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很想让雅斯纳亚·波良纳成为一座美丽的村庄。可是他这个愿望却没有得到神的大力支持,他不断地失败,但他也不停地努力着、拼搏着。
托尔斯泰时常在心里默默祈祷着:“万能的主啊!请给我一些力量,我将努力去做,并把努力扩展到小孩身上,而不只仅限于大人。”
在下一代里,孩子们身上背负着责任,他们可以把雅斯纳亚·波良纳建设成理想的庄园。如果真的把这个农庄变成了神圣的地方,那么孩子们就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
于是,托尔斯泰认为大人已经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了,也就想到了为孩子们建一所小学。
在当时,雅斯纳亚·波良纳还没有小学,因此农民们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也就没有机会学习知识。况且他们的父母也没有读过书,认不了几个字,所以他们也就无法教育小孩子读书。
教会的神甫虽然识字,有时也会教孩子们一些知识,但是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教导的。
由于这些孩子没有学校上,他们不是在家里照顾弟妹,就是到草原上去牧马放羊,或是在家里帮父母亲干农活;也有许多小孩子,整天无所事事,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竟学会了抽烟,无聊时还会互相打架。每当托尔斯泰看到这些情形时,就对自己说:“这样不行呀!小孩子们不好好地读书,长期下去,长大之后就会成为无用的人。”
1849年秋,托尔斯泰便下定决心想替孩子们建一所学校。于是,他召集了农民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来参观他的书房。
“你们看,书柜上有这么多书,这些都是我读过的书,一个人想要成为有用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用功读书。”
孩子们听到托尔斯泰的教导后,一颗颗黑亮的小眼中流露着企盼的目光,他知道这些孩子很想读书。
“那你可以教我们识字吗?”
“我当然是你们的老师,还为你们专门请了一位教师,不仅教你们认字,还可以给你们讲有趣的故事。”
“哇!那太好了!我们有学上了!”
当他们继续交流下去时,托尔斯泰的心蠢蠢欲动,办学校的信心更强了。
托尔斯泰认为凡是人类,不论是贵族或平民都应该是平等的,都可以接受学校教育。若只允许贵族的孩子上学,那对贫民的孩子是非常不合理的。
托尔斯泰在和孩子们谈话时,又考虑到,不论孩子的智商高低,应当都对他们进行教育,都让他们学到东西。
第二天,托尔斯泰在雅斯纳亚·波良纳为农民的孩子们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就在他的家,规模不是很大,只有20个学生,教师由老仆人福卡担任。他以前是家庭乐队的演奏员,有一定的文化,现在教孩子们识字、算术和《圣经》。
托尔斯泰也常常到学校里来。他给学生们编写过一套字帖,大多数都采用了格言的形式。学生反复临摹,弄懂了其中的含义,很快就背诵下来了。
托尔斯泰有时也亲自给学生们讲课,教他们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给他们讲解字帖的内容。他也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有一次,他和孩子们在池塘里划船,划到池塘中央的时候,托尔斯泰对孩子们说:“谁敢跳下水底拿一些泥巴上来?”
孩子们说:“您先试试。”
托尔斯泰就潜入水中,不一会儿他钻出了水面,手里拿着一些泥巴。秋天,他带着孩子们去打猎,在沃隆卡河岸张网捕鸟。
托尔斯泰爱这些学生,学生也爱老师,他们似乎成了好朋友,这对学生求知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好景不长。有位孩子的父亲突然来到了学校,对托尔斯泰说:“孩子在你这里,我希望您不要把他们给教坏了。”
托尔斯泰听到这句话,感到非常吃惊,想不到家长竟会这样说,不解地问道:“什么叫做教坏?”
“因为您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这些孩子就变得神气起来。”
“他们学知识、读书,这是好事,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吗?”
“就算我们希望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作为农奴,孩子以后自然也只有当农奴的份,书读得再多也改变不了这一局面呀!”
“你这样肯定,也许有一天事情不像你想得那么糟。”
“不,我们知道,农奴永远都是农奴,小佃农永远都是小佃农,即使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无法像少爷一样成为贵族,我们世世代代都过着农奴的生活可以证明这点。”
这位父亲说完后,脸上更显得无奈,似乎皱纹也比以前多了。
“可是,孩子们确实需要读书呀!”托尔斯泰郑重地劝他说。
“贫苦人的孩子牧马放牛比较适合。”
“这些可以不放弃,但是孩子们还可以一面工作,一面读书呀!”
“这万万不可,因为他们读了书后,就变得神气起来,就不愿去做这些事了。”
农民有这样的想法,已经让托尔斯泰感到惊讶了,连政府的官员也这样认为,这让他很伤心。
托尔斯泰极力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农民的贫穷与未接受教育有关。他认为农民应该接受教育,从而改变生活状况。他之所以要办学校,其目的也就在此,一定得把这些农民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不然他们就永远停留在原地,永远不会得到幸福。
看来这些农民已经习惯了做农奴的生活,已经麻木得无可救药了。他们没有学问,脑海里没有半点知识,自己不想改善生活,反而还不让孩子们受教育,过美好的生活。每当托尔斯泰听到这些话,心里就是一阵酸痛。
在学校创办时,托尔斯泰抱有很大的希望,以为会得到那些农民的支持。可事实却正好相反,他听到的是更多的埋怨。
托尔斯泰一再向这位父亲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之后便送他回去。此时,托尔斯泰看到这位父亲的脸上仍然没有任何笑容。
“您还比较年轻,又是富有人家,您不了解我们农民的处境呀!”这位父亲临走时说。
看来不赞成孩子读书的父亲好像不只这一位,最好的证明是来学校上课的学生逐渐减少,最后一个学生都没有了。
当托尔斯泰去劝孩子们时,大家都对他说:“老师,我们不能到学校读书了,我们必须去牧马,若是不去的话,就会受罚。”
出于这样的情况,托尔斯泰的学校也被迫关门了。
在学校关闭的这些天里,他每天都在反省,为什么办学校会遭到失败呢?也许方法不对,他必须办一所合乎农民环境的学校才行,但他所办的小学,却非常适合贵族的孩子,那么他的学校也就因此而失败了。
托尔斯泰也很清楚,办一所对农民孩子有用的小学,则会有助于农民走向幸福的道路。这次虽然失败了,但没有打消托尔斯泰的积极性,他反而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改善,立志要办一所适合农民的学校。
托尔斯泰在《人生之路》一书中写道:“小孩子比大人更为聪明,但他们并不了解人类会存在着身份的差异,因为他们的灵魂最纯洁。”这是从创办学校经历中而领悟出来的道理。
虽然遭到父亲们的反对,但是孩子们却是很乐意的。每当托尔斯泰外出游玩时,小孩子们总会给他一张笑脸,他感到这是一种有亲切感的笑容,并从孩子们的笑脸上发现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人类的地位和身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类的价值也不是以地位和身份来决定的。
农民们虽然对托尔斯泰说:“像你们这样有钱的贵族懂得什么?”但是小孩子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能感觉到他的理想,他们并没有以身份和地位来决定一切,这点让托尔斯泰感到很高兴。
托尔斯泰想,当人们互相发生争执时,小孩子往往不明白到底哪一方是对的,他们就会在心里谴责双方,并悲伤地离开,因为小孩们比争执的双方更单纯。
这所学校的创办,是他从事农民教育的序幕。以致使他后来办的农民子弟学校闻名全球,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