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作者1932年至1933年所作的杂文五十一篇,1934年3月由上海同文书店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这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鲁迅先生写《且介亭杂文》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的下半)。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名《且介亭杂文》。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鲁迅亲手编定的文集,从最早的《热风》到最后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以及《两地书》,共计十五种,一律按照初版本原貌收入。书中文字以初版本为底本,录入之时,凡有手稿存世的,都据手稿(影印本)作了一次校勘,同时参校了部分最初发表的报刊,以校正错讹。本版文字与时下各种流行印本不尽相同之处,详见各辑末之校勘记。
本书收作者一九三六年所作杂文三十五篇,作者生前开始编集,后经许广平编写。这是作者最后一本杂文集,其中包含着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的论述及作者的“遗嘱”。
《三闲集》收集鲁迅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之间有过一次以革命文学问题为中心的论争,成仿吾说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所以先生在1932年出版该集时,“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创作的散文诗23篇及1927年编成集子时所作《题辞》1篇。《野草》贯穿着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象征和隐喻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裘沙和王伟群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控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我妥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本书共120篇,收入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的序、跋(含杂识、附录等),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一一五篇。单行本的序、跋,系按各书出版的先后编排,“译者附记”则参照一九三八年版《鲁迅全集译丛补》例,分为论文、杂文、小说、诗歌四类。按各篇发表时间先后排列。
《准风月谈》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1934年12月上海联书局以兴中书局名义出版,次年1月再版,1936年5月改由联华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
海星孩子手中捧着一个贝壳,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一半给他亲爱的哥哥,一半给他慈蔼的母亲。他看见星星在对面的小丘上,便兴高采烈的跑到小丘的高顶。原来星星不在这儿,还要跑路一程。于是孩子又跑到另一山巅,星星又好象近在海边。孩子爱他的哥哥,爱他的母亲,他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献给他的母亲。海边的风有点峭冷。海的外面无路可以追寻。孩子捧着空的贝壳,眼泪点点滴入海中。第二天,人们发现了手中捧着贝壳的孩子的冰冷的身体。第二夜,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一九三三年八月黑夜黑夜,少女发出无谓的微嘘。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写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本书为“双色图文传世经典”之一,该系列是一套普及性读物,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级文化程度的读者,书中注释尽量注意做到准确、详细,但文字力求简约,对因版本不同而出现的字句差异,重要的亦作了简要说明。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欣赏原词,笔者在仔细揣摸、深入领会、总体把握词意的基础上,采用散文形式,对原词作了意译,尽可能把原词的意韵展呈给读者,另外还加入了评介性文字。或介绍词作背景,或诠释词意,或剖解精警字句,或简析全词意脉,或指出其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是一本不错的了解古代文学的读本。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青云渺渺紫云现,嘉庆皇爷登金殿。十二才官造监石,此书名为《红风传》。四句提纲叙过,引出一部《红风传》来。
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生雷电,阴成霜雪,养育群生,一茂一亡,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温之以节气,降之以殒霜,位之以众星,制之以斗衡,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纪纲,改之以灾变,告之以祯祥,动之以生杀,悟之以文章…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