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末世
  • 梁启超书信集

    梁启超书信集

    梁启超 【已完结】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本书收录了梁启超致孙中山、康有为、袁世凯及家属的书信数十封。

  • 梁启超随感集

    梁启超随感集

    梁启超 【已完结】

    擎一编余数年来所为文,将汇而布之。余曰:恶,恶可!吾辈之为文,岂其欲藏之名山,俟诸百世之后也,应于时势,发其胸中所欲言。然时势逝而不留者也,转瞬之间,悉为刍狗。况今日天下大局日接日急,如转巨石于危崖,变异之速,匪翼可喻。今日一年之变,率视前此一世纪犹或过之……

  • 屈原研究

    屈原研究

    梁启超 【已完结】

    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从前并不是没有文学,但没有文学的专家。如《三百篇》及其他古籍所传诗歌之类,好的固不少;但大半不得作者主名,而且篇幅也很短。我们读这类作品,顶多不过可以看出时代背景或时代思潮的一部分。欲求表现个性的作品,头一位就是研究屈原。屈原的历史,在《史记》里头有一篇很长的列传,算是我们研究史料的人可欣慰的事。可惜议论太多,事实仍少。我们最抱歉的,是不能知道屈原生卒年岁和他所享年寿。据传文大略推算,他该是西纪前三三八至二八八年间的人,年寿最短亦应在五十上下。和孟子、庄子、赵武...

  • 戊戌六君子传

    戊戌六君子传

    梁启超 【已完结】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此书为六人之传记。作于1899年1月。

  • 阿Q正传

    阿Q正传

    鲁迅 【已完结】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已完结】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现已被编入北师大七年级上期教材(五四学年段)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 二心集

    二心集

    鲁迅 【已完结】

    《二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0年-1931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七篇。包括《习惯与改革》,《张资平氏的小说学》,《好政府主义》,《柔石小传》,《唐朝的钉梢》《知难行难》,《智识劳动者万岁》等。

  • 彷徨

    彷徨

    鲁迅 【已完结】

    《彷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废园外

    废园外

    巴金 【已完结】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

  • 坟

    鲁迅 【已完结】

    《坟》是鲁迅的一部论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07年~1925年间所写的论文二十三篇。包括《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娜拉走后怎样》,《说胡须》,《论照相之类》,《论他妈的》,《从胡须说到牙齿》等。

  • 古籍序跋集

    古籍序跋集

    鲁迅 【已完结】

    《古籍序跋集》是鲁迅为下列各书所作的三十二篇序、跋、和校后记。《古小说钩沉》《后汉书》《云谷杂记》《嵇康集》《志林》《广林》《范子计然》《任子》《魏子》《会稽郡故书杂集》《百喻经》《寰宇贞石图》《俟堂专文杂集》《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

  • 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

    鲁迅 【已完结】

    《花边文学》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4年所写的杂文六十一篇。包括《女人未必多说谎》《北人与南人》《古人并不纯厚》《读几本书》《玩具》《算账》《看书琐记》《汉字和拉丁化》《考场三丑》《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等。

  • 华盖集

    华盖集

    鲁迅 【已完结】

    《华盖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论辩的魂灵》,《夏三虫》,《忽然想到》,《我观北大》,《碎话》等。1926年由北新书局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3卷。《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语言凝炼精悍,勾画典型形象,讽刺深刻而精辟。附裘沙和王伟君插图。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

    鲁迅 【已完结】

    《华盖集续编》收作者1926年所作杂文三十二篇,另1927年所作一篇。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六版次。还不满一整年,所写的杂感的分量,已有去年一年的那么多了。秋来住在海边,目前只见云水,听到的多是风涛声,几乎和社会隔绝。如果环境没有改变,大概今年不见得再有什么废话了罢。灯下无事,便将旧稿编集起来;还豫备付印,以供给要看我的杂感的主顾们。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你要那样,我偏要这样是有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是有的;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杂感而已。从一月以来的,大略都在内了;只删去了一篇(2)。那是因为其中开列着许多人,未曾,也不易遍征同意,所以不好擅自发表。书名呢?年月是改了,情形却依旧,就还叫《华盖集》。然而年月究竟是改了,因此只得添上两个字:续编。

  •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鲁迅 【已完结】

    厦门通信H.M.(2)兄: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对于各处都不大写信。这楼就在海边,日夜被海风呼呼地吹着。海滨很有些贝壳,检了几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

    鲁迅 【已完结】

    本书书名系由作者拟定,部分文章由作者收集抄录,有的加写“补记”或“备考”。但未编完即因病中止,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是由许广平编定印入。这次抽去译文《高尚生活》、《无礼与非礼》、《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三篇和《附记》(已录入《华盖集?忽然想到》注文);《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田园思想”》三篇的“备考”和《编完写起》一则已移置《集外集》的有关文章之后;《序言》已移入《译文序跋集》;《教授杂咏》的第四首系这次补入;若干诗文则按写作时间的先后,在顺序上作了调整,若干诗题据作者书录的题款重新核定。

  • 鲁迅

    鲁迅

    鲁迅 【已完结】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

  • 鲁迅短篇小说选

    鲁迅短篇小说选

    鲁迅 【已完结】

    〖本书收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小说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足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