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成为诗坛圣人

  写完《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普希金的写作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普希金创作过程的突出特点是,诗人采取极其朴实的手法,孜孜不倦地进行工作。他喜欢清楚地描写看到的实物,就地取材来打草稿。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把“旅行见闻”广泛地用于创作之中。他的南方长诗是在高加索、克里米亚和比萨拉比亚游历的时候写的;《波里斯·戈都诺夫》是在普斯科夫游览名胜古迹过程中写的,《戈抑辛村史》是在鲍尔金诺写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在两个首都、乡村和敖德萨完成的,《青铜骑士》是在彼得堡写的;而《上尉的女儿》是在作者走遍了伏尔加河中游地带和奥连堡的草原之后写的。

  在着手创作之前,普希金总要仔细研究风土人情和民歌、历史古迹和文献、风景和生活状况、世代相传的传说和口头的描述,并以此作为创作基础。南方许多民族的民歌,都反映了起义时日常生活状况的民间创作。编年史和作战报告,对诗人发挥想象和锤炼语言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尉的女儿》。这是普希金整个创作的“压轴之作”。普希金很早之前就想写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一直没有机会收集资料好着手创作。因为农民起义题材的小说需要大量真实的素材。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普希金花了很长时间去进行素材的收集。他首先研究了普加乔夫起义的档案材料,写出了一部学术著作《普加乔夫史》。然后,他又阅读了那个时代各方面人物的回忆录,最后还亲自到起义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素材。

  这样,就为创作这部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说是一个以虚构的主人公、贵族格里涅夫年老时回忆过去经历的形式写成的历史类型的小说。青年时格里涅夫在普加乔夫运动高潮时期正在奥伦堡省白山炮台任军职。

  在赴任途中,他遇上严酷的暴风雪,幸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搭救了他,把他领到附近的一家客店里休息。为了答谢这个农民的救命之恩,格里涅夫把自己的一件兔皮大衣送给了他。农民收下大衣,对格里涅夫说:“我终生不忘您的大恩。”

  第二天,格里涅夫经由奥伦堡赴白山炮台。这个炮台名义上是一个炮台,其实寒酸得像一个破落的村庄,总共只有一门大炮。炮台的指挥名义上是米朗诺夫上尉,实际上却由上尉的妻子管事,“她把公事看成是自己的私事,管理炮台如同管理自己的家务事。”

  上尉有一个女儿,叫玛利亚,虽不怎么漂亮,但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格里涅夫爱上了上尉的女儿,决定娶她为妻。

  这时,普加乔夫从监狱中逃出。他招兵买马,自封为沙皇彼得三世,在攻克附近几个关键的地盘后,向白山炮台进攻。米朗诺夫为保卫白山炮台以身殉职,格里涅夫也被捕。格里涅夫被起义农民带到首领跟前审问,他发现这个首领竟是他在暴风雪中遇见的那个农民。

  首领不忘前言,释放了他。后来,格里涅夫为了救玛利亚,又一次被农民起义军抓获。普加乔夫又一次释放了他,并帮他救出了玛利亚。

  从表面上看,小说主要情节是格里涅夫个人的经历和他与白山炮台长官米朗诺夫的女儿玛利亚的爱情故事。但正是普加乔夫对格里涅夫的爱情和一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三次救格里涅夫于危难之中。普希金通过对他们三次交往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展现了这位农民领袖的性格特征——他是重情重义的人。越到后来普加乔夫的形象越来越鲜明、生动和美好,实际上也就成了小说的中心人物。

  占据小说的画面中心的是普加乔夫。普希金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描写方法,一步深入一步地塑造出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重情重义的形象。

  格里涅夫第一次与普加乔夫相遇是赴奥伦堡省任职途中,当时他在暴风雪中迷路,而普加乔夫正被官兵追捕。普加乔夫以“流浪汉”身份出现,帮助格里涅夫脱险。

  作家主要是通过格里涅夫的感受来写普加乔夫的。沉着、机智、灵活、热心、质朴是“流浪汉”普加乔夫的主要特点。这次偶然相遇是普加乔夫的初次亮相,虽笔墨不多,但普加乔夫禀赋上的特点却很突出,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们第二次重逢是格里涅夫作为俘虏与作为起义军领袖的普加乔夫的重逢。普加乔夫认出格里涅夫后,立即将他释放,去留自便。这一次相见主要还是通过格里涅夫的所见所感来刻画普加乔夫的性格,在深度上要远远超过第一次。

  普加乔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冷酷无情。对于反动贵族军官,他毫不留情,抓到那些人,他眉头都不皱一下,就立即把他们拉上绞刑架处决。

  对待部下,普加乔夫却如春天般温暖。他虽然自称“皇上”,却从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至于连格里涅夫都能发现“他们之间”彼此都以“同志”对待,对自己的领袖更不那么毕恭毕敬。

  对待老百姓,普加乔夫更加富有爱心。这从人民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当他的马车经过村庄时,老百姓便站在街道两旁向他鞠躬表示欢迎,而他也向两旁挥手致意。

  后来,格里涅夫为了救自己的未婚妻返回白山关卡时,第二次被起义农民抓住。这样,他得以与普加乔夫第三次相见。通过这次相见的描绘,普加乔夫的性格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在这个被沙皇政府诬蔑为“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的农民领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彩。

  当普加乔夫知道格里涅夫是要去监狱救一个受欺侮的孤女时,两眼便闪出了愤怒的光芒,激动地说:“我手下的人哪个敢欺侮孤女,不管他多狡猾,都逃脱不了我的审判。”

  同时他立即跟格里涅夫一起去白山监狱,解救了玛利亚。后来,当普加乔夫知道玛利亚就是上尉的女儿时,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成全了格里涅夫的婚事。

  整部小说表现了普加乔夫自由、叛逆的精神,勇敢豪迈的气概。除普加乔夫以外,小说还描写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或者说小说在描写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的同时,还广泛地描写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状况。虽说作者花费的笔墨不多,但这些普通人的形象也都十分鲜明。

  他们围绕着普加乔夫这个中心人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艳、内涵丰富的故事画面,生动地展示出俄国历史中农民起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页。

  格里涅夫从情节线索上看,似乎也算得上一个主角,但从思想线索上看,仍属配角人物。他虽出身贵族之家,但仍属于普通人的行列。普希金在他身上合乎逻辑和极有分寸地表现了贵族阶级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道主义的感情。

  他把兔皮大衣赠与一个流浪汉,并非是在表现他的贵族式的慷慨和仁慈,而实在是出于对贫苦农民的同情之心和感激之情;他对自己的仆人的尊重,并非是一种故作伪善的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不愿意像另一个贵族军官施瓦布林一样“归顺”普加乔夫,并未考虑他与普加乔夫个人的恩恩怨怨,而是出于他的贵族思想和原则。

  所以,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普希金当时的政治理想。在这个意义上,普希金在上尉米朗诺夫的身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为人朴实,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教养,生活习性都与普通人差不多。他虽不是贵族出身,但他忠于职守,在炮台失守后,以身殉职。列夫·托尔斯泰对米朗诺夫上尉这个人物评价很高,称他为“真正的勇士”。

  上尉的女儿玛利亚也被刻画得十分生动。她貌不惊人,但感情真挚。看起来像个柔弱女子,但在关键时刻却胆识过人。她宁可死去,也不屈从施瓦布林。而在未婚夫有难时,她便立刻挺身而出,竟敢亲自去见女皇,请求赦免她的未婚夫。

  一旦风平浪静,她便安心去做她的“贤妻良母”。她的母亲、上尉的妻子的形象也很丰满,也很有个性。平日里,她包办丈夫饮食起居的一切,甚至代他管理炮台公务。但当战斗打响,她便马上自然而然地“回归”她本来位置,把丈夫视为炮台的保卫者,并为之竭尽全力提供帮助。

  此外,格里涅夫的仆人萨威里奇也很有特点。他为了要回主人的兔皮大衣,准备同普加乔夫去争斗。他为了保护主人不受到父母的责备,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典型的忠仆的形象。

  《上尉的女儿》就是以这样生动而真实的形象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反映出俄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重要作用。小说在艺术创作上有许多创新之处,对后世作家产生重大的影响。把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人物、个人的悲欢离合与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写法,是《上尉的女儿》艺术上总体上的特点。

  这种写法,据说最早是在18世纪末期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中出现的。普希金借鉴了这种写法,并对其加以灵活运用,使之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

  普加乔夫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格里涅夫则是一个被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自然,他也有生活原型。据说,在历史上确有一个投靠了普加乔夫的名叫斯万维奇的军官。普希金把他一分为二,他的一部分经历给了格里涅夫,另一部分则体现在小说中另一个人物施瓦布林身上。历史人物和艺术人物经过普希金的合理加工走到一起,作家就可自如地安排他们之间的活动和交往,其中便有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奇妙。这正是普希金在塑造人物上的高明之处。

  此外,小说的题名与它的实际内容也有一种“相游离”的倾向。作品名为《上尉的女儿》,但“上尉的女儿”却不是主角,甚至连第二主角也算不上。

  自然,这种情况在世界文学中屡见不鲜,在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那里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便是如此。据说巴尔扎克在动笔之初,是想让书名与人物相统一的,也就是说要把高老头写成主角,但写着写着,作品的重心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偏离。

  而普希金却不相同,可以说他是故意“文不对题”。其目的无非是想避免被政府找麻烦,让大家以为他写的是一部有关爱情题材的小说,而并非在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树碑立传。

  《上尉的女儿》这部作品的结构匀称,布局合理,情节简单、紧凑,语言简洁,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后来俄国小说的典范。

  从结构和布局看,格里涅夫个人婚姻的线索贯穿全书,除此之外无任何余线,沿着这条线索,先后展开普加乔夫的活动,人物和场景安排得井井有条。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永远也不曾使人感到有什么多余的地方,或者什么不足的东西;一切都恰如其分,一切都适得其所。既不能删掉什么,也不能增加什么。”

  情节发展迅速,但又不使人感到突兀,一切都顺理成章,按部就班地发生、发展、延续。比如,读者几乎读不到多少格里涅夫和玛利亚恋爱的情节,但丝毫不会觉得他们的相爱有什么意外的和不可理解的。

  到第四章,作者就已让格里涅夫和施瓦布林为玛利亚而决斗了。对此,读者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突兀之处。莫洛亚说,屠格涅夫的小说的情节发展速度快得“有如奔命”。其实,这样的手法是屠格涅夫从他的老师普希金那里学去的。

  这种既简洁又充实的艺术效果,显然也取决于作品的语言。作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始人,普希金是把“准确、朴素和简洁”等要素放在第一位的,这同时也是《上尉的女儿》语言上的特色。比如,作者在第二章这样描写草原上的天气变化:

  而这时,风越来越大,那朵小云变成白色的浓云,正沉沉地涌起、增多,逐渐布满天空,飘起了细小的雪花——而忽然间就落起了鹅毛大雪了。

  风在呼啸,暴风雪来临了。顷刻间黝黑的天空跟雪的海洋混搅在一起。万物都消失不见了。

  这短短100来字,就写尽一场暴风雪的骤起的过程。这一情景要是换别的作家来写,可能要上千或几千字才能完成。无怪果戈理这样说:“同《上尉的女儿》相比,别人的小说简直都成了一碗油腻的菜汤。”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