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礼品礼仪

  在日常生括中,我们每个人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礼品的问题都是大家必须面对的。那么,谈到礼品大概有两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第一,在日常交往中,需要礼品吗?换而言之,就是礼品的定位。

  我们有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礼多人不怪,和任何人打交道,空着手不合适。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同志认为:礼品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甚至有虚伪、做作、腐败的意思。所以我们在谈到礼品的第一个问题时要讲到,需不需要礼品。如果我们的回答是需要的话,随之就会出现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日常交往中,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礼品。这两个问题恐怕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要问题了。

  首先,我想跟同志们谈一谈礼品的定位。我记得这是在17世纪,著名的西班牙礼仪专家伊丽莎白讲过的一句话:“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换而言之,她认为,在人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礼品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对她这个说法,我表示赞同。当然,我想进一步来说,我们在日常交往中选择礼品,要明白它的定位,就是你把礼品看做是做什么用的。我注意到,有些同志的定位不太准确。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他联系到欧洲某国去读书。那个国家当时签证比较难下来,他首先请我写了一个推荐信,我写得也非常认真,完了以后聊天的时候他问我:“到那个国家有什么注意事项?”

  我就谈了一些。

  他顺嘴问了一个问题:“那个国家的什么什么人你认识吗?”

  “我认识。”

  然后过两天又来找我了,一见面就非常神秘地塞给我一个包。

  我问他:“这是什么资料这么厚啊?”

  我以为他给我什么资料来着。

  他告诉我:“三万块钱。”

  我说:“干吗的?”

  他说:“你帮我把签证拿下来,这三万就是你的了。”

  我当时跟他说实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个好东西,但是这个来得不明不白,不合适。我跟你说个难听的话,如果你跟我讲,需要写个推荐信,甚至给某人、主管的教授或者学者写封信都是可以的,我还跟他真认识。再说个实话,可能我写封信还真能起一点点作用。但是你这样一送钱,我就不能干了。换一步讲,假定你要到哪个地方留学成功,读了一个硕士、读了一个博士回来,你来看老师,给老师带点小礼物那倒是说得过去的。”

  实际上,他没有把礼品搞清。在我眼里,人和人打交道,礼品是什么呢?是纪念品。企业和企业打交道,礼品是什么位置呢?宣传品。比如我们这里有酒店的公关经理,酒店跟外人打交道,你代表你这个酒店。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这样的酒店,我去搞公关营销活动,我送的礼品,实际上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推广企业形象,所以它的作用就是宣传品。但是人和人打交道它不是宣传品,它是纪念品。我中学老师也当过,大学老师也当过,现在还在做,在我印象中,我收到的最好礼物是什么呢?

  某年一个班毕业,班长来看我,说:“老师,我们毕业了。”

  我说:“那就是后会有期了。”还说了一些客气话,什么“苟富贵,毋相忘”,随后,班长对我说:“老师,我们给你准备了一件礼品。”

  我说:“谢谢。”

  打开一看是个什么呢?是个签名本,很简单的一个本子。那个本子差不多就是三四块钱的本子,有那么四五十页。每个同学一页,他们在自己那页上,每人都给我贴了一张他们本人的照片。照片造型各异,有站的,有坐的,还有躺在铺上跟我伸舌头的,还有一个指头指过来的,反正孩子调皮捣蛋的样子活灵活现,而且每个人都有亲笔签名。最后就是他们每个人送给老师一句话,当然说的很孩子话,什么“我爱老师”,“老师越老越年轻啊”,“老师更帅”,诸如此类。在我眼里,这件礼物是我最喜欢的,它能够让我睹物思人,即便10年、20年之后,一翻起这本纪念册就想起我走过的时光,想起我那些可爱的学生,它是纪念品。

  你说孩子给我宣传品,他有什么宣传的?他没什么宣传的,但是企业公关活动中礼品就是宣传品。在我眼里,礼品是日常交往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需要你理智面对的环节,注意我用的词,理智地面对的环节,就是你不能弄巧成拙,你送礼物的结果是把别人给得罪了,那就麻烦了。礼仪上它有个词,叫“入乡随俗”,所以一个真正有良好教养的人,一个真正见多识广的人,他应该明白交往以对方为中心。

  在讲礼仪的时候,我曾反复强调一个概念,叫“换位思考”。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送给别人的礼品应该是对方所需要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不是说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是至少你要明白,你送的礼物不应该是对方所厌恶的或者拒绝的,这是一个常识。我在讲人际交往时曾经反复强调一条最重要的原则,过去也就跟同志们讲过,就是要换位思考。怎么换位思考?就是一定要坚持交往以对方为中心。

  您别觉得您这是好礼物,别人喜欢那才是好东西。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礼品的定位。简而言之,在我看来,人际交往尤其私人交往的礼品它是纪念品,而企业间往来的礼品,现在是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商业社会,企业往来日益频繁,那么企业往来的礼品就是宣传品,这是我想讲的,也是我必须讲的。

  其次,我想跟同志们说,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选择礼品也好,赠送礼品也好,接受礼品也好,都是有其具体规则的。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给别人送礼,你至少得明白这么一条吧:“人无我有。”即强调礼品的独特性。您别弄巧成拙,别人送什么你送什么,可能有时候恐怕我们自己都觉得有问题。比如:

  我年轻时当过工人,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那时候比较辛苦,不喝点酒挺乏,连着干几十个小时,而且比较潮湿,害怕得关节炎,于是养成一个喝酒的习惯,后来过了四十来岁,身体不太好,就不喝了。可是我的很多老朋友,就是以前跟我一起当过工人的朋友都认为我能喝酒。由于当时我们的条件不是太好,常喝咱们北京最普通的二锅头,一来二去,老朋友大都认定我能喝酒,而且偏爱二锅头。这样我就比较倒霉,一到过年、过节,家里的二锅头都可以开专卖店了,高、中、低档都有,只要是我老朋友来就给我拎二锅头,有位老兄最狠,有次给我拉了几乎一吉普车回来。他说:干脆让你一年都有的喝了。我想告诉他,但不好意思说,就是我已经早就不喝酒了,于是只能望酒兴叹。

  因此,这个问题不注意很麻烦。比如过中秋节流行送月饼,那别人送了,你就别再送了。有时候,可能我们的同志都有体会,到逢年过节有的东西都可以开专卖,没意思了。说难听点,从成本和效益来比较,就比较差。别人可能记不住,不稀罕你了。

  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讲一讲,送礼品要有一个套路的问题。我刚才讲了,交往以对方为中心,这个道理你一定得明白。

  有一次我到外地去参加一个会议,春节回不来。我老婆比较心细,她给我打电话问:“你春节回不来,爹妈那儿怎么办?”

  我说:“你能不能代表我去看看爹妈啊?”

  她说:“不行,我的公司在国外有一个活动,春节那几天我正好在韩国呢。”

  我问:“那怎么办?”

  她说:“那就给爹妈送点礼品吧?”

  我说:“行啊。”

  我老婆很聪明,紧接着说:“你是讲礼仪的,我就不瞎比画了。这样吧你说我买,你说什么东西好,我就给你买什么就行了。”

  我说:“这样吧,第一,给我娘到北京好一点的商场去买一条雪莲羊绒围巾。要红的,要宽大一点的,因为我们家老太太比较胖,个子比较大,给她弄宽大一点的,显得比较富态。”

  她说:“那你爹呢?”

  我爹排第二位啊,给爹买什么?

  “我爹你就给他到米老鼠、唐老鸭那种儿童专柜买一双手套,滑雪手套,大点儿就行了。因为老人年龄大了,今年八十五六岁了,走路不太利索,身体挺好,天冷给他买一个大手套给他。”

  我老婆就在电话那边乐,说:“你买什么不行?你买米老鼠、唐老鸭!”

  我说:“你别管,买就是了,这方面我有经验。”

  过了一天她又给我打电话,说:“老公,今儿周末,东西我全买了,但觉得有点不够意思。”

  我说:“什么不够意思?”

  她说:“手套不到100块,羊绒围巾碰上打折,200来块,加起来300,我们也不常给爹妈送东西,给他们送这么点东西?合适吗?”

  她的本意是:我这媳妇怎么能这么当啊?咱怎么样也得送一件上千元的礼物吧。

  我说:“你不明白,对爱着自己孩子们的父母来讲,他们是别无所求的。只要孩子惦记着,比什么都强。”

  不是说礼重人不怪,而是有心就不会被责怪。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爹爹抱着,跑到天安门去看国庆游行。去前正好是到另外一个小朋友家里玩儿,别人给了我几块糖,那时候糖也是好东西,舍不得吃。我爹举着我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刘主席时,我也想回报我爹一下,就把小朋友给我的糖拿给我爹吃。当时我爹不仅毫不犹豫地吃了,而且掉了泪。后来我问他这件事,他说:“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孩子长大了。”

  当过父母的恐怕都有这种感觉,当爷爷奶奶的也有这种感觉,孩子惦记着你是何等的令自己开心!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回家的时候给爸爸妈妈带点小东西,不一定要贵,而是要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意。这说明你的心中想着他,说明你长大懂事了。

  那么,我为什么选择一条围巾,为什么选一个手套?这就是我说的那个换位思考。我们讲一个心理学的常识,人是有表现欲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呈现的欲望,老人也好,小朋友也好,男孩子也好女孩子也好,他快乐不快乐,他幸福不幸福,有的时候他往往缺少自信,他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女孩子快乐不快乐,有的时候是取决于别人的看法,比如一个女孩子,她有一个男朋友给她买高档的跑车,给她送名贵的珠宝,还给她送豪宅。但要折磨她很容易,就是不让她告诉别人,那会憋死她。再比如她戴漂亮的首饰,不管贵不贵,她的同事们说:“哇,你的首饰好漂亮啊!”她就很高兴!

  “谁买的?”“男朋友买的。”“哇,你男朋友好疼你啊!”她会特别高兴。每个人都有这种被别人肯定的欲望。

  某一位心理学家讲过:人是需要被别人肯定的。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快乐,你的幸福,乃至你的不幸,往往是别人说什么,你就会当成什么。

  我后来跟我老婆说:“我老爸,他今年七十多岁了。身体挺好啊,但是凡是老年人都有一个短处,就是腿脚不利索了,走路不利索了,走路他慢慢蹭。一位慢慢蹭着行走的老人戴一副米老鼠、唐老鸭的手套也是比较醒目的。老爸当过兵,走路腰板倒挺直。肯定有人问说:‘爷爷,你的手套怎么这样啊?’他也不会说我们买的,没准说孙子买的。说明小朋友多懂事啊,这种礼品效益肯定会比一万块钱现金要好得多。”

  “我妈妈,她身材高大,挺胖,两鬓如霜。你给她围一条红色羊绒围巾特别醒目。她连年过节一出来,比如春节出来,别人一看就会说:‘啊,您这个围巾很漂亮啊,哪儿买的?’她肯定不说他儿子买的,说儿媳妇买的,说明儿媳妇孝顺她,老人要的就是这个妻贤子孝,家庭和谐,这个是老人最成功的感觉。我当时开玩笑,我说:‘我给我爹、我娘买副白金磁疗鞋垫是无效的,哪怕这个磁疗鞋垫8000块钱,你明白吗,别人看不见,包子有肉有时候还真得放在褶上。’我家老人都很健康很聪明,不傻的,他不至于见到人说有种鞋垫很好,白金的,你们见过吗?从鞋里拿出来让大家都看看,不可能的!”

  接下来想跟同志们说的是:选择礼品是一门艺术。关键是要有心、用心、上心,善于表达自己的心意。

  在这里我们就来讲,在日常交往工作中,赠送礼品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专业讲法叫做5W法则,我现在只讲送,一会儿我再讲讲礼品的接受,因为礼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送,一个是接受。我现在重点讲的是送,赠送礼品从礼仪的角度来讲,现在比较标准的说法叫做“5W法则”,这“5W法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选择赠送礼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五个词。它们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W,所以我们把它简称叫做“5W法则”。

  第一个W。意即送给谁,Who。换而言之就是受赠的对象。

  比如,北京人送花经常送剑兰,而港澳地区包括广东不喜欢剑兰,尤其患病的人或者老人不送剑兰。因为它的发音,你想想“见难”,见不着了。茉莉花,我们江浙一带很喜欢,唱情歌呢,好一朵茉莉花,都唱到港澳的地方去了。港澳也不喜欢,因为茉莉你要讨口彩就是“没利”,茉莉啊,“没利”。这不是封建迷信问题,而是一种习俗。

  其实我们中国人如果是会送礼物的,比如我就是这个习惯,我到您家去,如果您家已经有孩子了,最省事的就是把这个礼品以小朋友为受众对象,当然如果他们家有老人,特别是老人年纪比较大的话,那么我们以老人为对象,这样的话皆大欢喜,成本最低,效益最高。

  如果您在谈恋爱,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我是男人,我这个交往对象也是男同志,我一般的礼品往往是送一件女孩子喜欢的礼品,比如我送她一瓶香水,或者送她一本印制非常精美的画册,女孩子爱看画册,比如服饰,时装展,风景画这样的大画册,我给这个帅哥,我也不用说,假道于人,让他去转送给他的那个她。他不一定说我送的,没准儿他说他送的。因为这个是比较对路的。

  可是某些国家是不能给别人的老婆送东西的,你就不能送,你就要考虑礼品的差异性。

  再比如举个例子,中国人送礼品,有的时候一般很少有人考虑数目的问题,数目,有的时候多多益善。

  比如我们有时候就像爸爸给孩子东西似的,多多益善,一会儿给这个,一会儿给那个,其实效益不好。

  我那天跟一个同志讲了,我说:“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你要记住毛主席那句话:凡事抓主要矛盾,掌握主要矛盾,就是要重点突出。”而外国人送礼,数目讲究有时候非常多,我们知道日本、韩国、朝鲜,乃至我国的港澳地区,他们都不太喜欢“四”这个数目。因为“四”这个数目在当地语言当中,日语、韩语,或者粤语当中发音,港澳地区讲粤语,“四”的发音就是“死”的意思,从风俗的角度来讲,他们叫“讨口彩”,觉得不吉利。

  比如,有些国家出于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讲究,礼品一般是不能够送给对方的老婆、配偶的。某些国家因为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问题重男轻女,一般性的交往是男人去社交,女人参与社交的机会很少。一般性社交的常规礼品是送给男人的,不能送给女人,这样有时候就很麻烦,如果这个国家不能够送给异性礼物,不能给女人送礼物,这就很麻烦了。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跟别人打交道就一定要注意了。

  在欧美国家,菊花是死人专用,把它叫做葬礼之花,你信吗?美国一个老板,欧洲一个巨商住到你的酒店,你给他房间里插一束菊花,他撞鬼了,用咱们的话说他住到八宝山去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记得我前面就讲了,我们北京人很喜欢菊花,而西方人则会觉得它十分晦气。

  第二个W,意即送什么。What。送给谁的问题确定之后,就会有第二个问题,送什么?一般来讲,站在送什么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下面几个问题要说:其一,要考虑你赠送的礼品的时尚性,或者我们也可以叫做时效性。什么意思?就是你送别人的东西应该是现在此时此刻比较流行的。礼品如果过季了,还有意思吗?比如:

  那天,有一位同志给我寄了张贺卡,其实贺卡也是个礼品。

  当时我还想兑奖呢,那个抽奖号我一看是2001年的,真的有点被人冷落的感觉。那时是2005年元旦,他大概是废物利用还是搞错了我不知道。反正用了一张以前的贺卡。

  所以你一定要注意礼品的时效性,我的意思不是让你多花钱,而是别让它过季了,这很重要。现在已经很暖和了,给人送一件防寒服,除非这个人得伤寒了!否则这个时候谁穿防寒服?这是我们讲的送什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其二,独特性,讲三句话:“人无我有”,别人没的我有;“人有我优”,别人有的我的货比较好,这个东西就有意思了。不管是吃的东西也好,用的东西也好,有的东西它就是质量好,你信吗?比如:

  前几天,我到无锡去了,我们就讲那个肉骨头,无锡讲究吃肉骨头,就是排骨,酱排骨,我说:“我要带一点回来给老人。”

  有朋友就告诉我了:“三凤桥的质量好。”

  你买镇江醋,北固山的就比较有名,我不是给他们做广告,我这是顺嘴说说,实际上这个比较好的就是“人有我优”,你到西安去,吃羊肉泡馍,老孙家羊肉泡馍就比较好。最后还有一句话是什么?

  “人优我新”,就是你送的东西大家都好都有,就要讲究新款式啊,新样式啊,功能比较新。那样也会吸引人。

  其三,便携性。什么叫便携性呢?就是容易携带,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讲年节礼品的时候也举了类似的例子,本地客人送他的礼品重点、轻点倒没关系,外地客人有时候礼品要重了或者不容易携带就很麻烦。

  我记得有一次我老妈到北京来了,朋友们在一块儿聊天。

  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太介意,老太太顺嘴透露一个信息,说自己要过生日了。结果被我几个好朋友听到,我们从小一块儿长大,都挺好的,给我老妈邋了一个大花篮,都是好花,什么鹤望兰啊,一大堆花,名花,老太太看了高兴坏了。

  走的时候给我提了一个要求,她说:“娘什么都不带,就把这盆花带回去。”

  老太太不会说花篮,就说一盆花。那很难啊,你想想坐火车,那个大花篮,我都没办法给她运到火车站去,但是她是我娘,她就提这么一个要求,我得满足。找一130货车,那花篮很高,一般轿车后备箱进不去啊,结果到了车站检票的时候还要过安检很麻烦,别人看着我笑,有人认识我,说:“李教授,你这是什么货?”就这样,那个花篮到车厢里去也几乎损失了一半,下了车之后还剩几朵我就不知道了。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点。要注意送什么,What。

  第三个W,意即在什么地方送。Where。赠送礼品,有的时候需要考虑场合,比如,公务交往的礼品一般应该在办公地点送,以示郑重其事,公事公办。我们有的公司不注意这些,公务交往礼品给你拐弯抹角拿家里来,好像做贼似的,不登大雅之堂,只有公事公办,才会给人以非常正规的感觉。

  有一次到一个单位开会去,我走的时候一个同志告诉我:“李教授,该装的东西都给你装到轿车后备箱里去了。把我吓一跳,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他怎么把我轿车后备箱打开的,又不好意思问,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一堆宣传材料,还有两大瓶他们自己生产的液体饮料,加起来也不到50块钱。当实,他应当大大方方地当面奉送:‘李教授请你品尝!’”

  公务交往礼品是在办公地点送的。相反,私人社交的礼品一定要在私人交往的地方送,以示公私有别。

  有一次我的一个远方亲戚来了,老家的东西带了一堆,主要是送我的十多斤梅干菜。

  可能是找我也不好找,就打包扛到我办公室去了,结果被楼下的同志给赶出去了,“这里不准卖菜!”

  这下他可不高兴了,当场便说:“我西服革履的像是卖菜的吗?”

  他穿西装来的,但是梅干菜的味道挺重,别人认为他贩卖推销。

  因为他刚下飞机,拎着旅行箱,拎着一堆菜,半斤一包,半斤一包,你想十多斤,20多包挺显眼的,这个很麻烦,而且搞得我哭笑不得。

  最后我给他讲一个笑话,我说:“你这个10包、20包拿到我这儿来,倒也没啥不得了的。如果你拿的是酒就有腐败我的嫌疑了,你拿这个来没有腐败我的嫌疑,但是这20多包我总得给我的同事分分吧。大家都看见了,见面分一半,实际上我少吃了多少。”

  所以这个私人交往礼品一定要拿到家里去,这是公私有别的。在什么地点送这一点你要考虑到,否则就是敷衍别人。

  第四个W。意即什么时间送。When。一般的讲法,做客人的时候,或者当主人的时候,送礼品的具体时间的考虑不太一样。比如我现在是客人,我到您家去做客,我去拜访您,一般的规则,拜访别人时礼品应该在见面之初拿出来,这叫登门有礼。它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容易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开始的印象,你对别人重视。不是别人非你这个礼物就不活了,礼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表示对受赠者的重视。“礼”的意思就是尊重,见了面把礼品拿出来,表示对别人的重视。

  更重要一点,它容易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比如举一个例子,我到您家去了,我给您带了一瓶五粮液酒,在你家怎么也得有瓶剑南春喝喝吧。走的时候我才把五粮液拿出来了,我走了之后主人可能会跟老婆说:“有点对不起老李,你看他给咱拿的五粮液,咱给他喝二锅头。”这其实是一个互动的问题。礼品上讲“来而不往,非礼也”,它有一个双边对等交流的问题。

  客人拜访时应当是把礼品先拿出来,而主人待客的时候是倒过来的。主人一般是在客人告辞的时候送礼。再有,外地的客人,一般我们在临行前夜送,比如我老爸今儿要回上海了,他明天走,我今天晚上去送,什么意思?我给老爸一个收拾打包的机会。有同志不太会做这个事,别人上火车上飞机之前才拿出礼品来,一大堆,容易丢,还不好带。一般外地的客人你是临行前夜送为佳,本地客人则是客人告辞的时候拿出来。

  公务礼品,比如公司企业送的礼品,什么时候送?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是主管领导会见对方时。比如我到你公司去,董事长跟我见个面,董事长把礼品拿出来,这等于是公司向我送礼,如果是一个部门经理拿出来,等于是这个部门向我送礼,层次差远了。二是告别宴会上送。它算一个结束曲,来的时候客人送,走的时候主人送,善始善终。

  第五个W,意即如何送。Which。怎样送?以何种具体方式送?

  它主要强调以下两条:第一条,但凡有可能的话,我们需要亲自赠送礼品,礼品有三个寄送方法:一是自己送,二是托人送,三是寄送,寄

  过去。但凡有可能,礼品要亲自送,可以提升礼品的规格。在公务活动中,就是公司企业政府部门打交道,这个礼品最好是由单位主管领导亲送。客人走的时候公司里的秘书或者工作人员给客人塞过来,好像做贼似的,董事长、总经理亲自给客人赠送,说明客人是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礼仪上叫“礼宾对等”,这是一种接待规格。

  第二条,在国际交往和对外交往中需要注意,送给外国客人的礼品一般需要包装。过去我们中国人不太在乎这个问题,有的很好的东西,拿马粪纸盒一装,拿报纸一裹,拿塑料带一装,这样会使礼品档次上受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送给外人的礼品要加以包装。越是正式的国际交往,此点越是不可掉以轻心。

  下面还有一个大问题,我想用几分钟时间跟同志们研讨一下,就是我们要接受礼品需要注意什么?

  接受礼品,恐怕有以下三个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落落大方,能接受你就接受了。如果自己觉得没有犯禁,没有犯党纪、国法,没有犯外事纪律,没有影响到两方的人际关系,可以接受就接受了。却之不恭!如果有些礼品是不能够接受的,当即要向送礼者说明原因:“不好意思,你送我的礼品我非常感谢,但是我们公司有规定,在公务往来中是不能收受礼品的,尤其不能收受现金和有价证券,谢谢你的好意,请您拿回去。”一定要当面把理由说清楚了,因为国家不同,社会不同,企业不同,讲究也就不太一样,所以这个问题要注意。

  第二,要表示感谢。表示感谢一般有这么几个具体做法:

  其一,如果是当场接受别人礼品的话,最好口头上表示感谢,“谢谢你的好意,感谢了。”这句话是一定要说的,必要时还要和对方握手道谢。

  其二,就是要欣赏对方的礼品。比如我给我老婆送一条围巾,我说:“老婆我给你送个礼物。”她不会说:“你等着,我看报去”。“电视连续剧看完再说。”“我正在做饭呢。”那种态度会影响我的情绪!

  我重视你,你不重视我。

  我想我老婆若是聪明的话,她会立刻把这个围巾从袋里拿出来,什么事都不干了,我相信她会立刻把包装打开,把围巾围在脖子上,然后再说:“老公,这正是我需要的围巾,太好看了。”我下次再买,而且买得更大。也有的同志会说:“哎呀,这个难看死了,老土。”这辈子再也不给她买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不重视我,我就不重视你!这个要注意,要通过欣赏礼品来表示感谢。

  许多外国人就很重视这个,他送礼品,一般要打开包装看一看。

  如果是别人寄来的礼物,或者是很盛大的商务活动中的公关礼品,有的不方便看或不方便道谢,事后可以打个电话,或者写封信跟对方说一声:“你的礼品正放在我的案头上。”“你的礼品我很欣赏。”

  再比如,我正在谈恋爱,这条领带假定是我女朋友昨天送我的,我今天和她约会,我什么都不说,我重视她吗?我爱她吗?我嘴上不说,可是我把这条领带戴上,这说明我重视她,我感谢她。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

  第三,要保持低调。在接受礼品后还要注意保持低调的问题,一般而言,赠送礼品属于一种私人交往,尤其是个人往来,私人交往,所以要注意,在外人面前要低调一些,不要大张旗鼓地去说:“这是某某送我的,这个是给我的。”别人问是可以讲的,没有必要的话则大可不必以此去招摇,这是做人的常识。

  我想讲的就是这些,特别要说的就是作为低调来讲,这个礼品没有特殊原因不要转赠别人。

  当然你要把它当破烂给卖了就麻烦了,李教授好心好意地把自己写的一本书--自认为最好的一本书送给你了,而且签了名了,过两天却在垃圾收购站看见了,非得气死是不是?

  再比如我送给你领带,我送给我男朋友的领带被他给他弟弟了,我很生气,这个不合适啊,你送给我的领带就是我的,我要不喜欢我宁可不用,我也不能随便转送给别人去,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讲的礼品重点是讲如何送给别人礼品,同时也讲了如何接受别人的礼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