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年,出生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瓦硝坝村。
1523年,在父亲的教导下,立志读书。
1527年,开始上私塾学习八股文,积极为日后的科举考试作准备。
1530年,蕲州知府周训将他选送到黄州去应“童试”,得中秀才。
1532年,第一次参加乡试,落榜了。
1540年,第三次参加乡试,依然名落孙山,打算弃学从医。
1542年,最终得到父亲同意,开始立志学医。
1550年,立下了雄心壮志,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定要重修《本草》。
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听说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
1558年,楚王将李时珍推荐到京师太医院供职。
1559年,托病辞职,返回家乡蕲州,开始了专心重修《本草》的艰辛工作。
1564年,父亲李言闻去世。临终前,他嘱咐李时珍克服困难,尽快将《本草》重修好。
1565年,开始筹划已久的考察计划,他带着徒弟庞宪和次子建元出去作药物查访。
1567年,年近半百,再次带着徒弟和儿子继续出外采药,这一次主要是收集药用植物标本。
1568年,李时珍一行三人来到久已向往的太和山,采集了大量药物标本。
1578年秋,在李时珍的奋力拼搏下,整整经历了27个春秋,三易其稿的《本草纲目》,终于脱稿完成。
1579年,李时珍带着作品四处联系出版事宜。最后,李时珍怀着一线希望,到江苏太仓去找王世贞。
1590年,通过多方努力,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本草纲目》才正式开始刻印。
1592年,李时珍病倒了,在病床前,念念不忘《本草纲目》的刻印刊行工作。
1593年,李时珍在家乡蕲州与世长辞了,享年7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雨湖南岸的竹林湖。
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首次出版,这个版本就叫“金陵版”《本草纲目》。
1603年,江西夏良心、张鼎思等以金陵刻版为蓝本,将本书第一次进行了翻刻,以后又辗转翻刻了30次。
1637年,首次在日本翻刻了《本草纲目》。此后的77年中,又翻刻了7次。
1665年,《本草纲目》拉丁文译本在维也纳刊行,对欧洲植物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885年,安徽合肥人张绍棠等再版此书,进行了一些编辑加工,这个刻本称为“张氏味古斋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