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章 古希腊

  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每个城市都有中心,同时也有它的守护神。奥斯瓦尔德·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说道,城市有其自身的文化,农民同其家舍的关系,就是现今文明人类同城市的关系。农舍有农舍的各种神祇,城市也有城市的守护神,有自己本地的先圣。城市正像农民的农舍一样,也根植于土壤之中。希腊的雅典就是以其保护神雅典娜而得名。

  雅典卫城(acropolis)原意是“城顶”或者是“城市最高处”。典型的城市成群地围绕着一个山岗或高岩,理由是很简单的,山顶原是天然的要塞,同时容易建筑工事,防御敌人。所以山顶或城堡最初便是城市,在希腊语里叫做Polis,由于居留地扩大,分布到山冈很远的地方,卫城就是位于中央高处,冠以建筑的地方。卫城的山顶大致平坦,高于平地70~80米。东西长约280米(一说30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卫城的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的革新是突破小小城邦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综合了多立克艺术和爱奥尼艺术。

  卫城山门(Propylaea),建于公元前437~前432年,是由建筑师穆尼西克里(Mnesicles)设计建造的。山门前后各有六根多立克式柱子。东面的高8.53~8.57米,西面的高8.81米,底径都是1.56米,檐部高与柱高之比为1:3.12.为了通过车辆与牺牲组成的献祭队伍,山门为五开间,中央开间特别大,中线距是5.43米,净空3.85米。门的西半部,沿中央的道路两侧,有三对爱奥尼式柱子。朝圣者经山门进神殿时,会感到山门非常美观。

  柏拉图曾赞美希腊的典礼,他说,过去有一个时候,美本身看起来是光辉灿烂的。那时我们跟在宙斯的队伍里,旁人跟在旁神的队伍里,看到了那极乐的景象,参加了那深密教的入教典礼——那深密教在一切深密教中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神仙福份的;那时我们赞颂那深密教还保持着本来真性的完整,还没有染到后来我们要染到的那些罪恶;那时隆重的入教典礼所揭开给我们看的那些景象全是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之中让我们凝视,而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纯洁……我们可以想象,在庆典的节日里,古代的雅典人是如何排着长长的队列,从广场绕到进入卫城路上,走上通往山门的台阶,而山门向外突出的两翼犹如伸开的双臂,以迎接从外面来的崇拜者。山门的右边的城堡上立着一座尼克·埃普台若斯神庙(胜利神庙)。进入卫城这个圣地时,最醒目的是帕提农神庙。而帕提农神庙是卫城最重要的神庙,位于卫城的最高处,是供奉雅典娜神的神庙。

  神庙是古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神庙在希腊文中写作naos,爱奥尼亚方言是neos,它的原意是“神居住的地方”。这个词还有一个狭义的用法,意思是“放置神像的神龛或内室”。建筑神庙是希腊宗教发展的重要标志。最初的圣地中的建筑物是露天的祭坛。随着宗教活动的制度化、程式化、简陋的、天然的祭拜场所已不符合宗教活动的需要。建筑水平、工艺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已能铸造大大小小精美的神像,并感到有必要为这些神的化身建造容身之地了。此外,随着城邦制的形成,希腊宗教活动同城邦的社会活动日趋密切,也使得在圣地建造神庙以供祭仪活动的正常进行成为必要……由于神庙建筑和神像铸造凝结着希腊人的艺术才能和智慧。以至于有些西方学者称古典希腊文化为神庙文化,到了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希腊的神庙建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热尔曼·巴赞说,希腊寺庙的规模比埃及寺庙小得多,通常包括一堵矩形的光墙,四周有单一的或成双的列柱。神像安置在内殿,内殿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内殿前是门厅,内殿后是圣器室或宝库。房间都很暗,只有顶上透光。在前部和后部(正立面),徐徐倾斜的三角形屋顶构成两个三角形断面——山墙,饰有雕刻。古希腊神庙建筑贯穿于每个时期。古希腊信奉多神教,这些神灵据说是住在北部的奥林匹斯山顶上,他们由原先的祖先崇拜转化为守护神崇拜,于是各民族、各城市、甚至各家庭与各人均有其守护神,所以到处建造神庙。最初的希腊神庙是非常简陋的,后来神庙从砖木结构转向石结构,到公元前6世纪逐渐定型为围廊式。最著名的就是帕提农神庙。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原意为“处女宫”,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前438年基本完成,前431年完成雕刻。主要是由伊克蒂诺斯(Iktinus)设计的,卡利卡蒂斯(Callicrates)也参加了设计,神庙中的雅典娜雕像是由黄金和象牙雕成的,由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创作。它是卫城的主体性建筑,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神庙长69.5米,高20米,由60多根多立克柱式构成柱廊。其柱高10.4米,底径约1.9米,柱身表面刻有20道竖向凹槽。柱上的石梁不加雕饰,梁上的三陇板之间是高浮雕,描述希腊神话中拉庇泰同马人搏斗的故事。还有几个数据足可以说明它是希腊最大的多立克柱式庙宇,8×17柱,台墓面30.89×69.54米,底径1.905米。神庙设前殿、正殿和后殿。它是卫诚惟一的围廊式庙宇,形制最隆重。帕提农神庙命运多舛。公元5世纪时,神庙所供奉的雅典娜雕像被东罗马皇帝搬走后失踪,现仅存台座。神庙在6世纪改做基督教堂,东端加了一个半圆拱,1458年被土耳其占领后改做清真寺,并在西南角建了一座尖塔。最后神庙成了军火库,1678年在土耳其与威尼斯的战争中神庙被炮毁,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断壁残垣。但今天依然可以看出其恢宏的规模和整饬精严的风格。无数现代建筑大师都奉帕提农神庙为最高建筑典范。

  美国学者伊迪丝·汉密尔顿赞美道:帕提农神庙,大柱笔直挺立,磐石朴素坚实,建筑物正面是三角形的屋顶,显明突出,没有任何其他装饰。这种绝对简单的结构,在全世界庄严辉煌的庙宇、教堂、宫殿的建筑群中独树一帜,这是希腊的奇迹。庄严又富有人情——地地道道的希腊式。它没有埃及的建筑中那种超人的力量,也没有印度的建筑中那种超自然的不可思议的形式。帕提农神庙是人性、人情的集中体现:宁静,洒脱,条理井然,坦荡自若。希腊人以他们强劲有力、欢乐明快的格局向大自然挑战。他们在山巅建造庙堂,远眺大海,背靠一线蓝天。他们的心愿是建造比大海、高山和蓝天更伟大更壮丽的建筑物。至于庙宇体积的大小,那是无关紧要的,谁也不过问它的体积。再说,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已沦为废墟了,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几根白色的大柱毫不动摇地矗立在森尼恩的上空,它们与鸟瞰大海以及雅典四周广阔大地的帕提农神庙一样威严。对于希腊的建筑师来说,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理智能够理解世界的规律,人的内在精神能够领悟世界的美。

  帕提农神庙是胜利的丰碑,它体现着人的力量,人的光辉,人的美:

  奇迹,奇迹知多少——没有一个比人更美妙!

  他跨越风雨中白浪涛天的海洋——奇迹,

  他主宰野山与丛林中的禽兽——奇迹,

  他掌握了语言,思想敏捷——奇迹,

  啊,人的奇迹!

  胜利神庙(Althena Nike Temple)又称尼克·埃普台若斯神庙,坐落在卫城山门右翼的城堡上。这个神庙是爱奥尼式的,神庙的设计人是卡里克拉特(Callicrat)。公元前421年开始兴建。台基的面积很小,前后有四棵爱奥尼式柱子。保罗·麦克金德里特说,当朝圣者从山门向上走过一段台阶后,他会看到一座胜利女神的浮雕。像在帕提农一样,这里的人像也都是成几何对称的向一个中心点的移动(这儿是西边),并在那里为雅典娜举行仪式。胜利神庙是以祈祷而不是以庆祝胜利为目的,它是原来围绕山岗而建的许多小神庙的惟一遗物。

  圣林起源于埃及,这是一种依附于神庙的树林,即在神庙四周植树造林形成神苑,产生神圣与神秘之感。古希腊人对树木具有敬畏观念,甚至作为宗教礼拜的对象,如古希腊妇女对于植物之神阿多尼斯的崇拜就是如此。圣林所栽树木主要有棕榈树、解木树、悬铃木。在荷马史诗中也描写过谢丽亚的圣林、山林水泽仙女的圣林及卡吕索普的圣林,他们往往作为墙壁围在祭坛的四周,以后才逐渐带有神苑的景观。在著名的阿波罗神庙周围有一个圣林的遗迹,长达60米到100米。在奥林匹亚附近、环抱着宙斯神庙的圣林中,除有许多祭神殿外,还有一些地方并排放置了不少雕像、瓮等,故称之为“铜像与大理石雕像之林”。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办的学校称为“学园”(Akademeia),就因为设在园林中之故。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学者讲学的园地,内设祭坛、雕像、纪念碑,以及亭子、花架、林荫道、坐椅等。因此,后来欧洲的高等学府往往都有优美宁静的环境。

  特洛伊木马

  古典时代希腊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奥林匹亚的宙斯神殿和雅典的卫城建筑群。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无疑是一座丰碑式的大厦。整个建筑及装饰工程,历时14个年头,据说其建筑师是伊利斯的利翁。神庙使用了当地一种古怪的由化石层形成的砾岩,这种砾岩很平凡,是一种以自然风格来衬托建筑造型的美。它既不笨拙,又不浮夸,堪称古希腊建筑的优秀作品。神庙中那高大华丽的宙斯神像,据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的大手笔。

  奥林匹亚的宙斯神殿建筑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457年,是一个六柱式的多利亚式神庙。它的建筑设计虽然比较简单,但在神殿内部安着出自著名雕刻家菲迪亚斯(公元前490~前430年)之手的宙斯像。神像取坐姿,全身镶满黄金象牙,且高达14米,着实给人以气势雄伟、威严华贵之感,很好地传达了宙斯作为天神和人类两界最高统治者的神韵。

  从这座雕像建造完起,它就被称作古代雕塑黄金时代的杰作。对雕像的保护据说是由菲狄亚斯的后代来负责的。倾倒橄榄油的奇怪风俗,按波萨尼亚斯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神庙潮湿的环境引起象牙的严重开裂,这样可起到防裂作用。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情况变得特别糟糕了,于是南部迈锡尼城的雕塑家达摩芬农应聘修理这尊雕像。据说他干得很漂亮,可能就在此时安放了四根圆柱放在座位下面,以便撑住下面的雕像,使其不致因太重而倒塌。

  大约与此同时,即在公元前167年前,塞琉西王国国王安条克四世献给宙斯神庙一块“用亚述的编织花样和腓尼基骰子装饰”的羊毛帘幕。他把这块近东的帘幕可能挂在雕像的背后。

  雕像一直引起那些崇拜宙斯的人们的敬畏与惊叹。它建成之后过了四百五十多年,罗马帝国皇帝卡利古拉(公元37~41年在位)按照那些劫抢希腊艺术珍品的罗马征服者之习惯,渴望在罗马拥有该雕像。工匠们被派去设计运输此雕像的方案,但雕像“突然发出的大笑声震塌了脚手架,工匠们也被吓得四散而逃”。但到了公元391年,基督教会赢得胜利,牧师们说服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异教徒举行朝拜宙斯的仪式并关闭了神庙,就这样奥林匹克运动会被勒令停办,奥林匹亚的这座伟大的圣殿被弃之不用。

  这尊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供朝拜的雕像,最后从神庙被运送到了君士坦丁堡以装饰一所宫殿,菲狄亚斯的工作室也被一座基督教堂所取代。大约在公元425年,神庙因大火而受到严重损害,公元6世纪,阿尔菲奥斯河改变其航道,整个奥林匹亚地区也遭到了山崩、滑坡、地震和洪水的破坏。一千多年中,该遗址被厚厚的泥沙、碎石掩埋了。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的雕像虽幸免于这些灾难,但在公元462年,君士坦丁堡广场凶猛的大火烧毁了收藏宙斯神像的宫殿。当奥林匹亚的这所圣殿由于受到冷落而毁于伯罗奔尼撒之时,这尊非凡的雕像,已知的古希腊雕刻中最伟大的作品也在博斯普斯海峡对岸被毁坏了。

  此外,这座神庙东西山墙上的雕刻也令人叹为观止。东山墙所反映的是奥林匹亚地区的一个古老传说:庇萨国王奥诺马乌斯有一女儿名叫希波达米亚。神谕说,当希波达米亚结婚时,奥诺马乌斯就会被新郎杀死。于是奥诺马乌斯布告全国,要求前来求婚者与他比赛赛车,他会让挑战者先行出发,他自己在献祭一只羔羊后再追赶。比赛的出发地是庇萨,终点是科林斯。人们以为条件如此有利,当然轻而易举地取胜。可是奥诺马乌斯的车是战神阿瑞斯送的,快捷无比,因此所有来求婚的青年在比赛中都一败涂地。而按照比赛条件,失败者无一例外地被处死。柏洛普斯从特洛伊渡海来到伯罗奔尼撤后,也参加了竞赛。他收买了车夫,让其弄松了奥诺马乌斯的车轴,使其中途摔死。柏洛普斯顺利地娶了希波达米亚。这本是一个十分血腥的故事,充满了紧张激烈的争斗。可是雕刻家闹中取静,选择了战车出发前的时刻,居中者为宙斯,他是本次比赛的见证者,左右两边分别站着国王、王后、柏洛普斯、希波达米亚、赛者和驭者,值得注意的是雕刻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墙所提供的有限空间,它的中央由宙斯占据,形象最为高大,然后左右依次对称地排列国王和柏洛普斯、王后和希波达米亚、马车和驭者及代表起点、终点的河神,由于越向两边空间越小,因此马头均向着中央,两边的河神干脆半撑半躺,恰好将脚伸在两个底角里,整个布局可谓天衣无缝。西山墙的雕刻则以动态为主,叙述拉匹斯人与半人半马怪的战争。半人半马怪本来是参加拉匹斯人婚礼的,可他们喝酒之后,竟强抢新娘,拉匹斯人在阿波罗的帮助下,将其彻底击败。对希腊人来说,这个故事象征着文明对野蛮的胜利。在这里,阿波罗自然占据了中心的位置,他右手平举,头也转向右侧,裸露的身躯显得无比俊美,又像一个威严的法官在做出裁决。在他的左右,分别是缚着头的人群,他们也像东山墙一样,随着墙面的高低或立或坐,或蹲或卧,恰好布满整个山墙。

  米诺斯迷宫

  爱琴海上的罗得岛,西距希腊大陆45000米,北距土耳其大陆19000米,属希腊,面积1400平方千米,人口70000多。

  罗得岛被认为是古希腊文明发源地之一。在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希腊诸神争夺神位的战争结束以后,宙斯成为最高之神及大王。宙斯便给诸神分封了领地,惟独忘了出巡天宫的太阳神阿波罗。直到阿波罗归来,宙斯把隐没于爱琴海深处的一块巨石,封给了阿波罗。巨石欣然升出海面,欢迎太阳神来居住。阿波罗对这块领地很满意,用他的妻子爱神阿芙罗狄蒂之女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罗得岛。他的三个儿子卡米诺斯、莫诺利索斯,林佐斯也分封在岛上,各自建立自己的城邦国。岛上繁荣富足,文明兴起。这种繁荣招引雅典、斯巴达、马其顿、波斯、罗马等大国相继入侵,城池屡次遭到破坏。到了公元前227年,岛上的所有城市在一次毁灭性的大地震中被毁。

  岛上其他三个城邦被地震摧毁后,未再重建城市,只在遗址附近建了若干小村落,因此保存了一些墙基、石柱。只有阿波罗居住的罗得城几度重建扩建,已见不到当年毁城的痕迹,只有是从该市历史博物馆众多出土文物中,可以窥见昔日的繁华。其中最为丰富的是大理石雕像,公元2世纪雕刻中的阿波罗头像,公元1世纪雕刻的爱神阿芙罗狄蒂的裸体全身像都保存在这里。只是那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的阿波罗铜像却不知去向了。

  这座太阳神巨像的铸造过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0年。波斯人入侵罗得岛,全岛居民撤守岛东端海岬上的林佐斯城堡,最终打退敌人的进攻,将敌人驱逐出岛。胜利之后,人们将敌人遗弃的武器收集到一起统统熔化,由雕刻大师哈利塔斯铸成阿波罗铜像,立于港口,雄镇海疆。同时代的罗马哲学家安蒂培特将其列入“世界七大奇迹”。

  在2200多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中,太阳神巨像震坍倒地,有人说铜像无法重新竖起,于公元7世纪被分解熔化制作成其他器械;有人说铜像被盗走,贼船在海上遇风沉没了。后人只能从史书简略的记载中构思它的规模。据说,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就是从太阳神巨像联想而来,那手擎火炬,头戴光冕的姿势略带有太阳神像的影子。

  梭伦改革

  公元前800年左右,在经历了400年的“黑暗时代”以后,城邦制度终于出现在希腊大地。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城邦制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主要是就雅典而言的。

  凭借提洛同盟的力量,雅典人在把波斯人赶出爱琴海的同时,在希腊大陆上向斯巴达的霸权也发起了挑战。公元前465年,雅典的盟邦塔索斯暴动,斯巴达人秘密答应给予支援。雅典人则借机与斯巴达的宿敌阿哥结为同盟,向斯巴达的霸主地位挑战。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最后在公元前445年签订了《三十年和约》,斯巴达实际承认雅典为希腊一霸,享有对提洛同盟的控制权。至此,雅典对外扩张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雅典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马拉松之战、萨拉米斯大海战、普拉提亚、米卡列、优里梅敦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无不是依靠普通公民的力量才最终赢得的,雅典海上力量的发展,使中、下层公民在国家中地位日益上升。作为海军中的桨手,他们实际成了雅典军队的主力,相应地,他们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更大的权利。这种状况决定了雅典政治变革的方向。公元前487年,执政官选举办法由投票改为抽签。雅典人认为富有者无法利用其财富、声望取得在抽签竞选中的优先权。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实行改革,剥夺了战神山议事会的绝大部分权利,将其分别移交给议事会、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3个机构。

  厄菲阿尔特的改革遇到了来自贵族方面的猛烈抵抗,改革家本人的遭遇暗杀则充分昭示了斗争激烈的程度。但是,改革仍然继续向前发展,伯里克利成为新的领导人。他一面继续扩大雅典在希腊世界的影响,发出召开全希腊会议的倡议,加强对盟国的控制;一面在国内推进政治民主改革。到了公元前457年,以前向来被贵族把持的执政官职位终于向第三等级公民开放,使雅典大约半数以上的人有机会、也有可能出任雅典的最高官职。为使贫民能真正平等参政,伯里克利推行公薪制或津贴制,即对参与公务活动者,由国家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这是用经济手段保证政治权利的有效措施。公元前451年,伯里克利鉴于公民权日益成为一种特权,乃提议限制公民权的扩散,规定以后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人的人才能成为公民。大概也是在这一时期,公民大会对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控制大大加强。公元前462年以后,雅典勒石公布的法令的剧增,大抵也清楚地反映了这种趋势。

  其实雅典民主的繁荣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公民经济地位稳定、国家府库充盈是黄金时代雅典经济的基本特征。

  雅典公民的经济基础是在公元前6世纪确立起来的。梭伦改革确定了雅典经济基本的发展方向,即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发展。庇西特拉图时期,通过贷款给小农、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等手段,大体稳定、加强了小农的经济地位。邦主政治垮台后,原帮主政治城的公民们无需向任何人交税。只要他拥有适量的土地而又不懒惰的话,他应该可以养活自己。这是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小农们从未享受到过的殊遇。

  公元前6世纪以来,雅典工商业一直处在上升发展阶段,尤其是它的陶器生产,一直处在希腊世界的领先地位。公元前6世纪中期,雅典陶器出口超过科林斯而跃居希腊世界第一位,后又进一步排挤其他城邦的产品而享有垄断地位。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和西亚地区,凡希腊人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都有雅典的陶器。

  这时期的雅典发展异常迅速,各生产部门都有长足的进展,而且可以代表古代较高的文明水平。有些开创性的事业,则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斯巴达300勇士

  特洛伊史话

  特洛伊城遗址位于恰纳卡莱南部,北临达达尼尔海峡。这里是荷马的不朽史诗《伊利亚特》中描写的特洛伊战争的战场。特洛伊城遗址坐落在平缓的城堡山脚下。据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的描述,3000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战争,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要从赫拉、阿芙洛迪特、雅典娜三位美女的竞争开始。赫拉是宙斯之妻,阿芙洛迪特与雅典娜是他们的女儿。凡人国王佩利尤斯与新妻海仙女茜蒂斯举行婚礼,纷争女神埃里斯带了一颗金苹果参加婚宴,说要送给在场“最美的女人”。赫拉、阿芙洛迪特、雅典娜三位女神都认为自己最美,应该得到金苹果,于是埃里斯故意请宙斯裁定他家中哪位女性成员有资格得到。宙斯很聪明,将这个困难的任务交给帕里斯,也就是特洛伊王普劳蒙主子。三位女神提出优厚的交换条件:赫拉答应给帕里斯超乎想像的力量;雅典娜答应让帕里斯在战场上获胜,名留青史;阿芙洛迪特则答应替他掳获人世间第一美女的芳心。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芙洛迪特。当时世间第一美女是宙斯与丽达之女海伦,但不幸的是海伦已嫁给斯巴达王梅涅劳斯,而海伦的凡人继父丁达路斯因为担心其他追求海伦的人不甘落败而引发激战,便要所有希腊统治者和战士立下誓约,一起保护海伦与梅涅劳斯的婚姻。帕里斯自愿担任特洛伊大使前往斯巴达,当他抵达斯巴达时,阿芙洛迪特便施神力让海伦爱上帕里斯。这对情侣带着梅涅劳斯大部分的财物逃回特洛伊城。不久希腊诸王派遣“千艘船”出征特洛伊,誓言夺回斯巴达王的王妃与财富。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10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上妙计,让迈锡尼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象,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中,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内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将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军队放进来。特洛伊城随后遭到疯狂的掠夺和血腥的屠杀,最后被付之一炬,成为废墟……

  寻找特洛伊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长期搜寻着达达尼尔海峡以南的一处历史上称为“特洛阿”的地区,试图找到特洛伊城遗址。大部分的人将焦点集中在希萨尔里克的一座小山丘上,其位置与荷马笔下特洛伊城的地理位置大致相符。最致力于寻找特洛伊城的人,莫过于谢里曼。他在1870年至1890年间,多次在希萨尔里克进行挖掘。1873年6月14日,当谢里曼站在靠近昔里阿摩斯王宫废墟环形墙附近时,目光突然被废物层中一个形状很特别的器物吸引住了,因为那东西后面似乎有夺目光彩在闪烁,谢里曼意识到那肯定是金子。在遣散雇工后,谢里曼就在城墙下面挖啊挖,终于可以把手伸进去了,于是一件又一件金银财宝被取了出来。他回到居所仔细检点,发现共有两顶金皇冠,还有4066个近似心形的金片、16尊神像、24串项链,以及杯、瓶、耳饰、纽扣、针、棱柱等,总计8700件各式金质器件。谢里曼认为这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宝藏,皇冠就是海伦戴过的。

  特洛伊黄金失踪之谜

  1880年,谢里曼正式将自己发现的那批宝藏送给了德国,送到了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艺术珍宝被统统打包,藏进了地下碉堡,以防不测。但在大战结束的一片混乱中,取胜的苏联军队和美国军队占领了德国,许多珍藏品不是被士兵抢走,就是作为获胜方的战利品而被没收,曾经转移到柏林动物园的特洛伊黄金宝藏也不见踪影了。但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特洛伊黄金宝藏悬案在1991年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1991年的春天,普希金博物馆正在处理一些旧文件。莫斯科两个学艺术的学生正好路过那里,便主动帮助处理文件。他们找到了与黄金相关的文件。文件中详细记录了二战时期苏联军队是如何从德国运回宝藏的。这两个学生的发现使苏联人不得不承认他们将这批黄金藏在了某个地下室里,但目前仍旧没有公布详细情况。

  真正的特洛伊

  谢里曼去世后,考古学家在深达30米的地层中发现了分属九个时期的特洛伊城遗址,时间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00年,找到了公元40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废墟等等。谢里曼发掘出来的那层废墟,并不是特洛伊古城遗址,而是比特洛伊更古的一座古城遗址。学者们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荷马写的特洛伊城已被毁坏了,而且他们鉴定出它就在上面的第三层里。谢里曼在挖掘地层时正好穿过了它的废墟。

  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它始建于公元前16世纪左右,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端赫勒斯湾海峡东面的希洛克。由于它地处欧洲和亚洲商业交通要道,因而日趋繁荣,在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曾盛极一时。当时,希腊各部落中贵族分子越来越多,部落膨胀,就要向外扩张,他们扩张的方向便是东进侵入小亚细亚,而特洛伊正好首当其冲,于是特洛伊战争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奥运会的由来

  迈锡尼文明产生于约公元前1600~前1100年。迈锡民文明衰亡后,继之而起的是荷马时代以及古典后期的雅典文明。

  迈锡尼文明的建立者阿卡亚人是希腊人的一支,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他们从巴尔干半岛北部向南迁徙,分布于中希腊和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一带。稍后,一些阿卡亚人也进入了小亚细亚西岸及附近岛屿。希腊人进入巴尔干以后,并未能立刻取代原有的居民。他们在和土著人的长期斗争与交往中,既学习到土著居民的农牧业和建房造屋的技术,还学了不少语言词汇,后世希腊人的不少地名都可能来自这些土著居民。希腊人的语言和土著语言的广泛混合,可能就是迈锡尼希腊语的基础。

  希腊人定居下来后,就开始建房筑屋,烧制陶器,从事农牧业活动。但在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其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中、南希腊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先后进入繁荣时期。

  迈锡尼文明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中心地点拥有宏伟的宫殿建筑、坚固的城墙、巨大的墓葬、大量的贵金属器皿、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手工业制品以及自东方输入的大量奢侈品。

  在迈锡尼文明巅峰时期,阿卡亚人创造出了不少人间的奇迹。他们所建造的宫殿,被后来的希腊人称作“库克洛佩斯宫殿”,因为他们不敢相信,古人能把这些巨大的石块堆砌起来。因此在他们心目中,这只能是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库克洛佩斯的杰作。

  据古希腊传说,迈锡尼时代的人们十分好战:底比斯王奥狄浦斯自愿流放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各自纠集同盟者,在底比斯城下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后两兄弟得到双双阵亡的下场。而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则为助其弟夺回被拐走的妻子,也兴师动众,纠集希腊各路兵力,跨海远征。据传说宙斯的私生子、勇武无敌的赫拉克勒斯曾奉其表兄迈锡尼国王欧律斯特之命,先后前往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埃里西岛,完成了斗杀巨狮、夺回三身巨人看守的牛群、取回女神守护的金苹果等12项艰巨的任务。另一位英雄伊阿宁因得到公主美狄亚青睐,竟凭着爱情的力量,一路上避开各种陷阱,克服重重困难,只身远征达克里特岛最西端的腓斯特斯城,战胜了守卫在那里的恶龙,带回了金毛羊,确保了阿卡亚王国的繁荣。

  希腊人初到巴尔干时,统治者多采用竖井墓葬式。竖井墓中随葬品十分丰富,且多为工艺水平很高的来自埃及、小亚细亚等地的贵金属制品。公元前2000年代中后期,竖井墓为圆顶墓所代替。与竖井墓相较,圆顶墓规模更大,结构也更为复杂。迈锡尼的所谓“阿伽门农”的石墓,有一条长36米、宽6米的墓道,墓门高5.4米、宽2.7米。墓室为圆形,高14.5米,墓顶由33排大石板组成。因此,圆顶墓被认为是国王的墓,从此出现的迈锡尼国家也就被称为“圆顶墓王朝”。

  迈锡尼文明时代修建的城墙是一引入注目的景观,它们当中最著名的可能莫过于迈锡尼城了。城墙的主要部分是硕大无比的石头,据传说迈锡尼城的城墙是由海神波塞冬的子嗣珀修斯在公元前15世纪建造的。整座城墙都是用粗糙的,未经修整的大石块堆砌而成。这些石头中最小的,据说两头骡子都拉不动。城门上方有三角形的巨大石雕,上有两只雄狮抱柱,故称狮子门,这是欧洲大地上最为古老的石雕。迈锡尼的狮子门更是举世闻名。它是在一块巨大的门楣石两边各堆起石块,上部的每一石块都较下面的石块向中心错开一点,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状的空间。在三角形底边的正中即门楣的中心竖有一根柱子,柱子两边各有一只狮子。狮子的前爪均搭在柱基上,全身几乎直立,既似昂首向天,又像瞪视着往来行人。前1450年,阿卡亚人的线形文字B(希腊文最早的一种写法)出现于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王宫,是迈锡尼取得胜利的标志。圆顶墓和线形文字B还出现于希腊其他诸多地区,也就是说,所谓迈锡尼文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文明,而是包括迈锡尼、派罗斯等许多早期城市文明的总称。迈锡尼文明时期已大量使用奴隶。他们分属于宫廷、神庙、贵族所有,也有属于金属匠的。他们从事各种农业或手工业劳动,靠领取一定口粮生活。迈锡尼时代的国家组织还带有军事民主制的残余色彩。国王之下有指挥军事的将领、王的仆从、公社的上层分子,有的地方还有长老会和民众会。

  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是迈锡尼文明发展的顶峰。此时北起中希腊的底比斯、南到伯罗奔尼撒南半岛端,大体都处于迈锡尼文明的影响之下。前一时期盛极一时的克里特则被希腊人占领;爱琴海中的基克拉底斯群岛、小亚细亚西岸大抵也受到迈锡尼文明不同程度的影响;非洲的埃及、地处小亚内陆的赫梯帝国似乎与迈锡尼文明也有或多或少的接触;连当时尚处于蛮荒状态的意大利,好像也感受到迈锡尼文明的存在,进口了一些它的产品。整个东地中海地区,此时都成了迈锡尼希腊人活动的范围。但到了公元前125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围绕主要的城市筑起巨大的防卫城墙,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遭到了外来者的入侵。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这些城市相继被毁弃,仅仅100年的时间,这些辉煌的迈锡尼城市文明就衰落了,从而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希腊开始走入一段全新的文明历程。

  萨拉米海战

  希腊古典时期的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集中体现在雅典卫城的神庙建筑群上。它包括卫城山门、帕特农神庙、尼凯神庙和伊利特昂神庙。上述建筑可以称得上世界上最古老、最壮丽、最完整的大理石建筑群。

  雅典卫城的建筑群为古代世界艺术中的杰作,整个布局自然和谐。卫城建筑不采用死板的对称和单调的重复,它与周围的自然界协调一致,几乎完全保留着天然地形的特征。

  卫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心一个不大的陡峭山顶上,高于平地70~80米。远古时,卫城只是作为御敌的城堡。到了公元前5世纪,雅典为了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适应雅典在希腊的霸主地位,伯里克利开始大事修建卫城,将它建成一个宏伟壮丽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些大小不等的神庙,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高高地耸立在卫城上。由于山势陡峭,只有西端一个通道可以上下,人们只要一登山,就可以看到左边矗立起一堵8米高由石灰石砌的基墙。墙的北面挂满了希波战争的胜利品,墙头上屹立着胜利女神尼凯的庙宇。尼凯神庙位于山门的西南侧,与帕特农神庙相对,是一座规模较小的爱奥尼亚式神庙。它复杂的外形、优雅的格调,正好与帕特农神庙相衬托而取得某种平衡。神庙台基面积不过5.38米×8.15米,前后各有4根爱奥尼亚式柱子,为了与山门的多利克式柱子相协调,特意加大了柱子和柱径,使柱子比较粗壮。沿着基墙转弯,抬头可见雄踞于陡坡上面的卫城山门。宏伟壮丽的卫城门厅建筑在斜坡上,位于卫城的西端,它又称山门,实际上是卫城的入口。山门的多利克柱式挺拔而庄重。在山门的后半部,沿大道的两侧,各有三对爱奥尼亚式柱子,以致形成两种柱式融合贯通的一种典范。一进山门,迎面便是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镀金铜像。走过铜像,在右前方的高台上,就是卫城的主要建筑物帕特农神庙,金碧辉煌的帕特农神庙是一座八柱式的多利克式建筑,其材料全是大理石。它是卫城的主殿,也是神庙中的皇冠。它坐落在卫城最高处,是雅典卫城重要的主要建筑,整个工程由建筑师伊克提诺斯和卡里克拉特负责设计。神庙建筑是采用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长方形列柱式,列柱为多利克式。柱子也是多利亚式的。神庙内殿分成正殿和后殿两部分。殿堂中央立有雅典娜神像。它是在伯里克利执政时,由菲狄亚斯、卡里克拉提斯和伊克提诺斯负责,历时约15年才建成的。八柱式门面显得十分宽阔,为了避免门面宽阔而给人以扁平肥大的感觉,建筑师们有意加高了柱子,柱高约10.5米,柱身直径约2米,柱子的高度加上额枋、檐壁和屋顶,使帕特农神庙的高度达到19米,比6层楼还要高,有效地消解了门面宽大给人带来的不协调感,反让其有浑然天成之美。

  帕特农神庙的内部结构简洁明快,共有前后两部分。它的前部没有任何杂物,专用于安置由菲狄亚斯制作的黄金雅典娜巨像。像高12米,其脸和手足部位贴有象牙,而盔甲、服装都以金片贴就,其可谓是金碧辉煌。这样一尊巨大的雕像当然不可能长久留存于世上,我们仅从后人的仿制品中可以窥见其一斑:雅典娜左手扶盾,右手前伸,胜利女神端立于其右手之上,身着戎装,头顶战盔。绝不会有阿芙洛狄忒那样迷人的微笑。雅典人当时不惜巨资建筑如此巨大的神像,固然有向雅典娜女神还愿,感谢她使雅典不断繁荣强大之意,但更多的也许是想借她向希腊世界、特别是他们的邻邦宣布,雅典是名副其实的“希腊的学校”。

  帕特嫩的后厅乃是女祭司的住所和财库,提洛同盟盟邦所缴纳的贡金后来就储存在这里。库内大厅用四根爱奥尼亚式的柱子支撑,反映了建筑师们力图综合多利克式和爱奥尼亚式的愿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檐部。本来多利克式的檐部就是额枋不加装饰,而檐壁由三垅板和间板组成,菲狄亚斯等则在多利亚柱式之上,全部采用爱奥尼亚式檐部,从而使檐壁成为一条环绕全庙共约160米的装饰带。在这条装饰带上,菲狄亚斯和他的匠师们雕刻了雅典人庆祝泛雅典娜节大典的盛况,可谓别出心裁。而在东西两面的山墙上,菲狄亚斯则分别刻上了雅典娜的诞生及雅典娜和波塞冬争当雅典保护神的故事,把雅典城邦和它的保护神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帕特农神庙的北面,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厄瑞克透斯神庙,用以祭奉雅典传说中的国王厄瑞克透斯。此庙建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暴发之后,全部采用爱奥尼亚柱式。柱子雕刻精美,虽不如帕特农豪华壮观,但其建筑结构因地形变化而复杂得多。在这座大庙里,雅典人不仅供奉着厄瑞克透斯,还供奉了波塞冬和雅典娜,因为据说这里就是他们争当保护神的故事的发生地,波塞冬的圣泉、雅典娜的橄榄树都在这里。

  这样一座规模庞大的集合了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优点的古典建筑群,在其刚刚建成时就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扬。约五百年后,当罗马帝国的希腊人普鲁塔克写作他的《伯里克利传》时,对雅典卫城建筑仍然赞不绝口:

  伯里克利的这项杰作尤其惊人,因为它短期完成,却能传之永久。每一件工程都十分完美,立刻成为古迹,但又万古常新,直到今天仍像刚刚建成一样。它像是永世开放的鲜花,看来永远不受时间的触动,仿佛这些作品被注入了永不衰竭的气息和永不衰老的灵魂。

  遗憾的是,这样一件古典艺术的瑰宝,却没能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从走过的足迹来看,雅典卫城的命运真是多灾多难的。它先是被东罗马帝国统治,大约公元五世纪,基督教进入雅典,渗透进古希腊文明的经脉。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农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圣母玛丽亚代替雅典娜成为其主人。神庙的内部被改造,基督教徒的彩绘贴满四壁,统治者还命令在西面重新开了一个大门。

  15世纪,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雅典又沦为土耳其帝国的领地。1456年,帕特农神庙又被迫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庙内一切有关基督教的东西全被迫拆除,更换为伊斯兰教的信物。时光荏苒,帕特农神庙几经变迁,却依然坚固屹立着。

  1687年,威尼斯人围攻雅典,坚固的帕特农神庙被土耳其人用作火药库。当年9月26日,威尼斯大军一炮命中帕特农神庙,弹药爆炸后,灰飞烟灭,这座古希腊人的杰作就这样被无辜地毁掉。当威尼斯军队的总司令来到残破的神庙前时,看到西山墙上的波赛冬雕像以及牵引雅典娜女神战车的奔马散落在废墟中,便命令部下将其带走。可惜那个部下太过笨拙,一失手雕像跌落,摔得粉碎。

  帕特农神庙的毁坏并没有引起土耳其统治者的关注,一年之后,土耳其人卷土重来,他们又在帕特农神庙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一座清真寺。但是,作为雅典城邦财源富足人杰地灵的体现,雅典称霸全希腊的象征,雅典卫城的历史之光却永远不会消亡。

  雅典与斯巴达争霸战

  在古希腊的氏族国家中,最有实力的是斯巴达和雅典,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也最有代表性。

  1.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斯巴达是一个奴隶制城邦国家,位于伯罗奔尼撒(今名为摩利亚)半岛的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它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海岸线没有合适的港口,不利于和其他城邦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斯巴达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这里铁器的使用也较为普遍,有利于发展农业。因此,斯巴达的农业非常发达,成为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

  在斯巴达,9000户斯巴达奴隶主统治着250000奴隶,此外还有30000左右的皮里阿西人,由于奴隶不堪忍受长期非人的统治,因而经常逃跑或发生起义暴动;由于斯巴达的地理环境易攻难守,它与邻国的关系长期不和,经常面临他国军事侵略的威胁。在这样严酷的现实面前,斯巴达的奴隶主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不得不对内残酷地镇压奴隶的起义暴动,对外抵御他国的军事侵略。

  在斯巴达,几乎所有重大的事务都是由国家操办和直接管理的,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为了维护斯巴达人的国家权利和社会政治制度,统治阶级对教育非常重视,“国家追求的直接目标在把斯巴达人培养成战土,培养成坚强的、受过锻炼的、未来的奴隶主。斯巴达的一切教育也都服从于这个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有的斯巴达人从小就要接受军事教育训练,为保卫国家的安全服务。

  在斯巴达,生下来身体发育正常、无疾病或缺陷的婴儿才能被允许存活下来,由孩子的母亲或保姆负责照顾到年满7岁为止。男孩子要被送到国家的教育机关,常年在那里接受军事体育训练,直到18岁为止。

  为了适应未来残酷战争的需要,儿童和少年要把白天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从事军事体育训练,练习角力、作战游戏和球赛;他们在夜间要经常参加捕杀奴隶的实习活动,以训练他们的胆量和实际能力;为了使未来的战士养成超人的忍耐力,教育者让儿童在接受教育训练的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艰难遭遇,忍受饥渴、寒冷和痛楚的折磨。

  斯巴达的统治者重视对未来战士的军事体育训练,也重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则严重忽视,读、写、算都没有列入学校的必修科目,许多学生在学校学习到18岁,但仍然目不识丁。学生在学校里也要学习音乐和舞蹈,但他们学习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为了鼓舞勇气和培养严明的纪律。

  学生到18岁时进入国家设立的“埃弗比”机构,在军队指挥官的指导下经常参加军事演习和偷袭奴隶的活动,到20岁以后就成为国家军队正式的战士。

  斯巴达的女子和男子一样,也要在国家的监督下接受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只是可以住在家里。斯巴达的统治者让女子接受强制的军事体育训练,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生育健壮的儿童,第二是可以在战争发生、男子出征的时候,把看守城市的任务交给留在城中的女子。”

  从以上简要的介绍可以看出,斯巴达的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强调受教育是斯巴达人的特权,而奴隶则无权利接受教育。

  (2)国家对教育高度重视,并建立公共的教育机构对所有的斯巴达儿童和少年(包括女子)进行严格的教育。

  (3)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4)忽视对年轻一代的智育,造成他们身心的片面发展。

  (5)斯巴达由于重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体育训练放在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而为保卫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勇敢无畏的战士。但斯巴达的统治者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根本不重视对青少年文化知识的教育,结果培养的人素质不高,“斯巴达人性格中保守、狭隘、孤傲的性格,甚至达到无知的程度”。

  2.雅典的教育制度

  雅典是古希腊的一个实力强大的奴隶主城邦国家,位于阿提卡半岛上,三面临海,一面环山,她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农作物,但有利于种植橄榄、葡萄,她还拥有优良的天然海港,有利于发展贸易往来。雅典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大力发展手工业和采矿业,全力加强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他们与其他竞争者相比是成功的,因此,他们获得了爱琴海的贸易市场,给他们的统治者带来了财富和势力”。

  雅典工商业的迅猛发展给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加速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分化,经济势力不断壮大的工商业奴隶主贵族与传统农业奴隶主贵族的矛盾非常激烈,他们都力图争取自由民的支持,这对雅典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和斯巴达一样,雅典统治者同样也高度重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把教育儿童当做国家和每个做父亲的职责,但它并不干预整个教育的细节,也不对教育进行绝对地控制。”在雅典,既有国家设立的学校,也有私人创办的学校。

  为了使未来的雅典人更好地适应发展工商业,参与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保卫国家的需要,雅典的统治者强调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人在参与保卫国家、处理个人休闲活动时所需要的忠诚、勇敢、强壮等品质,还要使他们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交际,能够理智、公正、聪慧地处理经商和各种公共事务。

  在雅典,儿童出生后也要进行严格的体检,只有身体健康的儿童才能被允许存活下来。出生后到7岁前,儿童在家主要由父母养育。7岁后,女孩子继续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其教育,学习纺织、缝纫和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技能。7岁后,男孩子则被送到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

  在雅典,“初等教育的任务是为儿童打好将来参加公民活动和为国服务的基础。”男孩子7岁以后,同时在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5-6年,前者让儿童学习阅读、书写、计算的知识技能,后者则让他们掌握音乐、唱歌和朗诵等方面的技能技巧。13岁以后,雅典的儿童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在体操学校接受严格的体育训练,帮助他们具有强健的身体,形成良好的个性。

  15-16岁以后,大多数人开始在社会上就业,少数有钱有势的贵族子弟则进入国家体育馆接受2年左右全面的体育、智育和美育。

  在雅典,18-20岁的青年,属于公民预备阶段,他们可以到国家举办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他们被正式授予雅典公民的称号。

  从以上简要的介绍可以看出,雅典的教育具有下列的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在雅典,受教育是贵族和平民子弟的特权,奴隶根本没有资格接受教育。

  (2)注重文化知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强调教育要培养在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雅典人。

  (3)雅典的学校有国立和私立两种。

  (4)雅典对女子教育严重忽视。

  由于雅典的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知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关心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因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多方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该国的民主化进程。雅典的教育是世界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教育(特别是古罗马的教育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也相应地一分为二。西方教会称罗马教会,东方教会称希腊正教,也称东方正教。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属地包括东欧、西亚和北非东部,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因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故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文化和教育在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欧,对基辅罗斯、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各族都有巨大的影响。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虽然宗教上都信仰同一个上帝,都以《新旧约全书》作为信仰的依据,但是由于它们各自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不同,形成的政权形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神学思想存在很大区别,在文化教育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要了解拜占廷教育的特征,一定要先研究这些相关领域的内容。

  拜占廷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拜占廷帝国具有多样性的经济形式。农业的主要生产者是自由隶农。他们拥有自己的家宅和生产工具,其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可继续耕种父母的份地,虽然隶农要向土地占有者缴纳一定数量的实物地租,并要负担十分繁重的劳役,但这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帝国各地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自由农民,经营着小块土地,这几种类型的农民正是帝国统治和社会赖以稳定的重要基础。由于农民对于自己财产和土地的观念不同于奴隶对于奴隶主的土地和财产的观念,所以游牧的蛮族无法深入拜占廷地区而能够深入罗马帝国的西部,这也正是东罗马帝国虽也经历了奴隶起义,外族外侵的打击,却没有灭亡,能够支撑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拜占廷帝国保留有古代的城市。这是因为日尔曼人没能把战火蔓延到拜占廷帝国境内,帝国内原有的大小城市受战乱的破坏不大,城市中的手工业和商业仍然保持繁荣,首都君士坦丁堡不仅是帝国政治生活中心,也是工商业和文化中心。它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沟通东西方的一道金桥”。城市中的世俗生活气氛及城市经济的特点能够既有利于古典文化传统的保持,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与西欧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封建庄园有着天壤之别。

  拜占廷始终保持有一个既有教权又是统一的世俗政权。政府从工商业中得到大量税收,足以召募雇佣兵维持官僚体制,用以巩固政权。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虽努力设法左右王权,但在拜占廷,教会权力始终没有能够超越王权。拜占廷帝国的皇帝对教会拥有无上的权威,皇帝可以颁布神学理论,可以给教会规定法规,教会按照皇帝的命令召开主教会议,并由皇帝任命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当然,拜占廷的基督教会仍然是帝国的精神支柱,皇帝把教会看作是巩固王权统治的有力工具。在经济上给教会各种权益,还支持东派教会与罗马教会对抗,并以法律形式给修道院和修道士极高的特权地位。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正像他们所说的:不仅是为了崇敬上帝,也是为了巩固国家。当教会财产过多、势力过大时,以皇帝为代表的世俗统治阶级就通过种种形式如破坏圣像运动等活动来打击教会过于膨胀的势力,同时加强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因此,拜占廷教会始终依附于世俗王权,未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占据垄断地位。这正是拜占廷文化教育能高于西欧中世纪文化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拜占廷保留了希腊时代的文化。拜占廷地区,是罗马帝国依靠武力所吞并的希腊语地区,例如君士坦丁堡就是希腊移民所建立的城市,这一地区曾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无论在文学、艺术、哲学的领域中,还是在数学、物理和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充满想象力和务实精神的辉煌成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在这些希腊语地区,深深地被高度发达的希腊文化所折服。虽然这些地区在成为罗马帝国属地时吸收了罗马文化的一些内容,但仍通用希腊语,而且保留了希腊人对人性的看法。这里不十分强调人性的“原罪”,东正教教会对世俗事务干预程度比西罗马教会小得多。拜占廷教会中继续保持着用希腊哲学思想钻研神学理论的传统,这便使得拜占廷帝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和传播了希腊文化。可以说在东正教教会中,其上帝的形象是按希腊文化的观点勾画在信徒面前的。拜占廷社会和文化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当西欧宗教教育主宰一切时,世俗性文化教育能在拜占廷得到保存与发展。

  拜占廷的世俗教育

  在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之前,东部的教育就较为发达。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采取尊师重教的政策,国家把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务,皇帝君士坦丁鼓励学者到君士坦丁堡讲学,并授给教师一些特权。东部私人讲学风气也较盛行,这里的学者大都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教育的传统,用希腊语教学,讲授修辞学、哲学等科目。既使是基督教的教育家们,也多采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的内容。例如他们认为教育应重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儿童。他们不赞成体罚,主张用鼓励和奖赏来教育儿童,用严肃的目光来表示谴责等。

  罗马帝国解体后,拜占廷帝国的教育仍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西欧高等教育几乎绝迹之时,拜占廷的城市中,高等学校还继续存在。从古代直接承继下来的雅典学院、亚历山大里亚的医学校和哲学学校、贝鲁特的法律学校以及其他城市中著名的修辞学校,都是当时古典文化教育的中心,对拜占廷初期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到公元4世纪,由于基督教势力逐渐加强,出现排斥古希腊文化的势头,公元4世纪末在北非焚烧了亚历山大里亚的图书馆。公元415年,主教西里尔远唆使教庭杀害了著名的女数学家希伯蒂亚。公元529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雅典学院,放逐了学院所有的教师和学者。雅典学院关闭后,君士坦丁堡便成为全国教育的中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君土坦丁堡大学。这所大学成立于公元425年,由帝国政府直接设置,任务是为帝国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员。学校邀请著名学者讲学,由国家支付薪俸,而且免除教师的课税负担。公元5世纪时,曾有30多位教授在这所大学里任教,主持希腊语、拉丁语、演说术、智者派学说、法学和哲学等讲座。学生修业五年,七艺为教学的基础科目。公元7世纪时,君士坦丁堡大学的教学活动曾一度中断。公元9世纪中期,研究古典文化知识的活动又活跃起来,世俗教育重新加强。公元863年,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学,任命著名的哲学家利奥(Leo)担任校长。学校开设哲学、几何学、天文学和语言学讲座。利奥亲自主持哲学讲座,并开设数学、音乐、语法、法律、医药等科目,利奥还时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学校一时声誉大起,慕名来此求学者不仅有拜占廷的各地青年,还有阿拉伯地区和西欧各国的青年。

  10世纪至12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国力昌盛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君士坦丁堡成了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古代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之风达到了高潮。学者们将考据、校勘和传抄的古代手稿,加以整理,编纂成书。大量古代著作,于十一、十二、十三世纪由威尼斯的商船载往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对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拜占廷帝国,法学教育一直受到重视。帝国初期,不但在君士坦丁堡高级学校讲授法学,而且在一些地方设有法律学校。以后,法学教育的兴盛是和查士丁尼皇帝的立法活动相联系的。公元528年,他任命了一个由法律专家组成的十人委员会,经过多年努力,十人委员会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法理元要》《法学总纲》和《法令新编》,统称为《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把推广法律知识看作是巩固自己统治的一个手段,因而重视法学教育。在首都和贝鲁特,由国家举办法律学校,两校的学习期限均为5年,公元9世纪末,国家举办的法学教育一度衰落,但是到11世纪又得到振兴。

  在拜占廷世俗教育体系中,私人讲学占有重要位置,在各城市,特别是希腊古城市,私人讲学之风特别流行。拜占廷的初级学校,一直保留着希腊时代的传统,即多为私人设立的学校。在这些私立初级学校中,招收6岁~8岁的儿童,讲授正字法、文法初步知识和算术,以及荷马史诗和圣诗集等初级读物,还有不少学者,开设专门学科的讲座,讲授较为高深的学问。如哲学、语法学、修辞学、天文学、历史学和法律学等科。著名学者利奥,在担任君士坦丁堡大学校长之前,就曾从事私人讲学。再如,著名哲学家米海尔·普塞鲁(公元1018~公元1078年)也曾招收门徒,讲授哲学。

  在拜占廷,私人开设的学校,注重传授古典科学文化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与基督教会学校对峙,成为传递古典文化的重要桥梁,为繁荣世俗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拜占廷的教会教育

  拜占廷教会重视办教育。修道院学校最早就产生于拜占廷,以后才传到西欧。但东罗马教会与西罗马教会在修道的理论和制度上有所不同。拜占廷教会修道制度注重祈祷、读经和生产劳动,提供善行,不像西欧教会那样实行极端的苦行主义。拜占廷教会也不像西欧教会那样鄙视古典文化,他的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继续保持用希腊哲学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来钻研神学理论,探讨神学问题。

  修道院学校中,每个修士各居一室进行课经和学习,学习内容完全是宗教性的。修道院学校不仅训练修士,还重视组织抄书的工作。修道院建立图书馆,专门收藏经书和誊写书稿,不少修道院学校的藏书都十分丰富。

  主教学校在拜占廷教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教学校的主要学科是神学,但并不排斥一些世俗学科,尤其注重传授一些古典文学知识和古代哲学知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学校是拜占廷最高级的教会学校,到这儿担任教职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专门考试。当时拜占廷教会的神学权威云集于此,使这所学校不仅成为教会学校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最高的神学思想中心。它有权解释教会的政策和教义。学生在这里研究基督教经典,也学习古代哲学家著作。七艺和一些科学知识也列入学习内容。为了培养能言善辩传教布道的教会人员,学校也重视传授讲演术。

  拜占廷的教会学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保存和传播了希腊文化。但是,教会保存传播希腊古典文化,是利用希腊文化作为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巩固基督教教会的工具,一旦希腊文化与基督教神学理论相背,两者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教会便会采取一切手段对古典文化进行摧毁。前面提到教会焚烧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封闭雅典学院便是明证。

  在中世纪前期,当西欧的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教会垄断、古希腊罗马的典籍早已失传、阿拉伯文化还没有兴起时,拜占廷帝国保存与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明。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对东、西欧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伯里克利与希腊的“黄金时代”

  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当属古希腊戏剧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居住在爱琴海岸、希腊半岛上的人们,在战胜了海上强国波斯之后,赢来了政治、经济的繁荣期。我们知道,古希腊包含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城邦,以雅典为中心,形成了民主政治局面,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是伯里克利,故有人也把这段历史时期叫做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航海和贸易以及已经发展起来的奴隶制,不仅为希腊人创造着财富,也使得一部分人不必疲于奔命地终日劳作,而有了闲暇和娱乐时间,这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像世界上其他原始民族一样,古希腊人是泛神论者,他们相信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旨意,神的世界也同人的世界一样,有着为数不少的成员,并且各有各的脾气,他们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俯瞰着人类的行止,也时常参与人世纠纷。古希腊人创造了神的谱系,如掌管雷电的神叫宙斯,他是神中之王,在他的管辖下,还有光明之神阿波罗,智慧之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战神阿瑞斯、农神得墨忒耳、爱神阿佛罗狄忒、酒神狄奥尼索斯等等。在希腊人的神话中,神是万能的,永存的,但却并非完美的,他们也具有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如在伟大的荷马史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忒萨利亚的国王帕琉斯和女神忒提斯结婚时、遍邀所有的女神参加婚礼,却惟独没有邀请阿瑞斯,而此人是极善报复的,因此,她偷偷溜进来,放下一个刻有“给最美者”的金苹果。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罗狄忒,都认为自己最美,应该得到金苹果,她们为此争论不休,一直吵到天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