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秋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明媚的阳光照进北京大学的教室里。虽然离上课还有10分钟,但是教室却已经座无虚席了。这是北大本科生开学以后的第一堂“中国小说史”课。
因为小说在当时的中国文坛还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那时候还从未有人认真地研究中国小说史。鲁迅是第一个在这片土地开垦的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并在北京大学等好几所高校首次开设了这门课程。
大概过了5分钟,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响,一位中年人走进来,他立即吸引了教室中的所有目光,身材不高,穿着一件式样早已过时的小袖长衫,两寸来长的头发直直地挺立着,脸上有很深的皱纹,醒目的“一”字胡横在他那瘦削的脸上。
有些学生在私底下低声地叫起来:“鲁迅先生来了!”
这时阳光已经斜斜地移到讲台上,鲁迅走进这片阳光里,缓缓地默默地扫视着课堂,目光所及,因为他的到来而掀起的细小声浪便渐渐地消失了。他开始讲课了,带着一点绍兴口音,因为害怕学生听不明白,所以他尽量说得慢一些:“小说是写出来的人生,不是真实的人生。”
鲁迅一边说,一边解开手中那个红底黑色线条的布包,拿出讲义来。他和气而又严肃地看着学生们,继续说:“看小说第一不能让自己跑到小说里面,看小说应该像看铁笼子里的狮虎,有了这铁笼子才能方便地细细地看,由这细看来推想它们在山中的生活……”
整个教室的学生们都静静地听着,只有许多支铅笔在纸上作记录的沙沙声。
鲁迅继续抑扬顿挫地说着:“铁笼中的狮虎,不能代表它生活的全貌,只是一个片段小说中的人生,也是一个片段。我们可以借读小说去理解人生,但是一定要保持站在铁笼外的位置,切不可钻进去,钻进去就要生病了……”
下课的钟声响了,鲁迅的声调也随之变得有些急促,很快就收住话音。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鲁迅被学生包围了。学生们的一双双手伸向他,双手上大多数是稿子,他们向鲁迅先生叫道:“先生,帮我看看这篇文章好吗?”“我做了一篇小说,先生,可是结尾不理想,您能帮我改改吗?”
鲁迅一一接过来,抬起头看到几张熟悉的面孔,便笑着从那只红黑相间的布包中摸出一沓稿件,叫着名字分发着、讲解着。拿到稿子的学生便贪婪地读着稿件上多出的红笔的批点。
上课的钟声又响起来了,学生们纷纷归座。当课正上到一半时,突然门被轻轻地推开了,有两个头发梳得油亮的家伙蹑手蹑脚地溜进教室。教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嘘”声,学生们都明白,他们是教育部派来的督学,是来查堂的。一种宁静的教学气氛受到了骚扰。
鲁迅并没有正视那些人,但是却停下了讲课,他把手中的书轻轻地放在桌子上,低着头在窄窄的讲台上踱起步来。直至那两个人灰溜溜地被“嘘”了出去,才停住脚步,又拿起书本。
鲁迅微笑着说了一句:“我恐怕打扰了你们检查,这才停下来讲课。谁知他们不检查便回去打报告了。”台下的学生们一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