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李时珍
李时珍编著这部《本草纲目》,是要给古往今来的药物学作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因此,他必须读很多的古书,从中收集材料。
可是要把材料收集起来,那可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还得一样一样地考察一下,看看古人讲得是不是完全正确。工作到了这个阶段,书本上的知识就帮不了他多少忙。
这时候能够帮李时珍修本草的,是那些种田的、种菜的、捕鱼的、打柴的、打猎的平民百姓。
因为许多药材的形状和生长状况,只有老百姓才知道得最清楚。也只有从他们那儿,才能弄到一些实物,来亲自核对,才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
有一次,李时珍从古人的医书里,查到一种药物,名叫芸薹,是一种蔬菜,能够散热消肿。
他想在自己编的书里,把这样东西解释得全面一些,通俗一些,可是,书上讲得不清楚,他分析了半天,还是不能肯定这是什么东西。
后来,他想到了种菜的李老头,马上放下书本,跑出门去。李时珍一走进菜园,便喊道:“李老!李老!你知道有个芸薹吗?”接着,他就把自己要问的话说了一遍。
李老头静静地听完之后,回答得很干脆:“芸薹我不知道,可是,9月里下种,第二年开小黄花,收子榨油的,那不就是油菜吗?你在书里干脆写上油菜,人们一看不就明白了吗?”
又有一次,他在一本古书上,看到一段关于鱼类生殖过程的解释,心里不相信,就跑到雨湖旁一位老渔民的家里去询问。
那位老渔民和种菜的李老头一样,也是亲眼看着李时珍长大的,李时珍现在是中年人了,并且已经稀稀地留下了长胡子,可是老渔民每次见到他,总是想到他小时候跟着渔船出去打鱼的情况。一想到这里,老渔民就笑了起来。
李时珍自从动手编书,就常到他那里请教。老渔民见李时珍连翠鸟怎样做窝、鸬鹚怎样生育都要问清楚,常常笑着说:“时珍啊,你怎么还是那个老脾气,什么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当然,对李时珍提出的任何问题,只要他知道的,他总是很乐意回答。李时珍把那本书上讲的鱼类繁殖状况告诉了老渔民,问他有没有这样的情形。
老渔民听了,把头一摇,说:“这是什么话!鱼子下在草上,也有个季节,哪有过了冬天不烂坏的。”
老渔民为了让李时珍了解鱼产卵的实际情况,就领着李时珍到湖边去亲自观察。
蕲州街坊上,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热情地支持李时珍。李时珍希望把山丹、百合、卷丹这三样东西的形状差别弄清楚,就有人从四五里远的山上,现挖了几棵正在开花的卷丹送来给他。
李时珍希望收集水草来研究,自己出去采了一些,别人看见他正在找这类东西,便也帮着他到处寻找,找到了就陆陆续续地送来,顺便还把了解到的知识也讲给他听。
李时珍依靠他们的帮助,准确地区别出什么是萍,什么是苹,什么是莼,什么是莕,解决了古人多少年来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新的药物的发现,尤其使李时珍感到兴奋。有个跑码头卖眼药的,在该州做了几天生意,其中有一种眼药很灵。
李时珍很恭敬地向他打听这里面加的是什么药料。卖药的告诉他,这里面加的有炉甘石,并且告诉他,这种炉甘石在开矿的地方是很容易找到的。
李时珍打听到安平乡正有人在开矿,便跑到那里去,找到这种青绿色的含金质的石片,带回来作了一段时间的专门研究。
经过修制、试验,证实了它的药效以后,就把自己研究的结果,详详细细地写到了书里。
那一天,李时珍特别高兴,因为他编著这部《本草纲目》,目的本来不只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一切新的经验他也要推广,能够在这方面多收获一些,他就更觉得自己这个工作对人有用,心里也就更加高兴了。
这个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从前,李时珍听父亲对他说过,编一本新《本草》,必须把全国出产的药物都重新考察,这话他一直记在心里。
遇到一些药物自己解释不了,甚至依靠古书和当地群众提供的知识都不能解决的,李时珍就计算好了这种药物的生产季节,赶到药物出产的地方去亲自调查。
为了查访一棵药草,跑上几十里百来里的路,那可是常有的事儿。不过,李时珍外出时,往往又丢不下家里看病的事情,所以都是尽量缩短路上耽搁的时间,显得来去匆匆,更加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