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节庆礼仪

  节庆礼仪是指,关于节日和庆祝日的礼仪。

  简而言之,节庆礼仪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就是它的约定性。它有规定的时间、约定的内容。

  第二,就是它有非常明显的民俗性特征。绝大多数节庆来自民族习俗、来自宗教习俗。礼仪的一个出处就来自于习俗,所谓:

  “礼出于俗,而俗化为礼。”很多礼仪其实是来自于约定的习俗。节庆礼仪的习俗性很明显。比如中国人过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年,吃年夜饭,诸如此类,这个习俗性很强。

  第三,就是它的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礼仪的习惯是不太一样的。

  我们学习节庆礼仪要讲什么呢?具体来讲,其实是七个字,衣、食、住、行、访、谈、送。

  第一个方面,我们来谈谈节庆做客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件事,走亲访友实际上是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的一个非常常规的手段。但是,走亲访友有两个细节大家必须注意。

  第一,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李教授有句比较难听的话--凡事有度,关心过度就是一种伤害。你要到别人那里去,你给别人添了麻烦就不合适了。比如,现代人要讲究现代文明,登门拜访亲朋好友时一定要有约在先。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不要想去就去,充当不速之客。记得有一次我遇到这样一件尴尬事:

  2004年的大年三十,要去人民大会堂看一场演出,从亲朋好友那儿好不容易弄来的票,买都买不着。跟太太两个人打扮好,一出门却碰上几个同事,来看我来了,那我能说什么啊?那就陪着,聊聊,在我家一起坐一会儿吧。过了一会儿,我看看表,同事还问我:

  “不打扰你吗?”我说:“不打扰。”“那就再坐一会儿,看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咱们难得一起聚聚。”

  一会儿老婆也看看表。又有客人问:“影响吗?”她敢说影响吗?“不影响。”客人就说:“再聊一会儿吧,跟李教授聊天真有意思啊。”

  聊到最后,我们终于没有能去观看人民大会堂的那场演出。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一定要养成习惯,登门拜访之前要有约在先,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这个倒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一定要注意,任何一位有教养的人,不应该因为自己而给别人的生活和工作制造麻烦。

  另外,如果去拜访那些不太熟悉的客人,你还要明白,在有约在先的前提下还有两点要注意:

  其一,要提前确认。比如你是,一个学生去拜访老师,一个晚辈去拜访长辈,一个下级去拜访上级,提前一个星期跟他说了,对方也可能会忘记了。你在出发前,或者头天晚上再打个电话跟他说一下。比如你来拜访李教授我,提前一周约了,你给我打个电话:“李教授,我们按照约定想明天下午三点钟到您家拜访,不知道方便不?”或者“有什么变化吗?”你应该确定一下,等于提醒我,老李别忘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扑空的情况。所以逢年过节这件事是需要注意的,在有约在先的前提下你一定要提前确认。

  其二,要适可而止。我们一般人到别人那里做客,不管是逢年过节做客还是平时串门做客,在那儿待多长时间的概念不是很强。

  要知道你去拜访别人也会去,一家房子里空间就那么大,客厅就那么几个位置,客人太多不方便。

  一般情况下,礼节性拜访,比如,单位的老干部处的同志或者办公室的同志去拜访离退休老职工,去拜访老前辈或者工作关系的客人,逢年过节是时间越短越好。礼节性拜访在客人那里停留的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宜,不要太长。问候之后,意思到了也就可以了,顶多吃两个瓜子、喝杯茶,别在那儿待太长的时间,呆在那儿不走,别人怎么能进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访呢?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访,一般

  情况下也是宜短不宜长,半小时左右为宜,不是什么极其特殊的情况,不宜停留一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不是故交、至亲,不被对方再三挽留不要留下来吃饭,因为会增加对方的负担,需要适可而止。不仅要有约在先,而且要讲适可而止。

  其三,要整洁自我。我们作为拜访者来讲,逢年过节时还要讲究整洁自我。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过现代节日--国庆、劳动节也好,青年节也好,妇女节也好,过民族节日--春节、元旦也好,我们一定要维护自身形象,所以要对自己进行必要的修饰。

  一般来讲,逢年过节时的修饰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要整洁自己的服饰。特定的民族节日最好选择特定的民族服装。至少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要不修边幅。

  其二,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比如男性最好要理发、要刮胡子。

  女同志来讲一般也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个发型,因为什么呢?因为看人有一个特点,从头开始。在这个仪表中,头发的修饰、胡须的剃除是非常重要的。倘若一个人的发型给别人不好的感觉会影响整体形象,再者我们在讲到仪表的时候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要做到无异味,要洗头、洗澡、洗手。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刚吃完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就到别人那里做客,比如不要吃葱,烤鸭很好吃,但是一般要吃葱,吃了葱最好到别人那里串门就晚去点,等着葱味自己跑掉。少吃蒜,蒜的味道也比较重,一般不要吃韭菜,大家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韭菜馅饺子,但是韭菜味重,今天晚上吃韭菜馅饺子,明天下午一打嗝还是韭菜味。

  其三,要注意鞋袜的卫生。现在城市人家里装修都比较豪华。有些民族有一些习惯,进了门家里铺着地毯,还有蒙古包,进了门是要脱鞋的。说得难听点,凤凰头、扫帚脚,我们有些人不太注意这个,你要看外面个个都其貌端庄,仪表堂堂,进了门他不敢脱鞋,他穿的是尼龙丝袜,质量不太好,不透气不吸湿,容易产生异味。一脱鞋子能够熏死人,没准袜子上还有三个窟窿,其中一个露出大脚指头。

  所以一个有经验的人到别人家里登门拜访的话,除了整洁服饰,除了修饰仪表之外,自己鞋袜的卫生非常重要,这是细节,我们曾经讲过,教养体现于细节。

  接下来,还要注意什么呢?登门拜访时要注意活动有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到别人那里拜访的话,不管是拜访个人,拜访单位还是拜访企业,一定要注意,在对方指定的活动范围之内活动,一般到别人家里去,指定的范围是哪儿啊?指定的范围其实主要指的就是主人的客厅。

  我们有个别同志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他哪儿都敢去,跟谁都不见外!记得有一次我就出了一个洋相:

  有一年大年三十睡得晚了,大概是凌晨四五点才睡,都到了春节了嘛。结果大年初一八点就来了客人。

  家里人说:“有人敲门,按门铃呢,你还不快起来?”

  我说:“马上就起来,来了客人不起来合适吗?”

  起来后,因为手忙脚乱来不及叠被子,我当时心想:反正我家卧室他也不进来。没想到,那个老兄跟我毫不见外,进来之后坐了几分钟他就呆不住了:“到你家各个房间看看行吗?”

  “哎呀,”我说,“看看吧。”

  首先视察了储藏室,储藏室不错,没什么可以被他带走的。

  然后视察卫生间,还不错,我家卫生间挺干净。然后又跟我讲:“能到你家卧室看看吗?”

  我说:“最好别看了。”“还是看看吧。”说着就进去了……

  到别人家里做客,活动有度很重要,就是活动的范围要限制,不要乱来,即便是家人、朋友也要注意。

  这样的同志其实有的时候会让别人很尴尬,很麻烦。

  最后,还有逢年过节时礼品的选择问题。

  走亲访友有时候要带点礼物,送什么礼物很有讲究,我出一个小问题:如果你从外地回去看爷爷奶奶或者看爸爸妈妈,你要带一件小礼物,你会选什么呢?

  这件礼物选得好不好,实际上不仅表示对别人的重视与否,而且还涉及人际关系的亲疏冷暖。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位学生到我家来看我,适逢春节,他当时送了一件礼物给我,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在读研究生,一进门就对我说:“李教授,我给您带了一件礼物来。”

  “我说这句话,你别不高兴,李老师从来不接受在校生的礼物。你要毕了业,送我什么都行,那你挣的是自己的钱,现在是在花爹妈的钱。谁家的钱都是辛苦钱,别干这种事,李老师不缺这个,你什么也不要送,否则大家都不痛快,你拿回去。”他说:“李教授,您先别生气,您把这个礼物看一看,您看看一定会高兴的。”

  说实话,我看到他这个礼物,我还真挺高兴,还真被他感动了,您知道他送了我什么礼物吗?他送了我出生那一天报纸的复印件。

  古人讲:“礼轻情意重。”礼物不一定是真金白银,但是如果到位,效果可能就比较好了。我很爱看报纸。我看过多种多样的报纸,我现在自己订阅的报纸十几份,我每天看报纸的时间一两个小时,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看出生那一天的报纸。他大概是到北京图书馆去了,把能够收集到的跟我的出生地和工作地,有关地方的几份报纸复印了一下,我记得有光明日报,解放日报,还有人民日报等等。这些报纸的复印件加一块大概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礼轻情意重啊。

  他走后,我什么都没干,躲在书房把那些报纸认真地看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知道,当我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世界是怎样一番模样。

  我很激动,以致夜不能寐。马上打电话给我爹我娘,与二老一起回首往事。

  第二天,我妹妹给我电话说:“你给我们家老头老太太下什么药了,爹妈晚上都不睡觉,夜不能寐,一直都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哩。”

  这个礼品的价值就很高,礼品不一定是要把别人收买或怎样,礼轻情意重往往更重要。

  逢年过节,到别人家里做客,送什么礼品比较好呢?

  年节的礼物重在传递爱心和情感,对亲戚、对朋友、对长辈要有爱心。我跟很多小朋友讲,对年轻的同志讲,你去给爷爷奶奶买礼物,不在这个礼物多贵重,关键是买了、带了。哪怕是小朋友画的一幅画、考试的一个成绩单送给爷爷奶奶,他们都会很开心的。

  我们现在谈谈过年选择的礼品,它们都是跟别的礼物有不同的地方。一般我们强调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便携性。礼品要容易携带。一般情况下,逢年过节你要去串门可能一下串好几家,你想想如果拿的东西太多,一方面携带麻烦,有时候还会产生误会。

  曾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到我家来,拿了一个大盒子,明眼人一看就是礼物。当时我有一个外甥女在家,小孩不懂事,挺高兴,就围着那个盒子转,我瞪了她一眼,我说:“你边上玩去。”

  小孩哪懂这一套,她才三四岁,她就围着盒子转。

  我忍不住问那位朋友,我说:“你这个礼物是送给我的吗?”

  他说:“不是。等一会儿我还要去我姐姐家。”

  我说:“那你不是成心拿它来气我呀。”

  其实逢年过节送礼物,要么就是到谁家里去,就带着送谁的礼物去,分对象,单独行动。要么你就干脆让它体积、面积小一点,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出现被别人误会的意思,到我家做客,拿的东西不是给我的,这不是气我还是干吗?

  其二,喜庆性。我们现在提倡移风易俗,所以逢年过节也要讲“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般情况下,我们逢年过节送的礼物提倡送鲜花。送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文化品位的、文化寓意的礼品,比如鲜花、书籍、音乐光盘之类的东西,逢年过节到家里来我们听个音乐,听一下传统音乐,欣赏一下交响乐。逢年过节你到处去送礼金,有的时候也会污染视觉,影响双方的关系。亲朋好友之间倒不是不可以,外人之间还是恐怕要提倡礼轻情意重。

  如果要去探访的老先生喜欢昆曲,把他的偶像的昆曲唱盘给他复制一个,或者诸如此类,那都是很好的,这比塞给他一两百块钱更好,恐怕这个礼品更受他重视。喜庆性的礼物,一定要有文化品位,所以我们强调逢年过节的礼物要讲品位。

  其三,一般不送食品。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现在我们逢年过节,还是提倡送那种有文化品位的东西为好。比如我们过中秋节,滥送食品会搞得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粮食,浪费了大量的包装。另一方面也搞得人际关系很微妙了,吃得了吗?吃不了。转送给别人吗?不太合适。放那儿怎么办?变质、生虫,浪费!

  第二个方面,逢年过节时接待客人的主要问题。

  接待客人,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一般我们强调以下几点:

  其一,准备好足量的接待用品。

  其二,有所分工。家里的人,如果逢年过节不管是家里还是单位,你要有所分工。比如家里,我们一般的情况下是有这样的分工,即“女主内,男主外”,这是中国传统民俗,女主人是陪同客人,男主人是迎来送往。

  单位哪!那种商业性节日,要成立专门的接待班子,接待委员会,接待部门去管。总而言之,要有所分工,假如要没有分工的话,有时候会很麻烦。

  比如,你家里一下子来了七八个客人,有老公单位的,有老婆单位的,有爷爷单位的,有奶奶单位的,甚至还有孙子和儿子单位的,大家互相不认识,人一多就比较闹腾,要照顾不周的话,会有厚此薄彼之感,所以,这个事是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讲,家里要有所分工,具体到谁管谁,吃的谁管,陪着客人谁管,领着客人出去玩玩谁管,诸如此类,这是应该有所分工的。

  其三,解决好顺序、位置、座次的排列问题。

  来了一个客人没有问题,客人一多就很麻烦。

  一般我们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排序的标准位置是什么样呢?有两个办法:

  办法之一,是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列。比如你家里来了亲戚,妈妈家的亲戚来了,舅舅、姨,爸爸家的亲戚也来了,叔叔、伯伯,这个座位怎么排?你不可能说,局长坐第一桌,

  处长和副处长坐第二桌,一般职务的第三桌,无职无权的第四桌。

  痛苦来自比较之中!

  那样不合适,太势利了吧,实际上这个位置就是先来后到,按照先来后到去排序。

  办法之二,不排列。什么是不排列?不好排列时的排列。

  我们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假定你这个单位搞商业性节日,你请了一些明星,这两个明星是同等水准的,同等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我说得时尚点,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成龙与周润发,其水准不相上下,我现在请你介绍他们两个人,向大家介绍,你怎么介绍?

  我曾问到一个学生,他非常聪明,他说我这么介绍:“各位,非常高兴地向你们介绍两位著名的香港影星,他们是谁啊?不用我说了,大家给他们掌声吧!”这就是不排列。

  如果家里来了两位小朋友,我怎么跟他们打招呼呢?家里来了两位小朋友,“小朋友好,大家好,你们好!”不说张三李四好,瓜子水果放这儿,谁爱吃谁吃。

  谁先谁后往往就有顺序问题。有时候你要不注意这个顺序很麻烦,得罪人、伤害人。比如:

  我有一次到一个公司去,我是主宾,他们的主要领导陪着我。

  那里的接待人员过来上茶,第一杯给了总经理,第二杯给了副总经理,最后才给我。总经理问我:“有什么意见?”

  我说:“我有很大意见。”

  他说:“什么意见?”

  我说:“你们这儿的接待人员不懂游戏规则。招待客人时上茶上酒水,游戏规则先客人后主人,先长辈后晚辈,先女人后男人。”

  那里的接待人员,他心里想自己的领导大,所以先给自己的领导。如果我到你家里做客的话,你端水、上茶时先给你们家人后给我,我作为客人脸面何在?所以这种规矩一定要讲。

  有人会问我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的话,吃饭也好,排座次也好,会客也好,这个上座有什么标准化的具体规定吗?

  一般来讲,你要具体安排座次,桌子是横的还是竖的,是圆的还是方的,是长的还是椭圆形空心桌,其实很复杂。简而言之,我告诉你五点,这五点你记住了,一般排座次不管是吃饭还是会客,不管是走路还是陪同引导客人,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第一,面门为上。家里会客室,要会摆放的话,最好的主要的沙发,让客人坐的或者让重要人物坐的位置,是面对房间正门的位置,面门为上。我们大家都知道,背对着房间正门的位置那是老末,因为他视野最不好,谁在他背后进来他都不知道。过去古人打仗搞不好那个人就被谋杀了,谁杀他都不知道,含恨而死。您到雅座单间吃饭时注意过没有,主人坐的位置一般就是面对房间正门的位置,为什么呀?视野开阔。这是对地位高的人的一种尊重。

  第二,以右为上。顺便说一下,我国传统习俗是讲左高右低的,中文讲得很清楚,前后左右。它明确地已经告诉你了,前面比后面高,左面比右面高。前后左右,实际上就是告诉你左高,古人的习惯是讲左高。我国现行的政务礼仪也是讲左高的,因为是沿袭我国传统。国际交往的规则是什么呢?右高左低。国际惯例是右高,大家注意到英文的词组了吗?

  左右的字词是怎么说的?Rightandleft,意即右与左。英文词组讲左右的时候是右左,说明右比左高。

  现代社会已经国际化了,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人已经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了,所以国际交往中排序的规则,也逐渐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际上,我们一般会客的时候,在家里会客也好,陪着客人吃饭也好,客人的位置是在哪里呢?右侧,在主人右侧,你注意了吗?面对正门的位置是主人坐的,主人右手坐的就是主宾。赴宴的时候,服务生给你摆台都是这样摆的。

  第三,前排为上。走路也好,陪着客人走也好,一般的原则前面的那个位置高。只有在客人不认路的时候,你才可以在前面带路。大家注意了像单位开会,台上坐的是领导,台下第一排则是各个部委、局、办公室的领导,前排为上早已成为惯例。

  第四,居中为上。家里吃饭一般没有必要排位置太讲究,但是爷爷奶奶长辈是放在中间的,尊重长辈这是一种教养,居中为上。

  第五,以远为上。这是什么意思呢?离房门越远位置越高。比如说圆桌,主人是面对着门的,离门最近的那个人是末座。离门越远位置越高,离门越近位置越低。

  其四,宾主聊天的主题。主人有义务进行气氛的调节,为节庆制造喜庆的氛围。说白了就是要寻找话题去聊天。

  一般情况下,节庆的时候人们聊天最佳的话题是什么呢?

  节庆时聊天的话题最重要的有三个:

  一是可以谈谈自己的近况。在一般情况下节庆的时候,总是报喜不报忧的,特别是对外人。爷爷奶奶高寿了,本来高高兴兴的时候,你告诉一句:“昨天我们单位破产了”“炒股失败了”“爷爷,我下岗了”“不想活了”。一般过节过年的时候,人们聊天聊自己的情况是可以的,但是我这儿强调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因为报忧会破坏喜庆气氛。

  二是关注时效性问题。就是此时此刻最热闹的问题。比如到哪儿玩去啊?有什么安排呀?现在发生了什么国内外重大的新闻?

  及一些时效性较强的问题。

  三是宜谈轻松愉快的问题。一般来讲聊天谈什么轻松愉快的话题呢?名胜风光、烹饪小吃、电影、电视、体育比赛。我有个爱好,我跟人逢年过节吹牛的时候,在一块儿的时候,我喜欢吃,我就告诉他最近又吃到什么菜,这菜是怎么做的。

  总而言之,我们刚才讲这三个问题,近况的问题,时效性问题,轻松愉快的问题,都是想告诉你,逢年过节聊天的问题不要太沉重。同时,还须谨记:聊天时不要犯忌。逢年过节时聊天容易犯的禁忌大概有以下四个。

  首先,忌谈悲哀事、伤心事。“阿毛被汽车撞死了,阿毛就是被汽车撞死了,当时我要在,阿毛就不会被汽车撞死了。”把不幸的事情拿来与别人分担,有点不讲职业道德,影响氛围,破坏别人的情绪。

  其次,不要质疑对方。什么叫不要质疑对方?就是不要随便去跟别人争执。我主张老两口吵嘴,那是在帮助消化,锻炼身体,排遣寂寞的时光,否则多寂寞啊。但是有时候跟外人争执会彼此都很难受。若非原则问题,大家在一起聊天你干吗那么沉重、那么较真。

  再次,不要随便对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全部的否定。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对别人喜欢的事加以否定,实际上是否定这个人的档次和品位,这要比争执更容易得罪人。我们主人一方面要有话题备选,万一客人在那儿谈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主人就需要调节,帮他及时地变通一下。

  最后,随便对交往对象谈论的问题进行是非判断。不仅不要质疑对方,而且不要随便纠正别人。若是大是大非,国格人格,党纪国法,理当旗帜鲜明。若是小事小非,何必如此呢!你要明白,别忘记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同。

  逢年过节时,人们往往还会外出游玩。此时亦须讲究礼仪。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距离有度。有交际礼仪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中距离,大体上有四种距离,关系不同,距离是不一样的。

  一是亲密距离。什么叫亲密距离呢?亲密距离实际上就叫私人距离,是指交往双方之间小于半米以至无穷接近。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它是家人、夫妻、恋人的距离。

  这种距离是有度的,是私人距离,亲密距离,在公共场合绝对不可行,当然过去不少人没这个习惯。

  这种距离在公共场所对别人是不合适的,设想一下,一个女孩子过来说:“李教授,问你一个问题。”咱们怎么也得拉开半米以上吧,你不至于扑哧一下坐到我这个椅背上吧,我也不至于向你逐渐地移过去吧?那就只好“敌进我退”了。

  有一次我坐地铁,我拿着报纸在那儿看。报上刊登了球讯,我正在那儿看着呢,边上一个同志凑过来跟我同看,我想同看就同看无所谓。他后来急了:“你快看。”他干脆动手来替我翻。

  这个也太不见外了。其实在公共场合,这样做是属于公德问题,因为陌生人毕竟不是自家人。

  二是礼仪距离。礼仪距离又叫做尊重的距离,比如讲台和听众的距离,就是礼仪距离。这个距离是什么呢?交往双方间距在一米半到三米之间。

  三是交际距离。交际距离又叫常规距离。交往双方相距实际上是多远呢?半米到一米半之间,就是一步左右。在公共场合和任何陌生人相处时,这是最佳的距离,离得太远有时候没有必要,但是离得太近侵犯了别人的空间,会对别人造成妨碍和压抑之感,是不礼貌的,这点要注意。

  四是公共距离。它又叫有距离的距离,我们到公众场所去活动,特别是到国外去,这点非常重要。就是交往双方距离三米以外。

  第二,外出时要注意安全。外出旅游也好,游览也好,观光也好,游玩也好,行车走马三分险,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自己而言对别人而言,都要注意安全。

  第三,要讲究公德。我这里特别想强调,到公共场所去,公德意识非常重要,如果不注意公德,会影响国家形象,影响民族形象。现在逢年过节很多人参加出境游,那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不要随地抛洒废弃物品和吐痰。我们从小就受教育,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物品,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引起个别人的重视。

  其二,不要制造噪音。说实话我们有些同志粗声大嗓惯了,不管到哪儿去都敢大呼小叫,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有理不在声高。还有的同志喜欢在公共场所拨打移动电话,接听移动电话。

  观看演出,观光游览,逛街购物,在公众场合出现手机乱响,或当众接听,不仅会影响别人,而且影响个人形象,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其三,不要围观别人。这一点在我们国内已经逐渐有所改善,过去人们有个习惯,少见多怪,若是蹲在那儿系鞋带,也有人围在边上看。如果是在境外恐怕会有麻烦,因为很多国家对隐私权是高度重视的。

  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讲公德,不能随地抛洒,不能制造噪音,不能围观别人,否则那是非常不文明的事情。

  逢年过节,让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逢年过节,我们应该是精神爽,喜洋洋。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我们要把爱心与别人分享,我们要把善意传递给别人,我们要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