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宋代文学的新体制、新格调,其平易自然的新文风,影响自北宋至民国几个朝代的文坛,独领风骚近千年?
是谁在史籍著述上,褒贬忠奸,整饬道德,标举名节,丰富发展中国正史编纂体例,并在我国《二十四史》中一人兼修两史?
是谁在经学研究上,大胆突破汉唐章句训诂之学,自出议论,探求经典本义,使其摆脱名物训诂之轨道,转入讲求义理的方向?
是谁在金石学上,超越“欣赏把玩”而以品鉴书法、评论文章、补史纠缪、收藏研究为目的,引领金石学向独立学科发展?
是谁在宋代散文六大家中,培养了其余五大家,成为卓冠群雄的文坛领袖?
是谁弃嫌避亲、唯才是举,被后人尊崇为天下荐贤爱才第一人?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沙溪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和谱牒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唐宋八大家中,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之外,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文学大家都曾经过他的培养、提携。欧阳修的诗、词、文、赋独步天下,经、史、谱牒、金石诸学独领风骚,是一位“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全才式人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画荻成才
欧阳修的成才之路颇为崎岖。他首先得益于母亲的“画荻教子”,而其母亲郑氏夫人“画荻教子”成就一代文坛宗师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被誉为中国古代母教文化的典范,欧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六月二十一日,欧阳修出生在父亲欧阳观任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市)的军事推官官衙里。母亲郑氏夫人出生于江南名门大族,知书达礼,宽厚待人,与欧阳推官情深意笃,两年后又生下一个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欧阳修充满快乐和幸福的童年里,艰辛与坎坷不期而至。大中祥符三年(1010),欧阳观调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军事判官,任职不久便染病去世。由于欧阳观为官清廉,为人大度,喜交朋友,常接济穷人,故逝后家贫如洗。
转眼间,到了欧阳修上学的年龄,无力聘请塾师,欧母便自己担任儿子的启蒙老师。没有课本怎么办?欧母回忆起李白、杜甫等名人的诗文,一字一句地教儿子读,一篇一篇地让儿子背。没有纸笔怎么办?欧母以地面上的细沙当纸,用荻秆代笔,教儿子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练。从此,荻秆成了取之不尽的笔,细沙成了用之不完的纸。有时欧母还找来先祖欧阳询的碑帖,指导欧阳修临摹,既识读了字词又练习了书法。后来在孔庙发现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手迹,欧母便常常领着欧阳修盘桓在石碑前,揣摩观赏,诵读默记。可以说,欧阳修就是通过荻秆当笔、细沙当纸启蒙成才的。
当时,随州城南有个李姓大户人家,藏书丰富,严教子孙,习诵诗书。欧阳修常和李家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玩耍,后与李家长子彦辅(尧辅)保持终生友谊。当时欧阳修常向李家借书抄诵,由于聪颖好学,有的书本还没抄完就能够背诵如流。他博闻强记,文笔长进很快,十岁不到,诗赋文章便老练如成年人的作品。有一次,在随州为官的二叔欧阳晔(欧阳修丧父后同母亲一道寄住在他家里)读了欧阳修的一些习作后,欣喜万分地安慰郑氏夫人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惟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时。”
十四五岁时,欧阳修在李尧辅家的破书筐里发现六卷残缺不齐的《昌黎先生文集》,被韩愈那雄浑奔放的文章气势和古朴苍健的文学风格所吸引,对韩文情有独钟。尧辅见欧阳修爱不释手,就将残本韩文送给了他。欧阳修如获至宝,带回家中,废寝忘食,一气读完。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文意,但被韩文的气势所震撼。这次偶然的发现,为他后来发动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奠定了成功的基础。这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幸事!欧阳修一直珍藏这部旧本韩文,并广为搜寻天下善本,不断参校修订,使其成为欧阳修家门的传家之宝。
四十多年后,欧阳修特地撰写《记旧本韩文后》,深情追怀自己与韩愈古文的这场最初机缘。他首先记叙发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过,说此文集是作者无意间在一位朋友家弃置于壁间敝筐中发现的,且“脱落颠倒无次序”。说明当时韩文被人遗弃,无人问津。但作者虽然年少,却被韩文“其言深厚而雄博”、“浩然无涯,若可爱”的文章风格和气势所深深吸引与强烈震撼。接着回忆自己应举落选的情况。当时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时文主导文坛,士子们为取科第,纷纷仿效,自然无人道及韩文。作者在首次应举落选后,再次取出韩文拜读,这说明了作者内心的价值取向。但韩文依然寂寞,而旧本韩文却深得作者珍藏,同时也体会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作者阅读的感受不止停留在文章气势的直觉上,而且对韩文作出了根本价值的确认,也清醒地认识到韩文与时文的不同意义。但当时为“干禄以养亲”,作者又不得不违心地学作时文,用作打开科举大门的敲门砖。接着写到七年之后,进士及第,又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倡导,韩文形成大盛局面,文坛风气得到根本改变。这些都经历了一个从情感上的喜爱到价值意义上的确认,从内心向往到大力推崇的实际行动过程。韩文由沉没废弃到发扬光大,是作者等一批人极力推崇弘扬的结果。当然,作者对韩文的推崇并非缘于个人喜好,而是正合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他们的努力才得到社会的认同。文章最后,作者申说了他对旧本《昌黎先生文集》进行校正的情况,即三十年间,凡闻人有善本,即求得以校正。可见他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在作者心目中,这远不是一本简单的旧书,而是一段人生历程的见证,也是他理想追求的见证。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在作者心中蕴积着强烈的情感,但也毫无慷慨之色,只是围绕着旧本韩文缓缓地叙说往事,平和地抒发感想,在不露声色的文辞中记录下一段文坛风云,传递深广的旨意。这正是欧阳修散文风格的典型表现。清浦起龙评说:“斯文拈出瓣香,历叙伏见进退,本身与韩文相助发以为终始,当作一段大事因缘观。”(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清孙琮评述说:“处处叙韩文,处处写自己得力,此可见古人自信处,亦可见古人不忘所本处。”(《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欧阳庐陵》卷四)
年少的欧阳修因潜心研读韩愈古文,以致两度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天圣元年(1023)秋天,17岁的欧阳修首次参加随州州试,因一心研读已经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韩愈古文,初试自然落榜;三年后再次参加州试,因功底深厚州试过关,取得了赴京参加礼部试的资格,但他文体仍宗韩愈古文,与当时“四六”官韵不合又名落孙山。两度科考失败,无疑给欧阳修沉重打击,他也敏锐地认识到自己在“时文”方面的差距。
为尽早获取俸禄报答母亲“画荻教子”之恩,欧阳修不得不学作“时文”。天圣六年(1028)夏秋间,他携带《上胥学士偃启》等文稿,前往汉阳拜谒骈文家、知汉阳军胥偃。这位未来的岳父大人读到欧阳修的书启和文稿,非常震惊,于是把欧阳修留在家中,悉心指点。同年冬天,胥偃任满调回京都,便将欧阳修一同带到京城,让他参加了第二年春天国子监入学考试。欧阳修没有辜负恩师期望,一举夺魁,获得第一名,被补为广文馆生。秋天,欧阳修参加国学解试,再次名列第一,成为此届国子监试的解元,取得了次年春季礼部考试的资格。天圣八年(1030)正月,欧阳修参加礼部考试,又一次夺得第一名。在京城近一年的时间里,三试第一,声名雀起,震惊朝野。三月,参加殿试,在策论中他不仅不歌颂天子圣哲,反而发表时论,揭露时弊,抨击朝政。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欧阳修没能继续夺魁,最终被录取为甲科第十四名进士。至此,欧阳修走完了应试科举的艰辛之旅,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革新诗文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他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平易自然的新文风,影响中国数个朝代,一直到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可谓独领风骚近千年。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并取得辉煌成果。而在宋初文坛,古文衰落,骈文盛行。当时的骈体文片面追求文字技巧,一味堆砌典故,玩弄辞藻,在韵律方面又限制得太死板,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结果文章越写越漂亮,但仔细品读却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欧阳修不喜欢这种四六切对工整、风格雍容典雅的“时文”。但这类文体又是当时登科文体的范式,是科举入仕的敲门砖。
“时文”虽被很多有识之士厌恶,但都无济于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就是厌恶“时文”的一个典型。相传宋神宗任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可司马光竟然不接受,原因就是他很讨厌用骈体文起草诏书和朝廷重要文件。宋神宗对此很不解,对司马光说:你考试那么优秀,写骈文对你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为什么就不愿意呢?司马光说:当然会写,但自己实在不想写这类文章,考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呀!现在考试过来了,还要我写,那简直是折磨人,说啥也不干了。说罢就走,太监叫住他,说皇上还等着呢。司马光无奈又回来,依然不肯接受。神宗很生气,将任命书直接扔给司马光说: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爱写不爱写,反正这差事就是你的了。司马光只好苦笑着接受了。由此可见骈文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天圣七年(1029),诏令文风复古。之前一批有识之士,如柳开、王禹偁、穆修等人,不满晚唐五代以来文统和道统并衰的局面,举起唐代古文运动的旗帜,首倡诗文革新风气,推尊韩柳古文。但由于过分强调“古道”,轻忽文辞,创作的作品大都词涩言苦,成就不高,影响不大,无法推进诗文革新。
范仲淹为了复兴儒学,兴办太学,邀请石介等一批人讲授经学。然而在反对骈文的过程中,又流行一种追求深沉而陷于艰涩、向往奇特而坠入怪僻的“太学体”,与欧阳修倡导的“平易自然、言之有物、质朴通畅”文风背道而驰。“太学体”从思想内容上远离北宋现实政治,形式上怪僻生涩。欧阳修发现这“太学体”对读书人的误导和危害较之骈体文更大,成为宋代古文运动健康发展的新障碍。
中国文学史上的转变与发展,必然会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历史还是选择了欧阳修,这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幸。
欧阳修步入仕途之后,广交师友,潜心创作,不仅自己积极创作古文和散体文,还努力将骈文和散文有机结合,做到骈散相宜、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创作大批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的作品,还培养了梅尧臣、苏舜钦、苏轼等优秀文学家。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要想扭转整个社会的文章风气,必须通过改变科场文风来实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他利用行政力量,痛革科场积弊,刷新文风。规定凡写作险怪奇涩之文者,一律不取。从而打击了以骈体、太学体为代表的不良文风,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新的进程。
但是,欧阳修这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改变,却在科场考生中引起轩然大波。落榜的举子们,特别是京城里的一些权贵豪门子弟哗众取宠、肆意攻击,七八千人聚集京城,有的在路上拦截欧阳修的车马,有的还故意写了《祭欧阳修文》扔到欧阳修家里,一时诋毁谩骂欧阳修的言语文章铺天盖地。对此,欧阳修泰然处之。
作为一个文学家、北宋诗文的奠基人,欧阳修凭借自己雄厚的创作实力和主持礼部考试的机会,为北宋诗文革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使科场改革能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诗文革新运动得以大获全胜,北宋文坛风气得到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影响着宋代的文章创作潮流,光耀当时,更影响后代,流泽百世,并由此奠定了中国散文的基本特点,主导中国文坛近千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韩琦评价欧阳修说:“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骛,众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苏辙评他:“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无施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时,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
风神绝世
欧阳修能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并被千古传颂,靠的是文学,可以说,没有文学上的成就,就没有千年不朽的欧阳修。他不仅亲自发动并成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而且自己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风神绝世的大文豪。欧阳修一生创作诗歌八百余首,词四百多首,散文辞赋五百多篇。这些作品简明通俗,哲理性极强,多剀切时弊,写景抒怀,吟物言志,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让人鼓舞。苏轼评价欧阳修的文章:“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欧阳修是风神绝世的散文家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开创了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一代文风。他的散文又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大都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引人入胜。苏轼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巅峰作品,是他艺术才情、人生境界的至高体现。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文章以“亭”为联接点,笔墨落在“醉翁”二字上,在幽美的自然风光描写中,酣畅痛快地宣泄“醉翁”的心态和风神。用“环滁皆山也”五字,总揽滁州概貌,然后一步一景,逐层推出“醉翁亭”,随即又由景及人,引出“醉翁”其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描写醉翁亭四周早晚、四季不同景色之后,又着力描绘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酣之乐的场面,展示一幅政通人和、年丰民乐的画卷。其中更有“醉翁”太守纵情自适、超然物外的形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最后,描写夕阳西下,太守与宾客兴尽而归,并点出本文主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醒,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章描写了禽鸟的山林之乐、宾客的宴饮之乐、太守的与民同乐。而太守之乐,自有其难言的苦衷,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迫害,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种老翁的感觉,都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此时此刻的心境只好用“翁”来表白。与官场险恶、人心叵测、宦海浮沉相比,琅琊山的美景、醉翁亭的美丽,实在是一种单纯的可爱,是一种纯粹的优美,是一处忘怀世事的世外桃源,既宁静又纯粹。
每当一个人遭遇了很多挫折之后,总会渴望沉浸在一种单纯的优美当中,欧阳修此时就是这种心境,所以他非常渴望把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把复杂的头绪变得简单,把愤怒的情绪变得平和,让遭受不白之冤的委屈心理趋于安宁。这滁州的美景、这醉翁亭的美丽,简直就是救治他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所以说这种“醉”,不是酒醉,而是渴望沉醉或沉迷于一种远离现实的状态。由此可知,他并未真醉,而是假醉,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人醉心不醉”,其内心清醒,头脑清醒。正因为他无比的清醒,才感觉到无比的痛苦,才愿望让自己快快沉醉。但他的快乐,既为滁州的山水景物之美感到快乐,更为滁州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而快乐。
《醉翁亭记》以洗练的文字,巧妙的虚词,绵邈的情韵,骈文与散文的有机结合,工整中见参差,酣畅间有婉曲,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一曲悦耳动听的咏叹调,自古以来被视为“欧阳绝作”,又被誉为“六一风神”的代表作。据宋人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记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成后,“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因为《醉翁亭记》当时就在亭畔刻石立碑,各方人士纷至沓来,赏文拓碑,琅琊寺中库存的毡子全被打碑用尽,就连和尚们睡觉用的卧毡也不得不拿出来供人们拓片使用。前来求取拓本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有许多游走四方的商人。他们说,随身携带《醉翁亭记》拓本,沿途遇上征税的关卡,送上一份拓片给监守官,就可以免税通关。
更值得一书的是,《醉翁亭记》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的佳句。如“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风霜高洁”、“前呼后应”、“觥筹交错”等等,历经千年不衰,还被收入今天广为使用的《成语词典》。
《与高司谏书》是欧阳修在政论文上的初露锋芒之作
景祐三年(1036),开封知府范仲淹上《百官图》,论迁升之弊,建议仁宗:对官员的任命,不能由宰相吕夷简一人做主,要制定规章制度,特别是近臣的进退,必须由皇帝亲自掌握。吕夷简知道后恼羞成怒,攻击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且张榜告诫百官不得“越职言事”,将范仲淹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余靖、尹洙分别上书替范仲淹辩白,都遭贬官流放。这时只有谏官才有权主持公道。可是谏官高若讷不仅不替范仲淹说公道话,反而附和吕夷简诋毁范仲淹。在这种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高压政策下,在无人敢言的政治气氛中,欧阳修置生死于度外,义愤填膺地写下了这篇战斗檄文,充分展示出他政治上的敏感与睿智、刚直与果敢。
文章从三个方面怀疑高若讷的人品,提出问题,用活鲜鲜的事实,正反比照,层层驳斥,把高若讷批驳得体无完肤。一是怀疑他是不是一个杰出人物?欧阳修说:我十七岁那年,朝廷的进士榜上大多是闻名遐迩的天下名士,你高若讷虽然名列其中,却一直无声无息。二是怀疑高若讷是不是一个贤能之士?欧阳修说:我从朋友尹洙那里听到他对你的评价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我琢磨了很久,总觉得有点不对头,如果你真的有学问又正直、现在又在谏官的位置上,为什么范仲淹冤枉被贬,你却默默不语?三是怀疑高若讷是不是真君子?欧阳修说:表面上看,你一脸正气,谈古论今,褒善贬恶,好像是一个真君子,但是在范仲淹这个刚正博学的人遭贬这件事上,你作为谏官,不仅不保护他,反而跟在宰相P股后面诋毁他,就这件事我觉得你不是个真君子而是个伪君子。
欧阳修接着分析说:人有刚正的人,也有儒弱的人,这是天生的,很难改变,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对他们求全责备,而你好不容易当到一个谏官,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自身又爱惜官位,需要钱财来养家糊口,所以非常理解你对宰相的意见不敢言,你也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就是一个平庸不称职的谏官而已,这样也会可怜你一个庸人,不会怪罪你,不会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你。可是现在你不是这样,你装得自己比谁都伟大,把自己当君子看,你诋毁范仲淹只不过是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平庸罢了。我告诉你,一个人的能力和胆量有大有小,能不能做成敢不敢做这是另外一回事,可是那种靠耍点小聪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的人,那就是“君子之贼”。又说:范仲淹不管他贤与不贤、是否君子,你现在都不能批评他,如果范仲淹不是个贤能之人,甚至是个坏人,当时皇上任命他做天章阁待制,你作为谏官,为什么不阻止?而现在竟成了事后诸葛亮;如果范仲淹是个贤能之人,现在遭人陷害,你为什么不站出来说话?我告诉你,无论范仲淹是好是坏,你都要承担不可推御的责任。欧阳修最后说:你既然不能胜任谏官的职责,你最好尽早离开谏官这个位置。你明明是个不称职的谏官,还腆着脸去见士大夫们,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二字,我哀的不是你不知羞耻,而是你作为大宋谏官不知羞耻,将来这件事记载在史书上,蒙受耻辱的不是你这个君子之贼,而是我们的大宋王朝啊!虽然你是个不知羞耻的君子之贼,但我还是想拜托你一件事,也希望你能最后尽一尽做谏官的职责,如果你依然认为范仲淹当贬,那么我替范仲淹说话,自然也是邪恶的朋党之人了,希望你把我给你写的这封公开信交给皇上,让皇上杀了我,使天下人都真正地了解范仲淹应当被斥逐,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
全文义正词严,说理透彻,笔势一波三折,舒徐于迂曲,充分体现了“六一风神”特点。宋人苏辙评价说:“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