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山水秀,永丰翠竹多。
全县15万亩竹林竞相吐翠,把永丰的山山水水点染成一幅青翠欲滴的水墨长卷。
永丰竹种繁多。依其生长形态,有单株独立者,有多株丛生者。单株者如毛竹、淡竹、紫竹、苦竹、刚竹、实心竹、人面竹;丛生者如箬竹、凤尾竹、早园竹……凡10多种。依其功能,又有材用竹、篾用竹、笋用竹、观赏竹4大类。
永丰竹态多姿。竹不同于木,不同于草,也不同于花。竹,虽无青松之雄伟,桃李之妖艳,牡丹之富丽,但竹有自己的英姿和气节。单株独立者,一棵棵疏密有致;多株丛生者,一蓬蓬亲密无间。观其体态,虽宁折不弯,但姿态各异:毛竹高大粗壮,伟岸挺拔,如竹中伟丈夫;紫竹颀长飘逸,风度翩翩,似竹中好儿郎;苦竹纤细、婀娜,舞姿翩跹,似若竹中美少女;刚竹竹节高隆,颇具高风亮节君子风范;实心竹则反竹虚心之道而行之,下半部竟为实心或近乎实心,别出心裁,令人称奇;箬竹“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凤尾竹轻柔、美丽,如烟似雾……自然弯曲的竹梢洋溢着生命动感的曲线;挺拔稳健的基干凝聚着气质美的端庄;纵横参差的竹叶,无数三叶形的“个”字,呈现着变幻之美。竹叶、竹梢、竹节,再加上那裸露于地表的遒劲竹鞭,浑然构成了竹的整体美态。
永丰竹色多彩。竹叶皆青,四季不变,微风拂过,翠色连波。色彩变化,尽在竹竿,虽以青翠居多,也有少数竹种,色泽与众不同。紫竹春天发新竿时本为绿色,历经风吹雨打后,竟奇迹般地全部变成了神秘的紫褐色,如梦幻一般。
永丰竹贵有节。竹有朴实谦虚的美德,竹也有高风亮节的情操。“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质,是永丰儿女崇高的内涵和高尚的境界。竹的阳刚之美体现在狂风暴雨之中。那壮丽真是惊心动魄!刹那间,千竿万竿翠竹,一呼百应地挺起腰,昂起头。风将粗壮的竹吹弯了腰,可竹却咬牙坚持着,不一会儿,又将腰挺直起来。竹的这种不屈性格,有哪一种植物能同它相比呢?
永丰竹材多用。“竹全身是宝”。竹的嫩茎可供食用,是滋味鲜美可口的蔬菜。竹竿可用来制造各种日用家具、农具、乐器,且坚固耐用。竹叶、竹菇、竹沥等都是中药,能化痰去热、止烦。竹的下脚料也是制造纸张、人造板、人造纤维等的原料。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没有竹笋、笋干、笋罐头,哪有餐桌的飘香?没有竹篙、竹箔、竹排,哪有江河的渔歌?没有竹笛、芦笙、洞箫,哪有音乐的韵味?没有竹席、竹床、竹椅,哪有酷暑的清凉?没有竹篮、竹篓、竹筐,哪有集市的生机?没有竹筒、竹篱、竹楼,哪有村寨的风情?没有竹编、竹雕、竹画,哪有艺术的品位?没有竹,哪有举世无双的国宝——大熊猫的风采?
自古以来,人们爱竹、咏竹、画竹、赞竹,或以清逸,或以萧瑟,或以雅洁,更以虚怀有节。竹子进入文化领域始于竹简,竹简从殷商时代产生,到南朝为止,历经2000余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可谓大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竹林七贤”、“竹溪六逸”被世世代代传为美谈。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爱竹更甚,写文作画总离不开竹。他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一生擅长画竹。他画的竹不仅表现竹的形象,而且显示竹的精神。他的《竹石》可谓千古名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对挺立于岩石间的劲竹的描写,讴歌立定脚跟、不随风倒的品格。明代大画家王绂画竹“名驰天下”。他继承了宋代墨竹艺术的传统,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历代文人墨客咏竹、赞竹的诗、词、赋,据不完全统计,多达3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