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北洋水师,中国人的强国之梦

  甲午战争有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其中海上两支舰队——清朝的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交锋更具代表性和决定性。它们之间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通过对它们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在海战中表现的分析,或许我们能获得一些启迪与思考。

  从珠江口岸英国舰队那一声炮响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基本都是从海上而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日、美侵台以及1884年顷刻间使福建水师灰飞烟灭的中法福建马江海战,残酷的现实使清政府意识到,要想保住国门就必须有一支现代化海军。

  最早具有这种海防意识的是林则徐。他提出中国要组建自己的海军,并主张“制炮必求极利,造舰必求极坚”(《林则徐集》奏稿(中)885页)。其次是魏源,他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所编著的《海国图志》,标志着中国海防思想的兴起。在林则徐、魏源这些思想先驱的影响下,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下,产生了一批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造船企业。它客观上为中国现代海军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洋务运动中出现的留学风潮,也为中国提供了外派留学生、培养第一代现代海军人才的可能。

  满清政府创建现代海军,最早要从“阿斯本舰队”说起。1861年,为抵御外来入侵,同时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政府决定向英国购买炮船。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受托承办此事。他委托英国皇家海军上校谢拉德·阿斯本帮助办理购舰的具体事宜,并招募英国水手。在没有照会清政府的情况下,李泰国擅自任命阿斯本担任舰队的总司令,并与阿斯本签订了十三条合同。规定阿斯本只执行由李泰国转达的中国皇帝的命令,而不执行“经由其它途径传达之任何谕旨”。阿斯本认为不能满意的命令,李泰国也答应拒绝代为中转等等。这样,一支由英国人指挥、英国人组成的驾驶着英国军舰的中国舰队诞生了。消息传到国内,朝野哗然,连一向在西方列强面前委曲求全的清政府也觉得难以接受。奕与李泰国反复辩驳,最终决定收回这支舰队的指挥权。而此时,阿斯本率领购置的军舰及招募的600多名英国水手已抵达中国,解决之法迫在眉睫。因中国当时没有驾驶军舰的人才,清政府最终决定遣散舰队,全部舰船由英国负责变价出售,所得款项交还中国。中国政府承担阿斯本以下官兵600余人九个月的月薪工银和回国路费共375000两白银以及给予阿斯本赏银10000两。1864年,英国将变卖舰船款项交还中国,阿斯本舰队事件始告平复。清政府这次购买西方舰船改善旧式水师装备的努力几近两年,耗银数十万两,却以令人沮丧的结局告终。

  但此后,中国人的海军梦并未停止。特别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厂等企业已逐步具备建造铁壳兵舰的能力。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兵犯我国台湾。此时,身为清政府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率洋务运动中中国自造的“安澜”“伏波”两舰前往迎敌。

  沈葆桢(1820—1879年),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之婿,也是清王朝中较早具有海防意识的大臣之一。他曾于186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从这里走出的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成为中国第一代海军将领。此时,刚刚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羽翼尚未丰满,自觉无法与大清对抗,但一直对中国心怀不轨的美、英等国联合对清政府施压。当时的大清舰队对付用商船改装成军舰的日本舰队虽绰绰有余,但要和拥有现代铁甲舰的英美抗衡自觉力不从心。最后,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违心地向理亏的日本赔偿军费五十万两白银,事件始告平息。

  台湾事件是中日两国第一次正面交锋,事件的结果大大震动了国人。先是总理衙门上奏章提出建立海军的六条意见,包括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清政府随即下令沿海各省就此议题一个月内将意见上奏朝廷。这场被称作“海防论”的大讨论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发布关于海防问题的上谕,决定成立北洋、南洋两支水师。不久,李鸿章、沈葆桢被分别任命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和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北洋、南洋的海防事务。1879年,沈葆桢因病去世,发展海军的重担便落到李鸿章一人肩上。而此时蓬勃兴起的洋务运动为海军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北洋和南洋海军中已开始出现一些中国工厂自己建造的小型舰船。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能有银两去购置外国先进的军舰。

  1875年,清政府从英国购置了“龙骧”、“虎骧”、“飞霆”、“策电”四艘炮舰。1879年,又从英国购置了“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1881年,再从英国购置了“超勇”、“扬威”两艘快船及“镇中”、“镇边”快船。加之清政府自造的“镇海”、“湄云”、“泰安”、“威远”,北洋水师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海军人才的培养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创建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大批人才。1881年,李鸿章又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特别是从1887年开始中国先后派出三批留学生赴欧美各国深造。这批留学生归国后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中坚。这其中包括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林永升、方伯谦、叶祖珪等。此外,李鸿章还聘请了大批洋员作为海军的顾问。这其中有六人次担任北洋水师的总教官。

  此外,这期间发生的两个事件也在客观上刺激了海军的发展。一件是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件”,北洋水师奉命援朝,其过程中“扬威”、“超勇”两舰行动迅捷,性能优越,使“强国防、壮水师”的呼声再起。一件是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威力强大的法国铁甲舰使福建水师十一艘木质战舰灰飞烟灭。两个事件一正一反,即激发了清政府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也使清政府从另一面认识到中国海军依然落后。

  1885年,慈禧太后发布懿旨,批准成立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任海军总理大臣,庆郡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曾纪泽为帮办。这一时期,清政府先后从德国和法国购置了“镇远”、“定远”、“经远”、“济远”、“致远”、“来远”“靖远”七艘战舰。其中排水量为7335吨的镇、定二舰是当时世界一等的铁甲舰。加之由福建造船厂建造的“平远”舰,形成了北洋水师的“八远”主力舰队。

  1890年,北洋水师旅顺基地建成。1891年,威海基地建成。1888年10月3日,经慈禧太后批准的《北洋水师章程》正式下发。12月17日,清廷正式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林泰曾、刘步蟾分别为左右翼总兵,下辖大小战舰40余艘,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正式成立了。

  北洋水师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有人称它在当时雄踞亚洲之首,位居世界第六。应该承认,至少在建军之际,它是亚洲独一无二的海上雄师,在世界海军行列中也名列前茅。

  我们不妨从技术角度看一下这支海军的实力水平。

  北洋海军拥有的40余艘各类战舰,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主力战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远”“六镇”“扬威”、“超勇”十六艘战舰;二是鱼雷艇队,北洋舰队高峰时共有鱼雷艇十三艘,这其中一部分是专门从德国订购制造的,一部分是“定远”、“镇远”自带的;三是后勤军舰,包括“湄云”、“康济”“威远”、“泰安”、“敏捷”五搜练习舰,“操江”、“利运”、“犀照”、“镇海”四艘运输舰,“宝筏”号布雷舰及一些辅助船只。

  关于北洋水师各舰的技术参数,各种书刊、杂志多有介绍,但又多有出入。如旗舰“定远”舰,其排水量、长度一些资料记载不一。(一些书籍记载排水量7200吨,长度76米;一些书籍记载排水量7600吨,长度90米。)近年甲午战争研究专家、中国近代海军舰船研究的著名学者陈悦先生出版的《北洋海军舰船志》一书,对北洋海军各舰均有较为详细之介绍,为我们了解北洋海军的实力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实证。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它的主力战舰,这些战舰也基本都参加了甲午大海战。

  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镇、定两舰,它们同属德制改进型“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由德国伏尔铿船厂制造,其满载排水量7670吨,采用蒸汽动力,2台复合平卧式蒸汽机,马力6200匹,舰长94.5米,最宽处18米,吃水深6米,航速14.5节。武器装备:4门305毫米口径火炮,2门150毫米口径火炮,4门76毫米机关炮,10门5管机关炮;另有鱼雷发射管3具,备鱼雷21发。此外,有舰载鱼雷艇2艘,排水量16吨,功率91马力,航速15节,艇员7人,鱼雷发射管2具,火炮2门。舰上备有德国造毛瑟步枪525支,全舰定员330人。两舰均采用“铁甲堡”式防护装甲。船中腰部用复合装甲环绕成堡,堡长43.5米。水线下装甲厚305毫米,水线上装甲厚356毫米,机器舱、弹药舱均在甲堡内,装甲为钢面铁甲。舰体结构为双层船底,设有水密隔舱。自持力较强,舱内设有20具淡水柜,其机器所制淡水,每日可供300人食用。舰上设有3台发电机。1885年7月3日两舰一同离开德国,10月31日抵达天津并编入北洋水师,成为北洋水师当之无愧的主力战舰,也成为让日本谈舰色变、望之丧胆的镇海之宝。

  二是以“致远”、“靖远”、“济远”为代表的穹甲铁甲舰。致、靖二舰同为英国建造,1887年7月制造完工,同年12月10日交付。排水量2300吨,舰长81.4米,宽11.6米,吃水4.9米,7500马力,航速18节,编制202人。武器装备方面配有3门210毫米主炮,两侧弦台各装1门6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另有8门57毫米、6门37毫米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鱼雷发射管4具。两舰炮塔和舰身主要部位采用装甲(穹甲)防护,其余均用铁板覆盖,因此称为穹甲巡洋舰。同为穹甲铁甲舰的还有“济远”舰,它早于致、靖二舰,于1883年由德国建造下水,1885年回国。其排水量为2300吨,马力2800匹,航速14.5节,定员180人;装备火炮18门,主炮口径为21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三是“来远”、“经远”舰。两舰也同为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于1887年9月12日一同驶离德国,12月1日到达厦门。同为装甲巡洋舰(又称防护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舰长82米,舰宽12米,动力装置为蒸汽机,3400匹;航速15节。编制180人。武器装备:主炮为1门210毫米双联装前主炮(炮塔炮),副炮为2门150毫米侧舷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5门37毫米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鱼雷发射管3具,每具可配3枚鱼雷。

  四是“平远”舰,由福建船政局建造,是北洋水师中为数不多的国产战舰。原名为“龙威”舰,调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属于装甲巡洋舰。排水量2100吨,舰长60米,宽12.12米,吃水3.99米;动力装置为2台复合式省煤蒸汽机,马力2400匹。航速12节。编制159人。武器装备:26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1门,120毫米后主炮1门,120毫米侧舷炮2门,速射炮4门,鱼雷发射管前后各2具。1886年12月7日开工建造,1888年1月29日下水。

  五是被称为撞击巡洋舰的“扬威”和“超勇”。两舰虽然较小,却是北洋水师外购的第一批战舰。1881年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下水,排水量1350吨。动力装置为往复式蒸汽机,2400马力。航速15节。编制137人。武器装备包括火炮:阿姆斯特朗250毫米主炮2门(每门炮重25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120毫米副炮4门、37毫米格林机关炮4门,37毫米哈乞开斯炮4门、神机炮2门。主炮为炮房式结构,另有鱼雷发射管3具。因为是撞击巡洋舰,所以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除了以上介绍的“八远”“扬”、“超”之外,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还包括“六镇”,即“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六艘炮舰。他们基本都是早期由英国建造的小型军舰,分别于1879、1881年建造完成。排水量基本都在430吨左右,舰长38米,动力系统为两台燃煤锅炉,两台蒸汽机。马力450匹,航速10节左右。舰上武器装备比较简单,11英寸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炮1门,3英寸后膛炮2门,另有2门格林机关炮。由于军舰较小,大多用于近海防御,又称为“蚊子船”。

  大清帝国完全有理由为这支舰队感到骄傲了,它似乎圆了中国人的强国梦。看着这支威武的舰队,不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恭亲王奕、海军总理大臣醇亲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踌躇满志,就是当时普通的黎民百姓也充满了自豪,感到国家安全有保障了,其实,他们还不知道:北洋舰队的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只是1888年的事。到了1894年的甲午年,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