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题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五年的考试分数分布表可以发现,从分值来看,前三年考试分值一直较低,在2分及以内;2013年起连续两年考试分值突然增加到7分;从考试题型来看,五年来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直到2014年才出现一道简答题,其他主观题从未涉及。具体来说:
选择题。2010年分别考查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六个阶段中的某个阶段特点和对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的区分。2011年考查了两个知识点,一是考查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二是考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12-18岁阶段所面对的危机冲突。2012年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界最具权威的理由观点之一的掌握。2013年分别考查考生对知觉理解性的定义、记忆的三个阶段之一保持的定义、语义性记忆的定义、遗忘规律、儿童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读错的原因、思维领域人工概念的首创者、“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哪一学段等7个知识点的把握。2014年两道选择题均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一个是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本质的认识,另一个考查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年龄范围。
主观题。在近五年的考试中,前四年的考试卷没有出现任何形式的主观题;在2014年的考试卷中只出现一道简答题,要求考生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其他主观题型从未出现。
应考攻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复习应考过程中,本章内容特别应抓住两条主线:一是要针对选择题的知识点来加以备考,特别应掌握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新增加的知识,如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的类型和定义等常考知识点。二是主观题的复习应考。自2014年起,由于本章内容整合增加了许多知识点,因此特别要注意主观题,特别是第一节认知发展中感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良好记忆力的培养和第三节中教师感染力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及培养这些知识点,应作为重点内容加以掌握。
本章典型过关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依次要经过四个重要阶段,它们是()
①感知运动阶段 ②具体运算阶段 ③前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2.皮亚杰认为,“直觉的”思维特征是()阶段儿童才具备的特点。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注意的两个特点是()
A。选择性与指向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选择性与整体性
D。整体性与集中性
4.同学们正在教室认真听讲,突然有人出现在门口大声说话,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属于()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兴趣
D。有意后注意
5.一名熟练的飞行员,在驾驶飞机过程中,一面观察仪表盘上显示的各种飞机性能状况数字,同时操纵方向,另外还要及时与地面塔台保持联系,还要与副驾驶员进行沟通。像这样能同时注意多种事物的现象属于()
A。注意转移
B。注意分配
C。注意分散
D。注意广度
6.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指是的()
A。感觉
B。知觉
C。反应
D。阈限
7.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使用彩色挂图的教学效果优于黑白挂图,从直观教学来看,这主要体现了感知规律中的()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8.广东地区由于常年气温较高,老师在向学生讲解“下雪”及“雪花”这一自然现象时,采用网络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知识。这种直观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像直观
D。虚拟直观
9.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主要采用()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访谈法
D。观察法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最好采用()策略。
A。合理分配时间
B。尝试回忆
C。多通道参与
D。及时复习
11.与专制型教养方式相对应的是()
A。接受+容许
B。接受+控制
C。拒绝+控制
D。拒绝+容许
12.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
A。3±5
B。5±2
C。7±3
D。7±2
13.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皮亚杰将此称之为()
A。适应
B。同化
C。图式
D。平衡
14.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
A。视觉代码
B。听觉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5.“急中生智”属于情绪状态的()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理智感
16.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提出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埃里克森
17.埃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
A。主动感
B。自主感
C。亲密感
D。勤奋感
18.埃里克森认为()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19.柯尔伯格认为“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这一心理特征的个体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A。避罚服从取向
B。相对功利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
20.思维的基本特征为()
A。间接性与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21.个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形式称之为()
A。知觉
B。感觉
C。观察
D。思考
22.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背景下,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因为人的知觉系统中具有知觉的()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3.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指的是()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24.记忆过程的第一步是()
A。再现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25.后来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产生干扰作用而造成的遗忘是()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26.某个体能懂得“鸟类+兽类=动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生物类”这种集合和归类的知识,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说明该小孩至少应处于()才具备的特点。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7.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是:
①避罚服从取向 ②社会法制取向 ③普遍伦理取向 ④寻求认可取向 ⑤遵守法规取向 ⑥相对功利取向。下列选择对其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⑤⑥②③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⑥④⑤③②
D。①⑥④⑤②③
28.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以将听觉划为()
A。外受感觉
B。本受感觉
C。内受感觉
D。感受性
29.有的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而有的人在思考问题时却总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抓不住本质的东西。这主要反映了两人的思维()存在着差异。
A。批判性
B。深刻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30.数学家提出一个数学假设,并运用一定的原理来对此加以证明。这种思维主要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抽象思维
C。形象思维
D。经验思维
二、简答题
1.简述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2.简述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3.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4.简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判断分析题
1.短时记忆主要是感知信息,其容量比较大。
2.主张心理发展连续性的专家认为人的发展是质变过程。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记忆力。
2.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及其培养。
本章典型过关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B“详解”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地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
2.C“详解”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如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四个特点:①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②不能理解守恒,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和只注重状态;③“直觉的”思维特征;④自我中心趋向。关于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一个高频考点,希望引起广大考生重视。
3.B“详解”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或特点。
4.A“详解”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B“详解”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实质上就是分心,是注意离开了当前本应注意的对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注意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
6.B“详解”该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定义,它与感觉的定义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感觉所反映的是个别属性。
7.B“详解”教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时,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运用彩色挂图有助于学生区分出不同的地形地貌。
8.C“详解”模像直观也称教具直观,是指通过图片、图像、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这种直观虽然不如实物逼真,但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突出重点与本质,操作演示也方便灵活,不易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补充实物直观的不足,为理解教材内容创造有利条件。
9.B“详解”柯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最著名的就是海茵茨偷药的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并据此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0.D“详解”遗忘曲线所阐明的遗忘规律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因此需要及时复习。
11.C“详解”一般父母的教养方式归为接受——拒绝和控制——容许两个维度,根据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专制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放任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12.D“详解”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1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是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通过练习,信息单元或组块的内容可以扩大。
13.B“详解”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
14.C“详解”长时记忆中主要是意义编码的形式来储存信息的。意义编码有表象代码和语义代码两种形式,其中语义代码最为主要。
15.B“详解”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6.C“详解”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并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7.D“详解”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出生后与社会环境相互接触、互动而成长,在这一互动中,一方面由于个体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特别是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使得个体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埃里克森称此心理困难为发展危机。对于成长中的个体而言,发展危机是正常现象,所以又称常性危机。6~11岁的儿童所面临的发展危机是勤奋——自卑,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
18.C“详解”埃里克森发展理论将个体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指出了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其中12-18岁正是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的时期,该年龄段对应于我国的学制为中学。
19.B“详解”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心理特征。其中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心理特征为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20.A“详解”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特征。
21.C“详解”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22.D“详解”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本题考查的即是颜色恒常性。
23.D“详解”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从无感觉到感觉产生,例如从看不见到看见、从听不到到听到、从尝不出味道到尝出味道两者之间刺激强度的精确数值。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24.B“详解”记忆由三个环节构成:识记是第一个环节,它是记忆的开端,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第二个环节,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回忆是第三个环节,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通过回忆又能加强促进识记内容的巩固。
25.B“详解”遗忘的产生既可能是记忆痕迹的消退,也可能是因为先后材料的干扰,这种干扰抑制作用又分为两种;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6.C“详解”群集运算是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之一,包括组合性、逆向性(合并的可以分开,如动物类-鸟类=兽类)、结合性(指通过不同运算方法达到同一运算结果,如(A+A‘)+B=A+(A’+B))、同一性(任何一种运算都有一种逆运算能与之组合产生“零运算”,如A-A=0)、重复性(即同类重复其性质不变,如鸟类+鸟类=鸟类)五种形式。
27.D“详解”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顺序依次为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28.A“详解”据刺激的来源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29.B“详解”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本题主要考查思维的深刻性这一品质。
30.B“详解”依据思维的任务、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是指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动作的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语词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等。
二、简答题
1.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案要点”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①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②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①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②给予信号,适时提醒。③提出问题,强制注意。④提出批评,给予警示。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2.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
“答案要点”
感知觉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为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有效促进直观教学
①根据教学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②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③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答案要点”
(1)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4.简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答案要点”
(1)家庭教养模式。
①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 ②专制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③放任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 ④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同辈群体能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
第二,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第三,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
(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三、判断分析题
“答案要点”
1.错误。短时记忆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也称感觉登记)的信息,经过复述加以贮存或保存,其容量有限,仅为7±2个单位或组块。
2.错误。连续性体现了心理发展的量变过程,阶段性体现了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记忆力。
“答案要点”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4)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学生的记忆品质可以从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2.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及其培养。
“答案要点”
(1)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①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能对引起消极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③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①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③锻炼身体;④培养幽默感;⑤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