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识别和分析
一是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业务建模和大部分需求分析、少部分设计。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包括:资金保障不到位,组织管理力度较弱,项目目标不清晰,项目范围不明确,项目使用单位相关人员参与不够或者沟通太少,需求沟通不充分,工程项目管理事权的梳理和分析缺乏支持。二是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详细设计以及为了验证设计而进行的少部分实施工作,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包括:需求变化,业务整合风险,对工作量估计比较乐观从而导致进度风险等。三是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大部分实际施工和测试工作,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包括:人员能力的风险,项目范围改变的风险,项目进度改变风险,人员变动的风险,项目组内部沟通协调风险等。四是收尾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部署和调试。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包括:质量不满足要求,部署问题较多。对于一些信息化水平比较弱的单位,项目实施难以推进,实施后期,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在线用户增多,系统反应速度下降,用户满意度低等。四是建立数据资源保障机制。项目中宏观经济指标数据的采集报送是否及时、准确和全面是本项目建成后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分析、监测结果,对政府宏观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源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为领导宏观决策和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发挥积极作用。
(二)风险对策和管理
项目中的风险不能全部消除,只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规避,或者缓解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识别各种风险,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以规避一些特定风险的发生。本项目的风险集中在组织管理、需求明确以及资金保障方面,因此,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项目组构成并细分职责;由经验丰富的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交流,在业务建模阶段让用户积极参与,从而了解真正的需求;目标系统的模型或DEMO要反复演示和获取反馈,直至用户和设计人员都达成共识为止,要有认可的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做好变更控制和配置管理。此外,还需要加强资金保障。本项目架构大,建设阶段多,必须保证资金到位以推动工程按计划实施。针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事件,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在数据报送方面加大协调力度,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2.落实经费保障。在项目建设、运维等方面给予各相关方经费上的支持。
3.进行调研,确定技术人员流动原因,在项目开始前,把缓解这些流动原因的工作列入风险管理计划。
4.项目开始时,做好计划确保相关技术人员离开后项目仍能继续进行。
5.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对所有工作进行细微详审,使更多参与项目开发人员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身的工作。
6.为项目有关人员后期维护或快速接手创造更好的条件,对每个关键性技术人员培养后备力量。
7.预留系统升级改造空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和变化的需要,在功能和指标内容方面适当扩充与调整。
§§第五章 江西省信用信息共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