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涵养论能力论韬略论成就,都可说是人中之杰。但这位人中之杰的“最高学历”仅是在道光十八年殿试中入围三甲最末,成了“同进士”。虽然他人可以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本人可不是这样想的,这个相当于“进士”的“学历”,可是一件让这位大人一辈子都不爽的事。
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一次,他的两个幕僚在幕府相互出对,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回对“同进士”;接着从“如夫人洗脚”对“同进士出身”;“替如夫人洗脚”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个人闹腾得不亦乐乎。突从里屋传出一个摔东西的响声,接着总督大人铁青着脸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目瞪口呆,意识到他们闯祸了。后来弄明白了,原来权倾天下的总督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他俩捅到了人家总督大人的“软肋”。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只是“相当于”罢了。
曾国藩学生左宗棠的“学历”比起老师又逊色了一筹,只是个“举人”出身。可这位非常有性格的“举人”却不像老师那样温柔了,什么韬光养晦,什么难得糊涂,脾气火爆的左宗棠不来这个扭扭捏捏。他一直自比诸葛亮,一向以为今亮(即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国时的诸葛亮)。左宗棠也确实在治军、打仗、办洋务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成就。为了能获得更大荣誉,死后能得到皇帝给予的谥号,因此左宗棠一心要摘掉自己“举人”的“中等学历”,说什么也得弄个“高等”的。
湖南是太平天国战争早期的战略要地,咸丰二年(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长沙城危急之际,经人举荐,湖南巡抚张亮基聘请左宗棠为师爷,并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他。左宗棠由此得以大展身手,他立马“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付诸实施,终于使长沙固若金汤,太平军围攻三月无功而返。左宗棠初露峥嵘,一生的功名也由此开始。
咸丰四年(1854年),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这次时间更长,达六年之久。其时,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太平军占领。左宗棠焦思竭虑,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以一己之力支撑大局。对统军打仗一窍不通的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终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左宗棠在长沙也两次证明了自己,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咸丰九年(1859年)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堂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
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
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
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这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来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
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这件事,无论谁来说,从哪个方面来说,这左大人采用这种方法来得到这个“高等学历”,真有些不仗义。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追赠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