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提问的七点要求

  在社交活动中,提问往往是交谈的起点,是把话题引向深入的动力。因此,会不会问,该怎么问,问什么,都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效果。

  高明的问话不但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使对方产生愉快亲切之感。

  据传,在某国的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呵责。

  其后,又有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可见,问话问得巧可以占很大的优势。

  提问的社交职能有四点:一是善于提问往往能更顺利地与社交对象接近、相识,加深了解,扩大交际面;二是提问能解除疑点,获得信息;三是提问能启发对方思维,控制交谈的方向;四是巧妙的提问还可以打破交谈的僵局,使交谈活动得以顺畅地进行。提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情况不清楚,通过发问来了解,谓之不知而问;另一种是为启发对方思考某一问题,将对方思路引向自己所知道的方向,谓之明知故问。

  进行有效提问有哪些要求呢?

  1.提问要看对象

  提问应因人而异,即从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性格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出发,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如对几岁的小孩用文言文发问,无异于“对牛弹琴”,反之,对高龄老人,就不宜问“你几岁了?”从性格来说,对活泼大度者,发问时即使开句玩笑也未尝不可,对秉性拘谨而抑郁者,则宜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于性情耿直者,提问可以直言不讳,对于敏感多疑者,则应掌握提问的分寸。不同的民族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提问寒暄方式。在我国,朋友、同事、邻居见了面习惯的提问是:“吃过饭了吗?”“去哪儿?”对方听了会觉得亲切友好,但是同样的问题,对英、美等外国人来说,就会引起他们的误解和不快。

  2.提问要看清场合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都喜欢问一句:“吃饭了吗?”如果这句话用在吃饭前后,倒无什么妨碍,倘若从厕所出来碰上,问这样的话就难免让人感到别扭了。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一些急事时,不宜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或者是可能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注意场合,还要考虑对方的回答,比如一位中学生很想去游泳,但他父母不让去,如果当着他父母的面,你问他:“去游泳吗?”这位中学生可能因为怕他父母会给你一个虚假的回答“不去”,如果换个场合提问,其结果可能会说“去游泳”。

  3.提问要注意心理

  由于被问人和提问人的人际关系、被问人和提的问题之间的某种联系,被问人总是会对提问的人和问题本身采取一定的态度,从而产生种种心理活动。如抗拒心理,不管怎么问,就是不回答;回避心理,即回答时装聋卖傻,闪烁其词,不正面回答。针对这些情况,提问人应采用相应的办法,明确揣测对方的心理可不用是非问而采取选择问,提问的话题也应具体,被问人常猜测提问人动机及其希望得到的回答,然后给予相应的回答。提问必须注意这一点,如买菜时问:“这白菜新不新鲜?”就不如问“这白菜新鲜,还是萝卜新鲜?”前者运用是非问,卖菜人一下就猜出你的动机,必然做出肯定的回答,这种提问等于白问;后者运用选择问,迫使他两者选其一,就有可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4.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必须抓住要害,问得明确、具体,方能启发对方的思路,获得满意的答案。周总理在逝世前曾在病榻上接见了缅甸前总理克立,克立向周总理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毛主席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文化大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现在人们都不戴毛主席的像章了,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的像章?”问题提得如此明确具体而又尖锐,说明提问者具有一流的敏锐观察力,虽话语亲切绵软,却绵里藏针,简直使人无法回避。如果换一种问法:

  “请问贵党、贵国人民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和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问就显得大而广泛,且这种敏感盼话题直接提出来,必然会引起答问者的警觉。因此,要想把问题提得明确而具体,就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设问,化抽象为具体,方能奏效。

  5.提问要肯定

  一个年轻记者采访一位颇有成就的女科学家:

  问:请问,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答:对不起,我没上过大学。我搞科学研究全靠自学,我认为自学也能成才。

  问:(稍有尴尬,为缓和语气,特转换话题)您的孩子在哪上学?

  答:(十分不悦)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精力贡献给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至今,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多谈!如果你没有其他问题的话,就谈到这儿吧,我还要工作。

  记者的询问带有主观的臆想,所提的问题是含着假定意味的问题。“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包含着对方是大学毕业这一判断。“孩子在哪上学”,又包含着对方已经结婚、已经生过孩子这一判断。这种问题无意之中触犯了女科学家的隐私,造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结局,闹得不欢而散,而一无所获。

  6.提问要留有余地

  提问一定要留有余地,以免伤害别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拉尔夫尼科斯基博士对此作了四点概括:

  (1)忌提明知对方不能或不愿作答的问题。

  (2)用对方较适应的“交际传媒”提问,切不可故作高深,卖弄学识。

  (3)不要随意搅扰对方的思路。

  (4)尽量避免你的发问或问题引起对方“对抗性选择”,即要么避而不答,要么拂袖而去。

  7.提问时态度要谦逊

  提问即是希望对方回答,一定要注意态度,最忌的是质问。如一个人说:“昨天是今年以来最酷热的一天了。”另一个人质问说:“你怎么会知道?”对方可能说错了,但何必先给他一个难堪的质闷呢?质问往往出于突然,被问的人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脾气不好的还会恼羞成怒。另外,要避免某些问题的提问。如西方人很忌人问收入,西方女士很忌人问年纪。有些纯粹私人的隐衷,也要注意避讳。如你知道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未结婚,就千万不能问她原因何在,除非你有特殊的工作需要或者她是你很熟悉的亲友。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