经考》的问世,就为传统的近代阐释开拓了空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新学伪经考》要点归纳为五:“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缝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并进一步指出它“所产生影响有二: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摇动;第二,一切古书,皆须从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这种概括和评价是比较恰当的。

  关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与廖平《辟刘篇》关系的公案的是是非非,百年不息,恐怕今后仍然是一桩说不清楚的学术公案。二书的形成过程和内容,其实是互有影响,廖平关于刘歆造伪的系统学术观点形成较早,明显启发了康有为。不过,廖著作为学术问题展开研究,康著则主要借否定伪经来否定现存秩序,怀抱在改革政治。这是二者的区别,也正是康著造成社会“轰动”效应的症结所在。《辟刘篇》初稿形成于1888年,当时并未刊行,后屡加修订,1894年以《古学考》名称面世。修订过程中,曾参考了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有关内容。李耀仙先生在《廖平经学思想述评》一文中经过考证,从《古学考》中爬梳出《辟刘篇》原意为六个要点。“一)古学始于刘歆,成于东汉。‘刘歆取《佚礼·官职篇》删补羼改,以成《周礼》。刘歆弟子乃推其书以说《诗》、《书》、《孝经》、《论语》,此皆东汉事。’(二)一切古经皆有作伪迹象。廖平订为古经的,除《周礼》外,只有《古文尚书》和《毛诗》。其他向为人所称为古经的,均不是古经(如《逸礼》、《费氏易》);或无分今古(如《尔雅》);或本非古经(如《左传》);或本无古经(如《论语》、《孝经》)。(三)古经祖周公,不祖孔子;又古经主训诂,无师法。‘哀平以前,博士全祖孔子,不祖周公。刘歆《移书》(即《移让太常博士书》)亦全归孔子。后来欲攻博士,故牵引周公以敌孔子。古文学家说以经皆出孔子是也。’又‘古学无师承,专以难字见长。……本无师说,故不得不以说字见长。’(四)古学以《周礼》为主。此条系沿袭《今古学考》而来,而易以新说。言歆既改《周礼》,为求相助,其弟子遂推《周礼》之意以说《书》、《诗》、《论语》、《孝经》,其他古经乃相继问世。(五)古学虽始于刘歆,但与王莽政治势力有密切关系。哀帝时,歆为《左传》、《逸礼》、《古文尚书》、《毛诗》请立学官,移书让太常博士,受到执政者和博士们的反对,险遭不测。到平帝时,王莽秉政,歆遂藉莽权势,蓄意创立古学,以与博士所传今学相对。至歆伪窜《周礼》,纯为媚莽篡汉而作。(六)《史记》有刘歆窜处;《汉书》的《艺文志》、《歆传》、《经典释文》、《隋书·经籍志》言经学传授,有后人臆造,不可尽信。”李耀仙先生认为:“辟刘篇》的六个要点,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都有影响。《辟刘篇》的(一)、(二)、(三)、(四)各要点的主张、解说,《伪经考》与之基本相同。《辟刘篇》的第二要点,把古经形成的情况讲得很复杂;《伪经考》在其《汉书艺文志辨伪》一章中,则以一切古经皆为伪纂,倒是干脆利落,一目了然。”这是从实际比较中摸到了问题的要害。康有为的本意并不在考证辨伪,而在于推倒古经,利用今文经解释学为新思想的传播拓展空间。因此,琐碎的考证文字无助于阐发新思,只会淹没智慧的灵光。倒是简单清晰的论证,更为康有为所需。《新学伪经考》与《辟刘篇》这种立意上的差别,决定了两书及其作者的不同历史地位和不同命运。

  在具体论述中,《新学伪经考》列出十四篇,每一篇都旗帜鲜明,力避繁琐,不顾武断之嫌,将复杂的考证问题简单化。康有为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第一篇起首论述《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根据《史记》、《汉书》分析秦代没有也不可能将“六经”悉数焚毁,从而首先抽掉了古文经生存的根基,史学界公认,这是康有为的一大发明,仅从学术价值而言,也高于同时代廖平的著作。从此出发,康有为从容展开对各经典的论说。第二篇《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康有为通过《史记》与《汉书》对比研究,指出《汉书》已经刘歆窜伪,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顺序和内容都被修改,自汉代后占统治地位的古文经典便为伪经。“古学皆刘歆之窜乱伪撰也,凡今所争之汉学、宋学者,又皆歆之绪余支派也。经歆乱诸经、作《汉书》之后,凡后人所考证,无非歆说。”第三篇《汉书艺文志辨伪》分作上下两篇,康有为指出:“古今总校书之任者皆有大权,能主张学术,移易是非,窜乱古书。”而“刘歆伪撰古经,由于总校书之任,故得托名中书,恣其窜乱”。刘歆继承父业,掌教经之权,便可以据己意修改《汉书·艺文志》,甚至连其父刘向撮录之文,也加以修改,“今以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校之,说皆不同,知《七略》中无向说矣”。其实自刘歆以来,掌握修史、编书之人,无不通过编改古书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先征之今,国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书纪昀主之,算法则戴震主之。而《四元玉鉴》为中国算学最精之术……则戴震必见其书,而乃不为著录,盖欲独擅其术也。……纪昀力攻朱子,述董亨复《繁露园集》之野言……其他主张杂学,所以攻宋儒者无不至,后生多为所惑。近世气节坏,学术芜,大抵纪昀之罪也。”接下来,康有为利用《史记》、先秦及汉代其他著作与汉书的校勘一一剔出经典遭刘歆修改之处。第四篇《汉书河间献王鲁共王传辨伪》,利用《史记》与《汉书》对河间献王鲁共王事迹记载的出入,断言所谓“献王得书、共王坏壁”纯属子虚乌有。那么据此产生的古文经当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真实性,后代经典的迭相传注也一下子成为了伪经的殉葬品。对于以经典为安身立命、规范社会伦理风俗的意识形态和治国平天下不二法门的统治秩序,这是何等痛快淋漓的一击!上述几篇,构成《新学伪经考》的核心内容。

  如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中世纪的正统意识形态依赖于历代统治者对经典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谁拥有了对经典的解释权(承续道统),谁就拥有统治的现实合法性(承续政统),因此改朝换代之初,新的统治者无不重视夺取经典的解释权,以做到道统与政统合一。相反,王朝末年,昏庸的统治者公开背弃礼法经说,失去了道统的合法性,那么,便同时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新的王朝便会取而代之。由此可见道统在维系中世纪统治中的重要地位。自汉至清末,道统的承续反映在学术思想层面,历经了汉学、宋学等发展阶段。然而,内在一以贯之的脉络从未中断或受到怀疑,汉宋之学的差别,实质上是以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经典的解释,其尊崇的对象并未发生变化,《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推翻了绵延二千年道统的根基。既然经典本身的真伪都成了问题,那么圣经贤传还有何光彩可言,人们从此不但可以怀疑经典和道统的真实性,对整个统治秩序的合法性也可以投以怀疑的目光了。这正是《新学伪经考》一书的内在革命性意义。不难设想,如果没有《新学伪经考》对旧秩序内部的这种破坏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呐喊恐怕不会迅速得到广泛的回应。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