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题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五年的考试分数分布表可以发现:从分值来看,2010年为1.5分、2012年为2分、2014年为2分,分值比重偏低。2011年本章的考试比重为6分,2013年为9分,虽然本章内容所占分值比重起伏比较大,但本章属于历年考试的重点章节。在考试题型上,本章除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没有涉及主观题外,其余二年都有出现,且均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论述题、判断分析题和材料分析题尚未涉及。具体来说:
选择题。本章内容每年考试卷中均出现两道选择题,其中2010年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的把握。2011年考查对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掌握。2012年考查了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指导作用、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两个知识点。2013年考查教育的目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两个知识点。2014年考查了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和素质教育的本质两个知识点。
主观题。简答题在2011年和2013年出现,且两年均考查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应考攻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章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来加以考查,重点掌握当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目的的定义及功能、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本章典型过关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指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实践
D。教育评价
2.既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培养目标
D。教育功能
3.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
A。导向、选择、规范、权威功能
B。导向、选择、激励、评价功能
C。导向、评价、预示、统一功能
D。宣传、引导、选择、激励功能
4.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由()
A。文化传统
B。教育方针
C。政治制度
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5.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两者之间的区别叙述正确的是()
A。“教育方针”是理论术语,“教育目的”则是工作术语
B。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C。教育方针可以由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
D。教育目的是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6.“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的教育目的观是()
A。教育无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科学本位论
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8.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卢梭
C。夸美纽斯
D。那笃尔普
9.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孔德
10.关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D。培养目标要体现、落实在教育目的之中
11.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12.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13.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4.涂尔干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他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人格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15.主张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代表人物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卢梭
D。康德
16.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因材施教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大工业机器生产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7.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C。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马克思的哲学理论
C。教育生活需要论
D。教育的交往需要论
19.马克思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课堂教学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全面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
20.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A。教育目的
B。教育规律
C。教育原则
D。教育方法
2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A。创新教育
B。道德教育
C。文化教育
D。思想教育
22.“社会是铸模,个人是其所要铸造的金子,金子的价值必然高于铸模的价值”表达的是()
A。社会本位论
B。伦理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2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24.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B。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C。提高学生感受关的能力
D。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25.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这一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公民本位论
C。伦理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26.“教育无目的”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奇
C。斯宾塞
D。卢梭
27.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A。培养什么样的人
B。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C。政治思想问题
D。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28.确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
A。制定者的人性假设
B。制定者的政治意图
C。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D。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
29.“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句话反映的是()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30.“强调能力训练,主张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和增强心灵的能力”的是()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社会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3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
A。理论与实践
B。具体与抽象
C。普遍与特殊
D。整体和部分
32.社会本位论中最激进的代表是()
A。孔德
B。涂尔干
C。那笃尔普
D。凯兴斯坦纳
二、简答题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简述教育目的功能。
4.简述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5.简述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6.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7.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
三、判断分析题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而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四、论述题
试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五、案例分析题
一天,某小学的张老师正给一年级三班的学生上课。
“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你这孩子,总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对了。”“变成春天!”“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水长大的吗?那个孩子想。
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和答“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分析案例。
本章典型过关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详解”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之前要从教育目的出发来计划和组织工作;在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如何实现教育目的来不断调控教育进程;在教育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根据教育目的来评价教育效果。因此,本题选A。
2.A“详解”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围绕培养什么人而展开研究的。所以,理解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直接关系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本题选A。
3.B“详解”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选择、激励、评价功能。因此,本题选B。
4.C“详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因此,本题选C。
5.B“详解”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两者的关系“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故A不对;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故D不对;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故C不对;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故B正确。因此,本题选B。
6.C“详解”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上述观点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主张。因此,本题选C。
7.B“详解”卢梭是个人本位论者中最激进的一个。他激烈抨击当时社会对儿童的残害,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自然天性,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然人”,而不是培养成社会的“公民”。因此,本题选B。
8.D“详解”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那笃尔普等。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因此,本题选D。
9.B“详解”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斯洛等。因此,本题选B。
10.D“详解”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因此,本题选D。
11.C“详解”培养目标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要求。故本题选C。
12.A“详解”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具体指标应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所以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最根本的应看是否实现教育目的,视其实现的程度。因此,本题选A。
13.C“详解”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是对表现于教育结果之中的人的社会功能的规定;二是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因此,本题选C。
14.C“详解”在涂尔干看来,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他的观点属于社会本位论。因此,本题选C。
15.A“详解”斯宾塞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因此,本题选A。
16.C“详解”马克思认为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本题选C。
17.D“详解”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因此,本题选D。
18.A“详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因此,本题选A。
19.B“详解”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本题选B。
20.A“详解”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具有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因此,本题选A。
21.A“详解”当今时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因此,本题选A。
22.C“详解”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是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之一,题目中的观点即符合个人本位论的主张。因此,本题选C。
23.A“详解”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因此,本题选A。
24.B“详解”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因此,本题选B。
25.D“详解”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那笃尔普等。因此,本题选D。
26.A“详解”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除此之外,教育再无其他目的”。因此,本题选A。
27.A“详解”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本题选A。
28.D“详解”确定教育目的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但根本依据是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因此,本题选D。
29.A“详解”凯兴斯坦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此观点属于社会本位论。因此,本题选A。
30.A“详解”形式教育论强调能力训练,主要有两个观点,教育的任务是训练心灵的官能;教育应该以形式(思维)训练为目的,主张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而是发展和增强心灵的能力——思维能力。因此,本题选A。
31.C“详解”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也可以说,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本题选C。
32.D“详解”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最为极端,因为它具有了国家主义的倾向。因此,本题选D。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政治素质教育;(2)思想素质教育;(3)道德素质教育;(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6)心理素质教育。
2.“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培养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3.“参考答案”
(1)导向作用;(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4.“参考答案”
(1)教育目的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非社会的需要而制定;(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5.“参考答案”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的程度来衡量的。
6.“参考答案”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生产要求人全面发展,并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7.“参考答案”
(1)不再受地域、民族和阶级的局限;(2)体脑结合,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3)不再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4)通晓生产的整个体系。
三、判断分析题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而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也可以说,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种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具体化,因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两者区别:
(1)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其具有根本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不同。
(2)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同时强调培养具有独特人格特征和个性专长的社会新人。
(3)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考试的地位都被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分数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命根子,学习演变成了追求分数。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被忽视。
五、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1)案例中,张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不同意见,未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并一味地压制,其行为必然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该教师的行为不符合我们国家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与当下我国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违背,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素质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其具有根本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同时强调培养具有独特人格特征和个性专长的社会新人。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考试的地位都被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分数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命根子,学习演变成了追求分数。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被忽视。
(3)教师的行为仍然是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进行,其结果必然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应试的高手而非创新的能手。因此,当前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我国的教育目的,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