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六章对康有为影响最大的晚清大学者

  世界上有一种人总是勇于创新,喜欢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只要有人跟上自己的步伐、想法,他就立即抛弃自己的初衷而另辟新径,有的时候也会自相矛盾自己和自己较劲,驳倒自己的初衷;世界上也有一种人,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师廖平属于前一种人;戊戌变法的领头羊康有为属于第二种人。

  康有为于光绪十七年(1891)《新学伪经考》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孔子改制考》问世后,为后来的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影响极大,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恐慌。他在奠定其学界领袖地位的同时,也把自己卷入了与另一位经学大师廖平的学术纠纷中。康有为的这两部作品被斥为分别剽窃了自廖平的《辟刘篇》和《知圣篇》。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人,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后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廖平这些名号的更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善变。廖平是张之洞的门生,但廖平一生的学术研究,并没有沿着张之洞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廖平一生研治经学,融贯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其穷辩伪古文经学,建立了一个熔三教于一炉、合诸子为一统无所不包的大学问--孔经哲学,开启学术界厚今疑古之风。他的观点言论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学术贡献超越了前人,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的旷世宏论回眸千古仅此一人,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廖平彪炳史册影响乾坤的历史功绩,是他对康有为的影响。

  廖平在光绪十五年(1890)曾赴广州,此前康有为曾阅读过廖平的著作《今古学考》,对廖平“十分钦佩,引为知己”,康有为、黄季度抓住机会相约拜访他于广雅书局,彻夜长谈。廖平拿出自己的新作《知圣篇》《辟刘篇》手稿给康有为看。(廖平记载“及还羊城,(康)同黄季度过广雅书局相访,余以《知圣篇》《辟刘篇》示之”。廖平送给康有为的《知圣篇》抄本,保存在康家后人手里。)廖平在《经话甲编》中提到此事时说:1890年他和康有为在广州两次会晤,把《知圣篇》《辟刘篇》交给康有为看。廖平之所以把这两本书给康有为看,是因为该书立意太出人意料,在四川没有人可以相谈交流。廖平也曾就书中的有关问题问博学的古学大师余樾,但余樾也不能回答。此番与康有为知音相遇,因此廖平才将此书拿出。康有为阅完此书,对该书的观点不能认同,“驰书相戒,近万余言”,写了万言信驳斥廖平“好名鹜外,轻变前说”,并苦口婆心劝廖平应“急当焚毁,否则入籍”。这之后,廖平又访康有为于广州安徽会馆,再次彻谈,反复晓以“秦焚六书未亡六经”,证明今经为全,后出古经为伪。这次回访的结果是“两心相协,谈论移晷”。

  两次会晤之后,康有为受到廖平的影响,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康见仰古之说对推到陈规陋习大有裨益,于是幡然醒悟改头换面尽弃自己原来的观点,改崇今文。在《辟刘篇》的指引下,他督导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人运用目录等手段,大胆假设,穿凿附会,废寝忘食日夜劳作,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十万字的《新学伪经考》,该书一出则“粗豪狂姿,天下震动”。过了几年又出版《孔子改制考》,再次产生了地震一样的大裂变。而廖平的《古学考》直到光绪二十三年才改订后以《古学考》之名出版;至于《知圣篇》因给许多人传阅,手稿都已遗失,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转抄本订正后出版,却是反响一般,只是捍卫巩固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康有为和廖平的著作分别面世后,当时知道康、廖交往内幕的人,认为康有为的著作,实为剽窃廖平的成果。再简单地说,康有为的新学来源于廖平的学说。学界有影响的余樾、章太炎、皮希瑞、顾颉刚、钱穆等人了解廖平与康有为的交往过程,皆认为康有为的作品是“剽窃”廖平的学术成果。康有为对于剽窃说的指责,则讳莫如深,只在《重刻伪经考后序》一文中予以间接否认,很少正面反击,这让人感到不解。康氏的“深自讳避”遭到当时学术界的众多讥讽热议,钱穆说康有为对这件事的反应“藏喙若噤”。众多人士皆认为康是剽窃的巨擘。

  钱穆就是力主康有为剽窃廖平的著作的大家之一,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钱穆写道:“盖长素《伪经考》一书,亦非自创,而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又说:“长素(康有为号长素)辨新学伪经,实启始自季平(廖平字季平)。此为长素所深讳,而季平则力揭之。”国学大师章太炎亦指责康抄袭廖“粗鄙不堪”。张之相、梁启超等知名学者均认为,尽管康有为之书与廖平之书有本质不同,但康有为之书是受廖平之书启发而成,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梁启超在提到康有为学术与廖平的差异时,写道:“康先生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渊颇出自井研(廖平),不可诬也。然所治同,而所以治之者不同。畴昔治《公羊》者皆言例,南海则言义。惟牵于例,故还珠而买椟;惟究于义,故藏往而知来。以改制言《春秋》,以世言《春秋》者,自南海始也。”

  廖平认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是受其《辟刘篇》和《知圣篇》影响,但却“多失其宗旨”;又认为《新学伪经考》在方法上“不出史学、目录二派之窠臼”,明显地说出两者研究方向的不同。廖平是看淡这件天下纷争的事情,他说:“又吾两人交涉之事,天下所共闻知,余不愿贪天功以为己力,足下之学自有之可也。”廖平致信友人江叔海的一段话:“康长素所发明者,非原书所有。”廖平《经话甲篇》对康有为的评价:“…长素或亦儒门之达摩,受命阐教者乎?”把康有为称为“儒门之达摩”,明确表达自己对康有为的佩服之情。《经话甲篇》卷二:“伪经考》出,倚马成书,真绝伦也。”这也是廖平对康有为发自内心的赞叹。

  康有为却一再否认这两部书与廖平有关联,他把自己成书的缘由归功于自己阅读《史记》与《汉书》时的疑惑而,对《新学伪经考》成书的缘由解释是“…以今文为主,遍考古文而辨之。先撰《伪经考》,粗发其大端。”

  康有为不曾提及自己文章是受廖平的影响而发端,这实在让人摇头不能苟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撰写,即使说这是他自己的观点,也是在其会晤廖平之后,才有意识地翻阅《史记》与《汉书》的相关内容,从而确信了廖平关于伪经的观点,也才有了他的文章。如果没有这个前因,那么康有为的这两篇惊世骇俗的文章思想哪年才能出来?历史会怎样发生?如果没有这个启发,康有为的文章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所列五个要点,其中的一、四、五与廖平《古学考》雷同,而第二、三点则为康氏主见。

  廖平的《知圣篇》有四个要点:一是,孔子素王受命改制。廖平认为,孔子受命于天,具有帝王之德,但却无其位,因此是有德无位的“素王”。因为是“素王”,改制立法不能见之于实事,只能“存空言于六经”,以微言大义的方式传给后世帝王。二是,六经皆孔子所作。古文经学认为六经只是古代史料,孔子只是一个传述家。三是,孔子改制托古。因为孔子只是有德无位的“素王”,如果直言改制,不能取信于人,所以借托古代先王以言改制。四是,孔子改制因革损益。孔子对四代制度有继承也有创造。

  我们再看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也是有四要点:第一,定《春秋》为孔子改制创作之书,文字不过其符号,六经皆然。第二,六经皆孔子所作。第三,孔子改制,恒托于古。第四,先秦诸子皆托古改制,如老子之托黄帝,墨子之托大禹。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康的《孔子改制考》中的第二、三点完全同于《知圣篇》,其他两点则不一样。

  康有为与廖平虽然有着表象上的相似看法,但在内在核心上,却是大相径庭。廖平缺乏政治抱负,没有什么野心,典型的书呆子。而康有为却是怀有叱咤宇宙之心,具有廖平不可相比的雄伟气魄。他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露出自己“布衣改制”的政治理想与决心。同一件事,人和人思想欲望的不同,其结果肯定不一样。这是亘古未变的。

  公心而论,廖平对康有为的影响事实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认为其师受廖平影响“不可诬”。廖平的颠翻古今的“异端”观点,让康有为洞看到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廖、康两者在同一入口处进入,但之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笔者认为,两人之论,一为学者之学术研究;一为政治家之政论。可以说,廖平是一个探险者,而得到宝藏享受到无限风光的却是康有为。

  康有为是不是剽窃的巨擘,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康有为带头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把沉睡千年的中国从中世纪封建王朝中唤醒,开始正面看待世界,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淹没的;而为这场运动奉献自己一份破天荒思想的廖平,其功绩也不曾被历史忘记,已经被载入史册。

  §§第三部分谁解其中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