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商业问候的各种礼仪

  在亚洲的许多地方,还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直盯别人的眼睛,尤其是直盯比你年长人的眼睛被认为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一样,直接和长辈对视表示对长辈缺少尊重。

  在日本,传统的日常问候是鞠躬。许多美国人认为鞠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日本,鞠躬则被视为尊重和谦虚的行为。大多数有经验的从事国际商务的人都明白“尊重别人”和“谦虚”的好处,所以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是会毫不犹豫地向别人鞠躬的。

  在东南亚,“wai”就表示问候。在印度,同样的这种问候被称作合十礼。合十礼就是以祈祷的方式双手合掌于胸前,同时微微把头低下。对于美国人来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此最合适的回应应该是礼貌地点头,不需要“wai”。

  在新西兰,毛利部落中人们相互问候的方式是互相摩擦鼻子;而在中非的部分地区朋友之间互相问候时就互相吐唾沫于对方的脚上。对于初次来访的客人来说,人们往往不使用任何上述类似的问候方式。但如果是第二次见面,或者以后和招待你的主人熟悉了,为了表示尊敬,效仿当地人的问候方式则可能更受当地人的欣赏。

  打招呼是熟人相遇的一种简单见面礼节。在餐厅、剧场等公共场所遇到熟人,应当主动向对方示意、打个招呼,这也是一种有礼的表示,显示出友好和善意,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但是在公共场合打招呼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两人近距离相遇,可以微笑地寒暄一下,问候一声“最近好吗”。如果离得很远,双方又都看到彼此时,打招呼不要老远就喊着别人名字,这样其实挺不礼貌的,既影响其他人,也会弄得对方挺尴尬,反而是失礼了。这种情况下,不如就隔着人群以微笑点头向对方示意,相信对方也一样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和礼貌,并同样回报以微笑。

  彼此见面时应该打招呼,而离开时打招呼也是同样重要的礼仪。在离开聚会时,应该向组织者打招呼;在离开办公室时,应该向你的老板打招呼;

  在离开公务活动时,应该向邀请者打招呼;在离开朋友家时,要向主人打招呼;即使在集体聚餐的餐桌上暂时离开打电话或者去洗手间,也应该向旁边的人打招呼。不声不响地离开和见面不理不睬都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一)寒暄

  寒暄的主要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地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候,却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其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碰上熟人,也应当跟其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1)跟初次见面的人寒喧,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

  (2)跟熟人寒喧,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你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必须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允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嘲笑对方,如“来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又长膘了”等。

  (二)问候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常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代表。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要是回答“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你,绝不是拿你当牲口,而是关心你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你“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你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注意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