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青铜之焰

  一

  一双青铜般凝重的手,被千年的火焰烧灼着、塑造着……不,这双手不是被塑造,它本身就是塑造者——如同女娲塑造了血肉的生命,它塑造着青铜的生命。数以百计的青铜之身,经由这双手赋予鲜活与灵动、气韵与灵魂!这双手的主人,名叫程允贤,他被美国同行称誉为当代造型艺术的“大师”,国内对他的评价反倒简朴、平实:中国写实“第一刀”。这位才华横溢又精力充沛的艺术家,把他的一生献给了青铜与火焰,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雕塑事业。世人的评述已无关紧要,他那些呕心沥血的创作,将传之久远。

  二

  青铜和火焰,是前世今生的一对兄弟。

  青铜,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项伟大创造,它是铜和锡的合金。荷马史诗之《伊里亚特》中提到,火神赫菲斯托斯把铜、锡、银、金投入他的熔炉,结果炼成阿喀琉斯所用的盾牌。在中国,青铜的冶炼和铸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刀,这是中国最早出土的青铜器;1988年,在江西省瑞昌市铜岭发现了一处古代的铜矿遗址,后经科学测定,为商代中期始建,距今3300多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铜矿遗址。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有一个所谓的“青铜时代”,其产生年代各地不完全同步,中国使用青铜器的鼎盛时代,也即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以及战国早期,时间跨度近2000年!

  青铜器的铸造,和人类在青铜时代之前发明的第一代人工器皿——陶器一样,离不开火的焙烧和熔铸,所以,它们同时被称作“火焰中的文化”。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的青铜器,其最早的功用在于对皇天和先祖的祭祀,其次为战争。因此,青铜器皿的铸造,充满了庄严、神秘和无上的谦恭。那些器物造型和上面的装饰图纹以各种动物如虎、鸟、饕餮等形象为主,且施以夸张、变形手法,以凸显人类对于各种神灵和图腾的崇拜与敬仰。

  青铜雕塑的写实主义巅峰,为19—20世纪法国卓越的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罗丹在雕塑艺术上的地位,与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相类似,他是欧洲2000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包括古代——笔者)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凭借着对古希腊雕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等人作品的学习、借鉴,以及他掌握的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从创作青铜雕塑《青铜时代》开始,罗丹成为雕塑史上一位里程碑似的人物。“在艺术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掘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这是罗丹的创作信念,也是他的艺术魅力所在。

  我们所要介绍的程允贤,他的艺术基因和血脉,无疑有着古老青铜艺术的苍凉浑莽,同时又吸吮了罗丹雕塑凝重深邃的养分。他的创作题材与上古时期的人们以及欧洲文化滋养下的罗丹,当然有着截然的不同,成长于特殊年代,他的创作题材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红色印记,一般人会认为他的创作与古典和西方传统难以接榫,其实不然。程允贤的雕塑艺术中,渗透着深深的古典主义精神,他的写实能力和创造能力直逼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塑家,他的艺术成就能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认可,就证明着这一点。

  现在,让我们走进位于青云谱梅湖景区的程允贤雕塑艺术馆,去叩问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的奇异人生,见识一下他的创作成果,去领略一下青铜和火焰如何在狂飙式的燃烧中绽放出瑰丽的艺术之花的。

  三

  程允贤雕塑艺术馆,是在这位杰出艺术家逝世一周年的日子——2006年11月开始修建的,工期一年,2007年10月建成开馆。湖光水色,树影花丛,环绕着这座现代化的展馆。馆区周边景色宜人,秀美如画。然而,馆内则是另一幅景象,当你走进去,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是闪电在疾奔、惊雷在咆哮;那是灵感在飞舞、激情在燃烧,仿佛黄钟大吕在你耳边奏响,好似大海怒涛在你眼前翻卷!

  程允贤先生的雕塑作品,总共有100多件,在这儿展出的(包括原件、小样和复制品)不下七八十件。这些作品,以人物为主,而且大多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和经历,从某个角度而言,代表了中国20世纪深重的侧影,那么对于程允贤而言,他的创作无疑便成了这一侧影真实而难得的记录。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一直到当代中国的政治领袖,直至中国的社会、文化、科技精英乃至劳动模范……被程允贤一双精巧绝伦的手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不过,用这样的词句来形容程允贤的作品,其实是不准确,也是不妥当的。程允贤先生自己这样评价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就是要探索人物的心理,仅仅从外表上达到像的要求还远远不够。

  他认为,艺术作品达到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的程度,“最多打60分,刚刚及格……你还要反映他的心理,反映他的风度,反映他的神采……从造型上,从艺术形式上,从你的笔触上,你所创作的作品是一个统一的比较完美的艺术品才行。要让人家能够完美地欣赏一件作品,哪怕叫人取下一个局部也能欣赏”。

  “我说,一个好的肖像雕塑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一生。”——这句话,最能体现程允贤的深邃的创作理念。

  程允贤是写实大师,但他的写实不是描摹,不是照猫画虎,不是照相式的翻版,而是对于创作对象生命本质的准确深入的把握!

  在程允贤为数众多的政治人物或者领袖人物雕塑中,最为人所称道,最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当属他为彭德怀元帅塑造的一座青铜雕像。

  彭德怀,是一位彪炳青史的军事奇才,他带领中国志愿军赴朝作战,以简陋的军事装备,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作战,双方超过百万的大军在朝鲜这块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交手,来回数个回合,终于挫败了美国人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的军事图谋,为中国军队在世界赢得了巨大声誉。彭德怀也成为中国军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不仅如此,彭德怀最让人称奇、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在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给党的最高领袖上“万言书”的举动,那一次出自肺腑的对国家命运、百姓生计的深切大爱所导致个人从此遭遇的磨难,使他获得比朝鲜战场更大的声誉和敬重。

  《春秋》和《史记》这两部奇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事件和人物,文笔跌宕起伏,读来荡气回肠,其中许多人物的性格气质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笔者认为,今后如有大手笔写现代的政治史和军事史,彭德怀这个人物,其传奇性、英雄气概都丝毫不亚于历史上最为著名、最为出色的人物。

  彭德怀早年家贫,幼年只读过两年书,从少年时代起,他一直在苦难中经受磨砺和摔打。他务农,下煤窑,参加反对官府的起义,被通缉后躲到洞庭湖里当堤工,直至参加湘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后来参加北伐,又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后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他一生作战无数,取得的胜利也无数。他是一员勇猛的战将,作战剽悍,性格刚猛;他是一个火烈性子的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他对于苦难有深入骨髓的亲身体验,且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他是一个内心有大爱的人,而这一切,都不仅写在他的经历上,写在他的履历上,更写在他方正坚毅的脸庞上。

  想起一句成语,叫“排闼直入”,典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在英雄群起,中原鹿肥的年代,汉高祖刘邦凭借手下众多的精英人才,打败了拔山举鼎,不可一世的项羽,可谓历尽甘苦,刘邦的精力也消耗殆尽。不久,黥布反叛,进入暮年,意兴阑珊的刘邦,不知是畏敌还是倦怠,竟然以重病为由,躲在宫中,不见群臣,更不商议对敌作战之事。他下令守卫不得放任何人进门,以致他手下那些战功卓著的猛将周勃、灌婴等心焦如火,却都不敢犯此禁令,一直拖延了十多天,几乎要贻误战机了吧?唯有樊哙,实在憋不住,一把将宫门推开,领着诸将,闯入宫中,进言劝谏,结果,刘邦“笑而起”,说明他的所谓“病甚”,本有伪装的成分——这正透露司马迁行文的曲笔处。

  不少有关彭德怀的传记或回忆录上都提到过这位元帅的一次“排闼直入”举动。那是朝鲜战争最紧急的时刻,彭德怀从朝鲜赶回北京,报告军情,进到毛泽东的房门外,被卫士拦住,说主席忙了一天,刚服了安眠药睡下。这种情况,一般人是不敢“闯宫”的,只有彭德怀为朝鲜战局胸怀大义,毅然闯入主席卧室……

  彭德怀远胜于樊哙们的地方,更在于他忧时悯世,为民请命的精神。“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名言。据说有一首诗是彭德怀元帅写的:

  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这首诗其实是彭德怀在“大跃进”失败之后的日子里,到农村搞调查研究时收集到的。于幼军写的《社会主义在中国》一书第二十一回里记载:

  在火车上,彭德怀一路看见河北、河南、湖北地段内一群群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逃荒饥民,联想起去年12月自己到湖南湘潭故乡乌石和韶山、株洲等地考察调研,耳闻目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刮起的“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给老百姓带来的祸害。尤其是在革命老区平江开座谈会时,一位伤残的红军老战士暗中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书写一首民谣:“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他忧心如焚,咽不下饭。从九江乘车上山,他也无心欣赏沿途匡庐美景,一直沉闷不语。

  这首诗为什么会被人认为是彭德怀写的呢?我想,在那一段日子里,彭德怀肯定逢人就讲,逢会就说,把他的所见所闻,把那张纸条上的诗念给大家听,把老百姓的疾苦讲述给人们知晓!

  一位性子刚烈火爆的元帅,同时又是一位心怀大悲悯的好人,这样对比鲜明的性格如果组合成一幅作品,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其震撼性效果同样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座青铜雕像,采用完全写实的手法,一身戎装的彭德怀骑在一匹体型高大的马上。那马眼睛望着前方,半张着嘴,高抬前蹄,后腿稍曲,马腿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就像随时要嘶风而奔。骑在马背上的元帅,一手拉紧缰绳,一手握一副望远镜,身体略侧,双目望向前方。铜像的表情是作品的点睛之处。他的眼睛深邃,眉毛紧锁,面部肌肉凝重,似乎是在观察硝烟弥漫、瞬息万变的战场,又像是在思索重大的战略问题。可是,他的嘴唇紧闭,嘴角微微下倾,似乎有一股沉重的思绪压在心头,不能化解!

  经历过20世纪烽火连天的年代和“大跃进”饥馑荐臻的岁月,程允贤对于彭德怀的事迹和情感非常了解,他曾经亲眼见过并十分仰慕这位不同寻常的元帅。在设计这尊铜雕时,为了突出作品的体量感和力度感,他采用大体积大块面的创作方法,以稍带仰视的角度,把彭德怀的形象凸显得高大庄严。有人形容这件作品“化动为静,凝火为石”,体现了一股浩大正气,具有气吞山河的艺术效果。

  四

  程允贤创作了许多件文人艺术家的雕像。那幅题名为《孺子牛》的雕塑,作品主人公是鲁迅。

  鲁迅由于他的傲然硬骨和出众的学识,身前身后获得了许多的赞誉,也遭受了不少的贬损。在中国这个历来注重政治元素的国家,他被贴上了很多的政治符号,以致后来的年轻人要认识鲁迅,只能透过这些政治符号去盲人摸象。

  程允贤对于鲁迅的了解,虽然多少会受到一定时代的影响和限制,但他依然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面前的这件作品,鲁迅先生的头发粗硬地朝前耸着,面部表情沉郁而坚毅,眼神流泻出睿智的光芒,让人从中读出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的情韵风骨,生命之火不熄,浩然之气常在。

  而笔者最喜欢的一尊铜雕,是当代著名中国画家张大千的塑像。这座雕像,张大千先生高额长髯,凤眼狮鼻,一副弥勒佛笑的模样。雕像显然参照了张大千的照片制作,十分神肖,却又有超越照片的神韵。那前额因秃顶而放出烂漫的毫光,向后倒梳的长发,如狮鬃飘扬,而一把完美的长髯像大风中生长的松林,浓密而葱郁,犹有庄子《逍遥游》中的“姑射仙人”之神采!

  徐悲鸿曾这样喻赞张大千,说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也”。徐悲鸿作为中国现当代绘画艺术的泰斗,曾经发现并推介了“南北二石”(齐白石、傅抱石),被称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的大师,他的这段评价,是否哗众取宠?中国绘画步入一座又一座全新的高峰,恰恰是在这五百年内。明嘉靖年间的徐渭,首创了泼墨大写意画,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方式和新境界。后来,则有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乃至吴昌硕等等创造的一批接一批艺术高峰,为中国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些大师和巨匠,现代人能超越吗?

  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斯芬克斯之谜”暂且封存,来简略看看张大千先生的一生和他所取得的成就。

  张大千的出生,据说就很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在生他前夜,梦见一位老翁送来一只小猿。张大千一脸异于常人的浓密毛发,是否是印证?他曾一度改名为猨(同“猿”),自然是对母亲的梦境的确认。他母亲出自书香门第,善于丹青,四川一位著名藏画家曾在张大千母亲所绘的一副《耄耋图》上题款,称赞她“清才雅艺”“风韵静逸”,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张大千学画,亦迥异他人,是从母亲那儿启蒙受教的,而他的天赋,很快便得到印证。23岁时,他曾临仿石涛画迹,其神肖程度,竟让前辈黄宾虹大师也不辨真假!

  张大千学画,从临摹开始。他最早临摹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足可乱真,而后又临徐渭、陈洪绶等明清诸大家,再上溯宋元以至隋唐,最终还到敦煌临摹历代壁画整整三年,这样一番非常人下得了的工夫,让他最大限度地汲取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有人说他这一过程分为三段:先是临摹,然后仿作,最后竟然伪作。他人伪作,是为造假,他的伪作,不仅乱真,而且每每超越古代名家的真品,导致世界上一些著名博物馆一反惯例争相收藏。比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对于西洋绘画技巧,他也兼收并蓄,尤其借鉴西画处理光色关系的方法以及抽象表现主义的技巧,后来发展创造出泼彩画法。论者评价:张大千的作品由此达到了一种墨彩交辉的境界。

  张大千的艺术创作,被人们分为四个阶段:30岁以前谓之清新,50岁进于瑰丽,60岁以后达到“苍深渊穆”;80岁后,则气质淳化,笔简墨淡,臻于化境。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大千艺术创作之路及成就,可谓这两句话的实证。张大千一生走过的路,看过的自然景色,连徐霞客也只能自叹不如。50岁之前,他就游历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所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又先后迁居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把欧洲、南北美洲、日本、朝鲜、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和山川胜地看了个够,所到之处,都创作了大量的写生稿,这成为他日后画作的基本素材。对于读书,他有一段绕口令般的体会:“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

  张大千在20岁的时候有过短暂的出家经历,有人说是因为他的表姐兼未婚妻因病去世而心情悲郁,也有说是未婚妻家里悔婚所致。这三个多月100来天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轨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的师父逸琳法师给他取法号大千,其义源自《长阿舍经》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张大千从自己的法号中悟到,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可以包含在一个人精诚专一、锲而不舍的一念之间。这法号整个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看人生、看世界的眼光有了超越俗界的跃升。据史料记载,张大千曾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有过会晤,双方还互赠作品,可见惺惺相惜的情景。张大千的画作在国际上多次获得殊荣,也证明了最好的艺术可以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这样一个真理。

  观众从程允贤的《张大千》铜雕中,未必能读出如此丰富的内涵,但大千先生的精神世界,无疑是充分展示出来了的。

  五

  程允贤的青铜雕塑作品众多,件件凝聚着灼热的火焰和滚烫的汗水。但他的技艺岂止青铜,其他材质的雕塑,在他手里同样焕发出美轮美奂的光芒。

  在日本长崎的世界和平公园,耸立着一座重达30吨的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名字是《和平少女像》。长崎,位于日本九州岛的西海岸,与中国上海的直线距离只有区区800公里,这里曾经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窗口。在日本锁国时代,这里是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据说长崎百姓的衣食住行和民俗民风,至今保留有浓厚的中国气息,如孔庙、春节、灯笼和龙舞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2分,五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组成的机群飞临早已丧失制空权的长崎上空,投下了一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弹,将长崎60%的建筑物摧毁,接近一半的城市人口(约10万人左右)死亡和失踪。这一幕人间惨剧一直如噩梦萦绕在长崎百姓心中。为悼念在原子弹爆炸中罹难的生灵逝世40周年,也想让世界人民永远热爱和平,长崎市修建了一座世界和平公园,并向世界各个国家发出特邀信函,征集主题相关的雕塑作品,先后共有十几个国家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送往公园展览。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访问长崎,长崎市长向他提出,请中国艺术家也给公园赠送一件作品。这个任务,最后交给了程允贤等几位最为著名的中国雕塑家身上。

  程允贤有一个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里,几位艺术家反复斟酌,先后设计了几十件样稿,最后敲定的样稿,后来命名为《和平少女像》。

  这尊塑像为汉白玉制作,重达30吨,堪称体量巨大。雕塑为一位具有东方气质和神韵的美丽少女,身穿长裙,裸露的双臂朝后伸展,一只白鸽落在她的手臂上。温婉的少女回眸看着这只鸽子,脸上的表情温婉娴雅,安详宁静,让人不能不心生爱意。质地细腻而温润的汉白玉,“色白纯洁,内含有闪光晶体,给人一尘不染和庄严肃穆的美感”,因此,比起青铜来,更适合这样的主题。给程允贤写传记的作家王爱红对《和平少女像》做了这样精彩的描述:娴静的白鸽与伸臂的少女仿佛一片从战云里脱屐而落的圣洁白云,与碧绿色的大背景相得益彰,更显得神祇天降,回味无穷。后来,有日本极右分子往这尊美丽的雕像上泼洒红油漆,意图玷污和平少女像,一位日本教师对此十分愤慨,他把泼洒红油漆这天定名为“和平少女蒙难日”,每年的这一天,都发起一场纪念活动,以期待在祈祷和平的心愿下,在和平少女的庇护下,蘑菇云的阴影在长崎、在世界不再重现。

  这副雕塑,成为长崎世界和平公园的镇园之作,被称为“最漂亮的和平女神”。

  六

  写实主义艺术,它的原则是“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这样表述这一艺术流派所遵循的创作理念:“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他认为,绘画只应该去画眼睛直接看到的东西。

  写实主义是西方艺术的传统,在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它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描绘,古希腊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乃至19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分别将写实主义艺术推向巅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干脆这样描述艺术的功能和特征,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模仿”。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尤其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对传统的理性精神进行质疑和反叛,导致西方艺术的大幅度转型,从注重解剖学、透视学的逼真描摹转向抽象、变形、夸张等等的写意与象征手法,恰恰与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形成对接。中国古代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根本不去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之类,而是以神似替代形似,具有超越形象的艺术表现力。

  程允贤被誉为“写实第一刀”,他造型精确,传神到位,具有非凡的拟形能力和摹写能力,他的雕塑技巧无疑是对西方经典雕塑的承继。但同时,他并不局限于写实,对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他也学习、借鉴得非常好。从他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作为一位军人(他授衔为文职将军),程允贤的雕塑艺术中,有关战争题材和军旅人物的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程允贤雕塑纪念馆正厅,两幅巨型浮雕都是关于中国现代史上的战争内容的,其中一幅“八一起义”的浮雕,人物造型均为写实,其中有四位将领,是为起义的主要负责人,他们骑着战马并肩而立,那四匹昂首扬鬃、奋蹄踏征程的马,给人印象极深,一眼让人感觉受到秦代铜车马的影响。

  他有一尊名为《和平在前进》的雕塑,被视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精品。这尊铜雕造型为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女,骑在一头似虎似豹的猛兽身上。她面容温婉,而目光锐利。强风将她的长发吹得大幅度后掠,而她坚定地看向前方。她右手抱着一束鲜花,左手平直伸向前方,似乎是在给胯下的猛兽指引前行路线。她身下的那头猛兽,眼露凶光,相貌凶狠,牙齿半露,虎须根根扎人眼睛。它一身健硕的肌肉,脚下的利爪似乎可把大地撕开。但此刻,在和平少女的“驾驭”下,它半低着头,双耳朝后略微倾倒,颈脖抻得长长的,一副不得不俯首帖耳的姿势。这尊作品的寓意非常明显,就是善良的人类终究要驾驭战争这头野兽,让它服从人类的旨令。总体上看,《和平在前进》属于写实艺术,但那头猛兽,身子明显偏长,造型呈现出夸张的一面。看见它,让人想起战国时期的虎符,也是这种造型,比起纯写实的虎来,它更体现了制作者艺术化的构思和创新。

  还有一尊名为火烈驹的马,采用汉白玉材质打造,其造型显得漫画和卡通化。当然,这种构思的创意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它的稚拙和浪漫,传递出古代中国民间艺人心中的纯洁、良善、天真和童趣。

  七

  程允贤,这位出生于江西新建的正宗老表,只在故乡生活了4年。他早年的人生,经历了战火硝烟和动乱,尽管才华横溢,其实一直在严厉的政治氛围下进行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的激情如火焰一般,燃烧不止;他的意志如青铜一般,百摧不挠。他这样回忆自己的一生:我在努力雕塑崇高美的同时雕塑着自己的人生。一位诗人则这样总结他的艺术生涯:

  不是简单的石头、青铜,还有石膏

  是一部书籍

  是浓缩的生活和历史

  一把小小的雕刀

  就是剔除那些石头、青铜

  还有石膏的质地

  只剩下诗歌与音乐

  血液、骨肉和灵魂

  在离开故乡73年之后,他回到了故乡。他的肉身已羽化而去,他的魂魄却留在了故乡。那些燃烧着生命理想和激情的雕塑作品,把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凝固,向世人展示着青铜之焰的魅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