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江西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十分必要。江西只有推进发展开放型经济,才能大规模引进省外资金,促进固定资产持续增长,实现由资源大省向经济大省的转变,迅速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才能创造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过剩人口的转移,提高就业率,实现社会稳定;才能充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评估
(一)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成绩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江西抓住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紧密联结中国两个最重要的经济圈的地域优势,密切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地区,以工业园区为主体吸引省外资金,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全省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实现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江西开放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省开放型经济增加值338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8%,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后全省开放型经济继续快速发展,2012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外贸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对外直接投资五项指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增长目标。据统计,目前开放型经济对全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均在42%左右,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率在38%左右,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在30%以上。开放型经济为江西的绿色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
1.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江西外贸规模迅速扩大,总量和增速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外贸进出口额累计63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8倍,年均增长39.5%,比“十五”时期提高了19.4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累计377亿美元,年均增长40.6%,比“十五”时期提高了25.3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214.5亿美元,居全国第15位,前移3位;居中部地区第3位,前移1位。其中,出口134.1亿美元,增长82.07%。进入“十二五”后,江西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速。2012年,全省外贸进出口额达334.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5.75%;其中,出口2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比2010年增长87.16%,出口规模居中部第3位。
—2012年江西省进出口额
2.招商引资大幅增长
“十一五”时期,江西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突出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其他重点龙头企业招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引进了大量的重大项目。2006年至2010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6.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6.1%。其中,201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0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实现五年翻一番,现汇进资继续保持中部地区第一;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927.4亿元,实现五年翻两番。2010年,全省引进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441个,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3个,引进国内500强企业8家,国内500强企业总数达到74家。2010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7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开放型经济带来的投资3828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3.6%。开放型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进入“十二五”后,江西继续大力引进外资,2012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89家,实际利用外资68.24亿美元,同比增长12.63%,比2010年增长33.78%;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3189.4亿元,比2010年增长65.48%。
3.对外经济合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江西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逐步形成以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资源开发为重点,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和经济技术交流等领域全面发展的格局。2006年至2010年,全省累计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6.93亿美元;其中2010年营业额10.4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6倍。“十一五”时期,全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有200多个,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有40多个。2010年,全省具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资质的企业61家,比2005年增加7家;外经企业“走出去”业务带动出口超过1.6亿美元,外派劳务人数4474人次,实现纯收入超过8亿元人民币。进入“十二五”后,江西对外经济合作继续加强,2012年全年外派劳务6081人,增长72.9%;对外承包工程实现营业额18.4亿美元,增长16%;对外直接投资3.65亿美元,增长30%。
4.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江西的支柱产业,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及各地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和宣传力度,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江西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重点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国际生态旅游必选地、世界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三大品牌,提升旅游大省整体形象。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住宿、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支撑力量。2010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1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1倍和1.6倍。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14.1万人次,创造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1倍和2.4倍。旅游总收入对地区GDP占比为8.7%,比2005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后,江西旅游产业继续飞速发展。2012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2.0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03亿元,又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90%和7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8.2万人次,创造旅游外汇收入4.8亿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7%和37%。旅游总收入对地区GDP占比为10.8%,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江西开放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1.开放意识不强
江西由于地处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距离较远,当地政府、企业、居民等各层面的开放意识都比较弱。相当一部分地方企业缺乏进取心,满足于小富则安,无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的意识。即使是那些已经走出国门、直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企业,对于境外产品品牌维护、市场营销布点、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等都还缺乏长远考虑,国际竞争力较弱。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企业竞争也走向全球化,大多数企业对于跨地区的竞争、合作、交流缺乏主动性,不熟悉、不了解与国际市场对接融合的标准和途径。政府对于微观经济的干预仍较多、服务意识不强,境外资金、技术、管理理念自由流动的开放环境尚未形成。
2.开放型经济总量偏小
江西近年来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力度,“十一五”时期全省开放型经济增加值3380亿元,对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由30.1%增加到35.8%,开放型经济发展已取得较大成果。但是,由于基础较低,开放型经济总量仍很小。例如,2012年江西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34.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0.86%;与外贸发达省份差距巨大,仅为广东的3.40%,江苏的6.10%,上海的7.65%,浙江的10.70%,也仅为同属中部的河南的64.56%;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8.4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6%,为广东的11.46%,山东的22.68%,也仅为同属中部的湖北的40.33%。
3.发展水平较低
江西发展开放型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全国范围内看,江西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合作层次尚处于低水平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品牌产品较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产业结构有待调整。江西外贸发展水平较低,2012年全省外贸依存度仅为16%,远低于全国的47%。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比重过高,2012年出口额达进口额的三倍以上,而同期全国外贸出口仅略高于进口。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求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须改变以出口为主的现状。江西外贸出口以原生态和初级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出口少、规模小、层次低。较低的发展水平阻碍了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4.发展环境较差
从地理环境上看,江西属于内陆省份,不沿边,不靠海,外贸码头难以满足快速通关的需要;河流航道不够通畅,鄱阳湖水面季节性变化较大,严重制约江西水路货运。从法制环境上看,目前江西涉外法律法规不健全,外商在投资经营中产生的问题经常无法及时有效处理,相当一部分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有些地市政府为吸引外资承诺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降低了省外投资者信心。从市场环境上看,江西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市场干预较多,部分外商投资过程中存在须对政府公关的“隐性成本”现象,影响了江西吸引外资。从产业环境上看,地方政府不考虑本地产业发展情况,重复引进外资项目,外资与当地产业联动不足,产业集聚程度低,无法形成产业特色,促使区域不良竞争,损害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
5.适应开放型经济的高端人才比较缺乏
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批量开放型经济重点企业,相关就业岗位较少,难以吸引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才,尤其缺乏懂管理、懂法律、熟悉国际市场规则、能熟练运用外语工作的高端涉外人才,这也制约了江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做好金融、法律、财务、外语、管理、技术等开放型经济人才储备,尤其是要重点培养和引进既精通产业知识,又熟悉WTO法规知识,并拥有对外谈判能力的高端人才。
6.产业结构不合理
外资企业来赣投资主要看重江西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新技术产业较少。有些外资企业虽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但是研发部门、核心部件生产大多没有跟进,对江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江西出口商品长期以纺织服装、鞋类、铜、银、钨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偏低。2012年,江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在37%和13%,大大低于广东68%和39%的水平,也远低于57%和29%的全国平均水平。
三、苏州、武汉及成都开放型经济对我省的经验借鉴
(一)“苏州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突出的经验表现在:
1.抓住招商引资这个关键,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上保持领先
苏州注重为招商引资造势,依托中新集团在国际上的人脉关系,盯紧世界500强和国际金融机构,招大商引大资,不断推进经济和城市的国际化。他们创新招商机制,实施利用外资“一把手”工程,健全招商外资组织领导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大目标考核和进度通报力度。全市重大外资项目实施“两级协调”和“三级推进”办法。强化招商机构建设,发展专业招商引资公司20多家。苏州的招商引资步入了从“亲商—安商—富商”,到“引资—引技—引智”的良性轨道。
2.抓住园区这个载体,在产城一体融合发展上保持领先
苏州在开发区建设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三位一体”开发模式,即“高新技术开发区、现代经济集聚区和国际化新城区”三合一产城融合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建成了金融、商贸、教育、医疗等服务齐全的新城区,共同拉动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苏州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1家;综合保税区4家,出口加工区3家;省级特色产业园区21家。其省级以上开发区创造了全市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50%以上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以上的进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
3.抓住民营经济这个支柱,在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上保持领先
苏州市彻底消除体制性障碍,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平等对待,所有对外开放的领域,民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平等对待,所有对外开放的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实施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转变计划”,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长成参天大树,走出去开拓市场,在国内国外都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民营企业已成为苏州市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抓住人才这个根本,在活化用人机制上保持领先
苏州重视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和引进体系。首先注重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选好“一把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懂经济,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其次,狠抓人才引进,强化智力支撑。重点培养和吸收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全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第三,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建设留学生创业园、企业孵化基地、创业服务中心等载体,为创业人才提供资金支持。
5.抓住服务这个根本保障,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保持领先
苏州市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出台了多项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了“不是特区胜似特区”的投资环境。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工作程序,积极营造法制环境。把开发区规划为日韩区、港澳台区、欧美区,按外商的生活习惯建设娱乐设施、学校、医院、银行等,在电视台开设外语栏目或开放国际频道,道路、商场、宾馆等指示牌用多国语言标注,让外商感到就像住在国内一样,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围绕企业产品链条,培育配套企业,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营造产业配套环境。政府部门把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服务行为符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通行规则并贴近投资者的需求,积极营造服务环境。
(二)“武汉模式”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其开放性经济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主要表现在:
1.人才资源优势
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高等教育是人创新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未来科技创新水平的成长潜力,大幅领先中部其他省会城市,是中部乃至全国的高教中心。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庞大的学生群体是武汉形成现阶段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同时也为武汉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武汉非常强调学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学校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城市创新能力突出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近代历史中一直是商贸发达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教育与科技相对发达。通常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指标用来衡量城市的创新能力。2012年武汉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在中部五省会城市中位居榜首且优势明显。特别是同南昌的差距悬殊,说明武汉城市创新力优势在中部一枝独秀;另外从可知,武汉开发区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也高出长沙、南昌很多。
截至2012年底,武汉市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两院院士58人。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400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40项。市级登记科技成果344项,获奖科技成果380项。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0个,高新技术企业819家,新增237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56.00亿元,增长3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53.40亿元,增长26.0%。
3.区位优势明显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武汉天河机场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三)“成都模式”
成都作为我国西部内陆重要的开放城市,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方面具有四大突出特点:
1.把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业作为主导支柱产业
成都在产业组合中提出了以软件开发、通信研发、游戏动漫等外包行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以数据中心、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等外包行业为主的先导产业和IT基础设施外包行业的新兴产业等三大产业类型。到2014年,全市服务外包产值达到84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3%;其结构目标是,企业自建共享服务、研发中心的业务规模,到2014年达到人民币118亿元,占服务外包总产值约14%。离岸外包,2014年达人民币106亿元,占总服务外包收入的约13%。总之,通过五年、十年的发展,要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中西部领先的服务外包中心城市。
2.以雄厚科技实力助推三次产业追起型跨越式发展
成都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致力于建立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综合实力第一强市。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信、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能力。科技实力的雄厚,推动了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吸引了大量企业来蓉投资。
3.加强综合交通枢组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枢纽城市
成都凭借已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努力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建成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并全面运行,规划实施成都第二国际机场建设,开通直达北美、欧洲、南亚、西亚等国际航线。建成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建成成西、成渝、成兰、成绵乐、成雅等铁路,推进成贵、成昆复线等铁路建设,建成西部铁路主枢纽;完成成自泸、成安渝、成德绵和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建成西部最大公路枢纽。加强通信枢纽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和区域网络、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实施移动、联通国际直达通信电路建设和电信国际通信系统扩容工程、超算中心建设,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以及建设国家级的大区级互联网直联中心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区域交换枢纽,把成都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4.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成都市提出要以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市场开放化为重点,积极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西博会、欧洽会等国际化平台,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突出抓好航空航天、重装设备、核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总部集聚发展,建设西部企业总部最多、产业能级最高、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总部基地。
四、加快江西开放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必须树立更加开放的意识和敢于争先赶超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江西要紧紧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把扩大开放作为最大动力,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大力实施开放强省战略,坚定不移走开放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江西,密切关注外贸形势变化,巩固稳定外贸出口,开拓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全面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全方位连接港澳台地区,深化与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推进新一轮“央企入赣”行动计划。
(二)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
紧紧围绕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步伐,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转移步伐加快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招商引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一是突出“招大引强”。利用我省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强与跨国公司、央企、知名民企对接洽谈,组织好泛珠会、赣台会等重大引资活动,采取重点客商、重点项目“一对一”对接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着力引进一批产业核心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大企业、好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和链式化发展,同时推动江铜、新钢等资源型企业到境外掌控资源、延伸产业链,指导光伏等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鼓励我省优势农业企业到国外从事农业综合开发。二是注重优化引资结构。突出围绕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引进一批改造提升项目;围绕现代服务业引进一批金融机构、城市综合体项目和商贸物流项目;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江西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以昌九一体化为龙头,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辐射度
昌九一体化是我省继“昌九工业走廊”、“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决策。它的意义在于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核,加速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构筑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而提升全省的综合竞争力,加速江西的崛起。要贯彻强卫书记在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到“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思路,联动南昌和九江,提高昌九一体化在江西开放型经济的辐射度,同时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开放水平。
南昌作为省会城市,要主动对接共青城,拓展先导区范围,打通昌九工业走廊;积极推动昌九、昌抚一体化,加快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加强与武汉、长沙、合肥的区域协作,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九江市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对外港口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的天然优势,这是江西大运量、开放型工业极为宝贵的空间资源,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理优势,以及发展区域物流的交通优势。
(四)最大限度地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拓宽开放型经济的领域
进一步牢固树立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的理念,放手、放胆、放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全力支持本土人才大胆创业、在外赣商回归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引进国际创业和股权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上市融资,稳妥推进外资并购。同时,进一步放宽开放型经济领域,引导支持省外、国外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市政、教育、医疗等领域参与全省重大项目建设,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开放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效率。
大力推进扩权强县、省直管县、兴乡强镇试点改革,最大限度地对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要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依托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重点打造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本土产业,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开放型水平。
(五)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开放型经济的承载能力
江西工业园区要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产业的关联度和配套能力,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群,初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提高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合理布局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如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培育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航空产业群等产业集群。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汽车机电、新材料、家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依托当地的稀土、钨等有色金属,培育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一批台资企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食品、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依托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
(六)以南昌作为总部经济的核心
南昌要重点发展综合型总部,重点引进跨国公司来南昌设立区域性综合型总部,鼓励南昌优势企业以资产并购、成立控股公司等方式设立综合型总部;鼓励国内外企业设立投资总部,力争引进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来南昌设立投资公司;重点鼓励南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区域营销中心;鼓励国内外企业设立物流总部,支持国际大型物流总部企业设立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总部;突出引进各类高校及其科研机构相衔接的独立研发中心,力争形成区域性的研发总部聚集地。
(七)创新人力资源培养机制,拓宽引进创新性人才机制
江西作为内陆城市,在开放型经济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眼界开阔、思维超前的领导干部,需要敢闯市场、善闯市场的经营管理者,需要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不打破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瓶颈”,就会阻碍建设江西开放型经济前进的步伐,只有打破了这个“瓶颈”,我们发展的道路才能畅通,才能完成宏伟目标。为了实现引进高技能人才的构想,我们就要从待遇上、政策上、情感上织就一张引进与留住人才的事业之网,使高技能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并提供创业置业的环境和平台,使其真正为推进江西开放型经济建设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