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花大钱治孩子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却是免费的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现如今,要想给孩子治疗近视,方法看起来是越来越多了。

各种护眼贴、视力训练仪、各种营养补剂、穴位按摩、阿托品滴眼液、ok镜……都是市面上非常常见的治疗近视的手段。还有些新奇的设备,比如模拟眼部接受户外光照的哺光仪,写作业时,把作业本通过镜子反射到远处的拉远镜,对电子屏幕和书本都能形成拉远投影效果的雾视屏,号称可以疏通经络的生物电理疗,等等……

这些看起来有点科技在里面的设备,真的对治疗近视有效吗?青少年近视有多普遍?焦虑的家长,要为孩子的眼睛付出多少?

01

八成高中生都近视

如今,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儿童有近视的情况。

小学生的近视情况相比十年前有所下降,初中、高中生则变化不大。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0年的情况是,6岁入学前,只有略多于一成的孩子有视力问题。到了小学,平均有35%左右的近视率。在中学阶段,近视的比例就翻倍了。初中有多于七成人都近视,比2005年高了近15%,高中生近视的比例也已经超过八成。

放眼全球,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的地区划分方式,亚太地区(高收入国家)是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其中包括了邻近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文莱。而东亚地区排名第二,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朝鲜。我们常常一起讨论的中日韩,在近视率这件事上,也是难分伯仲,都位列近视率最高的地区。

高近视率,一部分是遗传的问题。因为中国整体的近视率居高不下,所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很容易延续。

根据WHO数据,中国的城市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高达67%。2017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学组组长许迅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全国高达九成的大学生近视,而且在20-30岁的年轻人中间,有20%都是高度近视。

近视的可遗传性已经被研究证实。父母近视,孩子更可能近视。根据2021年一项针对陕西省三万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如果是父母双方都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会超过八成。如果父母中间一方有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则也超过四分之三。而父母双方都不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不到65%。三者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

02

治疗孩子近视,家长舍得花大价钱

治疗孩子的近视,成了家长们各显神通的份内之事。

如今治疗近视的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如开篇提到的视力训练仪、哺光仪、拉远镜、雾视屏……对于焦虑的家长,只要有一丝希望,这些动辄几千上万的仪器,也要搬回家。

根据《新京报》报道,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佳认为,目前可选择的防控近视手段并不多,最有效却最难做到的一个选项是,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此外就是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或离焦镜这两种方法。

需要花钱的方法,都价格昂贵。比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每个月一盒的用量,要花近300元,这还是2024年3月,其成为处方药正式上市之后的定价。在此之前,阿托品滴眼液属于医院的院内配剂,无法在互联网渠道销售。家长只能购买进口药品,代购加价到350、500元左右一盒,有的商家甚至一度开出了一盒千元的价格。

至于ok镜,每年的花销更是轻轻松松过万。国产的一副要3000到8000元,进口的价格翻倍,一副8000~15000元。而且,每隔1年半左右,家长就要根据孩子近视的屈光度变化以及镜片的磨损程度,更换新的ok镜,一直要坚持到成年。

因为开销不菲,根据西南证券的研报数据,目前ok镜在国内的市场渗透率只有1.8%。

03

家长不愿相信,孩子的近视无法治愈

对大多数人来说,处理近视的方法,主要还是配眼镜。

但是,也不乏出于各种原因拖延给孩子配镜的家长。只有六成家长在检查之后给孩子立刻配了眼镜(也包括了在晚上佩戴、可以减缓近视发展程度的ok镜)。

在没有立即配眼镜的人群里,有超过35%的家长都想要试试其他方法来解决孩子近视的问题。家长不愿意接受孩子就这么近视了,要一辈子戴眼镜了。

医学领域公认,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已经形成的近视几乎不可能治愈。

也就是说,即便是价格昂贵的ok镜和阿托品滴眼液,也只能是起到有效控制发展程度的作用。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联合五部委发文,近视矫正的机构不能在广告宣传里使用“康复”“恢复”“近视治愈”这样的词。

但家长不这么认为。根据2017年的调查,在全国近2万名受访者中,超过三成觉得这件事情“说不清楚”,还有四分之一对于“孩子的近视可以治愈”这个说法,觉得非常认同或者比较认同。

在此缝隙中,商家更有机会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根据《中国青年报》2022年的调查,83.6%的受访家长都认同,商家声称可以“治愈近视”的营销策略非常普遍。

近视无法治愈,这个无奈的事实,确实加重了家长的焦虑和自责。也许,真的要接受孩子已经发生的近视无法逆转这个现实,才能合理地采取措施。少些纠结和辛苦,也少花些不那么值得的钱。