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江,古称濒水,又名乌江,为永丰境内第一大河。源出雩山山脉北麓,永丰、乐安、宁都三县交界的灵华山西侧。经石马镇江边村入乐安县境,再由牛田折回永丰,流经七都、佐龙、恩江、八江4个乡镇,在吉水县城南注入赣江,全长167公里(永丰境内53公里)。其支流在县境有19条,较大的有3条:麻江、遇源河(又名万崇河)、藤八河。
昔之恩江,水面宽,河床深,5吨木帆船可全年从赣江直达乐安牛田,15吨木帆船可达恩江镇。境内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前无公路,交通运输,全靠恩江航道。因此,县城状元楼、六一桥码头,船只一片,桅杆似林,热闹非凡。其支流藤八河也可通5吨木帆,永丰毛边纸、藤田花猪和夏布、茶油等特产出境到外地,轻工业品进入永丰,均靠此水道运输。所以,昔日藤田,外地经商者云聚,为吉安名圩之一。
恩江流经永丰县城段,上有麻洲,下有龙蟠洲,古老的恩江石拱大桥和新建的永丰大桥、永丰三桥交相辉映,似三条彩虹飞架于两洲之间。岸上有报恩寺塔、状元楼、欧阳修纪念馆。红楼、白塔、青桥、绿洲、碧水融为一体,酷似一幅优美的天然风景画。
关于恩江河的名称,流传着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带有传奇色彩,将在下一篇《报恩寺塔的传说》中详叙。
第二个传说,却有真实成分。据史书记载:北宋哲宗时,孟皇后蒙受不白之冤被打入冷宫,这便是历史上的“瑶华秘狱”。当时永丰流坑村(今属乐安县)人董敦逸因出使契丹有功被封为监察御史。董御史得知此案真相后,不顾奸臣的陷害,冒死平反了这桩冤案,为孟皇后(即后来南宋高宗时的孟太后)洗清了不白之冤。南宋初年,金兵南下侵宋,在金兵进攻的情况下,孟太后前往流坑一带避难,乘舟航行时得知永丰境内这条大河是从董敦逸家乡流坑村顺流而来,她急用金杯连饮河水三杯,并赐名“恩江”,以谢董敦逸的救命之恩。从此,永丰人便将此江命名为“恩江”。
“恩江”两得其名,一个因“母虎报恩”而得,一个因“太后谢恩”而获。这传说与故事,感人肺腑,恰似庐陵文化中两朵瑰丽的奇葩,体现了中华民族“知恩必报”、“有恩必谢”的优良传统,让后人传颂、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