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爱新觉罗载泽与徐世昌、端方、戴鸿慈、绍英一同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大臣,赴日、英、法、美、比等国家考察各国政治。载泽一行在法国博物院,看到了蜡像这门新兴的艺术。本来,载泽等人不对这门艺术感什么兴趣,可是当他们看到诸多的游人纷纷饶有兴致地观看一对中国蜡像人物。这对人物男的身穿龙袍,女的衣着华贵,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原来这对蜡像人物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载泽等人虽说是第一次见到蜡像为何物,也见到其他国家的王公贵戚被制作成蜡像进行展览,但那毕竟是西方人的做法。想想在国内,堂堂大清国皇太后、皇帝,举国上下谁敢直视;在异国他乡却是与各色闲杂人等混在一起,遭到任人随意比比划划指指点点的处境。这还了得,这严重有损大清帝国的颜面。
载泽回国后立即向外务部报告了这一事件,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慈禧太后本人知道这一情况后,也是十分的不痛快,表示无法接受西方的这种所谓艺术形式。晚清外交部和法方开始多次交涉,这件事成了一件不大不小的外交事件。
载泽的报告主要说:一是蜡像不像真人,形象不好;二是服装粗糙,完全不符合朝廷规定的款式;三是慈禧的形象不如光绪的突出。这前两点还好说得过去,洋人蛮夷不化,做事稀里糊涂,咱不跟他一般见识;可他们也不能不懂规矩,在大清国是太后老佛爷说了算,老佛爷才是主掌乾坤的第一人,她的光芒怎能让他人掩盖呢?这是丝毫不能马虎的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用当时最先进的有线电报给“出使法国大臣”刘式训发电报,指使其和法国外交部进行交涉。这些往来电报文件存在晚清军机处电报档案,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六月二十六日第一封电报,要求刘式训知照外务部撤除慈禧太后和光绪的蜡像。电文内容为:“泽公面称,前游法国博物院,见有太后、皇上蜡像,并非真像,衣饰亦不如式,希婉达外部,令该院撤去。”这样内容的电报有几份,刘式训的回电是法方总是不置可否,不予搭理。清政府在这件事上虽然劳师动众耗时费力,但拳头总是打在棉花堆上,人家懒得和你理论,依然我行我素。弱国无外交,再怎么交涉也没人理,有的只是看笑话。最后清政府只能来了个不了了之。
蜡像这种新兴艺术最早起源于近代的法国,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杜莎夫人。当时制造蜡像主要是为了医学教学之用,后来逐渐发展为制作头像,得到了法国社会王公贵族的喜爱。法国政府为什么会制作慈禧和光绪两人的蜡像呢?这是因为法国人的浪漫情怀吗?事情背后的原因是这样的。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不顾越南是清朝的属国,为了取得在越南的利益和清朝爆发了中法战争,一向以世界军事强国自居的法国军队,在与清朝军队在越南北部作战时遭到惨败,中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于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中法双方在天津签订《中法合订越南条约》。这是一个中国打了胜仗却签了一个失败的条约。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发动战争的法国内阁集体辞职谢罪。通过这场战争,法国人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知道了中国皇帝说话不算数,掌握实权的是皇太后慈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实行戊戌变法,使法国人又知道了中国还有一位想要效仿西方的年轻皇帝光绪。这两个人引起了法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议论。于是,法国蜡像艺术家便广泛收集两人的照片资料,制作了中国皇太后和皇上的蜡像,并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几座大城市巡回展出,让西方民众了解东方的统治者的一些情况。
慈禧和光绪这一对晚清历史上最尴尬的政治组合,在一百多年前,就这样成了西方人手里中国最早的蜡像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