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广丰县实验小学李保伟
温暖源自交流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应邀赴一所乡村小学上了一节数学复习课。走进该校五(1)班的教室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于是,我微笑着问:“同学们,看老师的脸,发现有什么变化吗?”
“老师,您笑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为什么笑了,你们知道吗?谁来猜一猜?”我亲切地问道。
“老师,你可能看到我们教室很干净,所以笑了。”
“老师,因为我们笑了,所以你也笑了。”
“说得很不错,老师是因为你们而笑的。还有一点,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出,这节课你们一定会认真听我上课的,对吗?”
“对!”孩子们兴奋地回答。
短暂的两分钟课前交流,无形中拉近了我与孩子们的距离,营造出了一个“民主、亲切、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温暖源自课堂
带着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与孩子们一同走进了课堂,开始了我们之间快乐的40分钟课堂之旅。
我执教的是一节《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整理》复习课。整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步步深入、生成教学”、“制造冲突、挑战思维”三个环节。
片段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师:这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是吗?
生:是。
师:这节课,李老师想与同学们共同复习一下“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你会计算吗?
生:会。
师:这个问题,假如自己问自己怎么问?
生(齐):我会计算吗?
师:真的会吗?
生:会!(信心十足)
板书课题:我会计算吗?
“设计感想”之所以要用“我会计算吗?”作为本节课的课题,是受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我会用计算器吗?”的一课的启迪,在华老师的课堂中,通过三次让学生自己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来贯穿全课,充分体现了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的理性认识和培养学生反思智慧的高度自觉。我也想通过用“我会计算吗?”这一课题让学生在自问中反思与探索。
师:关于计算,同学们马上可以联想到和它有关的哪些数学符号?
生:加号、减号、乘号、除号、小括号、中括号。
板书:+、——、×、÷、()、[]。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是要灵活运用这些符号,进行计算。
片段二:步步深入、生成教学
①3.6+0.8=
②4.4×5=
③22-8.8=
④13.2÷0.5=
师:请看着这4道口算题,问问自己会不会计算。
生(齐问):我会计算吗?
师: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快速解答,并汇报:
①3.6+0.8=4.4
②4.4×5=22
③22-8.8=13.2
④13.2÷0.5=26.4
师:这四道口算题,按照计算运算性质,可以分成哪两类?
生1:第①题和第③题分成一类,它们是第一级运算。
生2:第②题和第④题分成一类,它们是第二级运算。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两位同学回答,概括一下什么是第一级运算和什么是第二级运算吗?
生:加法和减法是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第二级运算。
师:什么又是同级运算呢?
生:加法和减法或乘法和除法叫同级运算。
师:你们觉得这4道口算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前一道的答案出现在后一道的式子中。
师:你能把这四个有关联的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
生:能。
汇报:[(3.6+0.8)×5-8.8]÷0.5
师:这个算式是同级运算吗?
生:不是,这是两级运算。
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内的乘法,然后算中括号内的减法,最后算中括号外的除法。
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计算顺序呢?
生:因为在计算题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计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师:大家对计算顺序十分了解。下面就动手算一算吧?
生计算:
[(3.6+0.8)×5-8.8]÷0.5
=[4.4×5-8.8]÷0.5
=[22-8.8]÷0.5
=13.2÷0.5
=26.4
师:做完这题,你觉得容易吗?
生:容易。
师:你发现和前面的4道口算题有什么联系吗?
生:这道混合运算表面上看很复杂,但实际上就是由我们前面所做的4小道口算题组成的。
师:是吗?(故作疑问)
生:请看:
生:这式子里的①、②、③、④4个步骤分别就是4小道口算题。
师:对了,每一道复杂的混合运算其实就是由几道简单的口算算式组成的。是要我们理解计算顺序,分清计算步骤,把每一步做对,就能把一个混合计算式子计算正确。当然,如果这个式子的前3步我都做对了,而最后一步做错了,那这道计算式子的结果我们就错了,那样就……
生:前功尽弃了。
师:对了,再问自己。(指向课题)
生:我会计算吗?
师:真的会吗?
生:会!(十分自信)
师:老师不相信,我要考考你们。
出示:43-(21.5÷4.3-4.3)×0.5
指名叫一个学生(中下生)板演:
43-(21.5÷4.3-4.3)×0.8
=43-(21.5÷0)×0.8
=43-0×0.8
=43-0
=43
师:谁愿意当一回“医生”,帮助这位同学治治“病”?
生:首先是小括号内的计算顺序弄错了,应该先算除法,再说他那样做也不对,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作为除数。
师问板演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点点头,并再次计算:
43-(21.5÷4.3-4.3)×0.8
=43-(5-4.3)×0.8
=43-0.7×0.8
=43-0.56
=42.44
师:你知道这个算式是由哪几道口算式子组成吗?
生:分别有:21.5÷4.3=5
5-4.3=0.7
0.7×0.8=0.56
43-0.56=42.44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小组讨论一下,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师生共同小结:
一看:看清题目是否有中、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想这道题的计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片断三:制造冲突,挑战思维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问问自己。(指向课题)
生:我会计算吗?
师:真的会吗?
生:会。(异常兴奋)
师:老师还是不相信,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有!
师:20-□=4
生:20-16=4,“□”内应填16.
师:怎么求出来的?
生:用被减数“20”减去差“4”得来的。
师:□×2.5=10
生:4×2.5=10,“□”内应填4.
师:怎么求来的?
生:用10÷2.5=4
师:“□×2.5=10”这是一道乘法算式,但实际我们却做什么算式?
生:除法算式。
师:对了,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师:7.5+□=16
生:7.5+8.5=16
师:8÷□=□
生1:8÷5=1.6
生2:8÷4=2
师:8÷□≈□(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生1:8÷3≈2.7
生2:8÷6≈1.3
师:有没有信心,接受更难点的挑战?
生:有。
出示:[20-(7.5+□)]×2.5=10
师:“□”里应填什么?
生思考
生汇报:“□”里应填“8.5”。
师:说说理由吧?
生:[20-(7.5+□)]×2.5=10,我们可以把“[20-(7.5+□)]”这一部分看作“4”,因为4×2.5=10.这样20-(7.5+□)=4.而20减几等于4呢?应该是16,所以7.5+□=16,这样就算出来“□”应填8.5.
师:说的很有道理,实际上这道题考了我们哪些口算题呢?
生:有10÷2.4=4,20-4=16,16-7.5=8.5.
师:按这样的方法再做一做吧?
出示:8÷[(2-□)×2]=5
学生很快得出:“□”里应填1.2.
师:请同学们用上适当的计算符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师:0.50.5=0
生:0.5-0.5=0
师:0.50.50.5=0
生:(0.5-0.5)×0.5=0
师:0.50.50.50.50.5=1
(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
师(适时地):请同学们再问一下自己!(指向课题)
生:我会计算吗?
师:真的会吗?
生:会。(声音轻了)
师:怎么?不会了?
生:不是不会了,而是题目越来越难了。(听课老师和学生都笑了)
(这时有个学生迫不及待的举手了。)
生:老师,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可以这样做:(0.5-0.5)×0.5+0.5+0.5=1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生:其实这题很容易,我只不过借助了“(0.5-0.5)×0.5=0”这道题的经验。(这时,所有学生都情不自禁为其鼓掌。)
师:同学们,瞧,这位同学能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就会计算了。看来计算时,咱们还要善于探索、发现规律呀。(手指课题)再问一遍自己!
生(齐问):我会计算吗?(愉悦而响亮)
师:这节课,我们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会计算吗?”同学们的回答总是“会”。从后往前看,其实都不能算完全“会”;但从前往后看,确实都是“会了”,而且“会”的水平越来越高了。(下课!)
温暖源自课后
说句心里话,当初选择上一节这样的课时,我还是比较担心的:在如今的公开课中,上计算课和复习课的真的很少,而选上计算复习课的就更少了。因为这种课型很枯燥,很难上出新意,也很难吸引学生。然而,当我与孩子们共同上完这节课时,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早已沉寂在计算的快乐之中了。课后,他们一个个相互问道:“你会计算吗?”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却表现出了孩子们已经在关注计算、思考计算了。他们正不断地享受着计算带来的一种成功的愉悦和挑战的欢喜呢。
后来,孩子们围着我说:“老师,今天的计算课真好玩,既让我们做题又让我们思考、挑战。我们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想法,心里有一中特别兴奋的感觉。”“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堂中,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也学得很开心。”在寒冷的冬日里,我在认真倾听着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灿烂的脸上,也照在我的心里。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感觉十分的温暖。
温暖还将继续……
与这些陌生的孩子们,上了一节普普通通的数学计算复习课,连我自己也未曾想到这节课会对我的内心产生这么多的感动。是什么让这节课吸引了学生?感动了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中,我又该怎样做才能与孩子们继续经历数学的美妙之旅?我觉得:
首先,要充分地钻研教材,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体系。为了备好《我会计算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这节课,我前后看了好几遍教材和教学用书,认真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还收集了有关“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许多习题,并认真分析习题的特点,真正做到能掌握知识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难,知其所以难”。
其次,要准确、灵活地把握并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对《我会计算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一课的教学目标,历经多番钻研,我是这样决定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法则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正确地使用中、小括号,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学会探索计算规律,学会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思想;通过计算,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正确的面对计算题,渗透学生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想。
(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在全面了解教材和准确确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学进行精心预设。教学设计要本着“以生为本,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启迪思维”的原则,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最有效最优质的学习平台,使课堂教学既行云流水又真实有效,既且行且思又动态生成。
最后,教学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用真诚与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关心每一个涌动的生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知识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我深信,在日后的每一节课中,假如能做到以上四点,我与孩子们的温暖一定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