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题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五年的考试分数分布表可以发现,考试分值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近年来比较高,具体表现为2010年0分,2011年1分,2012年7分,2013年7分,2014年1.5分。从考试题型来看,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是主要的考查形式,简答题、判断分析题、论述题五年均未出现过。就课程与教学部分来看,本章属于重要的章节。具体来说:
选择题。2010年、2012年、2013年未出现考点;2011年考查了教育改革核心课程改革一个知识点;2014年考查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两个知识点。
主观题。2012年、2013年材料分析题考查了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其他年份未出现主观题。
应考攻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章属于重要章节,选择题和材料分析是本章考查知识点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复习应考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等相关理论的重要考点内容。
本部分典型过关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泰勒
D。斯宾塞
2.被称为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的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博比特
D。斯宾塞
3.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统整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B。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C。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D。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5.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6.中学的理综、文综属于()
A。广域课程
B。融合课程
C。相关课程
D。活动课程
7.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9.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将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0.从课程任务角度,可将课程分为()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C。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1.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的课程是()
A。拓展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基础型课程
D。显性课程
12.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是()
A。拓展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基础型课程
D。显性课程
13.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拓展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基础型课程
D。显性课程
14.强调以儿童的需要、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学科课程
15.强调学科知识及课程本身逻辑体系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统整课程
16.小学的自然课属于()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隐性课程
17.我国古代“六艺”以及古代欧洲的“七艺”都属于()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隐性课程
18.具有“自发的、个性化”的显著特征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隐性课程
19.以下不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D。巴格莱
20.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莱梅尔德
D。巴格莱
21.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莱梅尔德
D。巴格莱
22.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是()
A。课程目标
B。课程内容
C。课程实施
D。课程标准
23.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
A。课程目标
B。课程内容
C。课程实施
D。课程标准
24.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的课程文件是()
A。课程目标
B。教材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25.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分为()
A。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
D。可预设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资源
26.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
A。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
D。可预设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资源
27.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
A。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
D。可预设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资源
28.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
A。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
D。可预设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资源
29.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是制订()
A。课程目标
B。教材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30.课程设计的原则中的“顺序性”主要是()
A。从课程的广度范围上组织课程内容
B。强调直线式陈述课程内容
C。强调递进式陈述课程内容
D。从课程的深度范围上组织课程内容
31.强调学生的认识逻辑或按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心理顺序
D。横向组织
32.强调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
A。直线式
B。纵向组织
C。心理顺序
D。横向组织
33.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心理顺序
D。横向组织
34.()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向前发展的起点。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35.()是课程编制过程中首要的组成部分。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评价
D。课程方案
36.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和中心是()
A。政府
B。教育部
C。学校
D。教师
37.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滕豪斯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38.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泰勒原理”提出的三个原则即()
A。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B。连续性、探索性、合作性
C。探索性、顺序性、整合性
D。探索性、合作性、整合性
39.课程实施的三种价值取向是()
A。协作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B。忠实取向、协作取向、创生取向
C。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协作取向
D。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40.下列不属于教学智慧特征的是()
A。创新性
B。实践性
C。情境性
D。高效性
41.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巴格莱
B。泰勒
C。斯滕豪斯
D。斯普朗格
4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的价值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相互调适取向
D。忠诚取向
43.高中阶段的课程应以()为主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统整课程
D。分科课程
44.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中争论最激励的是()
A。螺旋式与直线式
B。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D。直线式与陈述式
45.体现课程的三个文件是()
A。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D。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教科书
46.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斯宾塞
B。斯藤豪斯
C。斯克里文
D。泰勒
47.CIPP的课程评价模式包括()
A。背景、输入、过程、结果
B。背景、解释、过程、结果
C。内容、输入、评价、结果
D。内容、结果、过程、评价
48.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
A。目标、过程、方法、评价
B。目标、过程、方法、内容
C。过程、方法、内容、评价
D。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49.课程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
A。斯宾塞
B。斯藤豪斯
C。斯克里文
D。泰勒
50.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灵活、多样,且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相互调适取向
D。忠诚取向
51.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开发者的价值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相互调适取向
D。忠诚取向
52.课程的外观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
A。斯宾塞
B。斯滕豪斯
C。斯克里文
D。斯塔克
53.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材
B。学生
C。教师
D。学校
5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A。科技、经济、文化
B。社会、知识、儿童
C。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
D。政治、经济、科技
55.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免费性、公益性
B。强制性、免费性、基础性
C。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公益性
56.()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A。课程设计
B。课程计划
C。课程评价
D。课程实施
57.()就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
A。课程目标
B。课程设计
C。课程评价
D。课程实施
58.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皮亚杰
C。布鲁纳
D。卢梭
59.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
A。教材
B。学生
C。教师
D。学校
60.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是()
A。教材
B。学生
C。教师
D。学校
6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材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D。教学方法改革
6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系统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基础
63.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64.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社会实践
C。科学探究
D。课外活动
65.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是()
A。教学目标
B。教学方法
C。教学规律
D。教学模式
66.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主体活动
D。文化活动
67.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之间的矛盾
B。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
C。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发展学生智育与培养德育之间的矛盾
68.在教学工作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
A。先决条件
B。中心环节
C。决定因素
D。重要环节
69.近代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这说明教学应遵循()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0.“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量力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1.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2.我国古代的《学记》中“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自觉积极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4.苏格拉底提出的著名的“产婆术”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5.《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量力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6.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77.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讲授法
78.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者是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实习法
C。练习法
D。发现法
79.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80.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81.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发现法
82.发现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布鲁纳
C。布鲁姆
D。克伯屈
83.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课时
84.有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85.我国教学工作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课堂教学
D。现场教学
86.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布鲁纳
C。布鲁姆
D。克伯屈
87.教师为了了解本单元教学效果,安排了单元测验,这是()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88.个体通过比较知道自己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是()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8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90.根据评价的标准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
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评价
B。相对评价、绝对评价、总结性评价
C。绝对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D。相对评价、个体内差评价、总结性评价
91.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评价是()
A。终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发展性评价
D。自我评价
92.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A。理解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激励功能、预示功能
B。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预示功能、导向功能
C。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
D。理解功能、反馈调节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
9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综合性
B。实践性
C。可操作性
D。灵活性
94.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心理学
B。建构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95.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心理学
B。建构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96.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心理学
B。建构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97.抛锚式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心理学
B。建构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98.范例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巴特勒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99.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巴特勒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瓦·根舍因
100.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
A。单一课和综合课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与综合课程
101.教学认识的主要客体是()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
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
10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03.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较多采用的是()
A。情境性教学
B。范例式教学
C。传递——接受式教学
D。引导——发现教学
104.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卢梭
D。赫尔巴特
10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06.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
A。均衡性、分科性和统一性
B。平衡性、综合性和统一性
C。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D。均衡性、综合性和统一性
107.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基础教育先后进行了()次课程改革。
A。5
B。6
C。7
D。8
10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定增设的课程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B。研究性学习
C。信息技术教育
D。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
10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
A。隐性课程
B。必修课程
C。核心课程
D。选修课程
110.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的标志是()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11.新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课时量的比例是()
A。5%——10%
B。10%——15%
C。10%——12%
D。15%——20%
112.不属于我国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念的是()
A。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B。教学过程的公平与效率
C。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D。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113.说课的重点是()
A。说学生
B。说教法
C。说教材
D。说教学程序
114.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说课形式是()
A。检查性说课
B。主题性说课
C。示范性说课
D。研讨性说课
二、简答题
1.简述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
3.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
4.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
5.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6.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7.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8.简述制约课程目标的因素。
9.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
10.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课程的制约。
11.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12.简述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3.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6.简述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7.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8.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9.简述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
20.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三、判断分析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忠实于教材。
四、论述题
1.试论简述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3.试论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4.请结合实际,论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5.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6.试论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五、案例分析题
1.小张是某师范学校中文班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的学校工作时,小张向该校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王老师求教,请王老师面授教学技巧。王老师说:“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应因材施教,考虑多种因素,进行优选。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试从选择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上述案例。
2.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牛角尖,这样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的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行为。
3.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你的意见很好,就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请从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的角度,评价上述老师的做法。
4.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学生问:“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并写出研究报告。
请运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的相关理论分析案例。
5.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成绩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得这么好,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请结合案例,分析现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改革。
本部分典型过关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D“详解”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并于1859年出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因此,本题选D。
2.C“详解”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成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也被称为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因此,本题选C。
3.A“详解”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因此,本题选A。
4.D“详解”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因此,本题选D。
5.B“详解”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因此,本题选B。
6.B“详解”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是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如历史、地理、政治融合为综合社会学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或科学)。因此,本题选B。
7.D“详解”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或显在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等。因此,本题选D。
8.C“详解”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两类。因此,本题选C。
9.B“详解”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因此,本题选B。
10.C“详解”从课程任务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因此,本题选C。
11.C“详解”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要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题选C。
12.A“详解”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因此,本题选A。
13.B“详解”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因此,本题选B。
14.A“详解”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创造,以儿童为中心。因此,本题选A。
15.C“详解”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因此,本题选C。
16.B“详解”小学的自然课包含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课程。因此,本题选B。
17.C“详解”我国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古代欧洲的“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是最早的学科课程,或称分科课程。因此,本题选C。
18.D“详解”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等。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因此,本题选D。
19.B“详解”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的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也只有学科专家才能在对本学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有一定水准的学科课程。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杜威主张的是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因此,本题选B。
20.C“详解”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费莱雷。因此,本题选C。
21.A“详解”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因此,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杜威和罗杰斯等。因此,本题选A。
22.A“详解”课程目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或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本题选A。
23.D“详解”课程目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或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本题选D。
24.D“详解”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即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因此,本题选D。
25.A“详解”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还有对于课程本质的认识状况等。因此,本题选A。
26.B“详解”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活动等。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的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教师或学生的经验、感受、困惑、意见等等。因此,本题选B。
27.C“详解”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如教育机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广播电视、网络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社会风气等。因此,本题选C。
28.D“详解”按照其形成过程区分,有可预设的课程资源、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其中,可预设的资源,是可以明确规划和控制的资源;不可预设的资源,是动态生成的资源。因此,本题选D。
29.C“详解”制订课程计划是编制课程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制订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因此,本题选C。
30.D“详解”顺序性是将课程内容、学习经验及学习材料组织成某种连接的次序。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使学习的机会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经验或者课程内容之上,但却是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因此,本题选D。
31.B“详解”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其强调的是学生的认识逻辑或者说是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的规律。因此,本题选B。
32.B“详解”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这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有关理论提出来的。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因此,本题选B。
33.C“详解”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是“现代教育”派的主张。因此,本题选C。
34.C“详解”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资料,对课程的编制过程、课程方案、课程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本题选C。
35.B“详解”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课程编制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因此,本题选B。
36.C“详解”任何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本题选C。
37.C“详解”泰勒认为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强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泰勒被认为是“课程评价之父”。因此,本题选C。
38.A“详解”泰勒原理中“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中认为,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因此,本题选A。
39.D“详解”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课程学者及专家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因此,本题选D。
40.D“详解”教学智慧是教师在面临比较复杂的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其特征包括情境性、复杂性、实践性、个性化和创新性。因此,本题选D。
41.C“详解”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在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课程理论,论述了他关于教育的目的、知识的性质等观点。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即人文主义的知识观、“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合作探究式学习观和发展性评价观。因此,本题选C。
42.A“详解”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因此,本题选A。
43.D“详解”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因此,本题选D。
44.C“详解”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是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方式中争论最激烈的一种,也是“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最大分歧所在。因此,本题选C。
45.B“详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确立了课程的三个文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因此,本题选B。
46.D“详解”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个性课程目标的依据。它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泰勒。因此,本题选D。
47.A“详解”CIPP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系统确立起来的。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因此,本题选A。
48.D“详解”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因此,本题选D。
49.C“详解”斯克里文在1967年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他认为,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原定目标的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效应,而评价应当注重的恰恰是课程的实际效应而不仅仅是预期效应。因此,本题选C。
50.C“详解”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灵活、多样,能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力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因此,本题选C。
51.B“详解”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这种课程实施取向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本题选B。
52.D“详解”斯塔克于1967年提出了外观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即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评价是以这三个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本题选D。
53.A“详解”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教材。因此,本题选A。
54.B“详解”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因此,本题选B。
55.C“详解”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因此,本题选C。
56.D“详解”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活动。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因此,本题选D。
57.A“详解”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活动。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本题选A。
58.C“详解”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因此,本题选C。
59.B“详解”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本题选B。
60.C“详解”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本题选C。
61.B“详解”教育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革、教材改革等,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因此,本题选B。
62.A“详解”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因此,本题选A。
63.D“详解”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本题选D。
64.A“详解”在各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因此,本题选A。
65.C“详解”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学原则它不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因此,本题选C。
66.A“详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本题选A。
67.C“详解”一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及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本题选C。
68.B“详解”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本题选B。
69.C“详解”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夸美纽斯所强调的是要通过事物本身,也即利用感官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事物的特性来进行教学。因此,本题选C。
70.D“详解”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目中强调的就是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因此,本题选D。
71.B“详解”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且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第斯多惠的话强调教师不要呈现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善于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的方法。因此,本题选B。
72.C“详解”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它也称循序渐进原则。因此,本题选C。
73.D“详解”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目强调的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促其成材。因此,本题选D。
74.D“详解”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目中强调的就是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因此,本题选D。
75.C“详解”此句的本义是:开导学生,但不要牵头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启发反式教学对死记硬背,主张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本题选C。
76.D“详解”讲授法又被称为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因此,本题选D。
77.A“详解”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悠久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本题选A。
78.C“详解”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践活动法。因此,本题选C。
79.C“详解”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题目中的教师通过进行示范性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获得直观经验和知识。因此,本题选C。
80.B“详解”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和课外读物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因此,本题选B。
81.A“详解”讲授法又被称为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五种形式。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本题选A。
82.B“详解”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来的。因此,本题选B。
83.D“详解”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后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班、课、课时。因此,本题选D。
84.C“详解”班级授课制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在班级授课条件下,一个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同时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共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题选C。
85.C“详解”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将学后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本题选C。
86.D“详解”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提出来的,克伯屈是杜威的学生,他继承杜威教育理论的精华,创设出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本题选D。
87.D“详解”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测验,是为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属于形成性评价。因此,本题选D。
88.B“详解”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是设在团体之内的。评价学习时要求把个人的得分同团体其他成员的得分进行相对比较,从而明确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达到评价学习成果的目的。因此,本题选B。
89.A“详解”相对评价,是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是设在团体之内的。“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都是相对评价。因此,本题选A。
90.A“详解”根据评价的标准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评价;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因此,本题选A。
91.C“详解”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教育评价的趋势和基本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进行甄别。因此,本题选C。
92.C“详解”教学评价的功能有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因此,本题选C。
93.B“详解”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因此,本题选B。
94.A“详解”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本题选A。
95.C“详解”该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因此,本题选C。
96.B“详解”该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依据是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因此,本题选B。
97.B“详解”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因此,本题选B。
98.D“详解”范例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它是德国教育实践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因此,本题选D。
99.C“详解”范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它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因此,本题选C。
100.A“详解”课堂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比如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等,如果在一节课中只完成一项任务的称为单一课,而如果一节课中完成了多项任务则称为综合课。因此,本题选A。
101.D“详解”学生认识的客体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以教材为主,属于间接经验。因此,本题选D。
102.B“详解”题目中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题选B。
103.C“详解”“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用。它起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苏联凯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传入我国,我国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其加以调整而形成。因此,本题选C。
104.D“详解”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与伦理学引入到教育学中,并将其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他主张用心理学的统觉来说明教学过程。因此,本题选D。
105.D“详解”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题选D。
106.C“详解”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特征。可以说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传统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因此,本题选C。
107.D“详解”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我国基础教育先后完成了七次课程改革。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即第八次课程改革。因此,本题选D。
108.A“详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定增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本题选A。
109.B“详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是学科课程,又是学科活动,是一门活动类综合课程。它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程。因此,本题选B。
110.A“详解”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即第八次课程改革。因此,本题选A。
111.C“详解”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因此,本题选C。
112.B“详解”我国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念的是包括: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念并非提及教学过程的公平与效率,此项不正确。因此,本题选B。
113.D“详解”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此,本题选D。
114.D“详解”研讨性说课是对说课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的一种说课形式。这种说课形式是运用最经常、最主要的一种说课形式。因此,本题选D。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社会需求: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
(2)科学知识: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
(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需求,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考虑。
(4)课程理论:在教育历史上出现过各种课程理论,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设置。
2.“参考答案”
(1)在课程设计上反对以现实功用为标准,而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的理论知识为标准;
(2)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
(3)主张根据学生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4)学生应采用发现法来学习课程;
(5)课程内容的改革要用科学上的新成就代替过时的内容;
(6)强调学科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3.“参考答案”
(1)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
(2)基本主张:①课程应该以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