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季节去剑桥,比起3月的节气去牛津,有着更晴朗的心情。7月浓荫里的剑桥绿树婆娑,清洁明澈的小溪汩汩地从排成一行的学院群落院门前流淌而过,哪座小桥是抒情大师徐志摩笔下的钟情?不到这里恐怕很难猜出。它和牛津城一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学,想来作别的康桥就是整个古色古香的这座大学城吧。
牛津和剑桥同属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剑桥比牛津建校虽晚近百年,但其随后的发展与牛津一样,两校在世界教育史上堪称双子星座并驾齐驱。一项统计说,牛津大学为英国培养出29名首相,剑桥大学为世界培养出6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无数思想家、科学家和世界各国的名流都曾就学于斯,这两所大学不能不说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牛津和剑桥的建立得益于英国和法国王者的争执以及后来发生的战争。中世纪的英国青年人都是远渡英吉利海峡到对岸的法国去求学,但从12世纪英法战争开始,大批的英国学生被迫中断学业回到了英格兰,却面临无处就读的尴尬。不久,一些学生聚集到了牛津,当时只是一个小镇,那里的教堂允许他们在里面上课,这便是牛津大学的雏形。因此现在牛津各个古老的学院里都保留着自己的教堂,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和对后来人的激励。坐落于皇后街旁的钟塔,每晚九点零五分都会敲响101下钟声,这一做法延续至今,据说起源于建校时学生们与当地小镇居民的斗殴。当时小镇居民们不愿打破他们宁静的生活,总想设法把这群接受了法国浪漫主义色彩教育的学生赶出小镇,于是打架成了常事,教堂为了避免在夜间发生流血事件,每天晚上都要准时敲响101下钟声以召唤最早仅有的101名学生回去就寝。对峙的局面随着几十年后英王一纸批准牛津大学合法成立的谕旨而打破,但钟声没有停。
剑桥大学的建立因为有牛津在先作为参照,学院建筑和设置都变得有序得多,从校园上看,剑桥更像一个有规模的大学,学院院墙相连,鳞次栉比。但不管在牛津,还是在剑桥,都会令人产生回到了历史之中的遐想,中世纪古色古香的塔楼,弥漫着几个世纪以前文艺复兴的浪漫气息,将数百年文化的斑斓沉积其中。布莱克威尔书店,那张百年前矗立的木牌,仍然清晰地镌刻着那席温馨了每个学子的话:“无人问你要什么,如果想随手翻阅任何书籍,尽管自便。一旦你需要,店里的职员随时为你服务。无论是顾客还是读者,一样都受到欢迎。”建于1371年的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坐落于牛津的公众方庭。建立于1621年的牛津大学植物园,也是全英最早的教学植物园。至今,牛津已拥有35所学院,剑桥拥有36所。这些学院设立于不同的世纪不同的年代,牛津最古老的默顿学院和最年轻的圣凯瑟琳学院,建立时间相差了整整7个世纪,它们的发展不受限制,各具特色,不但在学术上,而且在体育运动上也难分胜负,闻名世界的牛津与剑桥的划艇比赛每年都要在泰晤士河上如期举行。
不进牛津和剑桥的大学食堂是一种遗憾。在这里,所有的学生们必须穿上正规的燕尾服进正餐,所有的人鱼贯而入,坐定后不得大声说话,由戴着白色高帽的厨师们把餐车推出来。不仅如此,牛津和剑桥的管理一直都是极为严格的,牛津至今还保留着一种称为“侦探”的校工制度,就是每十个学生配一名校工以照顾学生,除了为他们打扫卫生、整理铺盖,还要负责早晨叫醒那些睡懒觉的学生,检查他们是否去上课了,因此这些校工被称作“侦探”,几个世纪以来,学生们都被他们所监督。
当然,牛津和剑桥的魅力不仅仅限于这些。这两所大学考试之严格和竞争之激烈是有名的。进入这两所大学的人也并不以本国人为主,而是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海外学子们。
牛津和剑桥的各个学院只教学而不管考试,学生考试都要到单设的考试学院去,考试的时候也要身着统一的服装,这便是沿袭了数百年的燕尾服。按照英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制度,高中毕业联考成绩即可作为大学或学院(专科层)入学的成绩,不必再另外考试,但牛津和剑桥这两所最古老的大学却不然,它们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申请的,而要参加这两所学校单独的入学考试,且竞争相当激烈,在所有敢于应试的优秀学生中,仅有30%左右的人会被录取。这些被梦想激发着的学子们一旦理想实现,就是前程灿烂,成为名校学生网络中的一员。
入学后的日子当然也不是轻松的,多年来牛津和剑桥的特点就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均由品学兼优堪称一流的研究学者担任,他们本身一定是某一领域卓有建树的人。导师一个星期召见学生一次,让他们向自己宣读一周的研究结果,观点和见解要新,周而复始,不能落俗套,这有多难。此外还有不分年级的讲座和讨论,人人平等,都可以发表独树一帜的见解,说完了不算,还得写出来。这种启发和推崇学生独立思考、务实创新的途径,无异于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了700年长盛不衰的纯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