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现状
1.江西“四化”发展现状。“四化同步”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反映各化自身属性,也要兼顾其他三化。本课题遵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分别对“四化”选取了6-7个关键性指标,收集了2008-2012年五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对相应指标赋以权重,研究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最后衡量“四化”的发展状况。
(1)农业现代化。江西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地形地貌大致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2013年,全省耕地面积463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765.8万亩;农业人口3307万人,农业从业人员831万人;农业增加值16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81元,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虽然我省农业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至今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0.5781、0.6109、0.6583、0.7034和0.7469.该指标逐年上升的态势表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差距逐渐缩小,由2008年0.12的差距缩小至2012年的0.0067.
(2)工业化。2013年,江西人均GDP达到31771元,超过5000美元,而产业结构为11.4:53.5:35.1,第二产业远高于第三产业且占比最大,第一产业占比逐年接近10%,根据国际经验,可判断我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0.4837、0.4864、0.5531、0.6082和0.6288,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且优势不断扩大。该指标逐年上升的态势表明江西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
(3)城镇化。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超过30%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而城镇化率为50%左右的一段时期发展最快。2013年,江西城镇化率48.87%,表明我省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但与全国53.7%的水平相比,存在4.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说明江西城镇化进程仍然相对滞后。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0.5135、0.5235、0.5215、0.5379和0.5622.该指标除2010年小幅下降之外,大致呈上升态势。但与全国对比来看,江西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连续三年保持在0.02左右。
(4)信息化。江西省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全国而言还比较落后,与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各项指标上差距巨大,发展水平仅仅与广西、云南、海南等边远省份比较相近;在中部地区,江西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同样不容乐观,整体发展水平与山西省相当,在中部地区排名靠后。
我省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源于我省工业化底子比较薄,信息化人才缺乏,加上政府对信息产业重视不够。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分别为0.6412、0.6368、0.6487、0.6981和0.7109,大致呈上升态势,并在2012年突破0.7,后发优势有望实现。但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
2.“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现状
(1)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状
①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江西省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与信息产业也发展迅速。全省局部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技术能力达到全国先进行列,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能力日渐增强,两化融合程度呈递增态势。但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程度仍然落后于发达地区,要真正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经测算,江西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度连年处于上升态势,由2008年的0.63上升至2012年的0.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程度较高。两者综合发展水平亦呈上升态势,由2008年的0.54到2012年的0.62,低于全国水平,说明目前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只是较低水平上的同步。
②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的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度由2008年的0.68上升至2012年的0.72,除2010年下滑以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年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下降,并滞后于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
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较快发展,但由于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起步较晚,存在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度由2008年的0.74上升到2012年0.86,呈逐年上升态势,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在逐年缩小。
(2)工业化与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现状
①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江西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较为协调,二者良性互动。但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幅低于我省GDP增速和全国GDP增速。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度由2008年的0.69上升到2012年0.74,呈逐年上升趋势,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江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程度较高。这主要得益于这5年来我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均实现较快发展。
②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度由2008年的0.64上升到2012年0.73,呈现持续快速上升态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江西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程度较高。这主要得益于我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均实现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12年也接近全国水平,二者实现良性互动。
(3)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经测算,2008-2012年江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度由2008年的0.70上升到2012年0.72,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度增长较慢,主要源于我省城镇化质量不高,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足。尽管我省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但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于5.1个百分点,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城镇化质量不高,对农业现代化发挥的作用较弱。
(4)“四化同步”融合发展现状
从我省四化发展水平指数来看,除了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三化发展水平指数均低于全国。就两化同步发展度来看,除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及信息化这三大两化同步发展度略高于全国,其余两化的同步发展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我省“四化”同步发展度来看,2008-2012年分别为0.65、0.66、0.68、0.69和0.70,呈逐年小幅上升趋势,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四化”综合发展水平亦较低,2008-2012年分别为0.51、0.54、0.55、0.61和0.63.综合表明,江西“四化”呈现较高的同步发展态势,但目前的同步发展只是较低水平上的同步,表现为融合度不够。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一是工业化对城镇化带动不强。就城镇化而言,根据国际规律,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城市化率应在60%左右。2013年江西人均GDP已超5000美元,但城镇化水平仅为48.87%,并且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城镇化还处于较低层次。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工业和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就业人员比重来衡量,我省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2013年,我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和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88.6%和68.3%,而城镇化水平仅为48.87%,说明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高,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二是农村经济还处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转变的过渡期。就农业而言,虽然我省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1978年的47.6%下降至2013年的11.4%,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大,截止到2013年,仍然达31.7%。首先,工业没有充分发挥反哺农业的功能,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有限,农业生产率未能得到提高。其次,工业化过程中的粗放高碳增长方式造成了环境恶化,导致农业土地总量减少,质量下降。最后,就劳动力而言,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关键。而工业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优质高素质或有潜力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比例过大,农村务农出现空心化现象,务农农民的年龄偏大、素质偏低。
2.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很大提升,生活水平都得到显著改善,广大城乡居民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果,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1978年和2013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17倍,考虑到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制约农民教育普及,制约农业科技推广,从而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城镇化发展。其次,广大农民收入偏低,也影响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从而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第三,现存的制度性壁垒与歧视性待遇导致城镇化水平的低层次,具体表现为大量农民工及其家属常住在城市,但并未获得城市户籍,工作和生活不稳定,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以及社保、福利等公共福利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农民工对城市没有归属感。这些制度性障碍不消除,就难以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化和福利均等化,难以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3.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融合度不够
(1)我省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其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中各行业的问题,促进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虽然我省工业化进展很快,但数量扩张特征明显,产能过剩,质量不高。由于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研发投入不足,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匮乏,我省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
(2)我省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程度较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的同步,融合程度不高。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于民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信息化;另一方面,于政府体现在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从居民角度来看,我省的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技术尚未在医院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普及;食品安全监管尚未实现信息化,存在卫生厅、商务厅、质检局、农业厅以及工信委等多头监管和利益划分不清问题。由于对标准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原因,信息化尚未在建筑节能领域,尤其是建筑运行能耗管理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各个部门纵向之间与横向之间的管理服务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化建设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3)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足。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大量使用,用信息化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尽管目前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是较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以及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首先,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不足,尚未实现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对象及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次,农业经营管理尚未实现向全程管理和电子商务方向的转化,只有个别的种养大户以及涉农企业,通过采用现代企业管理软件,实现物资采购、人力资源、企业财务等环节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产品质量的全程追溯管理,即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进行质量监管尚未实现;农业电子商务,尤其是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不高。第三,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关于良种、农资、农技、收获、流通、消费等方面的农业信息仍主要依靠农村基层开会、发资料、有线广播电视等方式传播,传播效率不高,明显跟不上市场变化,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4.不同区域之间“四化”发展水平不同。就工业化水平来看,从11个市区“四化”水平看,地区间发展状况极不平衡。6个市区的工业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地区是鹰潭市为6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最低的是赣州市为4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地区间差距达19.8个百分点。就城镇化水平来看,5个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南昌市城镇化水平高达67.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54个百分点;最低的是宜春市为38.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51个百分点,地区间差距达29.05个百分点。就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来看,我省11个市区中的几个相对发达市区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要显著高于相对落后的几个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