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打招呼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招呼,俗称“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相互表示致意的一种基本礼节。人们碰面打声招呼,既显得有礼貌,也是有修养的表现。具体说来,打招呼要注意以下情况:

  1.不同地点打招呼

  不同场合打招呼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在会场,打招呼要郑重一些,而在其他场合,打招呼则要灵活些、亲切些。打招呼时留心周围环境,便可即兴发挥。在校园,“要上课了吧?”在植树劳动时,“你累了吗?”在医院,“您恢复健康了吧!”

  2.不同时间打招呼

  打招呼要简短,切忌冗长、拉杂。因为在许多时候都是边走边打招呼,倘若话长,别人早已擦身而过,而你话却未完,岂不令人尴尬?为此,你打招呼时,要尽量把话说得简明易懂,能够点头示意的,绝不说上三言两语;能用“您好”表示问候的,绝不多说废话。就一天来说,早晨见面可用“您早”,中午可用“您好”,晚上可用“晚上好”等;就季节来说,春天时可说“今年春天来得早啊!”夏天说些与热有关的话,如“今天真热”、“买空调了吗?”等;秋天要话秋凉。如“天凉了,多穿点”;冬天则侧重在冷上,如“今天够冷的”等。

  3.与众人打招呼

  遇到同时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既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地,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

  如果来者是两位长辈,“两位伯伯好”,表现谦恭有礼;遇到同辈,如果是姐妹兄弟、相熟的同志朋友,说话可以随便些,但不能让人感到轻狂,“姐俩有何贵干哪?两位同学在研究啥呐”;遇到晚辈可等晚辈先打招呼,当然也可随便一些,切不可让人感到妄自尊大。

  遇到三人以上的一伙,并且他们正在开玩笑,你可以“视而不见”,免得一打招呼冲了对方的兴致,也免得你突然插入打招呼语,一旦使他们之间不知谁来答腔,出现冷场,令人尴尬。

  如果对方中仅有个别人熟悉,虽然只能与熟人打招呼,但目光也应该顾及其余人,以表示对其余陌生人的尊重,也是对熟人的尊重,并且,打招呼时的用语,应带“你们”等字样,免得冷落其余的陌生人。

  4.特殊场合打招呼

  特殊场合,就是不宜于按照常规打招呼,或使人无法应答和难于应答的场合。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性的招呼语:“你吃饭了吗?”这句话仅仅是招呼语,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但也要区别场合。如在厕所里看到了同志,就不能用这句招呼语,而应该说句其他招呼语,

  或者点头示意。

  当别人遇到晦气、伤心等事时,打招呼应该机敏,绕开当事人倒霉的事,谈些无关的话题,这同样是一种获得和谐气氛的好的打招方式。

  当碰到不宜你在场的场合时,应尽快打开难堪的局面,尽快离开。如你一步踏入正在大宴宾客的家庭,怎么退出来?可以调侃一句:“哟,饭菜真香,若不是吃饱了肚子,真想上桌大吃一通呢。”说完,立即拿出撤离之计,“我先到隔壁看看电视,一会儿再过来”,以便溜之大吉。再如走进房间见两人谈得亲密,可说声:“忙着哪?”赶快离开,切不可追问:“谈什么?”也不要坐下来搅了人家的谈兴。到朋友家串门,如发现气氛不对又无法劝阻,就该说:“噢,改日再来”,然后马上离开。要是在某场合见到不想见或不宜见的人,可以说声“你们谈吧”,然后离开。

  5.体语式招呼

  体语式,指的是单独使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作为招呼语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微笑和点头。在办事匆忙时,可与相熟者微笑点头致意即可;与交往不深者或只有一面之交者碰面,有礼貌地点头致意也会给人以友好的感觉。另外在人多、距离较远、相对不宜大声招呼时,也可以用微笑点头或用手示意。一般说来,女士用此方式,显得稳重、端庄;男士用此方式,则表示矜持。在双方关系疏远或冷淡时,也常用此方式。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