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鲁迅来到上海后,白色恐怖时时威胁着鲁迅的安全。鲁迅的学生和朋友常有被逮捕或者暗杀的。
鲁迅每次和许广平出门的时候,他都让许广平不要和他靠得太近。因为离得远些,万一特务突然下杀手,许广平还能安然脱险,不至于受到牵连。
可是许广平怎么肯呢?所以两个人吵起嘴来,鲁迅有时很生气地对许广平说:“为什么要同时牺牲两个人呢?你懂不懂?”
许广平却不声不响,就是不离开他,鲁迅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生闷气。
1932年的一个冬日,郁达夫的哥哥郁华来到上海,郁达夫在聚丰园为他接风,请了鲁迅和诗人柳亚子夫妇作陪。
“你这几天辛苦了吧?”鲁迅一到,郁达夫便笑着向他打招呼。
鲁迅一边入座,一边微笑着回答:“我可以用昨天想到的两句联语来回答你。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噢?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啊?”郁达夫开起了玩笑。
鲁迅向郁华和柳亚子夫妇打过招呼后,又回头接过郁达夫的话茬说道:“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辈人说,人有时是要交‘华盖运’的。我要是和尚倒好了,顶上有华盖,总该是成佛作祖的先兆罗。”
鲁迅自嘲地一笑,接过郁达夫递过来的香烟,向他点点头说,“可我又不过是个俗人,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大家听完鲁迅的话,全都哈哈笑了。等他们笑完了,鲁迅接着很认真地说:“给达夫这么一说,我倒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说完,鲁迅立即凝眸沉思起来。
柳亚子十分喜爱鲁迅吟出的那一联诗,便说:“听说豫才兄的字是极好的,不知能否送我一幅,让我也一饱眼福?”
鲁迅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过了几天,鲁迅拟了一首《自嘲》诗,在一幅宣纸上挥洒起来,这是他打算送给柳亚子的。诗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写好后,鲁迅正端详着未干的墨迹,内山推门走了进来,立刻被桌上的条幅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赞道:“好潇洒的书法!”
鲁迅便用日语向他解释这首诗的意思,特别着重讲了第五六句诗:“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千夫所指,无病而死’。现在我这一支笔也是触到了许多小丑们的痛楚,于是他们把诬蔑、诽谤、造谣、迫害什么手段都用上了!”
鲁迅说着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在室内一边踱步一边接着说:“我是不怕的,照旧在我的小楼里写些令他们不舒服的文字,管他外面的气候怎么样。”
鲁迅说到这里,一股悲愤涌上心头,想到在高压政治下,这“破帽遮颜”、“漏船载酒”的生活,想到颠沛流离的避难经历,他却流下了热泪。
坚强的鲁迅不愿被内山看到泪水,便转过身去,谁知却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压抑的呜咽。他不由回头一看,内山已经是泪流满面。
许广平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她默默地倚在门框上,看着、听着,悄悄地用手绢拭去涌出的泪水。
1936年春的一天,正在书店忙着的内山听到鲁迅的高声呼唤,赶紧迎出来,搀着鲁迅走进书店,让他坐在沙发上。
内山问道:“先生今年身体一直不好,该在家里好好养着啊!”
鲁迅摇摇头,请内山也坐下,说:“今天的精神很好,所以试着出来走一走。”
内山一听,为鲁迅的病有了起色而高兴,站起来替鲁迅泡了一杯茶。
鲁迅笑嘻嘻地看着他忙,说:“我今天收到一封南京的来信,信纸上印着政府军事委员会,我真是不胜荣幸啊!”
内山一听,却心中一惊,赶忙问:“写的什么呢?”
“喏,来跟我讨价还价,让我放下笔,离开上海,让他们舒服一点。交换条件呢,是解除对我的通缉令。”
“噢!有这样的事,先生回信了吗?”
鲁迅眨了一下眼睛,脸上现出讽刺的笑容来:“闲来无事,我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们。我说很感谢他们的恳求。我说我的余命已经不长,所以,至少通缉令这东西就仍旧随他去吧!”
鲁迅忍不住看着内山笑起来,笑中甚至有一丝孩子般的顽皮。内山也受到感染,微笑着,但是心中却抽痛了一下。
对于奴颜和媚骨,鲁迅则一直非常憎恨。
一天,曹聚仁先生请几个朋友吃饭,同席的有鲁迅、林语堂、陈望道等人。林语堂也是个作家,和鲁迅交往很久了,彼此也算比较熟悉。
这天大家的兴致都很好,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气氛也相当融洽。林语堂咽下一口油汪汪的大虾,用餐巾抹了一下嘴角,很得意地开了腔:“有一次我到香港去,正碰上几个广东人讲着广东话,他们像讲国语似的,讲得很起劲。我心里很生气,因为我一句也听不懂啊!于是,我就急了,我就赶紧想了一个办法,就同他们讲起了英语,哈哈,没想到他们根本听不懂英语,他们一下子就傻了,哈哈……”
林语堂正说得乐不可支的时候,突然听到“嘭嘭”两声巨响,原来是鲁迅重重地拍了两下桌子,只听得鲁迅气呼呼地说:“你算什么东西。”
林语堂一怔,一时不知所措。
鲁迅直指林语堂,极不客气地数落道:“你是哪国人呢?你这样做有何居心呢?是想借外国话来压我们自己的同胞吗?哼!我劝你不要一副‘西崽相’!”
同席的人也对林语堂很不以为然,但是大家从没看过鲁迅发这么大的火。这是因为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啊!
林语堂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羞愧得不敢再抬头看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