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客观题
1.C“详解”本题是对教育历史的考查。汉语中,“教”和“育”两个字最初不连用,最早将两个字连用的教育家是孟子,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A项《论语》是记载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行。B《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对“教育”和“育”字进行了阐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了”。因此,本题选C。
2.B“详解”本题是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考查。《学记》指出“建国君命,教学为先”,教学即教育,强调的是要建设安定的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必须要重视教育的作用,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同“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意义相近。因此,本题选B。
3.C“详解”本题是对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考查。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题目中的表述不够准确,其本意旨在指出教育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因而,本题最合适的答案是C。因此,本题选C。
4.A“详解”本题是对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考查。B项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四书集注》等;C项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遗传的天才》,高尔顿对名人的家谱进行了调查,了得出了能力受遗传决定的结论;D项《老子》是道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无为而治”。题目中“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仍是霍尔的名言,因此,本题选A。
5.A“详解”本题是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考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早晚与快慢,以及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进行,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学记》中的“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正是强调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其结果将是“事半功倍”,否则将“事倍功半”。因此,本题选A。
6.D“详解”本题是对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即主观能动性的考查。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有意识。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本题选D。
7.D“详解”本题是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考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第二,培养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可见,并未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因此,本题选D。
8.A“详解”本题是对旧中国学制的考查。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B项,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学制,次上又陆续地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称为《壬子癸丑学制》。C项,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该学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实施,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D项,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因此,本题选A。
9.C“详解”本题是对欧美现代学制的考查。美国采取的是单轨制。苏联采取的是分支型学制,它被称为中间型学制又称“Y”型学制。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是双轨制,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双轨制。因此,本题选C。
10.D“详解”本题是义务教育具体内涵的考查。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第一,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青少年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第二,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第三,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第四,家长有让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第五,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因此,本题选D。
11.A“详解”本题是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的考查。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主要有:日常教学反思、个人行动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同伴交流与合作、“跳出”教育谋发展。A项,接受进修培训主要是外在的学习方式,不属于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因此,本题选A。
12.C“详解”本题是对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的考查。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B、D选项属于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因此,本题选C。
13.C“详解”本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查。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此,本题选C。
14.A“详解”熟练水平阶段教师的特点有:①具有较强的直觉判断能力。长期的经验积累,他们对教学中出现的与以往教学情境类似的情况能根据直觉进行观察与判断,并做出适宜的反应;②教学技能接近了认知自动化的水平;③教学行为达到快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的程度。
15.B“详解”柯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方法,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问题的反应,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其中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三阶段)和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
16.A“详解”根据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和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的一种高控制型教养方式);(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父母对子女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17.D“详解”杰罗姆·卡根根据学生寻找相同图案和辨认镶嵌图形的速度和成绩得出结论:有些学生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速度而非精度;有些学生则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常常先对各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精度而非速度。前者是冲动型学生,通常急于做出选择,所犯错误也偏多;后者是沉思型学生,以谨慎态度做出的选择,较精确,但是速度偏慢。
18.A“详解”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如果一种使得某种行为得到了增加或增强,那么这种强化物就是正强化。如果行为伴随着消除一种抑制刺激,那么这种强化物就是负强化。该题题干中提到“学生越来越不像话”,意味着违反纪律的行为增加了,但没有消除或抑制某种行为,因此属于正强化。
19.C“详解”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即新学习的知识仅仅是学习者已有概念或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一种派生物。这种学习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使原有知识获得了证实或扩充。另一种是当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类属于原有概念或命题的新知识以后,使自身原有的概念或命题进一步精确化,使其受到限制、修饰或扩展,这种学习称为相关类属学习。该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这一上位概念,后来在学习下位概念“圆”时,它只是轴对称图形的一个例证,故选C。
20.B“详解”规则是由概念组成的,它反映了概念之间关系,规则学习是以掌握相应的概念为基础的。它是一种智慧技能,其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在体现规则的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应用规则。
21.A“详解”这一研究者表明,指导组更多地注意了技术和正确的姿势,而尝试组更多地注意目标,只有当他们的预期未成功时,才考虑到姿势,这对他们改进技能并无帮助,似乎他们未认识到改进技术的必要性。同时从题干中也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即指导的重要性。
22.D“详解”按照信息的来源来分,可以将反馈分为内在的反馈和外在的(或附加的)反馈两种。如果信息是由运动本身所提供的,是练习者不依赖外来帮助而自己获得的反馈,就是内在的反馈;如果信息是由教师所提供的,就是外在的(或附加的)反馈。题干所说的反馈是由老师提供的,即为外在的反馈。
23.A“详解”1961年凯尔曼(Kelman)提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服从、同化、内化。
24.C“详解”由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必须保持认知的协调或心理的平衡状态,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并认为不协调或不平衡都是暂时的,它必将促使人们向协调或平衡的方向做出调整。
25.B“详解”功能固着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Duncker。K1945)提出的,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一物品有一种常用的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的新功能,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功能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功能。功能固者是后天习得的,而作为一种习得的东西,它表明了过去经验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6.D“详解”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就是心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训练的关键在于形式而非内容,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一般迁移是将习得的一般概念、原理、方法或策略运用其他情境。从它们的本质内涵来看,二者最为相近;其他选项的定义与形式训练说相去甚远。
27.A“详解”信度是指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测验,或者使用两个不同项目的等值测验,抑或在其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所得分数的一致性。题干描述的内容与信度定义相吻合。
28.C“详解”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途实施的,其目的对教师而言是借此获得教学过程中连续性的反馈,随时知道学生们学习的成败情形,作为随时修正自己教学的参考。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可提供反馈信息,学生根据反馈的结果获知自己学习后的表现情况,从而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订的教学目标,然后核对形成性测量与评价的结果,教师才能针对全班或个别学生的学习成败情形,分别给予辅导。
29.A“详解”本题是对教育强制措施手段的考查。一般而言,教育强制措施主要是采用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或由司法机关做出裁判。但是由于教育的思想性、道德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在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多可采用学术研讨、平等争论、科学评估,或者通过思想沟通、说服教育等柔性方法。因此,本题选A。
30.C“详解”本题是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考查。思想教育就是试图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站在如此这般的立场去“思”、去“想”。而其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A项中“道德教育目标”不属于思想教育目标;B项中“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不属于思想教育目标;D项中“心理教育目标”不属于思想教育目标。因此,本题选C。
31.D“详解”本题是对完全行为能力人条件的考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完全行为能力人,即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年满18周岁以上的公民,以及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因此,本题选D。
32.A“详解”本题是对受教育权的考查。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题目中学校的“劝退”的行为已侵犯了小陈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享有的受教育权。因此,本题选A。
33.D“详解”本题是对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考查。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本题选D。
34.C“详解”本题是对教师权利的考查。题目中李某使用“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辱骂张某,且打了张某一拳”,可知,李某的行为已侵犯张某的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本题不涉及此项权利,应该排除。因此,本题选C。
35.C“详解”本题是对教育法律救济方式的考查。张某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讼诉是正确的。因侵权主体不是学校,故排除选项C;因张某与李某之间的纠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适用教育行政申诉,故排除B。因此,本题选C。
36.C“详解”本题是对教育法律责任的考查。由案例可知,学生最后跳楼身亡的主要责任在于自己,心理素质较差;但教师确实有教育不当的行为,即其行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因此,教师理应对学生死亡的结果承担过错责任。因此,本题选C。
37.A“详解”本题是对教师职业权利的考查。教师的权利包括一般权利和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受聘权等;教师的职业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管教自由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培训进修权,其中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中的核心权利。因此,本题选A。
38.B“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选B。
39.C“详解”本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违纪学生处罚方式的考查。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校可以进行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此外,还可以用的方式有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因此,本题选C。
40.C“详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1995),教师资格共分为七个层次,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但是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公民只有在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或者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想到通用。
41.D“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故选D。
42.B“详解”本题是对课程类型的考查。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叫综合课程。A项和C项,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D项,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因此,本题选B。
43.A“详解”本题是对课程标准的考查。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因此,本题选A。
44.B“详解”本题是对课程资源分类的考查。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A项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划分的,B项是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C项是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D项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因此,本题选B。
45.A“详解”本题是对泰勒原理的考查。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泰勒原理”提出的三个原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因此,本题选A。
46.D“详解”本题是对课程实施的取向的考查。他们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的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因此,本题选D。
47.B“详解”本题是对课程评价功能的考查。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课程评价也不具预示功能,故排除C。本题考查内容属于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的内容,在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用书中并未提及课程评价的功能,所以,考生应扩大复习范围,将教师资格证书的内容纳入进来。因此,本题选B。
48.B“详解”本题是对教学原则的考查。A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C项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根据所传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顺序,循序连贯地进行。它也称循序渐进原则。D项和C项一样。因此,本题选B。
49.A“详解”本题是对教学任务的考查。四个选项均为教学的任务,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本题选A。
50.A“详解”本题是对教学基本阶段的考查。教学基本阶段包括心理准备、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其中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和理解教材的阶段。因此,本题选A。
51.C“详解”本题是对一堂好课标准的考查。选项项A“采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不对;选项B“备课认真,准备充足”不对;选项D“采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不对。因此,本题选C。
52.C“详解”本题是对发现教学法的考查。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题选C。
53.A“详解”本题是对说课内容的考查。一般来说其主要内容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目标、说过程。说教学过程是关键。因此,本题选A。
54.B“详解”本题是对教学反思概念的考查。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正或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即教育反思。C项教学工作计划是教育工作者针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教学工作,将预先确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步骤,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应用文体。D项教学工作总结是教育工作者回顾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工作,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文体。按其内容可分为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总结。因此,本题选B。
55.B“详解”本题是对教学模式的考查。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A项范例教学模式包括: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的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的阶段。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D项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因此,本题选B。
56.C“详解”教育技术源于美国,作为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四个阶段。
57.D“详解”本题是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考查。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斯洛、帕克等。斯普朗格是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论。因此,本题选D。
58.D“详解”教育技术三个基本要素为人、学习资源和过程。其中过程和资源是教育技术的两大对象。
59.C“详解”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教育技术革命,现在是第四次革命。这四次革命也确立了教学媒体的四个发展历史阶段: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和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60.A“详解”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辅助教师教学的课件,主要是帮助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形象化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而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产品。本题主要考查对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定义的把握。
61.A“详解”网络三剑客和Asp。net为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软件,只有A选项中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故入选。
62.D“详解”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即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中采用。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63.A“详解”班集体必须具备下面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能够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和(4)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其中明确的共同目标是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64.B“详解”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3)班主任评价和(4)信息反馈。
65.C“详解”班主任危机管理一班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危机预设;(2)危机防范;(3)危机确认;(4)危机控制和(5)危机善后。其中危机控制是能体现班主任危机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环节。
66.B“详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二日颁布)第二章第七条规定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1)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2)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3)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67.C“详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二日颁布)第十四条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68.A“详解”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主要有:(1)生命性原则;(2)个性化原则;(3)开放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
69.D“详解”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70.C“详解”本题是对德育功能的考查。A项生存性功能是指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生存。B德育的发展性功能,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对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所起作用。C项享用性功能,指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本题选C。
71.C“详解”本题是对德育内容的考查。我国学校德育属于“大德育”,其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B、D属于思想教育的内容。因此,本题选C。
72.D“详解”本题是对教育法的功能的考查。教育法的功能主要有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教育法不具有激励的功能,故以此可以排除ABC选项。因此,本题选D。
73.B“详解”本题是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考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求用集体主义的观点来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同时,能够让他们自觉地用集体主义的理念来调节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本题选B。
74.C“详解”本题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核心内容的考查。师德规范的核心的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本题选C。
75.B“详解”本题是对德育方法的考查。A项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B项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D项榜样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因此,本题选B。
76.B“详解”本题是对德育方法的考查。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确证纪律规范所具有的道德权威性,所以惩罚必须针对的是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的不良行为。这就意味着,只有当学生在道德上犯了错误时,教师才能对其实施惩罚,而对于学生在非道德方面(如认知领域,诸如做错作业等)所出现的过失,教师就不得进行惩罚。因此,本题选B。
77.D“详解”本题是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考查。A项道德认识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B项道德情感是个体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C项道德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D项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和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因此,本题选D。
78.A“详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79.B“详解”乌鲁木齐“7·5”事件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当地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所谓“三股势力”,准确一点说,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暴力恐怖势力。
80.B“详解”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2009年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海洋日”,主题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答案要点”
①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1分)②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1分)③把专业理论与交流讨论结合起来;(1分)④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1分)
2.“答案要点”
①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1分)②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1分)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1分)④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1分)
3.“答案要点”(每个要点1分,满分为4分)
①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③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④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⑤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案要点”
①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1分)上述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的是积极的,也有的是消极的。(1分)
②在专制型模式之下,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高于教师不在场,(1分)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为了教师,教师离开课堂则学习明显松垮。(1分)
③在放任型模式之下,学生不仅道德差,而且学习也差。(1分)学生之间没有合作,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1分)
④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很高。(1分)不论教师在不在课堂,学生的努力程度适中。(1分)
2.“答案要点”
(1)学习动机的培养(每个要点1分,满分为4分,要求结合实际否则酌情扣分)。
①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②设置榜样;③培养对学习的兴趣;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⑤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2)学习动机的激发(要求结合实际否则酌情扣分)。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分)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分)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1分)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1分)
三、案例分析题(12分)
1.“答案要点”(每个要点1分,满分为3分)
①通过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②用老师的爱心来感化她;③帮助小黎搞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④学习上严格要求,培养其学习兴趣;⑤抓住她的“闪光点”,改变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2.“答案要点”(每个要点0.5分,满分为2分)
①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②疏导性原则;③灵活施教原则;④长善救失原则;⑤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3.“答案要点”(每个要点1分,满分为3分)
①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②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③有的放矢,长善救失,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④根据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4.“答案要点”
①肯定教育的主导作用;(1分)②指出教育不是万能的;(1分)③说明教育作用发挥的内部条件(0.5分)和外部条件(0.5分);④运用材料分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