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大起大落的董德元

  说到永丰的状元,首先得说说第一个传奇式的状元董德元。他少年时代一路春风,16岁考取了秀才,20岁乡试夺魁,一举成名。此后却一路坎坷,连续三十余年屡试屡败,无奈以恩榜入仕,被人们讥讽为“老榜官”。然而,就在他52岁那年,竟中了个正榜状元!更为神奇的是,此后的仕途生涯一路顺风,短短几年就升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成为红极一时的高官重臣;但因其依附当朝奸臣秦桧,参与执政仅四个月便被革职。真可谓大起大落!

  饱含艰涩老年中榜

  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小名丙哥,小字长寿。出生于流坑村,是永丰县第一位状元。五代时期,流坑村隶属吉州庐陵县的云盖乡,南唐李璟保大八年(950),庐陵县析出水东十一乡置吉水县,流坑所属云盖乡即由吉水县所辖。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析出报恩、永丰、云盖、龙云、兴平、明德六乡设永丰县,流坑即由永丰县所辖。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从吉水县划出迁莺乡归永丰县,而割崇仁县的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和永丰的云盖乡,合置乐安县,流坑所属云盖乡自始隶属抚州乐安县。当时有“去掉云盖一块肉,换得迁莺一锅粥”的说法,可见,云盖乡被时人视为风水宝地。

  在宋代的永丰县云盖乡流坑村,正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环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恩江河和乌江河流经流坑,村中樟林荫蔽,桑田房舍交相辉映,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而在庐陵“江南望郡”、永丰“文章节义之邦”的大环境中,流坑村董氏家族崇文重教之风鼎盛。村中人心思进,书声相闻,人人以科第而勃兴,以博取功名为荣耀,科宦进入了鼎盛时期。

  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年间有26所,清道光年间增加到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据考证,江西历史上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而流坑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叹道:“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五桂坊”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为董氏一门五人同时考中进士而修建的纪念牌坊。这里又常有父子、兄弟联科的盛事,被人们称之为“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的江南望族。当时的永丰也有“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的美誉。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属罕见。

  可是董德元这一房相比他房科甲蝉联就显得不那么景气,祖父董蒙休、父亲董奖虽曾致力于举业,但均科场失意,累试不第,终无缘科名。这对天资聪慧深受科举文化熏陶的董德元是个莫大的刺激。于是,他自小就矢志科场,发愤读书,誓为家人争光。

  董德元在弃举业就教职的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饱读诗书,并求教于族叔后登进士第知浔州(辖今广西桂平县等地)的董观,不久便以学问器重于乡。北宋政和六年(1112),16岁的董德元考取了秀才,20岁时乡试夺魁,一举成名,可谓年轻得志。此时他对自己的前程寄予了美好的期望。然而,此后董德元科举之路一直不顺,虽在靖康元年(1126)再次中举,但礼部会试累试不中,消磨了他二十余年的黄金岁月,以至于生活穷困潦倒,“贫甚无以自养”,不得已才到富人家教书以维持生计。更使他难受的是,时常遭受世人的冷眼和讥讽,心中苦楚无限。在一首《柳梢春》词里,流露了他科场失意、垂老将临、沉沦无望的苦涩之情。词云:

  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到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

  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张巡李巡,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

  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49岁的董德元仍没有放弃博取功名的夙愿,再应礼部考试,终以特恩奏名,当上道州宁远(今湖南宁远)主簿的小官。此时的董德元自感年岁已高,在经漫长岁月消磨后,锐气大减,再无意应试。绍兴十七年(1147)丁卯秋试时,已经51岁了,进取之心已失,不想赴考,诸考生强拉他同行,才勉强上路。可途经临江(今江西樟树市内)时,郡守彭子从对他不以为然,并说“老榜官,何足道”,竟不资助路费。这让董德元深受刺激,特别是对于“老榜官”的称谓,几乎是董德元的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

  原来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于是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老榜官。宋朝老榜录取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优待对象主要为五六十岁的老年士子,规定达到“四举”、“五举”、“六举”乃至更多举的老年士子才有资格入选。其中有一些参加过省试乃至殿试而被黜落的士人,虽然有些人除了年龄偏老之外,学识方面并不差。但老榜官以恩科出身,名望很难与正榜进士相比,很多老年士子也把恩榜入仕看作是无奈之举,很少像正榜进士那样炫耀。

  在宋朝这样的科举制度下,董德元受到同乡彭郡守的奚落,也就不足为奇。他心情难以平静却能忍辱负重,他希望在漕试中能中举,以摆脱“老榜”而荣升为“正榜”,安慰自己那颗深受世人冷落、饱含苦涩的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52岁的董德元终于时来运转,绍兴十八年会试中进士,并在殿试中一鼓作气应试,其策文被高宗(赵构)大加赞赏,名列第一。但因“以有官之故,诏升王宣子居上,而董德元次之崮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董德元终于摆脱了“老榜官”的尴尬处境,修成“正果”,一洗“老榜”之辱,成为高宗朝唯一荣登正榜的“老榜官”。

  后来关于董德元中举有一个传说。说是董德元赴京参加会试的前夜,星月皎白、云淡风清。董德元思绪万千,正在忧心忡忡,辗转难寐之际,忽然一阵风来,使他睡意渐浓,昏昏然而进入梦乡。梦中,他见流坑乌江云水峡祖茔处,青天无云,江水却在暴涨,波滔滚滚,桥梁被冲毁,有一巨物像龙在江中翻腾。他自己则孤身于一小舟之上,随波逐流,突然“哗啦”一声,一个巨浪扑来,将小舟打翻,他被抛至浪尖。惊恐中,却见云水峡的一侧石壁上闪烁着“伴龙”二字,又是一声巨响,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模糊瞬间,董德元不知身置何处,惊出一身冷汗,定神后才知是梦。心想:这梦应是一个好兆。“伴龙”,不正是入朝为官与天子作伴吗?莫非此次应考,老夫会时来运转,金榜题名?

  次日,董德元越想越觉得是好兆头,赴考途中路过云水峡,果见峡壁上有“伴龙”二字,董德元信心倍增,考试时超常发挥,果真一举成名。

  董德元的策论全文不存,在《董氏文献内志》中仅载其数语:“晋之失不在于虚无,失于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于词章,亦失于用兵故耳。东汉固无如是之失也。”正好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师秦桧“柔道”御天下的主张及对金主和不战的想法,所以深得高宗赞赏。相传,在殿试揭榜之日,高宗皇帝亲自接见了董德元,策试为官准则,董德元对曰:“治国治民,学问故为重要,然最为重要者雄才也。吾与王佐(王宣子)同列第一,但政治魄力,应尊王佐为首。”高宗听后龙颜大悦,董德元既任左承事郎佥书镇南军判官。

  至此,董德元春风得意,在返程途中过临江时,曾冷落讥讽他的郡守彭子从却百般恭迎。同人同地,人情冷热迥异,董德元感触至深,毅然在其迎状上批道:“黄牒初开墨未干,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知己来相迓,便是从前老榜官。”彭郡守阅后颇有愧色。此诗表露了董德元志向晚达、得意非凡的心态,也是对彭郡守的回讽,但后来,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时,仍推荐彭子从为广东使者,这说明董德元不记旧怨,心胸宽广。

  官至副相却无缘乡祠

  董德元历经二十多年受人歧视的“老榜官”待遇,临老登科,自然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功名,视官名厚禄如泰山,一心依附当时权势的秦桧,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在秦桧把持朝政期间,董德元做了不少讨好秦桧的事,有的为人所不耻。绍兴二十四年(1154),秦桧孙子秦埙赴礼部考试,秦桧将董德元等一帮亲信任为考官。董德元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认为这是一个巴结秦桧的绝佳机会。于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暗使秦桧意图,与曹泳等教官通同作弊,商定把秦埙取为第一。当他从膳录考卷编序中查到秦埙的试卷时,竟得意地说:“吾曹可以富贵矣!”为了讨好秦桧,他又私下派人报知秦熺(秦桧之子,秦埙之父),讨了一个大人情。只是后来高宗看了试卷,才降秦埙为第二,以张孝祥为第一。此事虽未成,但董德元取媚秦桧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从此秦桧对董德元信任有加,并利用其作为铲除异己的得力助手,而董德元也不负秦桧“厚望”,凡秦桧不容的,他即劾罢。绍兴二十四年,魏师逊“少忤桧意”,他即上书对其进行攻击,使其落职;次年又先后劾罢参知政事施钜和郑仲熊,只因为“桧颇咎之”;同年,左朝散大夫赵令衿读秦桧家庙记时,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他又上书将赵令衿弹劾。

  董德元做了秦桧得力助手后,秦桧一再提拔他,先入朝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监察御史,后任吴、益王府教授和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绍兴二十四年(1154)迁殿中侍御史,不久兼崇正殿说书。绍兴二十五年兼侍讲,四月为中书舍人,六月为吏部侍郎,旋升尚书,八月为参知政事。董德元可谓官场得意、权极一时。

  凡事物极必反。就在董德元青云直上之际,秦桧病危,董德元、曹泳等想推举秦桧之子秦熺为宰相,为其以后的路铺平道路,却被宋高宗抑止,没有成功。而秦桧死前,召董德元和汤思退到病榻前,叮嘱其后事,并各赠黄金千两。也许是对秦桧的真诚感恩,也许是得意忘形,董德元接受了千金,而汤思退不敢受。秦桧死后,董德元因为依附秦桧,臣僚大多痛恨其奸佞,高宗也厌恶秦氏弄权,于是秦桧党羽多被清除,董德元自然被列为“桧之门人”。是年十二月,就在董德元任参知政事四个月后,殿中御史汤鹏举等人以董德元依附秦桧为由上书声讨,董德元遂被罢去要职。

  董德元被罢后,已年届花甲,心志大为失落,自觉无颜见父老乡亲,遂携其幼子克勤在吉州吉水县的土桥头,作“三宜堂”寓居。回想人生沉浮,他感慨万千,特别是登第后骤进而倏罢,如此大起大落,使他心身难以负重。于是建一亭,取名“休荣”,亭上手书一联:“闲谈休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大有闭门思过、与世无争之态。

  每年的“天中节”(农历五月初五),董德元还会到永丰县城恩波亭的放生池中,放飞鸟潜生鱼,并写《放生池记》,刻石竖于池南。这也许为了遣散、冲淡因以往所为而致的忧思愧意,以减轻心中的负疚;或许是感于人生的艰辛与短暂,仕途险恶且身不由己,好比池中鱼笼中鸟,借此来寄托自己的幽情吧。

  两处状元楼引贤才无数

  董德元是永丰建县后考中的第一位状元,与欧阳修一起成为永丰的荣耀,而且两人都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因此,当时永丰也被称为“欧董名乡”。县令吴南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显示地方的荣耀,就在永丰县城的恩江河畔兴建一座状元楼,并作诗以贺:

  龙头夺得锦标归,雅称高楼大字题。

  冠世文章亲帝选,惊人身价与云齐。

  上光华盖峰三叠,下瞰仙源水一溪。

  此去蟾宫应不远,诸公继踵上天梯。

  永丰状元楼一楼南、北两面各开一道券门,门楣上方分别书刻“元启在兹”、“贤关孔道”大字,意为永丰状元从这里开始,若要追寻孔孟圣贤之道必须经过这个关隘。“贤关孔道”四字为明代崇祯皇帝御笔亲书。北门上端原先挂着一块“状元楼”字样的木雕巨匾,据《永丰县志》载,为董德元同科进士朱熹所书。明成化年间(1465—1487),知县魏梦贤将“状元楼”修葺一新,改称“三元楼”。清道光十五年(1835),永丰又出了一名状元刘绎,于是,再次重修,复称“状元楼”,从此一直沿用至今。“状元楼”与“状元楼”匾相得益彰,历久而生辉。

  关于状元楼,在永丰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据说永丰文人将状元楼誉为“一邑之文峰也”。每逢乡试、会试、殿试,学子们浣手洁身,携带香烛供果朝拜,乞求先人保佑“金榜题名”。

  在董德元中状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建置乐安县,流坑所处的云盖乡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此后不久,流坑董氏为光耀门庭,激励子孙,便仿照当时永丰县的状元楼在自己的村中也兴建了一座“状元楼”。流坑的“状元楼”,位于村西龙湖西岸的棋盘街旁,地处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点,坐西朝东,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状元楼”设计奇特,装修独具韵味,外观显得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内构小巧玲珑、古朴典雅。中心部分为神阁,前置供桌,内设神龛,上置状元董德元的牌位,以供祭奉。后来,董氏为显示家族科宦之盛,将北宋太子太保董淳、御史大夫董敦逸、武状元董藻和明代刑部尚书董裕这四位家族中科宦显赫人物也立牌从祭于状元楼。神阁的门楣挂着朱熹所题书的“状元楼”行楷书大匾,阁柱上分挂有一木刻行书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其书遒劲有力,典雅端庄,虽经翻刻和漫长岁月风雨沧桑,风韵犹存。

  自南宋以来,状元楼历经维修,至清咸丰十年(1860)大修,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南宋旧制。作为董氏门户的象征,状元楼一直耸立在流坑的村西口,而董德元一直成为董氏子弟科举仕进的榜样,以此激励后代子孙为功名不息追求。只因依附秦桧,他的人生旅途有着不光彩的经历。虽然如此,在流坑千余年历史中,董德元以其科名最高、官职最大、爵位最崇,朝廷对其上辈的封赠之多(共10人),其子孙荫补之众(共6人),给家族带来了极高的声望,是流坑历代众多为官者所不可相比的,在永丰和乐安的历史上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董氏一直为有这位状元郎而自豪,建有“宰相状元坊”、“文武魁元坊”、“子男封坊”和“三元坊”等。而两县两座状元楼,一直成为后来子弟科举仕进的榜样,激励其子孙后代为功名事业不息的追求。

  年少有成的曾棨

  如果说永丰第一位状元董德元是大器晚成的话,那永丰的第二位状元曾棨却是年少有成,他3岁能下棋,15岁能设馆教授学生,32岁时便中了状元,是永丰五位状元中榜时最年轻的一位。

  廷对万言力夺魁

  曾棨(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今江西永丰县佐龙乡沙园村人。

  曾棨天性聪颖,相传3岁能与人下象棋,棋艺颇高,在当地被视为奇才,7岁入私塾。曾棨特别好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读书成诵,村人视为神童。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才情很快脱颖而出。15岁时,他竟能设馆教授学生,20岁参加县学考试,列为庠生,很受器重,人称“江西才子”。

  明永乐元年(1403)曾棨考中举人,永乐二年,擢进士第一名(状元)。据传在殿试廷对那天,他作文如泉涌,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政、古今典籍,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下笔万言,一气呵成,连草稿都不打,答卷又快又好。明成祖批阅他的答卷时,大为惊奇,欣然批道:“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冠天下,昭我文明,尚资启沃,惟良显哉!”并在卷首亲笔朱书:“第一甲第一名”。

  关于曾棨万言夺魁,现在流传着两个传说。一种传说是:主考官解缙特别欣赏同乡乡试解元刘子钦的才学,曾对他说:“状元非你莫属。”可刘子钦却自恃才高,目中无人,对解缙的关照不以为然。这让解缙非常生气,遂将考试题意密示给同乡曾棨,于是曾棨殿试之策,下笔万言最为详尽。成祖认为曾棨才学超群,而刘子钦却排在了十名之外。

  另一种说法是:曾棨小时在树下读书,忽听一阵小鸟惨叫声,抬头看去,只见一只凶鹰在撕咬一只小鸟,曾棨忙用石头掷去,赶走凶鹰,救出小鸟。小鸟朝曾棨感激地叫了三声,嘴里吐出一个纸团。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画,上面画了一只凤凰,一池水,一个白衣人。曾棨想了很久,悟不出是什么意思,但对这画却印象极深。十年后,曾棨考状元时,碰上对手刘子钦,两人同时交卷,两篇文章也不相上下,弄得主考官们不好点谁。后来,定他们两人各写梅花诗百首,优者为胜。结果,两人又难分高下。考官们没招了,只有请皇帝定夺。皇帝高兴极了,朝中出了两个才子这不是大明有幸吗?当即下旨,由他亲自主持殿试。殿试时,皇帝稍思,决定出一上联,三步之内谁先对出,谁就是状元。皇帝指着一个宫女说:“红袖手提鹦鹉盏,来迎状元”,命曾刘二人开步走,一步、二步……曾棨猛然想起小鸟吐的画,灵机一动,脱口而出:“白衣身到凤凰池,进朝天子。”

  “妙呀!”皇帝一声赞叹,把刘子钦刚想好的联句给吓跑了。就这样,曾棨靠三步接联中上状元。后来有人说,这是小鸟报答救命之恩。

  其实这两种传说都是不成立的传闻,解缙是深得明成祖信任的官员,以正直无私而著名,怎么能知法犯法私泄试题呢?后一种更是无从考据。

  历史上明成祖朱棣文武兼备,既能征善战,又很喜欢读书学习,常常将古籍经典中读到的偏僻隐语,摘录成笔记,召文臣询问出处。面对这样的突击考查,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不少人害怕面对成祖的询问而答不出的尴尬,曾棨却是对答如流,深得朱棣的喜爱,从而被朱棣视为有真才实学的楷模。由此可见曾棨的学识绝非浪得虚名。

  由于这次科举是明成祖登基后的首次开科,成祖令解缙从进士中挑选优秀才俊28人为庶吉士,进文渊阁深造,而曾棨被列为28名庶吉士中第一人。

  成为庶吉士进文渊阁在当时是很大的荣耀,吃穿住行、笔墨纸砚、膏烛费用等等一应都由专门的部门提供,可谓享受了当时一流的待遇,令人羡慕不已。

  进入文渊阁,曾棨的学问日渐增进,明成祖以《天马海青歌》为题,亲自测试文渊阁28人,而曾棨又是第一个最先成文,辞理俱到,词旨浏亮,受到成祖奖励,并赐予玛瑙带和名马,曾棨由此在朝中声名鹊起。

  相传后来朱棣每每与诸大臣们讨论文章学士时,总习惯性地问左右:“得如曾翰林否?”凡有向朱棣推荐文士者,必先问:“才学如棨否?”或叫人直接与曾棨辩论,借此考察其才能,曾棨成了成祖考察、提拔人才的“标杆”。朱棣对他非常器重,只要曾棨在,皇帝总是特别开心和欣慰。永乐七年、十一年,曾棨两次随从成祖巡视北京,其间应制诗赋,备受称赞。

  曾棨思维敏捷,文思如泉涌,朱棣对他非常倚重。馆阁中自解缙、胡广之后,朝廷的文告、条例等重要文字材料,大多出自曾棨之手。他所作碑、碣、记、序、赞、传、铭、赋等,都具唐人风韵,很受人推崇。

  曾棨在历史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典籍的编修方面。永乐三年,皇帝诏令修《永乐大典》,曾棨任副总裁。《永乐大典》工程浩大,成书共22877卷,顺利完成。永乐五年,曾棨升为侍讲,进侍读学士,编修《天下郡县志》,他仍任副总裁。宣德元年(1426)升右春坊大学士,进讲文华殿。二年,任詹事府少詹事,掌管太子宫内事务,仍在文渊阁,参与编修《三朝实录》。

  曾棨所作诗文很多,万历年间,永丰知县吴期照加以选录,编《西墅集》10卷,存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另有《巢睫集》5卷传世。杨士奇称曾棨诗文如“园林得春,群芳奋发。锦绣灿然,可玩可悦。赋咏之体,必律唐人。兴之所至,笔不停挥。状写之工,极其天趣”。但曾棨也有“毛病”,那就是“行文过速,缺乏琢磨”。《四库提要》对他的文章有比较中肯的评价:“集中一题百首,往往才气用事,而按切肌理,不耐推敲,是亦速成之过也。”大概是曾状元思维敏捷,才思过人,才不肯下苦功夫精雕细琢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