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握手礼仪

  在交际礼仪中,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一个礼节的问题--相见礼节,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平常说的“见面礼”。

  在这里要介绍的主要是以握手礼为主的相见礼。你和任何人打交道,不论是老朋友还是新认识的人,如果双方只要进行交往,见面礼节都是不能缺少的。

  一般而论,相见之礼有其四大区别:

  第一,中外有别。实际上我们中国人跟外国人用的相见礼节,是不太一样的。比如目前在国际社会,最通行的相见礼节是拥抱,还有亲吻,而中国人一般不讲这套。我与我们电视主持人也好,制片人也好,如果是个女孩子,见了面顶多是握手,告别的时候再握一次手就足够了。如果我不是一个美国人,不是一个俄罗斯人,我上去跟人家拥抱,我搞不好就要挨一嘴巴,不是那个关系。而在欧美国家,拥抱亲吻是比较通行的一个礼仪,所以中外有别。

  第二,别中有别。有个别的同志,国际交往的经验比较缺乏,误认为外国人都长得差不多一个样子,外国人的礼仪都千篇一律,这怎么可能!

  你想一想:联合国有一百九十多个国家,世界上有五大洲四大洋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国家的礼仪是不太一样的。

  就是欧美国家,有些国家喜欢拥抱亲吻,有些国家则对此也不太讲究。比如美国人对亲吻、拥抱,有时候能接受,有时候则不太接受。

  而韩国、朝鲜、日本,鞠躬礼则比较流行。

  中国古代流行的传统礼节是拱手礼,在一些中华文化比较通行的地区,比如说我们的台湾地区,我们的香港地区,我们的澳门地区,以及有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像新、马、泰、加拿大,实际上拱手礼在老辈人里还是比较流行的。当然还有一些国家的礼节就很有意思了,你知道太平洋有个岛国,那地方流行一种什么礼节呢?我实在想不出来什么名字,就问他们,他们讲的是当地方言我也听不懂,称之为“伸舌礼”,或者叫“吐舌礼”,什么意思呢?据说是舌头鲜红表示赤诚的心。来了贵宾,当地土著的居民,为了表示对客人欢迎,不仅要跳草裙舞,上身裸露穿干草制作的裙子给你跳草裙舞,而且在跳舞的过程中,一边跺脚一边把舌头伸出来,说实话这个得了解,不了解一伸舌头,吓人一跳。

  我第一次到法国去,遇到过这样的事,当时对国外见的比较少,简直是井底之蛙,不太了解,一下飞机就晕了,哎呀,法国人热情啊!尤其是法国女人,不仅漂亮,而且拥抱接吻,吧叽吧叽好几个有点受不了。当时我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几个小伙子,回来自己偷着总结经验,说:“怎么回事?你被人亲了吗?”“亲了,抱了吗?”“抱了。”现在来看,真是有一点少见多怪啊!

  其实,欧美国家的亲吻礼节,在社交场合也仅是象征性的。

  亲吻时亲什么地方有讲究。一般是晚辈亲长辈,找下巴;长辈亲晚辈,亲额头;平辈人之间一般是贴面颊或者吻面颊;区别一般是异性之间吻面颊,同性之间贴面颊,即便是吻也象征性的。国家不同,风土人情不同,礼节往往就不一样。

  我们知道,国际社会尤其是在欧洲传统国家里,流行一种见面礼节,叫做吻手礼。很多影片,尤其是欧洲一些古装片《红与黑》、《拿破仑在奥斯德里茨》,或者《战争与和平》,我们都看到这种吻手礼。其实很有讲究。

  谁吻谁的手?一般情况下是男士吻女人的手,而男人被别人吻手的概率极低。男人要被别人吻手,大概这辈子可能就两种人,其一,Baby。即小孩子,爸爸妈妈喜欢他,什么地方都敢亲。其二,教皇,宗教界人士。此外男人没那机会。而女性受礼者一般则是成年妇女,欧美国家其实讲的是已婚妇女,是女人而不是女孩。这也有区别,吻手礼是欧洲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所谓骑士向贵妇人献殷勤的礼节。

  再者吻手的地点有讲究,马路上不兴这套,一般是在室内,有屋顶的房间之内。室内社交场合,宴会、舞会、音乐会、登门拜访。你从早市回来拎棵大白菜,牵只狗,怎么办?手都腾不出来,一伸手那狗跑了,把白菜放地上,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此外,吻手部位有讲究,行礼时要在手背这块象征性接触。我要讲的意思倒不是说我主张这吻手礼、亲吻礼、拥抱礼在我国推行,这不可能。但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有时候有个入乡随俗的

  问题。有的事情,世界不因为你而改变,这个你也得明白,你看得惯你也得看,看不惯你也得看。

  第三,场合有别。

  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礼节,比如正式场合一般相见礼节不可缺少,非正式场合也就算了,您平时常见您家老婆,见您家孩子握手吗?没有这个程序。但如果是工作场合,即便熟人,我们也要去握个手,表示致意,表示关心,表示爱护,表示尊重,表示重视,表示欢迎或者挽留,所以场合有别。

  第四,古今有别。见面礼节在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是有区别的,这里就不讨论了。

  我之所以在此不大厌其烦地讨论上述见面礼节的四大区别,主要是让大家明白见面礼节其实是习俗礼仪,而习俗礼仪都有其特定的适应对象和特定的场合。比如,有些民族讲男尊女卑的,那些国家一般来讲,你要是一个男人到那个国家去,你是不能跟女主人拥抱亲吻的,连手都不能握。你要过去跟女人握个手,搞不好就犯了大忌,搞不好要挨揍、招骂,甚至会违反法律。有鉴于此,对这些情况要有所了解。

  目前,握手已经是我们国内最通行的相见礼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其实也是国际社会社交场合最常见的礼节。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有关握手的一些讲究。在社交场合我们跟别人握手为礼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握手的场合。一般来讲我们需要跟别人握手,大概主要是三大场合。

  其一,见面或者告别。我到你家去也好,我到你单位也好,我是客人也好,我是主人也好,彼此见面的时候握手,这个程序一般都不能缺少。李老师到你家串门去了,进了门你连个手都不来同我握,说明不欢迎。见面或者告别是一定要握手的,这种礼节不能缺。

  其二,表示祝贺或者慰问。别人有喜事了,考上大学了,升职了,晋级了,结婚了,娶妻生子了,年高做寿了,等等一些情况往往需要我们与之握手为礼。过生日了,你需要祝贺,要握手祝贺。口说无凭,握手为礼,表示祝贺。再者,就是慰问,身体不太好,家里遭遇了不幸,领导去登门慰问,朋友去表示声援或者予以鼓励握手。

  其三,表示尊重,我曾经在前面讲过,“礼”的意思是尊重,我当时讲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自己,要尊重别人,要尊重社会,我讲要有三个尊重。“仪”的意思是什么呢?“仪”的意思是规范的表现形式,尊重别人你要表现出来。握手有时意在向他人表示尊重,表示致意、表示重视,是一种表现方式。

  第二,伸手的前后顺序。刚才我们介绍了,介绍两个人的时候,你作为第三方介绍别人,总得明确先介绍谁后介绍谁。我当时讲了一个游戏规则,就是客人有优先知情权。你介绍双方的话,一般是地位高的人后介绍,地位低的人先介绍,地位高的人就有优先知情权。现在要把它讲专业点,我可以讲就是位高者居后。

  那么握手时双方谁先伸手呢?我给大家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跟别人握手时,你觉得谁先伸手更加合乎礼仪呢?

  我曾经给礼仪下过一个定义,礼仪是社交场合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行为就是举止动作,规范就是标准做法,所谓礼仪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因此,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人和人握手谁先伸手它是有标准化做法的。有的时候,最好是两人同时伸手,但在实践中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高。总有一个人是发起者,当然我们还要讲作为我们自己,有时候不要跟别人太较真,比如我有的时候是应该后伸手的,碰到有人不太自觉不太懂事,他先伸手了,我也应该跟他合作,我没必要在那儿端架子,东北话叫“拿把”。你在这儿死撑面子活受罪也没必要。

  前面已讲了介绍双方时的标准化做法,是位高者居后,地位高的人后介绍。握手的标准化做法恰恰相反,我们称为位高者居前,请大家记住,在一般性交往应酬之中,握手时标准的伸手顺序,应该是位高者居前,也就是地位高的人先伸手。

  男人和女人握手,一般是女人先伸手。举个例子,两个人在社交场合见面,别人介绍这一位是马先生,那一位是李小姐。李小姐位置高,是后介绍的。

  那么两个人愿不愿意聊天,愿不愿意认识,愿不愿意换名片都应该是李小姐决定的。李小姐要不想认识这个马先生,我介绍了马先生、李小姐,李小姐跟他笑笑就完了,“你好!”寒暄一下就过了,那位马先生不至于上去高攀:“您在哪儿高就啊?能跟你认识吗?给张名片吧!”不自觉。

  你是一个女孩子,万一碰到一个男同志他不太自觉,或者没搞定他的位置,他先伸手了,也别让他伸出来的手缩不回去,否则他特尴尬。

  但是如果此时李小姐跟他握手,说明她接受他了,她主动伸手说明接受他。下面的话题可能就跟进了,留个电话啊,交换名片啊,以后有机会再约一约。切记:男人和女人在社交场合见面的话,一般规则是女人先伸手。

  我有一次见到一位深陷尴尬之人,别人给介绍了,说:“马先生,这位是侯小姐。”那位马先生不自觉,一下就把自己的手首先伸出去了,没想到那天侯小姐端架子,不搭理他。这位先生手回不去了,在那儿死撑着,足有二三十秒,人家还是不配合,后来一着急,“蚊子!”他转手去打莫须有的蚊子,实在是不幽默。我看到当时那位先生的脸上都出汗了,他实在没办法自己给自己找一条退路。当然,那位侯小姐也实在不应该了,该握手还是要握的。

  男人和女人握手,一般是女人先伸手;晚辈和长辈握手,一般是长辈先伸手;上级和下级握手,一般是上级先伸手;老师和学生握手,一般则是老师先伸手。当然我们还必须清楚,你还要注意它的场合和特殊性。刚才我讲的地位高者优先伸手,讲的是在正规场合,但是身份不同时则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你是个女孩子。如果是社交场合,大家在一块玩,则是不讲职务不讲头衔的,那时就是女孩子地位高,你虽然是一个女孩子,但是她成年了,尊重妇女是一种教养。那时双方握手,应该是女孩子先伸手。但是你现在职务低,你是公关经理,我是个男人,但我是个董事长,现在两个单位进行商务交往,不用说我董事长此时此刻的地位高,是不是这个道理?

  握手时伸手的先后顺序刚才讲了地位高者先伸手,这是是共性,是常规。有时还有特殊性,特殊性最重要的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家里接待客人时的宾主握手。我想跟各位强调,特殊情况是在家里和单位接待客人,一般的游戏规则客人到达时,主人先伸手。大家的生活经验是不是这样?家里和单位来了客人的话,应该是主人先伸手,主人先伸手表示对客人的一种欢迎。我刚才讲了,老李到你家串门去了,你连个手都不伸,我说:“王主任我来看你了。”你只说:“来了,坐吧。”却不与我握手,说明你不太把我当回事。所以要注意,家里来了客人也好,单位来了客人也好,一般主人要先伸手。主人先伸手说明是对客人的一种欢迎,这个程序是不能少的。

  如果客人告辞的时候,那就颠倒过来了,礼仪惯例是,客人告辞时,客人先伸手。您当主人先别着急。比如我到你写字楼谈工作去了,我这人也是比较自觉的,我一看表十一点二十,该吃中午饭了,别在你这儿蹭饭,我会讲:“王主任告辞了,不在你这儿打搅了。”这时,我会站起来,我站起来的同时,就跟王主任伸手,那意思是请留步。或者在你办公室伸手或者在电梯门口伸手,那意思是你别送了。王主任你不能着急啊。我刚跟你说:“王主任我要告辞。”你马上就伸出手来,那意思是滚蛋,你别在我这儿蹭饭。此点一定要注意,两个人去握手的话,谁先伸手这个是有讲究的。

  在实践中,除两人握手时要注意彼此伸手的先后之外,一人与多人握手时,亦须注意其先后的顺序。比如,我们现场有这么几十位电视观众,假定我是导演或者制片主任,我要对你们表示敬意和感谢,我跟你们握手时,这就得有顺序。我要只跟地位高的领导握了手,别人肯定会说这个人很势利。我不能一下子就奔一位美女去了,把周围的人全越过去,别人准说这小子,色鬼。你一个人跟多人握手的话,一定要讲究先后的顺序。那么具体上该怎么做呢?

  一般来讲,当一人与多人握手时,有以下几种排序方法:

  第一,是由尊而卑。如果在场的人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家的人的话,这样地位的高低是很容易分清楚的。若不是一个单位的就困难了。是一个单位的,比如

  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这个顺序很清楚。如果这样清楚的话,从地位高的人开始,由尊而卑,依次往下而走。

  第二,由近而远。比如,你这儿四五个领导排着队,或者在宴会厅门口排着队,一二三四,在那儿迎候客人呢,那我就不能跳跃前进。我应该首先伸手跟我最近的领导握手,顺便说一下,如果你们这儿四五个人的话,我要没有伸手,其他的同志别急,我经常碰到这种事。

  那天,一家公司请我去做一个报告。我叫他们来接我,他们的车来了,两个人来接我,一个专职司机开着车,一个办公室主任是个女孩子。我一下楼,肯定要跟这个女孩子先握手的,不管是从职务高低,还是从尊重妇女来讲,肯定是跟这个女孩子先握手的。但是我没想到那位司机,他马上把手伸过来了,而且他的手伸在那个女人前面。我很为难,我只好两只手同时伸出去了,一手握一个人的。不管怎么说总不能别人伸出手来不要别人的,别人该说我厚脸皮就冲着美女去了不理他。但实际上,那位司机的做法失当。

  再比如我是儿子,我爸也在的话,我爸伸了手,我才能伸手。我是副总经理,若董事长在场,董事长与别人握手完毕,才能轮到我去握。您别急,又不是抢购,也不是伸手在那儿等着募捐。要注意,握手除了要由尊而卑之外,由近而远也不可不知。

  第三,是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在宴会桌上实行的,叫顺时针方向前进。您去握手,您去干杯,大家坐在一个圆桌上,或者围在一个客厅里面,圆桌四面都有,那么你的标准化做法是什么呢?比如吃饭,我是主人的话,我第一杯酒跟谁干呢?我是主人,第一杯酒一般是要跟我右手边的人干的,因为右手的那个人通常是主宾。我们一般吃饭右手坐的都是主宾,第一杯酒要跟他干。然后我就按顺时针方向走,我的左手,左一、左二、左三这样走的,顺时针方向前进。通常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吉利的方向,因为我们与时俱进了。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别人不喜欢倒着走。除非极特殊情况,比如运动会入场式那没办法,那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你看运动员入场都是逆时针的。

  还有呢?轿车在酒店大堂停车它是逆时针上来的,这是因为交通规则的规定,车必须这样上来,你要顺时针别人不让你上去。此外,我祝愿我们在场的听众,这个逆时针方向还是少用几次,因为它不吉利,一般多见于追悼会或者遗体告别。那样做,据说是倒退着回去,但是这在社交场合,尤其是正规场合,特别是当你对外人的时候,是非常令人反感的。

  握手时,寒暄有以下两大要点:

  一是,要说话。一定要说话,不能默默无语,犹如惟有泪千行,比如,第一次见面要说欢迎光临,久仰久仰,或者说你好,老朋友见面要问别来无恙,告别之时要祝一路平安,是朋友一定要说话,你不能不吭气,一言不发说明不耐烦或不高兴。

  二是,要以表情予以配合。这里首先是讲你的表情要自然、热情,当然如果是追悼会的话你别去微笑。自然一点总是比较好。另外,特别强调表情中的一个要点,就是你和任何人握手时,必须同时双眼注视对方的双眼,千万不要东张西望。你宁肯别跟他握手,否则你握手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眼睛注视在别处,你还真不如不去握对方的手。那样的话,你会让对方感到非常尴尬和难堪,有不被重视之感。

  礼仪从操作的层面,我喜欢讲两句话,共七个字。第一句话,四个字--“有所不为”。“有所不为”的问题不出现,就会少丢人,少得罪

  人。你学习礼仪、操作礼仪,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什么呢?有的事是不能干的。比如我刚才讲,你跟异性握手一般不要用两只手,跟别人握手时你不能不用力,不要眼睛不看着别人,这就是“有所不为”。第二句话,三个字--“有所为”。就是怎么把这事做好一点,它是高标准的要求。像我刚才讲的,表情自然,面含笑意,注视对方,握力要大约两公斤。知道两公斤什么概念吗?我告诉你一个非常形象的概念,拿一只生鸡蛋,攥在手心里面,我拿筷子去捅它捅不掉,你能握着它,但是还没破,你把它攥破了,你的握力大于两公斤;你握的时候我拿筷子一捅鸡蛋跑了,说明没到两公斤,这是基本测试标准。实际上,并没有必要攥一个生鸡蛋,但是得有这种概念,握手时,你稍许用力总做得到吧。此即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四,握手时的几条基本禁忌:

  其一,忌心不在焉。不看着对方,表情呆板,不说话,眼神四顾,心不在焉地握手,还真不如不握。

  其二,忌伸出左手。握手,尤其跟外国人去握手,你要记住,一般只用右手,通常不用左手,除非没有右手。因为很多国家像新、马、泰那一带,印度人,左右两只手往往有各自的分工,右手一般是干一件事,左手一般干另一件事,右手一般是干所谓的清洁友善之事,抓饭吃。他们不用筷子不用刀叉,下手去抓饭吃,做成饭团去吃。递送物品表示敬意,或行使礼节,保佑你。左手是干什么,是干所谓的不洁之事,不清洁之事,如沐浴更衣,去卫生间方便。

  你如用自己的左手去跟那些有此顾忌的人握手,等于是把一只臭手,一只魔爪伸向他人,你说那种做法是可忍,孰不可忍?!

  另外在英语文化中,右是上位,是好的位置;而左是下位,是不好的位置。要知道在英语中,左撇子有骂人之意,左撇子就是蠢笨的意思。

  其三,忌交叉握手。在国际交往中,尤其是与西方人握手时,应戒此举。它被视为大大的不吉利。

  其四,忌握手时戴着手套。国际惯例,只有女人在社交场合戴着的薄纱手套可以不摘。女人所戴的薄纱高袖手套是社交装,它跟无袖礼服配套,可以不摘,此外像我们一般所用的御寒的那种手套,皮的、毛的、羽绒的,则一定要摘。摘掉手套握手表示尊重对方。

  以上叫做四不准,即,心不在焉,左手相握,以及交叉握手带着手套。

  §§第十章借助礼仪来介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