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西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国号晋。晋朝的历史分为西晋、东晋两个部分,以洛阳为都的晋朝,史称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重视法制,招集流亡,功课农桑,减轻赋役,社会一度繁荣。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司马炎开始穷奢极侈于政事,颁布按官品高低占有土地的占田制,并免除其赋税以加强世家大族的特权。西晋门阀世族统治的腐朽导致了激烈的争斗,司马炎死后不久便爆发了同姓王争夺皇位的凶残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内战严重地损耗了晋统治集团的实力。同时,残酷的内战也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引发了全国各地人民大起义。公元316年,北方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攻入晋都城,晋朝覆亡。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即位完全依靠南北世家大族支持,因此大力扶持大族,给予种种特权,勉强维持其统治。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大战中击败了前秦大军,维持了东晋的稳定,形成了南北朝对峙。东晋保障了江南经济发展。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取代东晋称帝,东晋灭亡。两晋共历15帝,156年。

  晋朝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学者陈寿撰写《三国志》、干宝撰《晋纪》、常璩撰《华阳国志》,对后世较有影响;目录学家荀冒力创立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所沿袭;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干宝的《搜神记》、陆机的《文赋》等均是脍灸人口的著名作品;思想家裴顾、郭象、鲍敬言等人坚定的反玄学立场,提出的思辨性较强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方面,虞喜发现岁差、嵇会著《南方草木状》,东晋高僧法显著的《佛国记》一书,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外国地理专著。英、法等国皆有译文。

  刘禅“乐不思蜀”

  司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认为朝廷局势已经稳定,决心大举进攻蜀汉。

  蜀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扶不起的阿斗。他沉缅酒色,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那时候,接替诸葛亮的大臣蒋琬、费都已死去,蜀汉担任辅汉大将军的是姜维。姜维有心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几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国,但都未有成效。再加上后宫奸臣作梗,蜀汉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弱。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便把蜀兵集中到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无法攻入。

  邓艾见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阁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了七百里路,也没有被蜀军发现。最后,他们来到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前进。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一直赶到江油。

  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突然见到魏兵出现在城下,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好投降了。邓艾继续向绵竹进攻。守绵竹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邓艾派人送信劝说他投降,说:“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荐你为琅琊王。”诸葛瞻把邓艾派来劝降的使者杀了,决心和邓艾拼个死活。后来,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了。

  邓艾拿下绵竹,直奔蜀汉都城成都。成都的百姓一听邓艾兵临城下,纷纷到山上树林里去避难。蜀汉朝廷更是乱成一团,后主赶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张往南逃,有的主张投靠东吴,有人认为现在魏国大军压境,不如趁早投降。后主是个没主意又胆小的人,根本不想抵抗。等邓艾大军到达成都,他已经叫人反绑着两手,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投降了。邓艾进了成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骄傲起来,连钟会也不在他眼里。他直接向司马昭上书,要趁这次打胜仗的势头,一鼓作气把东吴灭掉。

  司马昭却下命令给邓艾,说:“军事行动不许自作主张。”邓艾很失望。正在剑阁跟钟会对抗的蜀将姜维,得到邓艾袭击成都的消息,正想退回去保卫成都,接到后主的命令,要他向魏军投降。蜀军将士接到这个命令,又气愤又伤心。有的兵士恨得拔出刀来,在大石头上乱砍。姜维倒是十分冷静。他跟将士们一合计,决定向钟会投降。钟会也赏识姜维是个好汉,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两个人出门一块坐车,回到军营一起议事,要好得简直拆不开。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秘密写信给司马昭,告发邓艾谋反。

  司马昭本来猜忌心很重,接到钟会的报告,就用魏元帝的名义下道诏书,派人到成都把邓艾抓起来,用囚车押回洛阳。他怕邓艾抗拒,又命令钟会进军成都。

  钟会到了成都,派一支人马用囚车把邓艾押到洛阳。半路上,邓艾被人杀了。钟会用计除掉了邓艾以后,兵权全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他就决定谋反了。钟会跟姜维一商量,姜维完全赞同他的想法。因为姜维另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钟会杀掉魏军将领,然后他再除掉钟会。钟会以为姜维真心跟他合伙反司马昭。他假传太后的命令,说司马昭杀害魏元帝,叫他发兵讨伐。他怕魏军将领不服,把他们软禁在蜀宫里。

  魏军将士对钟会的命令本来有点怀疑,后来,有人传出谣言,说钟会、姜维要把北方来的将士杀光。这一来,大家都乱了起来。有的在王宫殿四周放了火。乱兵进了宫,姜维、钟会控制不住,都被乱兵杀了。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郤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郤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趁上茅厕时,郤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

  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相信他的确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昏君不知亡国恨,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羊祜收买人心

  公元263年,魏国平定蜀汉,延续数十年的天下三分之势,演变成魏、吴两国南北对抗的格局。两年后,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国。司马炎盱衡天下,南望长江,立下了统一天下的宏伟大志。司马炎作了相应的战略部署,调中军将军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出生名门,祖上九世做官,皆以清德著称。

  羊祜到荆州前线后,认真分析了东吴政权的政治、军事状况。从政治上看,枭雄一世的东吴国主孙权,已经逝世了,孙皓继任后,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从军事上看,东吴一代名将陆逊、程普等都相继逝世,但陆逊的儿子陆抗却仍有乃父遗风,才略不减前人。东吴拥有军队二十万,善于水战,凭借长江天险与晋国抗衡,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考虑到这些,羊祜暗暗定下了争取民心的策略。

  羊祜出镇南夏,开垦土地,开设学校,访贫问苦,救济危难,做了许多利民便民的好事,深得江汉人心。羊祜还对东吴开诚布公。每次与东吴军队交战,他都事先通知对方,从来不偷袭掩杀。吴国士兵投降晋国后,如果愿意还乡,羊祜随时放他们回乡。一天,晋军士兵抓来两个俘虏,羊祜了解到他们是一对兄弟,家中还有年迈的父亲,便立即把他释放了,不久,吴军将领夏祥、邵铠率领部下投降,那对被释放的兄弟的父亲,带领全族的人跟随降军向晋国投诚。

  秋天来了,晋军为了储存冬季的粮草,进入吴国境内收粮割草,羊祜要求全军在收割粮草时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认真计算粮草的数量,并以同等价值的丝绢偿还农户。当时,食品非常匮乏,晋军的将领们经常带领士兵们打猎,羊祜严令各军,只能在晋国地盘上射猎,不准擅自进入吴国境内。有时,士兵们眼睁睁地看着带伤的猎物逃入吴国境内,却不得不停止追击。然而,对吴国士兵打伤而逃入晋国境内的禽兽,羊祜则规定必须归还吴国士兵。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感恩戴德。江汉一带的百姓,都称羊祜为“羊公”,却忘记了他的名字。

  陆抗是东吴末年难得的优秀将领,他虽然与羊祜隔界对抗,以兵戈相见,但内心十分敬佩羊祜,暗自叹服道:“羊公的德量,即使是乐毅、诸葛亮也未必能够超过。”一次,陆抗生了病,羊祜知道后,便派人前去看望,还送去一罐汤药,陆抗端起药就要喝,左右的人忙制止道:“晋国人送的药,哪里能随便喝呢?”陆抗却说:“羊公怎么会在药里下毒呢?”于是将药一饮而尽。

  此时,东吴政权日趋腐败,孙皓荒淫骄虐,残害忠良,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陆抗痛感国事日非,却无回天之力。孙皓多次下诏催促陆抗发兵攻晋,陆抗上书道:“即使是在一个乡邑,对百姓都不能不讲恩义,何况作为一个大国呢?我如果劳师兴众,对羊祜实际上并不会有什么伤害,反而张扬了他的恩德。”陆抗坚持约兵自卫,吴晋两国军队相安无事。

  公元277年,羊祜得了重病,他感到时间已不多了,便请求入朝谒见晋武帝司马炎,面陈伐吴之计。司马炎因羊祜染病不宜入宫,特地派遣中书令张华前往南夏,听取筹策。

  当时,对进兵江南,朝廷中有不少官员持反对态度,羊祜对张华说:“天下不如意的事十居七八,机遇是不多的。现在吴国虐政日甚一日,而陆抗已去世三年,这真是天赐良机,如果出兵,可以不战而克。苍天给予而我们却不取,将来是要后悔的。假如孙皓不幸而死,吴国人更立明主,到那时,即使有百万甲兵,也难以越过长江,还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后患。”张华深表赞同,对羊祜说:“圣上进军江南的决心已定,并决定由你担任征南军队的统师,你可以坐卧在车船之上,指挥诸军作战。”羊祜答道:“收取江南不一定非要我亲自去做,立功扬名的事,我不敢自居。”他推荐杜预担任统帅,并一再告诫张华说:“平定江南易如反掌,这件事圣上不用操心。但在平定吴国后,将军们可能会争功,这件事一定要处理得当。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要慎重地选择辅国的人才,这些都有劳圣虑了。”

  第二年,羊祜病逝,晋国举国哀悼。大殡的那天,司马炎身着素服,亲自送殡。当时正值严寒的冬季,司马炎久久不愿离去,悲伤的涕泪洒在须发上,全部凝结成冰粒。江汉的百姓得知羊祜病逝的消息,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赶集的人自动罢市,哭声响成一片,连吴国守边的将士们都流下伤心的眼泪。

  百姓们为了纪念羊祜,在砚山上为他建碑立庙,清明时节,成千上万的人来到砚山缅怀羊祜。见到羊公碑,人们没有不落泪的。因此,后人把羊公碑改称“坠泪碑”。

  羊祜逝世后,司马炎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公元279年,也就是羊祜逝世后一年,晋国军队分三路大举伐吴,杜预攻占了东乡(今湖北松滋县东),吴国军民投降万余人。接着,杜预又攻占了江陵(今湖北枝江、潜江县一带),于是,湘江、沅江以南,直至交州、广州(相当今天广东的大部、广西的一部分,越南东北部的地带),吴国的大小郡邑都望风归命,纷纷投降,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第二年,晋国将军王濬,指挥水军攻克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孙皓投降,立国五十七年的东吴从此灭亡。

  捷报传到晋国朝廷,文武群臣都来向司马炎祝贺。司马炎手执酒杯,流着泪对群臣说:“这都是羊将军的功劳啊!”接着,司马炎带领文武大臣到羊祜的墓前去祭奠,把胜利的喜讯告慰已经长眠地下的羊祜。

  王濬楼船破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决定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省)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濬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公元280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濬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

  王濬很聪明,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王濬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杜预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

  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惊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东吴将军陶濬,在这时候去找孙皓。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这个陶濬很能自夸,他说:“益州水军的船都小得很。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陶濬向将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吴国将士可不愿送死,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净。

  王濬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业。建业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濬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声中进了建业城。

  孙皓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濬的军营前投降。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晋朝统一了全国。

  晋武帝要封赏平吴的功臣。没料到,王濬和王浑却陷入一场争夺平吴首功的斗争里。其实,王濬确是第一个攻入建业的,第二天,王浑的军队才渡过长江。王濬部下有一个叫何攀的谋士,提议把捉到的吴帝孙皓送给王浑,两人剑拔弩张的矛盾才得到缓解。

  晋武帝给王浑晋升为公爵却给王濬任命为辅国大将军,官在王浑之下。王濬不太服气,心里总是不舒服。每次晋见皇帝,都要说起这件不平之事,有时就很愤怒,竟会不告辞而出。

  当然,人们的心里还是有一杆秤。许多人认为王濬功勋卓著,但赏赐甚小,替他鸣不平。博士秦秀等人也上表为他申诉,晋武帝才升迁他为镇军大将军。其实,对于当时的王濬来说,封官进爵是最好的表彰;但对于历史上的王濬来说,后人的崇敬才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唐朝诗人刘禹锡凭吊古迹,感叹孙吴灭亡之速,赞赏王濬所建立的奇功时写道: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里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王濬楼船下江东,将孙吴统治的江东扬州、荆州、交州、广州四州共43郡313个县并入西晋的版图。西晋灭吴,结束了东汉末以来长达近1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全国重新统一。

  晋武帝在灭吴的第2个月,改元太康。太康十年(280~290年)间,由于战争状态的彻底结束,人心安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经济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阮籍纵酒保身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他文采卓越,年轻的时候,就显示出不俗的政治才干。

  阮籍的父亲叫阮,是在曹操和曹丕时代里最有影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读了许多书,有时候关起门来读书,一读就是几个月不出门;阮籍喜欢古代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喜欢游山玩水,精通音乐,特别贪酒,经常一醉就是几十天不醒,别人都说他痴呆,实际上他是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但又没能力公开反对,便借这种消极的办法对抗。

  当年,司马昭主持魏国的国家大事,他想拉拢阮籍来为自己服务,利用阮籍在上层社会中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派人去向阮籍求亲,要阮籍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可阮籍不愿意,他不想和司马家族攀亲,但又不能公开拒绝,便整天喝酒喝得一塌糊涂,媒人去提亲,跑了一趟又一趟,每次都看到阮籍喝醉了酒,呼呼地在沉睡。司马昭事情又多,便把结亲这件事丢下了。

  阮籍不愿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不光表现在成天喝酒上,在做官问题上也是忽而合作,忽而又不合作。早在司马懿当太傅、曹爽当大将军执政的时候,曹爽请阮籍出来做官,阮籍借口说有病而不干,不久,司马懿杀了曹爽,聘请阮籍出来当从事中郎,这一下使阮籍的名声大增。司马昭当晋公时,阮籍也挂名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有一次,阮籍对司马昭说:“我曾去过东平,那里的风土人情很好,您让我去做官吧。”司马昭很高兴,任命他为东平相,阮籍骑着驴子上任去了,到了东平府,他把围墙拆掉,大门打掉,让府衙门内外直通,还废除了许多繁杂的法令,把东平郡治理得秩序井然,做了十几天的官就回来了。

  阮籍好喝酒是出了名的,他听说步兵厨的一个厨师很会酿酒,存着三百多斛酒,他又要求去步兵营当官,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喝完了存酒,他又不干了。喝酒使他终日昏沉沉的,也救了他的命,司马昭有一个谋士叫何曾,他知道阮籍瞧不惯司马氏当权,建议杀了阮籍,可司马昭一直对他抱容忍的态度。

  阮籍还喜欢发一些看来奇怪实际上很有道理的议论,有一次,阮籍参加一个酒会,大家在谈论某某地方一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阮籍说:“咳!杀父亲还差不多,怎么能杀母亲呢!”出席宴会的都是上层社会中有身份的人,都讲究礼法,见阮籍发出这种议论,都感到奇怪,怪他不该胡说。阮籍又不慌不忙地说:“小鸡小鸭,小猪小狗这些禽兽只知道有母亲不知道有父亲,杀父亲的人就和这些禽兽一样,而杀母亲却连这些禽兽都不如了!”这话说出来,大家又纷纷佩服阮籍有见识。

  实际上,阮籍的内心很不平静,他对社会的认识还是有一定标准的,他自己成天喝酒喝得烂醉,当他儿子也学他的样子成天喝酒时,他又制止儿子,不让儿子喝酒。他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大人先生传》,文章说:“社会上的一些自认为品德高尚,行为规矩的‘君子’们,成天小心谨慎地说话、做事,自以为很安全,这就是像虱子处在裤缝里一样,成天不出裤缝中,自认为又有吃又有喝,很安全,可一旦被火烧着裤子,虱子能逃到哪里去?我们的这些文人名士们处在这个社会上就像虱子住在裤裆里一样!”这种比喻虽然滑稽,可是准确地表达了阮籍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公元263年冬,阮籍终于“善终”,时年54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阮籍是个很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0多篇,都是五言古体诗,大都是写景抒情,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点和感情的作品,流露出阮籍对社会爱憎分明的认识。阮籍死后,后人把他的作品编成一本集子,叫《阮步兵集》。

  才高不谨的嵇康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人。其实,他家原来姓奚,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躲避仇人,迁到谯郡,改姓嵇。他学识渊博,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嵇康和阮籍是同一时代人,在社会上的名气也和阮籍一样大,和他俩齐名的还有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等,因为他们七个人都隐居在山阳,又喜欢在竹林里游玩、喝酒、写诗作文,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

  在“竹林七贤”的主要聚集地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嵇康一住就是20年。在此期间,他往来于首都洛阳等地,还曾经在洛邑和向秀一起打过铁。他的妻子是曹操之子曹林的女儿,他也算是魏宗室的成员,曾官至中散大夫。司马昭篡魏后,嵇康极其不满司马氏集团对曹氏残余关系的杀戮,厌恶他们用虚伪的正统来标榜自己。

  “竹林七贤”中,和嵇康能够称得上至交的,只有阮籍与山涛。嵇康虽与阮籍情投意合,但不像阮籍那样喜怒不形于色,远离是非,处处装疯卖傻。嵇康言行坦率,有棱有角,嫉恶如仇,容易感情用事。

  嵇康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他对自己身后的子女颇不放心。他的《家戒》一篇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说:“对长官要尊敬而勿亲密,往来要有分寸;不要知道人家的私事,以免给自己招惹麻烦;不要与人争执,要学会醉酒装糊涂。”……而他自己,却由于对司马氏集团的痛恨,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别有用心地去拜访嵇康,想借此请教,并与名士联络关系。而嵇康却崇尚自然;看不起这号为司马氏集团效力的文人。当时嵇康与向秀正在大树下打铁,看到钟会来了,向秀故意把风箱拉得很响,嵇康装作奋力挥锤,谁也不去理会钟会。钟会没趣地站了一会,只好转身走去。这时,身后传来嵇康奚落的追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受此耻辱,又不甘示弱,只好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这种我行我素、丝毫不予周旋的脾气,为以后种下了祸根。

  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做了晋的高官之后,曾经要引荐嵇康做晋朝的尚书吏部郎,嵇康立即写信给山涛断然拒绝,这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号。信中痛斥晋王室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嵇康未必真的要与山涛绝交,不过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绪,山涛也未必把绝交当作一回事,只是这封向世族儒教宣战的书信传扬开去,更使司马氏把嵇康这样的人视为眼中之钉,决心给其他知识分子以惩戒。终于在一个机会里,因好友吕安一件家务事的纠缠,嵇康被钟会构陷,以不孝的罪名被捕入狱。本来还要指责他图谋反叛,要山涛出来作证,山涛不承认有此一事,这项罪案才没有得逞以立。

  司马昭还是把他公开处决了。在狱中,嵇康终于反省自己的冥顽粗心、狂傲不谨,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临刑前,嵇康从容地弹了一曲他一向珍爱从未传人的《广陵散》,悲壮的曲调使当时聚集在东市刑场上的三千多名太学生感动得落泪,嵇康终年40岁,他死后,《广陵散》失传,成了绝响。嵇康临死的时候,把他才10岁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后来经山涛推荐,嵇绍做了晋的官员,曾官至侍中。公元304年,在一次战役中,嵇绍用身体保护晋惠帝,鲜血溅在惠帝的衣服上,以身殉了国难。

  嵇康一生写了许多诗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可因为他的诗语言太尖锐,当时编选文集时剔除了他的许多作品,在梁朝时有十五卷,到宋朝以后只有十卷了,现在《嵇中散集》保存下来。

  洛阳纸贵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在西晋太康年间,以一篇辞赋而轰动文坛,成为西晋文学中一颗璀璨夺目、光艳照人的瑰宝,这就是左思和他的《三都赋》。

  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左思出身低微,从小就长得比较丑,人也不聪明。左思读书,非常刻苦,从来不一知半解就了事。经过长时间的潜心钻研,他居然达到了博学的程度。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对于遣词造句,也有了较深刻的领悟。他主要擅长于写诗和辞赋。

  在晋武帝的时候,左思的妹妹左芬被选入宫,成了武帝的嫔妃,大约生于曹魏时代、卒于西晋末年的左思,随全家迁进了京城,做了个小官“秘书郎”。不过由于门阀社会重视家谱,出身寒微的左思一生不能得志。

  当时的文人喜欢以文字游戏来证明自己的智力,于是左思也打算用同样的风格写一篇关于魏、蜀、吴三国都城的辞赋。为了写成这篇赋,他竟花了10年的功夫。

  一个人花10年的心血写一篇文章,常人是做不到的,左思却做到了。他的写作过程十分艰苦,写作时也十分认真。他旁征博引,凡是有关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洛阳的资料,他都广泛收集。凡是《三都赋》中的地理概念,左思都认真核对过地图,绝不轻易转录概念,或者道听途说。就连风俗、民谣以及鸟兽草木,他都一丝不苟,找到实况证明才肯落笔。所以他的这篇文学作品竟像学术著作一样朴实、深厚。

  左思不喜欢说话,也不好交游。为了推敲词句,在他写《三都赋》的时间里,他在自己的活动场所随心所欲地挂满了纸笔。只要他想到一个好的句子,或者想到一个满意的文章结构,都会把它们记在身边的纸上,不让灵感漏掉,让自己无有限的大脑在有限的工具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到了三国名将后代,以文才著称于世的吴郡人陆机耳朵里。这个江南才子正好来到洛阳,被洛阳的繁华景象所感染,正打算写一篇洛阳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真是笑不打一处来。陆机的嘲笑传开之后,左思也听到了。他决心吞下这个耻辱,继续默默地努力,他要用艰苦的劳动去获得成功,用成功来回答陆机。

  10年时间过去了,左思终于对自己的《三都赋》感到满意,决定收笔了。但是他并没有急于使它“出台”,就像身怀绝世珍宝的青年去请鉴赏大师评估一样,左思带上自己的作品拜访了当时很有名望的皇甫谧(音mì)。皇甫谧读《三都赋》的时候,禁不住几次拍案叫绝,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答应为《三都赋》写序,在序文中说:“自两汉以来,写赋的人很多,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它们都各有特色,被世人所称颂。但是,它们都不及左思的《三都赋》。”皇甫谧还请来了当时有名的诗人张载,为《三都赋》作注,请刘达为《吴都》和《蜀都》作注。左思才终于获得了成就感。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张华看了《三都赋》也连连称赞,他说:《三都赋》让人看了还想看,越看越有味。

  当年嘲笑左思的陆机,见了《三都赋》也大吃一惊,自叹不如。因为有了《三都赋》,他原来想写的洛阳赋也不敢动笔了。

  《三都赋》一问世,人们争相传阅,京城里的富豪、有地位的人带头,都争着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使洛阳的纸张供应都发生了危机,纸价也因此暴涨,这就是被人们传为佳话的“洛阳纸贵”。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到历史上著名的“洛阳纸贵”的始作俑者,左思的成功很值得青年们学习。

  痴呆皇帝

  公元265年,腊月十七日,曹操的后代曹奂被迫让位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司马炎当了皇帝,改国号为晋,建立了晋朝。之后,却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当时,杨皇后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司马轨,两岁时就生病死了,老二司马衷,老三司马东,要立太子,只有在这两个孩子中来选择。按常理,应该选立年龄大的司马衷为太子,可这个儿子智力非常差,七八岁了,连一个字都教不会,司马炎不想让他当太子,怕他长大后不会治国,可是杨皇后在司马炎面前说,立太子应该按年龄大小来排列。司马炎宠爱的赵夫人又在司马炎跟前帮杨皇后说话,司马炎受不了这两个人的天天劝说,加上杨皇后的哥哥杨骏等人也帮司马衷说话,这样,在公元267年正式立司马衷为太子。

  过了几年后,太子已经十二三岁了,按皇家规矩应该选择太子妃了,这又是一件大事,大臣们都很关心这件事。车骑将军贾充是晋朝的功臣,当年就是他帮助司马昭杀掉了曹髦的,在征讨蜀国时也立过大功,被司马炎封为鲁公,他正好有两个女儿在家等待出嫁,年龄与太子相仿,大女儿叫贾南风,小女儿叫贾午,两个女儿都不漂亮,而贾南风特别丑陋,如果公平地竞争,不可能入选为皇太子妃的,贾充和妻子郭槐一商量,决定走走后门试试。

  贾充的妻子郭槐买通皇宫里的仆人,给杨皇后送去很多礼物,又在杨皇后面前吹嘘贾充的女儿怎样好品行,就是像貌差一点。杨皇后被人说动了心,又来劝武帝司马炎,说贾充是国家的功臣,他的女儿贾南风又有德行,又有才学,应该选作皇太子妃,至于相貌不好看那是小事一桩。武帝司马炎本来想让卫蓂的女儿入选的,经不住皇后的劝说,倒有点动心了。一次,在和大臣们宴会时,武帝又谈起了为太子选妃的事情,侍中荀勖又极力称赞贾充女儿,说得天花乱坠,司马炎一高兴,说:“那就让贾充的女儿当太子妃吧!”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又是几年过去了,太子司马衷依然没精明起来。司马炎暗暗担心,有些心直口快的大臣也就旁敲侧击地谈论这件事。有一次,卫(音mì)借着酒兴壮着胆,用手摸着武帝的座椅说:“好一个宝座啊!”司马炎也听出了卫的话音。经卫这么一说以后,司马炎决定要彻底查看一下太子的本事。司马炎想出一个办法,将太子和太子宫中的所有官员召集到一起,就治国治民的事出了几个题目,要太子写出答卷来。太子根本没这个能耐,还是太子妃贾南风让张泓将答卷写好,让太子抄好,送给司马炎,司马炎一看,觉得还可以,也就放心了。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太子司马衷即位皇帝,改年号为永熙,这就是晋惠帝,惠帝封贾南风为皇后,将朝政大权交给舅舅杨骏弟兄三人掌管,内部事务全由贾南风负责。

  司马衷当皇帝,完全是个傀儡,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他算是最愚蠢的一个。有一年发生了水灾,下级官员报告说老百姓没饭吃,要求政府开仓放粮,司马衷竟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弄得大臣们哭笑不得。还有一次,他和宫中的内侍们一道游园,听到园中蛤蟆大声地叫,他奇怪地问左右的从人:“蛤蟆这么乱叫,是为官家而叫,还是为私家而叫?”众人不得不敷衍他,说:“在官家地里的就是为官家叫,在私家地里的,就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了很高兴,直点头。这位痴呆皇帝做的傻事,不仅在宫内成为笑话,在社会上也成为世人的笑柄。

  晋宫内乱

  在晋武帝病重期间,杨芷皇后的父亲杨骏独揽大权。武帝一死,杨骏第二天便扶持司马衷继位登基。杨骏从此说一不二,惹怒了皇后贾南风。

  和司马衷相比,他的皇后非常精明而又凶狠刁顽,忌妒心还特别强。她不能容忍杨骏把持朝政,便想除掉杨骏,中郎将孟观、李肇两人对杨骏也恨之入骨,三人在一起密谋了“杀杨骏、废太后”之计。李肇到襄阳找楚王司马玮帮忙。司马玮与痴呆皇帝司马衷是同父异母的弟兄,曾受到杨骏的排挤,听说要除掉杨骏,便答应进京帮忙。

  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三月三日夜,楚王司马玮和东安公司马繇各带一队人马将杨府包围。杨府即杨骏居住的宰相府。这两队人马先后冲进相府,放起大火,相府内慌作一团,有的人像无头苍蝇到处乱跑,有的人吓得又哭又嚎,杨骏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武士们不问青红皂白,见人就杀,眨眼工夫杀了一百多人,真是尸体遍地,血成溪,其状惨不忍睹。因为没有发现他们要找的杨骏,武士们仍不罢休。司马玮、马马繇命令仔细搜寻杨骏,有个武士在马棚里看见一个人蹲在马槽下,抖做一团,不论怎样喊他也不答应。武士们杀红了眼,刀砍枪刺,将此人杀死,拖出尸体细看,正是杨骏!

  杨骏死了,楚王司马玮并没有罢手,又把杨珧、杨济以及杨门死党灭了三族,累计杀死几千人。

  皇后贾南风仍不满足,又让惠帝将太后杨芷贬为庶人,把太后80岁的母亲庞氏也杀了。第二年,被囚禁在墉城的杨太后因冻饿而死。

  因平灭杨骏家族有功,楚王司马玮被拜为卫将军,掌握了禁军大权。东安公司马繇晋爵为王。孟观、李肇及贾南风的族亲,也都加官进级。这些人都不具备辅政治国的能力,贾后只好重新启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音ɡuàn)。让他们俩帮助呆皇帝司马衷主持朝政大事。

  司马亮上任以后,采取了多封官的策略,仅武官中被封侯的计一千多,有的人意然连升三级。

  司隶校尉傅咸看出滥封官的弊端,向司马亮进谏:“像现在这样封赏无度,自古少有。一些人无功受禄,如此下去,国家危险。”司马亮却置之不理。

  相比之下,卫很有心计,他发现楚王司马玮自恃讨杨有功,日渐骄横,留在京城恐有后患,建议司马亮对他要小心,司马亮当即决定,奏明惠帝,让楚王离京,到原来的襄阳为官。但是,隔墙有耳,两位大臣密谋之事,传到了楚王司马玮的耳中,他气得怒发冲冠,找到心腹公孙宏等人商量对策。公孙宏说:“要除掉这两个人,必须借助贾后之手。贾后非常信任李肇,可请李肇代奏贾后。”

  楚王认为有道理,连夜去找李肇。李肇向贾后转达了楚王的意图,正中贾后下怀。她觉得司马亮对她不够敬重,便有些恼火,想报复一下;卫以前曾劝武帝废掉呆傻的太子——她的丈夫,所以也有积怨。现在有人想除掉两位老臣,正好,于是她让呆皇帝发了密诏。

  司马亮吃过早饭,刚要上朝,李肇、公孙宏带兵杀入相府,把司马亮捆起来丢到车下,又让众人将他乱刀砍死,肢解了尸体。除司马亮的一个小儿子逃脱外,其余家人全部被杀。

  司马遐带领的禁军来到卫家门前,高声喊叫,让卫出来领罪。卫出门刚说了一句话,突然蹿上来一人,挥刀将卫拦腰砍断。此人为何这样凶狠?原来他叫荣晦,曾是卫家奴,因过被打赶出府外,于是怀恨在心,这回当了禁军小头目,便进行疯狂报复。卫的儿子、孙子以及其他眷属一百多人均被杀害。

  楚王司马玮这次又杀了司马亮、卫两家几百口人,震惊了朝廷,大臣们提心吊胆,生怕自己也遭此厄运。大臣张华通过贾后一名心腹转奏惠帝和贾后,说:“楚王杀人成性,如朝中大权落入他手,惠帝和皇后也难安宁。”贾南风也有除掉楚王之意,但不如怎样下手。张华献出一条计策。

  这天,楚王正率领部下杀人,忽见跑来一支禁军,高举着驺(音zōu)虞幡。驺虞幡是皇帝独有的,是皇帝权威的标志。楚王不知何故,禁军首领王宫突然宣布诛杀楚王的圣旨,楚王手下四散逃命,楚王被拿下之后砍头处死。这个杀人如麻的人终于也被人杀。那个荣晦也被杀了头。

  楚王被杀后,贾南风自以为操纵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她任意胡作非为,激起了公愤,赵王司马伦于公元300年起兵进京,杀掉了晋后,从此,西晋王朝便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

  八王混战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便封宗室子弟为王,又让他们充当都督,出镇战略要地,以此保卫司马氏皇权;没料这种分封反给他们争逐皇位提供了条件。权势争夺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使西晋政权崩溃的“八王之乱”,正是不同派系的司马氏宗王之间的厮杀。

  “八王”中,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河间王司马颙(音yónɡ)、东海王司马越也是司马懿一系的人物;齐王司马(音jiǒɡ)是司马昭的孙子,因他的父亲司马攸曾过继给司马师,名义上又是司马师的后代;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则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除这“八王”外,司马宗室的其他“王”,如竟陵王司马懋、常山王司马衡、新蔡王司马腾等人也出兵参与了“八王”的角逐。

  武帝死后,贾皇后专断朝政达9年之久。贾后没有儿子,眼看太子司马渐渐长大,常有一种危机感。她暗中令宦官讨好太子说:“殿下应该乘年轻尽情享受,不要约束自己。”每逢太子发怒,就说:“殿下不懂得使用严刑,天下人怎么会怕你呢?”在贾后的引导下,太子不爱学习,有人触犯他,就举鞭抽打。司马终于依照贾后设计的圈套步步下滑,名声越来越坏。贾后乘机四处宣扬司马的短处,为废除太子大造舆论。

  公元300年12月,贾后谎称皇上身体欠佳,唤司马入朝。在朝中硬逼他喝下三升酒。当司马醉得天旋地转、不省人事时,贾后令人拿来纸笔和一封事先草拟好的上奏皇帝的信,让司马照抄一遍。信中写道:“陛下应当自行了结,若不了结,我就入宫去了结你。皇后也应尽快了结,若不了结,我就亲手结果你……”惠帝看后大怒,下诏赐太子死。张华认为此举事关重大,要求对照太子手书,否则怕有诬陷。贾后拿出十几张太子写的启事核对,众人无话可言。贾后怕另生事变,上表免太子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

  太子司马无罪被废,引起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他们与握有军权的赵王司马伦密谋废除贾后,复位太子。贾后得知此消息,急不可耐地让太医令人制作巴豆杏子丸,假传圣旨,让宦官孙虑带到许昌毒杀太子。司马自从被废黜以后,为防止被毒害,总是让侍从当着他的面为他煮饭。孙虑到许昌,将司马迁居小坊囚禁,不准给他送饭,打算待他饥饿难忍、不加提防时再下手。没想到一些宫人偷偷地翻墙为太子送饭。孙虑就干脆公开拿出毒药逼太子吞服,太子不干,孙虑就操起捣药锤,活活地把他砸死了。

  赵王司马伦见太子已死,立即联合齐王司马,借口为太子报仇,乘夜晚带兵闯入宫中,讨伐贾后。司马伦废贾后为庶人,将其幽禁于建始殿。不久,司马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矫诏”赐贾后死于金墉城。事态的发展一切都按照司马伦的计划在进行。太子、皇后相继丧命,朝廷上只剩下一个毫无震慑力的痴愚皇帝。司马伦便依照其父司马懿辅佐曹魏政权的方式,矫诏自封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其亲党孙秀等人皆封赏大郡,并掌兵权。文武百官一律听从司马伦调遣,为下一步攫取皇帝宝座创造了条件。

  中护军淮南王司马允看出司马伦想篡位,打算讨伐他。司马伦抢先采取措施,封司马允为太尉,表面上是加官进封,实际上是夺其兵权。司马允深明其中意味,借口有病不受加封;并看出皇帝诏书是孙秀手书伪造,盛怒之下,率700精兵攻打相府,司马允被司马伦用计杀死在城下,几千人受株连。

  司马允死后,洛阳渐渐平静下来。司马伦加快篡权步伐,派牙门赵奉诈传宣帝司马懿神话,说:“司以伦应早入皇宫。”又扬言司马懿在北芒(洛阳北)帮助司马伦登位。司马伦命义阳王司马威为侍中,夺取惠帝玺绶,伪造禅让诏书,又让尚书令满奋持符节奉玺绶禅位于司马伦。

  公元301年正月,司马伦龙袍加身,做起皇帝来。他名义上尊惠帝为太上皇,实际上将其幽禁在金墉城。另立其子、弟为“王”,其他同党也都登上卿、将职位。司马伦称帝,激起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齐王司马传檄各地,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由于诸王的投入,“八王之乱”开始发展为一场大混战。

  司马伦一面命将军孙辅、孙会迎战,一面命人穿着羽衣在嵩山诈称仙人下凡,陈述司马伦统治将维持久远,以迷惑大众。

  司马颖军前锋至黄桥(今河南淇县),与孙会军交战失利,死伤1万余人;又在溴水(今河南济源、孟县境黄河支流漭河)大战一场,孙会终于大败南逃。司马颖乘胜长驱渡过黄河,协助助司马战败张泓。双方在洛阳附近酣战60多天,死亡近10万人。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惠帝复位。宣诏齐王司马为大司马辅政。

  司马掌握大权以后,沉溺于酒色。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上表列举司马罪状,扬言率兵10万,将与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共会洛阳城,并联合长沙王司马一起行动。八王之中,是最有才略的一个,也有政治野心。他利用时机抢先攻入洛阳。当晚,洛阳城中飞箭如雨,火光冲天,群臣死者相枕于路,一片混乱,激战三日,司马大败。司马杀了司马,暴尸3日,控制了朝政大权。

  司马颙原以为司马力量微弱,会被司马擒斩,他好以此为借口讨灭司马,没想到事与愿违,便于公元303年,联合司马颖共同攻打司马。这一仗从8月打到10月。司空东海王司马越利用禁军抓获司马,密告司马颙的部将张方,用火将司马活活烤死。

  到此,八王已死五王。而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还在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三王之间猛烈展开。

  司马死后,成都王司马颖被封为皇太弟,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住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遥控朝政;司马颙为太宰,居长安;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自己杀司马有功,却没捞到好处,便挟持惠帝讨伐司马颖。

  邺城人听说司马越率10万人已到安阳,惊慌失措。司马颖派石超率1万兵众迎战。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大败司马越。双方交战时,惠帝身边侍从全都逃散,致使惠帝身中3箭,面颊受伤被俘。司马越逃回东海封国。不久,幽州刺史王濬带领乌桓、鲜卑兵与并州刺史司马腾联军10余万进攻邺城。司马颖又挟惠帝乘坐牛车南逃洛阳,被张方俘获至长安。司马颙更立司马炽为皇太弟,与司马越共同辅政。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以“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为借口,再度起兵,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单马败逃太白山。司马颖在去邺城途中被顿丘太守冯嵩抓获,范阳王长史刘舆矫诏赐司马颖死。司马越又以司徒官职召司马颙入洛阳,于途中杀之。随后又毒死惠帝,拥武帝第25子(晋武帝共26个儿子)司马炽为帝,这就是晋怀帝。“八王之乱”自此结束。

  “八王之乱”从贾后专政开始至怀帝即位为止,历时16年。他们为争夺统治权同室操戈、相煎太急,把战火从洛阳、长安烧遍黄河南北,夺走数十万人的生命。造成的祸难之大,旷古未闻,给建立不久的西晋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不仅从内部挫伤了它的元气,并因无暇顾及边防,而使北方少数民族的贵族能够乘机起兵,增强势力,对此后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

  除害英雄周处

  西晋的官僚贵族大多穷奢极侈、不干正经事或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极其腐败,但是在官员中也有性情刚直,不怕强暴的人,周处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处的父亲名叫周鲂(音fáng),当年是吴国的鄱(音pó)阳(今江西波阳东)太守。周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没有人管教,他就成天四处游逛,也不去读书学文,只是喜欢和人打架斗殴,因为周处身长力大,平常的人都斗不过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长成个勇壮的小伙子,旧脾气却一点不改,乡亲邻居们都怕他,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并称为当地的三害,可他自己却还不知道。

  一天,周处在乡里闲逛,几个老人显得闷闷不乐,周处问:“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错啊,你怎么好像很忧愁哇?”老人说:“三害没除,有什么可高兴的?”周处问:“哪三害呢?”老人气愤地说:“南山上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人,许多猎人去围猎,都没打到它,反而被它咬伤了好几个;长桥下有一条恶蛟,神出鬼没,也经常吃人,这叫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周处说:“这不才两害吗?怎么说三害呢?”老人直说道:“这第三害就是你了!”周处见别人把他和老虎、恶蛟并称为三害,心里很惊讶,也有点难过,但他的好强心也被刺激起来了,他说:“这有什么难,凭我一双手,将三害一齐除掉!”

  周处回到家里,拿着宝剑,背着弓箭,进了南山,果然碰到了猛虎,周处连射两箭,都射中了老虎的要害,没费多大力气就杀掉了老虎。杀了老虎,周处又到长桥下面等待恶蛟出来(蛟是古代传说中的水中动物,带有一种神话色彩,今人解说为鳄鱼或鲨鱼),和恶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在水中沉浮了几十里路才把恶蛟杀死,乡里的邻居们认为周处和恶蛟拼了个两败俱伤,三害都除掉了,大家都很高兴。

  第四天,周处却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了乡里,村人见他回来,都有点担心,周处感慨地对大家说:“二害都除了,我周处从今天起,改过从善,决不让乡亲们失望!”

  周处下决心改错,想拜个名师来学文,当时吴国的陆机和陆云弟兄俩名气很大,他决定找陆机、陆云去。在陆机的家里,周处只碰到了陆机的弟弟陆云,周处很难过地对陆云说:“过去,我只顾自己痛快,做了不少坏事,现在要改恶从善了,只怕是年纪太大了吧!”陆云鼓励他说:“一点不晚,你正在壮年,从头学起,只要有志,完全来得及!”

  从此,周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读书,很快便被地方官选拔出来做官,吴国灭亡后,周处来到洛阳,当了广汉(在今四川射洪)太守,做官期间,他执法公正,不怕权贵,一直被提拔到散骑常侍的位置,很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御史的职责主要是纠察各级官吏的行为,有什么情况及时向皇帝报告。晋室皇族成员、梁王司马肜(音róng)曾经违反了国家法律,朝廷大臣因为他是国家的诸侯王,都不敢处罚他,而周处却不在乎,他照样向皇帝告发,并把司马彤的罪行记录在案,司马彤从此便痛恨周处,总想找机会整他。

  在晋惠帝司马衷的初期,秦、雍二州的氐(音dī)、羌少数民族起义,首领齐万年自称皇帝,和晋朝对抗,梁王司马彤飞速将情况报告皇帝,朝廷令梁王司马肜、安西将军夏侯骏领兵镇压起义,任周处为建威将军,作大军的先锋。周处见这个任命下来,把自己归梁王指挥,梁王与自己有仇,肯定让自己当先锋和起义军打仗,自己只要去了,多半就不能活着回来,但如果不去,也不能活,周处便下定决心,接受了任务。当时也有许多人看到了这一点,中书令陈准向皇帝上表,说周处是个英勇、果敢的人,让他和梁王、夏侯骏这样的皇亲国戚一道出战,必定被司马肜送进敌军阵中,司马肜决不会去救援他,只会白白丢失一员大将,应该同时派一个大将配合周处一同进兵,才能稳稳地获胜。陈准的这个表上去后,根本没有回音。

  梁王司马肜果然把这次出兵当作一次报复的机会,只派给周处五千骑兵,说:“你是朝廷的忠臣,又很勇猛,你打先锋,先去和叛军作战,我在后面接应你。”可当周处领兵和起义军作战时,几天也不见援兵到来,最后战死在军中。

  周处的战死,完全是梁王故意造成的,朝廷的许多大臣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都不敢讲话,那些被周处批评过的官僚们还幸灾乐祸,朝廷里也把这事当作小事一桩。当时,周处能够知错必改,勤勉做人,为国家的利益,做了不少好事。周处的故事,千百年来为后世所警醒,所敬佩。

  李特的“流民”军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氐(音dī)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音xiánɡ)、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他们有些钱财,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中原地区比较远,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人人都发愁叫苦。流民们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投奔他。李特在绵竹地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一个月,流民越聚越多,约摸有两万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设营收容了几千流民。之后,派使者阎(音yù)去见罗尚,再次请求缓期遣送流民。

  阎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他见了罗尚,说明了来意。罗尚对阎说:“我已经准许流民缓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诉他们吧!”

  阎直爽地对他说:“罗公听了别人的坏话,看样子恐怕不会饶过他们。不过我倒要劝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来是软弱的,您若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众怒难犯,只怕对您没有好处。”罗尚假装保证不会骗他们,假惺惺地说:“我不会骗你,你就这样去说吧!”

  阎回到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李特,李特也怀疑罗尚的话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准备抵抗晋兵的进攻。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三万人,偷袭绵竹大营。晋军进入李特的营地,李特故意镇静自若地躺在大营里。晋将自以为得计,一声号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营。

  三万晋军刚进了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一个抵十个,十个抵百个。晋军被流民杀得丢盔弃甲,四散逃窜。两三个晋将逃脱不了,被流民们杀了。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作主,领导他们抗击官府。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领一商量,大家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军威大振。过不了几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广汉,赶走了那里的太守。李特进了广汉,学汉高祖刘邦的样子,宣布约法三章,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贫苦百姓。

  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

  荀灌女突围救城

  在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军中,一些有政治野心的地主官僚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趁机起兵反晋,扩张自己的势力。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荆州一带有个叫杜曾的小官僚,利用流民起义的力量,攻城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杜曾曾在西晋朝廷任过参军、县令等职。他起初跟随一个名叫胡亢的人,在竟陵(今湖北枣阳东)起兵。后来,杜曾杀了胡亢,兼并胡亢部下,自称南中郎将。他领导着一批流民,逐渐把势力扩展到了沔阳(今湖北襄樊沔水以北)。他在打败晋荆州刺史陶侃以后,带着人马向沔江边的宛城进发。

  此时,驻扎在宛城的晋官名叫荀崧,其手下兵力不多。他见杜曾带兵把宛城团团围住,赶紧召集将领和谋士商量对策。荀崧说:“如今强敌压境,城内缺兵少员,粮草又不充足,这可如何是好?”众人无言,实在没有办法可想。最后,一谋士上前建议:“将军的老友石览,现在襄阳做太守,何不派人到他那里请救兵?”经谋士一提醒,荀崧觉得很有道理,就立即提笔写了一封求援信,向石览求救。信写好后,荀崧问:“谁能冲出重围,把这封信送到襄阳去?”问了半天,竟无人敢冒风险接受这个任务,荀崧无奈,只得把信收好,在厅里来回走。

  忽然间,从后厅走出来一个梳着一根大辫子的小姑娘。她带着几分稚气,大声说:“爹爹,女儿愿去!”荀崧抬头望去,竟是自己的小女儿荀灌。他不由叹息着对荀灌说:“你愿去请求救兵当然很好,只是杜曾的军队把城围了好几重,靠你这个弱小的女孩,如何能突出重围!”荀灌见父亲不放心,连忙说:“爹爹!女儿平日跟将士们练武艺,学会了刀枪弓箭。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冲出重围,去给石览叔叔送信,您尽管放心。”两旁站立的将领谋士见小小荀灌如此勇敢,如此沉着,不禁暗暗称奇。

  当年,荀灌仅仅13岁,她喜好读书,尤喜读兵书;还热衷于骑马射箭,舞刀弄枪,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荀崧尽管有些舍不得女儿,但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求救援兵的重任交给了她。

  荀灌又转身向在场的人说:“我虽然愿意突围去请救兵,但毕竟年少力弱,光靠我的力量是不行的。诸位叔叔伯伯,谁愿与我同去,请站出来!”将士们被荀灌的勇敢行为所感动,听荀灌这么说,便纷纷报名,要求同行。荀灌从中挑选了几十个精明强悍的壮士,叫他们先回营准备,约定半夜动身突围,她自己则留下来,单独跟父亲商量突围的办法。

  黄昏时分,荀灌与数十位壮士饱餐一顿,随即将作战服装穿戴起来。荀灌用一条丝巾束住长长的秀发,身穿紧身衣衫,处披铁铠,足登战靴,腰间悬挂3尺长剑,走到大厅之上,辞别父样。

  荀崧见女儿一脸豪气,全身戎装,手握利刃,英资飒爽,不觉又惊又喜,便走上前去叮嘱说:“一路之上,你要小心谨慎。”荀灌回答说:“女儿此去送信,必然有佳音,望父亲早作准备,到时与援军内外夹攻,必破敌军。”说罢,从荀崧手中接过书信,藏入怀中,转身走出大厅。

  大厅之外,数十位壮士早已准备完毕,手握兵器守侯在门口。荀灌走上前去,高声呼唤:“我们走吧!”众人轰然答应。荀灌命令大家上马,自己也跨上一匹战马,向前奔驰,来到城门边。

  是日夜晚,月黑风高,荀灌一行人暗暗开了城门,向黑暗中飞驰而去。这时,杜曾还以为宛城指日可破,正在饮酒作乐。荀灌一行离城越来越远,围城的哨兵忽然发现这一队人影,立刻喊叫着追了过来。荀灌对大家说:“不要恋战,且战且走,只要进了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说着,她手举宝刀和敌兵拼杀了起来,边杀边向前冲去。几十名壮士也一拥而上,打散了敌兵。等杜曾闻讯赶来的时候,荀灌他们早已跑到深山密林里,无影无踪了。

  荀灌和壮士们冲出敌人营垒后,马不停蹄,连夜急行军,不久就赶到了襄阳。襄阳太守石览本来是荀崧的部下,他看到年仅13岁的荀灌,竟能突出重围,前来求救,不由得肃然起敬。石览读过荀崧的来信,又向荀灌了解了一些情况,当即决定亲自带兵去援救荀崧。为了请到更多的救兵,荀灌还以父亲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寻阳太守周访那里,请求援助。她自己和石览则带着援兵先回宛城。

  寻阳太守周访得知好朋友荀崧被围,立即派遣儿子周抚带领3000人马,连夜奔赴宛城援救。周抚的援军还在途中,荀灌和石览的援军已经到达宛城。荀灌把援军到达的消息写成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城内军民拾得信件,交与荀崧。荀崧正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